
【江山·根与魂】【云水】舌尖上的搅团(散文)
一
搅团是陕西人的一道美食,尤其在我们当地,无人不知。它就像一首古老的歌谣,穿过岁月的风尘,千百年来,依然散发出迷人的气息。
据说搅团起源于三国时期。当年诸葛亮屯兵于西祁(今陕西岐山县),因为久攻中原没有什么进展,又不想撤退,就号召士兵驻扎屯田,发展农业生产,以保证粮草充足。官兵吃腻了地方面食,为了调节军中伙食,缓解士兵思乡情绪,诸葛亮发明了搅团,当时美其名曰“水围城”。
一提起搅团,让人不由得想起过去那段艰难的岁月。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农业生产水平非常落后,粮食产量低。村里人从年头忙到年尾,分到的主粮很少。相比较而言,粗粮比细粮分得多,于是玉米搅团就成为农家人的家常便饭。奶奶是做饭的好手,三天两头给我们打搅团吃。
有人说,搅团是玉米面搅成的浆糊,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常言道:“搅团要好,七十二搅。”打搅团既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一听到奶奶说要打搅团,爷爷很自觉地走进灶房,先点火烧水,当水汽从锅盖周围争先恐后冒出来时,奶奶先给盆里舀半盆开水,放在一边,我有点纳闷:盆里开水用来干啥?奶奶说一会儿就知道了。她将一碗玉米面放在锅台,揭开锅盖,左手抓一把玉米面,就像天女散花一样,均匀撒进锅里。右手执擀面杖,缓缓朝一个方向搅动,让玉米面充分溶解在水中。搅动时要让擀面杖的一头紧贴住锅底,以防锅底被烧糊,如果那样就失去了搅团的原味。
烧搅团锅不能用大火,得用麦秸之类的软柴火,火势也不能太大,就像烙饼一样,不紧不慢。爷爷烧锅很有经验,奶奶一百个放心。奶奶一手不停撒面,一手不停搅拌,两手协调一致,配合默契,直到搅团达到一定的粘稠度。一般多少水撒多少玉米面,奶奶胸有成竹。她把面碗放在案板上,两手握紧擀面杖,全神贯注使劲搅动。奶奶额头渗出密密的汗珠,但她无暇顾及,也不让我靠近帮她擦拭。她说打搅团不能松劲,要一鼓作气,要不然会起皮,口感不好。奶奶说得很有道理。其实仔细想想,不光打搅团,做其它任何事也一样,都要一心一意,持之以恒,才可能取得成功。
直到搅团变得光滑透亮,奶奶才停止搅动。这时,奶奶才有空掏出手帕,擦一擦脸上的汗珠。
我赶紧从父母房间取来大茶盘,擦洗干净。奶奶用大勺将锅里的玉米面糊糊舀进茶盘里,摊开抹平。她又将剩下的少半玉米面糊糊漏“鱼鱼”,奶奶是个有心人,因为我和母亲都喜欢吃浇汤鱼鱼。奶奶将放凉的开水盆端到锅台上,一手将笊篱架在离水面约半尺的空中,另一只手握饭勺舀玉米面糊,倒在笊篱上,玉米糊顺着小圆孔往下流,就像一条条小鱼扑通扑通跳进水里。这也太好玩了,我开心地拍起了手。奶奶看我兴高采烈的样子,就将最后一勺面糊递给我,让我也体验了一把漏鱼的乐趣。
二
纯搅团没有味道而且粗糙,难以下咽,需要浇汤或浇汁,吃起来才有味。搅团的吃法有好多种,像水围城、凉拌、煎着吃等。水围城要趁热吃,刚出锅的搅团,如果放凉,吃起来不爽滑不劲道。没有汤汁,水围城也索然无味,水围城和醋水简直就是绝配。把大蒜捣碎,然后放上盐、花椒面,辣椒面,用热油一泼,加一勺醋,浇在刚出锅的搅团上,顿时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凉拌搅团,先用刀将放凉的搅团划成条或小块,用汁浇上去。凉拌搅团最适合夏天吃,清凉解暑,而水围城在冬天吃起来更有味,更暖和。父亲最喜欢水围城这种吃法,他说这种吃法有味道,就像吃干拌面,再加一个玉米面饼耐饥,干活有劲。父亲的话让人听着有点心酸。
姑姑和二叔最搞笑,他俩最喜欢吃红辣椒,尤其是冬天,没有绿叶蔬菜,也喜欢吃水围城。姑姑加了很多辣椒面,搅团几乎被辣椒完全遮掩。二叔也不甘示弱,一勺不够,再来一勺。你们俩不要太过分,辣椒瓶都快见底了,还让其他人吃饭不?奶奶赶紧制止他们。没有菜,得靠辣子往肚子里哄呀!姑姑和二叔想法倒挺一致。
那个物质贫穷的年代,一般人家都是烧一个葱花绿菜汤,条件好的加几片豆腐,再加点油盐醋和辣子。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我和姑姑以及街坊邻居的姑娘一道下河滩挖野菜,因为那里水分充足,野菜长得又大又嫩。像荠菜、野小蒜最适合和搅团搭配在一起吃。
母亲喜欢将小蒜简单炒几下,加水烧开,放一些荠菜煮熟,再将汤倒进装有鱼鱼的碗中。小蒜和野菜混合香味扑鼻香。母亲饮食清淡,几乎不吃辣椒,她说小蒜最能提味,春天吃浇汤鱼鱼最香。其实,即使没有菜,母亲也吃得津津有味。每当我抱怨天天吃搅团,搅团难吃时,她总是说,有吃的就很不错了,我小时候正值十八年馑,天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很多人没有吃的饿死了,知足吧。现在有吃有喝,比原来日子好多了。相信将来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三
忽如一夜春风来,改革的春风吹遍山川大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充分调动了老家人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小麦产量一年比一年高,粮囤里的粮食一年到头吃也吃不完。日子越来越好,家里不管是烙饼、还是擀面也不用加玉米面,打搅团也是如此。说起刚开始用小麦粉打搅团,比较搞笑有趣。
记得有一次,母亲说不能天天吃面,得改变花样,她准备用纯小麦粉打搅团。奶奶听了还有点迷惑,说纯用麦面,打出来的搅团会不会不好吃?要不玉米面和小麦粉各一半。家里人一听笑开了花。父亲说,纯麦面打搅团肯定劲道好吃,那是细粮啊。奶奶也笑了。奶奶已经习惯做玉米面搅团,想象不出麦面搅团是什么味道。
搅团出锅时,我已经帮家人们调好料汁,里面除了以前那些调料,还加了芝麻、香菜、生豆腐干、土豆丁、肉丁,还有高汤等,当搅团出锅后,母亲给奶奶先盛了一碗,浇上料汁,奶奶尝了一口,连声说好吃,好吃。
我随后问母亲:到底是玉米面搅团香,还是小麦搅团香?
你以为我傻呀!我感觉两种都美味。你觉得呢?母亲反问道。
我“噗嗤”一声笑了,回答说,当然是麦面搅团好吃了。白米细面谁不喜欢吃。
母亲叹了一口气,说,以前日子苦,吃玉米面搅团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其实我早就吃腻了。
母亲终于说出了心里话,她期盼的好日子也终于等到了,也过上了不愁吃不愁喝的幸福美好生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也变得丰富多彩,做搅团的食材五花八门。现在人们更注重健康饮食,粗粮似乎更受人们青睐。除了麦面搅团,玉米面搅团和荞麦搅团更受大众欢迎,售卖价值也更高。就像野菜,原来根本不值一提,现在却成为香饽饽。尤其是城里人,每年春暖花开,驱车来到乡村转一圈,既欣赏了春天的美景和田园风光,回去还要带一包野菜。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光匆匆,不知不觉换了人间。又是一年春来到,前天,我挑了一篮子荠菜,拔了一撮小蒜,顺便带回娘家。母亲中午问我想吃啥饭,我说,我今天给打玉米面搅团,你看咋样?母亲高兴地说,咱们娘俩心有灵犀,想到一块了。
母亲摘菜,调料汁,我打开天然气灶,待水烧开改用小火打搅团,搅团出锅后,像以前奶奶那样,给母亲漏了鱼鱼,还烧了小蒜荠菜汤,里边加了紫菜,虾皮等。母亲坐在餐桌前,品尝了一口浇汤鱼鱼,露出满意的表情,她伸出了大拇指,说鲜香美味,就像回到了从前。我开玩笑说,不能回到从前,回到从前,您就会吃腻的。母亲听了,情不自禁,开怀大笑起来。
不知道你们那儿有没有搅团美食?我们当地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喜欢吃,只是打搅团比较费事,一般人都不愿意去做。现在饭店,特色美食店有卖的,很受大家欢迎。
再次感谢老师精彩留言,祝老师春日好心情,工作顺心,生活愉快!

以前在困难时期,三天两头打玉米面搅团吃,把人都吃腻了,现在倒成了稀罕物,搅团成为餐桌上的“宠儿”,真的让人料想不到。
祝老师四月好心情,工作顺心,生活愉快。
搅团吃起来简单,但做好不容易,所以,现在人虽然喜欢吃,但也是有空才能做,往往看起来简单的美食,其实更得用心去做,吃起来才舒心美味。
再次感谢老师留评,祝老师春日好心情,佳作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