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辣椒艳(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辣椒艳(散文)


作者:简柔 秀才,120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15发表时间:2024-04-02 05:57:14


   在久远和神秘的年代里,辣椒生存于美洲的荒野中,陪伴的它只有阳光,星月和风霜,还有一些奇特的动植物,它远离人类的生活,孤傲高标,自由自在。九千年前,辣椒以优美的姿态吸引美洲土著的视野,吸引的结果是落入舌尖的怀抱,这是辣椒与人类的第一次接触。土著人食用的感觉如何,对辣椒的辣有何反应,喜欢还是排斥,生吃,还是火烤,一切都湮没在时光里,难以知晓。
   在一段非常漫长的光阴里,辣椒音信全无。直到五六千年前,辣椒模糊的存在变得清晰,被印第安人种植,可见他们对辣椒的喜爱,野生已供不应求,必须扩大种植。由此显示人类文明的程度,文明的进步会改变周围的一切,包括辣椒。辣椒喜欢吗,唯有辣椒知。总之,辣椒的种植是辣椒生涯里的一次重大转机。
   1492年,航路打通,人们的出行变得相对容易,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同时,也发现了辣椒,并带回,这是辣椒的第一次远航,也是它命运的重塑。从此辣椒漂洋过海,翻越千山万水,从美洲,欧洲,非洲,印度,然后到达中国,其中想必有荣光,也有屈辱,有如意,也有沧桑,但辣椒的心始终火热,淡看春秋,宠辱不惊,倔强地在大地上流转。有时我想,假如没有哥伦布,辣椒会有怎样的命运,也许,会一直沉静在美洲大地上,那么我们的舌尖将会失去多少惊喜和感动。当然,终究有人会懂得辣椒的好,只是时间的问题。
   辣椒进入中国的时间为明朝末年。明末高濂的《遵生八笺》最早记载了辣椒:“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可见在明朝,辣椒叫番椒,且作为一种植物被欣赏,而不是食用。难道因为辣椒好看,人们不忍食用,还是不适应辣椒的辣味。那时,饮食界已有几种辣味食品——茱萸,芥和姜,称霸辛辣界,深入人们的生活,掌控人们的味蕾。
   辣椒作为一个外来者,想要短时间内在中国开疆辟土不容易。成为观赏植物,与其它花木一起分庭抗礼,增添人类生活的情趣和美感,其实也不委屈辣椒,不辜负它的美,却辜负它的辣味,这不是它的人生理想。辣椒有抱负,有雄心,它一定要在中国闯出一片天下,成为一道诱人的美食,让辣味的价值得到表现和肯定。
   辣椒静静等待,积蓄力量。
   清朝初年,辣椒终于走进厨房,与火强强联合,把人生过得轰轰烈烈,在百姓的餐桌上,取得一个永久的位置。虽然只是被少数人认可,但辣椒看到了希望,相信自己前程可期。
   此后辣椒一路高歌挺进,在中国的大地上纵横驰骋。
   现在公认最能吃辣的省份是四川和湖南,但是浙江才是辣椒最早的抵达之地,只是备受冷落。浙江属江南,自古富足,鱼米之乡,菜肴一向精致,丰富,且富人多,他们讲究生活的品质和情调,辣椒的粗犷和霸气与他们的生活氛围背道而驰。再者,辣味让舌尖有刺痛感,烧心烧肺,仿佛被某种力量从一种舒适的环境里撕裂而出,扔至悬崖峭壁,给人不安全感,富人必定排斥,而富人往往是美食文化的开拓者和引领者。辣椒在浙江境遇不佳,是必然,更是宿命。
   辣椒,并不气馁,不放弃,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和傲人的辣味,坚定前行,又抵达湖南,小有成就,然后豪情喷涌,铿锵飞跃,来到贵州,河北,辽宁,陕西,山东,安徽,福建,两广,终于拼出一个广阔天地和锦绣前程。
  
   二
   乾隆年间,辣椒在四川迎来辉煌,与川菜共同缔造传奇。
   川菜经历了它的风云变幻,辣椒与川菜的相遇是历史的契机。清初,战乱导致四川人口大减,清政府执行移民填川政策。此番大规模移民,于顺治年间持续到嘉庆年间。移民来自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山东、江西等省,由于移民大多是“湖广”籍,因此,称为“湖广填四川”。
   辣椒能在四川形成汹涌之势,我认为移民功不可没。大量的移民中,想来穷苦者多,达官显贵、富商名士在本地有根基,有权势,不大可能背井离乡,放弃在家乡的根基而奔赴一个满目疮痍的四川,就算在被迁移的名单里,银两打点一番,或者找找关系,定能幸免。穷苦百姓没有能力和资本去抵抗政府,只能遵从。何况,一无所有,去哪里就无所谓,换一个地方,说不定活得更好。
   大量移民入驻四川,必然会颠覆曾经的一切,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风俗,礼仪,饮食……所以辣椒在四川,有了无限的发展可能。辣椒难以进入富人的厨房,却容易打动穷苦百姓。因为他们饮食简陋,单调,长期食用,味蕾麻木,吃饭只是一种生存模式,而不是精神享受。辣椒与舌尖接触,有灼痛感,但与他们生活的艰苦相比,不值一提,辣味会让大脑兴奋,刺激人的食欲,重新燃起对食物的兴趣,对生活的信心,这是他们曾经吃过的食物无法给予的。所以辣椒与平民饮食是相见欢,是如鱼得水。
   抗日战争时,重庆成为陪都,如潮般的人口涌入四川,其中有不少达官贵人和知识分子,人口的暴涨导致物质的匮乏。辣椒再次冲锋陷阵,以平民饮食的身份频繁亮相高级餐馆,富贵之家,这是辣椒身份的一次改变,也是在四川的一次全面覆盖。
   在四川,与麻相遇,把辣椒推至生命的巅峰。在花椒里居住的麻是比辣味更狂野的味道,让人舌头发麻,如触电。麻若独自待在菜肴里,还不够出彩。可是辣来了,辣活力四射,亲和力强,与麻一见如故,相见恨晚。麻辣联手,就像洪七公与黄药师联手,威力无比,横扫江湖,无人能敌。麻辣统领着四川的美食江湖,麻辣火锅,麻辣烫,各式麻辣菜肴,掀起一场风起云涌的麻辣革命,从贵族到平民,为之倾倒。
   辣椒在四川还遇见了酸,酸没有麻野蛮,多了一份内敛。酸的滋味不像麻那样横冲直撞,而是千回百折,以酸酸的滋味触摸你的舌尖,渗透你的身心,柔软而热烈。辣与酸,如千里马与伯乐,重庆酸辣粉,酸菜鱼风行天下,令无数英雄美人竞折腰,哪怕脸上铺满痘痘,生病,也要食之。如果说麻辣是一代武林宗师,那么酸辣就是勾魂摄魄的小妖精。
   四川成就了辣椒,辣椒爱死了川菜,它们彼此生死与共,此生不负。
  
   三
   辣椒进入四川后直抵江西。江西人以满腔热情接纳了辣椒,江西没有麻,麻只情定四川。江西人也不爱食酸,所以辣椒在江西是孤军奋战。没有麻与酸,辣椒却在江西得到强劲的喷发力。厉害呀,我的小辣椒。
   我不知道辣椒是在何年何月扎根于故乡江西浒湾的,反正从记事起,辣椒就与我的生活形影不离,无处不在。
   浒湾是平原小镇,东北边是无边旷野,菜园、果园、稻田,呈三国鼎立局势,没有硝烟战火,只有和谐共处。浒湾人家,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有小片菜园,种些小菜,可以减少买菜开支。菜园,是浒湾人最基本的经济支撑。
   夏天,是菜蔬的盛世华年,空心菜、辣椒、茄子、苦瓜、丝瓜、冬瓜、南瓜,各自安好,满目斑斓。除了空心菜,以辣椒居多。
   浒湾人对辣椒的情感纯朴而深厚。从辣椒的种子洒入大地时,浒湾人便和辣椒深情相伴,出土,拔苗,长高,爬上竹架,直至长出辣椒,每一个环节,倾尽爱恋,极尽呵护。浒湾辣椒,不是小米椒、黄椒、螺丝椒、青椒、线椒,而是尖椒,质地坚硬,鲜爽,辣得带劲,有绿的,也有红的,浒湾人把绿辣椒称为“青辣椒”。夏末,青辣椒消失,被红辣椒取代,继续在饭桌上坚挺。
   那时浒湾大多人家日子清贫,多食素菜,油星屈指可数,油是猪油和菜油。猪油尊贵,只有炒绿叶蔬菜和煮粉时人们才肯劳驾,平日里都由菜油伺候菜蔬。菜油脾气大,在豆腐和鱼里才肯卖力散发香气,和蔬菜在一起搭配,出力不出香,好在有辣椒拯救味蕾。
   整个夏天,辣椒在浒湾人的饭桌上风头无敌,让其它菜蔬羡慕不已。早饭是捣辣椒,辣椒蒸熟,绵软之际,慵懒入碗,酱油、蒜末、豆豉欢喜而来,和辣椒患难与共,承受着木锤的捶打,倒成糊状,人们用筷子拌匀。早饭时,走邻右舍端着饭碗凑在一起吃,在人家的门前、树下,一小堆捣辣椒在人们的碗里显得触目。有了捣辣椒,人们吃得很欢喜,很辣的,大家吃一口就“哎呀”,辣得涕泪横流。一般的处理方法是:直接用手处理,往墙上或鞋底上一抹。孩子更省事,用手臂横向一扫,脸颊、手腕一片污浊,大人呵斥,孩子抗议,只怪辣椒太辣,不怪我。
   生拌辣椒是中饭的宠儿,洗几个辣椒,免蒸,省了柴火。和捣辣椒做法一样,脆生生的辣椒,没有蒸熟的辣椒好对付,木锤费了一番功夫,才把它捣烂。生拌辣椒碧绿生青,口感爽脆,辣得烧心,可是浒湾人爱吃。隔壁的万大爷,有咳疾,咳得惊天动地,照吃不误。后屋的方姨,坐月子,也不忌口,中饭没有这道生拌辣椒,吃不下饭。母亲中午下班晚回,没有菜下饭,常就着一小碟生拌辣椒下饭,吃得格外香甜。隔壁的熊二,更省事,辣椒也不捣碎,横向切半,倒入少许酱油,左手抓着辣椒,右手大口地拔拉饭,够粗放。这是生拌辣椒的另一种吃法,辣椒肯定不高兴,这是对辣椒的不尊重。
   爆辣椒喜欢与晚饭相处,它是辣椒菜肴里的贵族,轻易不肯抛头露面。爆辣椒的做法是在油锅里干煸。洗净的几十个青辣椒,不用麻烦刀,直接放在油锅里,哗啦啦地响,声势浩大,不负“爆辣椒”美名。爆辣椒与绿豆粥,是浒湾人夏天晚饭的标配。每次家里做爆辣椒,外婆就会熬上一大砂锅的粥。外婆说,有了爆辣椒,我们都变成了饭桶。至今怀念外婆做的爆辣椒,每每念之,垂涎不已。
   八月底,菜园里只有红辣椒,人们悉数摘回,铺于笸箩里,搁在屋顶或地上,或用线串起,挂在檐下,慢慢变成辣椒干,在秋冬,与豆腐乳、咸菜、萝卜、白菜、豆腐、土豆合作,让浒湾人的冬日饭桌有了色彩,也为寒冬带去一份无尽的暖。
   一年四季,辣椒在浒湾的存在是高调的,把浒湾人的清苦岁月点缀得活色生香,更把一份火热的情怀传递给浒湾人。我的表姑婆,遇人不淑,婚姻不幸,她默默承受,靠卖饺子养育四个孩子,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一个家。后来命运再次让她跌入痛楚,大女儿过世,几个孩子让她操碎了心,她仍旧乐观,靠着微薄的收入把几个孩子送入各自的人生轨道。她的一生活出了辣椒的姿态,坚挺,执着,对生活有着火辣辣的激情。
   辣椒,是灯,点亮了浒湾人的日子。浒湾人对辣椒的爱入骨入髓,从年少一直吃到白发苍苍,直到进入温厚的大地之下。
  
   四
   辣椒继江西之后进入湖北,也是在清乾隆年间。湖北与江西相邻,交界之处,百姓必定来往频繁,湖北人把辣椒带到江西似是情理之中。但是,若以距离远近来确定辣椒的传播途径,又似不当。最初辣椒出现在浙江,为何却绕过江苏,直奔辽宁,到达辽宁后,又冲入湖南,可见辣椒传播的路线与距离无关,当然与人有关,那么谁才是最重要的传播者呢。
   辣椒进入四川,和移民有关,那么,其它省呢?
   清朝,交通落后,没有飞机、火车、汽车,交通工具就是马、马车、船,大多数人是走不起的,女人更少有出门的机会。经常出门的多是官员、商人以及赶考的书生,还有卖艺的,流浪的和四处寻找机会的读书人。官员和商人的可能性最大,因为官身和生意的牵绊,他们会在一个地方呆得更久,对生活的品质要求更高,必然会带去自己的饮食习惯,辣椒的带入合乎情理。
   辣椒来到湖北,是生命空间的又一次拓展,湖北人对辣椒的狂热,虽逊色四川人和湖南人,却可与江西人一较高低。我曾在湖北九宫山工作过,非常了解当地人对辣椒的感情。
   九宫山人的早餐是从一碗热干面开始的,没有这碗热干面,当地人觉得没有吃早餐。吃热干面,油辣子是魂魄。九宫山的油辣子虽没有西北的油辣子名声煊赫,也算独步一方。
   旅行社的导游小关,每天早餐一定要有三两热干面,当地饮食习惯受武汉影响,吃面以两论。三两热干面,满满一大碗,油辣子柔顺地粘附于每一根面之上。小关常常吃得仰天长啸,颇有男儿风范。她说,没有这碗够辣的热干面,她就没有精力带游客游山玩水。我想这份精力,来自热干面,更来自辣椒,辣椒激活了热干面的味道,也激活了她的体能。
   好友春花嗜辣如命,去食堂吃,每个人都觉得菜很辣,她却不觉得辣。九宫山人对辣椒的吃法是:青辣椒切丝,和菜蔬一起炒,辣椒和菜蔬平分秋色,各占半壁江山,相当辣了。食堂做饭的陈姨说她像四川人。她在宿舍做饭时,煮一碗面,要放很多辣椒粉,这不是吃面,是喝辣子汤,除了她,没有人能承受。她炒蘑菇也放辣椒,如此搭配,违背我对辣椒的认知。她炒一碗茄子,辣椒铺天盖地,茄子屈指可数。吃二两热干面,她恨不能把整罐油辣子倒入,好在店主和她熟,不计较。我虽然食辣,和春花比,小巫见大巫。奇怪,她吃完辣椒,从来不闹肚子,也不长痘痘。她食欲好,每餐至少吃两大碗饭,可是却一直那么苗条,我想,多半有辣椒的功劳,据说辣椒有减肥功效。
   迟镇长,冬天在食堂吃时,专门喜欢挑辣椒皮吃。辣椒皮是当地的称呼,其实就是辣椒干。乡下的农民在秋天收获了大量的青辣椒后,就切成粗条,晒干。辣椒皮是辣椒的一次蜕变,虽然没有辣椒的鲜嫩和青绿,但是自有一种沧桑美。辣椒皮从乡村进入城镇,参与着九宫人的冬日生活,与大白菜,白萝卜,干豆角,小鱼干,油豆腐干,豆腐,腊肉等炖制,把沉寂的冬天炖得火辣而热闹。食堂没有腊肉和小鱼干,辣椒皮只能和萝卜,白菜一起厮混。迟镇长说,辣椒皮有味,有嚼劲,比萝卜白菜还好吃。
   九宫山的女人吃辣椒比男人更豪气,于是被赋予了“辣妹子”的称号。迟镇长,兼管旅行社,不惧辛劳,走遍九宫山的角角落落,对九宫山的历史了如指掌,四处去风景区取经,到武汉及周边城市做旅游宣传,把九宫山的旅游搞得风风火火。食堂的陈姨,掌管食堂后,软硬兼施,柔中有刚,向领导争取到更多的食堂补助,改善了食堂饭菜的质量。春花,做事麻利,领导安排的工作,总是以最快速度做完,一大桌子的饭菜,她一个人能在两个小时之内搞掂。她们有辣椒的豪爽个性,更有辣椒泼辣的行事风格。
   辣椒在湖北九宫山的存在姿态是内敛而强健的,也可窥见它在湖北存在的姿态。
  
   五
   随着打工潮到来,四川,湖南,江西,贵州,湖北等地的人纷纷涌入沿海城市、江浙打工,辣椒的天空变得更为辽阔。
   在沿海城市厦门,湘菜馆,川菜馆,贵州餐馆,江西餐馆,重庆酸辣粉,桂林米粉,麻辣烫随处可见,食者众多。生鲜超市,菜市场,各种辣椒满目缤纷。曾经在当地无立身之地的辣椒,如今强势逆袭,荣耀回归。
   我曾工作过的公司,职工有外省的,也有厦门人。老板也是厦门人,并不吃辣椒,但是为了照顾外地人,聚餐常吃湘菜与川菜,辣菜与不辣的菜各占一半。起初那些本地人不敢吃辣菜,后来看我们这些外地人吃得香,也会尝一点,慢慢也接受了辣椒。
   在漳州岩溪,世世代代不吃辣椒,餐馆、菜市场难以觅到辣椒踪迹。但是从九十年代以后,走出去的岩溪儿女和娶进来的江西媳妇,四川媳妇,影响了当地的饮食结构。市场也出现小米椒、螺丝椒的潇洒身影,餐馆也有水煮鱼,酸菜鱼,剁椒鱼头,辣椒小炒肉,虎皮辣椒等辣味菜肴。有的人家甚至种植了辣椒,有的老人还学会制作辣椒酱,以备外地回来的孩子食用。辣椒在这个闽南小镇,终于找到了存在感,这是辣椒隐忍和坚持的结果,也是外地饮食对本地饮食的一种渗透。
   毛泽东说过,不吃辣椒不革命,这是对辣椒精神和力量的最高肯定与赞赏。我相信,辣椒在中华大地上将会永恒站立,惊艳芸芸众生,走进家家户户,因为辣椒有奋斗精神。就像一种人,哪怕深陷困境,也要百折不挠,拼搏不息。
  

共 604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辣椒,也有着漫长的历史,人们第一次用舌尖抱住的时候,就爱上了辣椒。一定是这样,否则怎么传播呢。随着文明,辣椒走进了人类的生活,才以种植方式呵护它。哥伦布带来了辣的温度,随即传播于世界和中国。,明代,走进中国,被称为“番椒”,只是人们还不适应它的辣。辣椒要与很多植物同地竞争,挤进了美食的食谱,有一番奋斗的历史。清代,才走进了厨房,从此有了永恒的位置。目前,辣椒更是被广泛推介传播,几乎遍布天下,有了众多的拥趸者。川菜的兴起,关键在辣椒。主要是因为移民的增加,艰难的转折,需要一种滋味的慰藉,首先是辣椒刺激了人的食欲,燃起生活的希望。辣,这种滋味可能与苦难相比,是更好的慰藉之物。辣椒,味道更狂野起来。在四川与麻搭,才有了勾魂的功夫。江西也受到辐射,作者想到自己家乡辣椒的兴起史,多种辣椒,构成田园风景。辣椒拯救了浒湾人的生活,使贫穷不再缠绕我们的口舌。辣椒是浒湾人桌上的头宠,更有生吃辣椒的风气。辣椒也有了各种时髦的吃法,于是辣椒在浒湾有了“红当家”的美誉。辣椒的传播路线是曲折的,辣椒走进了湖北,有了热干面这道美食,可以说湖北人的精神一半是辣椒塑造的。作者举例朋友嗜辣,居然吃出了减肥的效果。九宫山的女人吃辣吃出了“辣妹子”的雅号,没有辣,九宫山的饭菜就少了灵魂,就少了味道。作者生活在厦门,厦门也是辣椒的普及地,本地人在外地人吃辣的影响下,也学会了无辣不欢,辣椒入美食,渗透到生活的深层,影响着人的性格,那种豪爽,应了毛泽东主席的话,豪爽的革命的本色。这篇征文作品,对辣椒的美食历史,有着广泛的介绍和理解,堪称一部“辣椒史”,但作者并非以史笔为之,而是极尽赞美之情,所以就叫“辣椒艳”,我理解题目里的这个“艳”,应该是一种惊艳,惊目,惊舌,惊胃。作者是在消化了关于辣椒历史的资料,所以叙述很少引述,而是从容自述,很有说书的看感,每读一章,便急于看下章,章节紧凑,承接自然。尤其是作者把家乡喜欢辣,自己的生活地喜欢辣,辣怎样影响普通人的生活,写得斑斓也惊,涟漪击岸,特别动情,可以说,文章内容厚实精彩,表达唯美精致。这样繁复的内容,没有一点功夫是难以驾驭的。语言精粹,富于诗意,辣气贯穿全文始终,看完就觉得口舌生辣意,眼睛一片红。力荐赏读,让辣子红驻留心中。【东篱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402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4-03 22:39:23
  咱们这一代人就是被辣椒征服的一代。我小的时候几乎本地人不吃辣椒,稍微一碰辣椒就受不了。正如文中所说,随着走出去,娶进来,很多都变了。我来北京结识了几个四川好友,彻底沦陷,无辣不欢。写辣椒,代入老师的家乡和工作生活的地方,是老师的高明之处。祝老师春祺笔丰!
回复11 楼        文友:简柔        2024-04-04 18:26:12
  谢谢天方老师留言鼓励。吃辣椒和生活环境相关,也和原生家庭息息相关。童年的口味会影响一生。而一个人生活的氛围也会左右他的口味。北方人在吃辣方面并不普及,最普及的是四川和湖南。如今人口的流动已经让人的口味互相影响,这是时代的给予。祝老师春琪,编创愉快。
共 11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