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食在潮汕(散文)
◎红桃粿
红桃粿,是一种潮汕特色美食,更是小时候最美味的记忆。
小时候,孩童的我们最期待的就是逢年佳节的到来,因为可以吃到母亲做的红桃粿了。
记得在春节来临之际,母亲要先买好糯米,再加一些粳米,泡上一天一夜,隔天用篾子沥一下水份,再拿到村里专门可以粉面的机器粉面。那时天刚蒙蒙亮,母亲就要先去排队了,一台不大不小的机器,将泡好的米倒进去,不用三五分钟,就成了乳白色的面粉。
粉好的面粉如果暂时不用的话,需要摊开放在通风的地方,要不然很容易有味道。
母亲做红桃粿,一般选择在下午的时候,因为做好蒸好刚好是晚上,再简单炒个菜就可以当做晚饭了。
我也常看母亲做红桃粿。在做红桃粿之前需要做馅儿,母亲经常都会做两种馅儿,一种是绿豆馅儿,一种是糯米香菇馅儿。因为父亲爱吃绿豆馅儿,孩子的我们爱吃糯米香菇馅儿。母亲总是能顾及我们,也总是多做一些馅儿,因为多出来的馅儿是给嘴馋的我们留的。做好了馅儿,就开始准备和面了。母亲拿出一小包深红色的粉,潮汕话称“花红”,这种“花红”并不是工业染料,而是一种用大米蒸熟加红曲酵母制作而成的,是一种可食用的色素。只见母亲将“花红”倒入面粉里,再搅拌一下,这时的面粉成了浅红色,母亲又开始和面、揉面、转圆、捏平,再勺适量的馅儿放入其中,接着捏住封口,最后放入类似桃形的印具里,轻轻按压,按压好之后轻轻一敲,一个桃形的红桃粿就做好了。
做好的红桃粿底下需要铺上一张芭蕉叶,依次码好,放在竹篾子上,这种竹篾子是父亲亲手做的,很好看,也很耐用。那时候还是烧柴火的,将用大锅蒸粿,又快又好吃。
蒸熟的红桃香味浓郁,不同馅儿有不同馅儿的香味。绿豆馅儿的红桃粿吃起来软糯香甜,浓郁的绿豆香;糯米香菇馅儿的红桃粿更是香味扑鼻,糯米和香菇两种味道相互交融,吃起来糯糯的,很美味。
红桃粿是红色粿的一种,其实潮汕粿还有其他种类,除了红色的粿是用来拜神祭祖的;还有黑色的鼠粬粿也是用来祭祀的;白色上点黑豆、粘米粒的粿则是用来祭拜刚去世的人……每种粿不同,作用也就不同。
小时候做粿并不是在每个传统节日里都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端午节、中元节、九月初九唱戏台才有。不过,那是在小时候了,如今的粿很常见了,颜色多样,种类繁多,味道不一。毕竟,粿是潮汕特有的美食之一,更是每个人独有的美味记忆。
◎卤味
潮汕的卤味是出了名的,这是我长大后,走出故乡听外地人说的。
而记忆中卤味,是源于外公。
小时候,每年去外公家,成为了一种奢侈,因为能吃到外公自己做的卤鸭。
外公家在山坳里,是山坳里的小村庄,养家畜也就多了,特别是鸡鸭鹅。我没见鸡鸭鹅,一去到外公家,总是追着那些鸡鸭鹅,特别是鸡,它们跑得真快,有时候前面没路了,那些鸡都会展开翅膀,飞了起来,又落在别处了。
山里人吃得多就是自家种的菜,养的牲畜了,不过外公家可不是想吃鸡鸭鹅就能吃的,养这些牲畜,是为了生小鸡崽小鸭崽的,吃鸡鸭鹅除非逢年过节才可以吃得上。而最美味的吃法,就是卤味。
记得外公做卤味,用盐、酱油、葱头、南姜、八角、桂皮等材料香料来进行“打卤”。待卤水烧热后,将需要卤的鸭子、鸡或是鹅放进去煮,不一会儿便香气四溢,香料窜进了肉里,随着卤水的沸腾,再慢慢散开,不用靠太近,那卤味的香气都飘到人们的鼻子里,不看不吃,都能知道这卤肉得有多好吃,多美味啊!
外公卤的鸭肉,色泽诱人,肉质细腻,色香味俱全,吃起来入口即化,鲜嫩可口,很是开胃。每年正月初七母亲从外公家返回家时,外公总会拿上鸡鸭让母亲带回来,也许是母亲从小的耳濡目染,母亲也学会了卤味。母亲煮的卤味也是香味扑鼻,和外公做的卤味味道相差无几。后来,我离开了故乡,来到广州工作和生活,每每看到有潮汕卤味店,我总会去买些来吃,可与外公母亲他们做的卤味相比,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不过,那是因为潮汕卤味流派众多,制作方法也就大同小异,味道也就不相同了。
潮汕卤味已经成为潮菜最重要的菜肴之一,特别是逢年过节、拜神祭祖、红白喜事或是宴请宾客时,卤味是必不可少的。
在《齐民要术》中有记载“卤”的烹饪方法,但是在全国八大菜系中制作并不普遍,而潮汕卤味是一个例外。还有在粤菜菜系中,潮汕卤味更是广东十大经典名菜之一,更有“潮汕卤味——味甲天下”的说法。
◎牛肉丸
如果有人问起哪里的牛肉丸最正宗,潮汕牛肉丸必在其列,但是在广东,我敢说潮汕牛肉丸是第一了。
正宗的潮汕牛肉丸采用的是新鲜牛肉,现场切肉捣碎成泥,加入适量的盐、味精等调料,再继续槌,槌过一段时间后,再接着继续搅拌,直至肉黏手不掉后,手抓肉浆,握紧拳头挤成丸子,放入温水里,这温水不能太烫,再慢火煮七八分钟即可捞出。美味佳肴需要把控火候,这牛肉丸子同样也需要把控火候,火太大沸腾或是煮久了,会影响肉质的。
据说,牛肉丸做好之后,往地上一扔会蹦得很高,就说明这是上等新鲜牛肉制作的牛肉丸。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制作牛肉丸,传统手工牛肉丸也就逐渐减少,用机器代替人工,减少成本。但是,机器制作出来的牛肉丸和传统手工制作的牛肉丸根本没有可比性。因此,后来传统手工制作也就再次“重出江湖”了。
吃牛肉丸,我记得最好吃的就是婶娘家自己做的牛肉丸。每年过年,婶娘总会带好多牛肉丸,分给自家妯娌。而过年必备的一道汤,就是紫菜牛肉丸汤,丸子整粒,一口咬下去,口感细腻,肉质爽脆,肉香味美,再蘸上沙茶酱,吃起来更是芳香四溢,唇齿留香。
除了用牛肉丸制作丸子,还有猪肉丸、墨鱼丸、猪肚丸等,都是潮汕美味的小吃。
潮汕地区并非产牛,可是却能将牛肉制作成丸子,并成为了广东颇负盛名的小吃之一。其实,潮汕牛肉丸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源于客家的肉碎良子改良而来的,汕头牛肉丸更是被评为“中华名小吃”,别看只是小吃,虽登不上大雅之堂,可却是深受潮汕人们喜爱。
◎生腌
生腌,在潮汕地区是一道很出名的菜肴。
潮汕地区是沿海城市,盛产海鲜,因此追求“鲜”吃,那么“鲜”吃就要保留其最鲜味的做法,生腌也就出现了,也被称作“潮汕毒药”。
我看家里长辈制作生腌的过程:将虾姑洗净,用姜蒜、料酒、盐醋、芫荽、白酒等进行搅拌后,再淋到虾姑里,浸泡一段时间即可食用。记得第一次吃生腌,我记得是上了中学的时候,吃的是生腌虾姑(皮皮虾),剥去外壳,一口下去,鲜味浓郁,鲜嫩可口,鲜味直击味蕾。
除了吃虾姑,还有生腌薄壳,跟生腌虾姑的配料和步骤差不多。吃生腌薄壳大都在盛夏,盛夏是酷热的,特别是劳作了一天的人,疲惫身体,根本就吃不下米饭,而是喝粥,还能以粥解渴,在喝粥的时候再配上一些生腌薄壳,那爆满的肉粒,一咸一淡,吃起来鲜咸爽口,有“望梅止渴”之意了。
生腌有虾姑、薄壳之外,还有螃蟹、濑尿虾、血蛤等海鲜,经过腌制后是一道下饭的美味佳肴!
生腌作为潮汕的一道名菜,那是因为在不同的地区生活环境所影响的,因此生腌并不是适合每一个人食用。还有,生腌的都是海鲜,仅仅用白酒、料酒、姜蒜等材料,其实并不能够完全将海鲜里的寄生虫等微生物杀死,所以建议外地人不要轻易尝试吃生腌哦!
◎鱼饭
鱼饭,在潮汕美食中,是我最喜欢的一道菜。
鱼饭,并没有“饭”,而是全都是鱼。其实,鱼饭的历史渊源,跟疍家传统有关,疍家人以耕海为生,以前的疍家人有“不粒食者”之称,就是不吃五谷,那么鱼也就成为“饭”。
鱼饭,其实任何海鲜都可以做成鱼饭,而最常见的一种鱼饭就是巴浪鱼饭。做巴浪鱼饭其实不难,将巴浪鱼洗好,不用去除鱼鳞和内脏等,将其依次码进有深度的竹篾篮里,也称鱼篮,再撒上一些海盐,接着打上适量的海水烧开,将鱼篮放进去煮即可。煮熟的巴浪鱼饭,保留着原有的味道,鱼肉洁白,鱼香四溢,倘若再蘸一蘸黄豆酱,鱼肉吃起来会更加鲜甜,更有味道。
鱼饭除了直接蘸黄豆酱吃,还可以用来煮汤、煎炸等。而我最喜欢吃的便是煎鱼饭,小时候母亲总是买来一些巴浪鱼饭,烧火倒油,待油锅到达一定的温度后,将鱼一条一条依次放进锅里煎,鱼肉与热油顿时发出“滋滋”声响,放进锅里的鱼饭不用立即翻面,等煎至金黄再翻面,另一面也煎至金黄,即可出锅。煎鱼饭吃起来依旧肉质紧实,但多了酥香,伴着米饭,都能吃下好几碗呢!
曾经靠海的人们为了能够多捕鱼,出海几天几夜都是常有的事,而鱼饭也就成为捕鱼人唯一的食物来源。经过时代的进步,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开始有了禁渔期,因此人们开始圈养鱼苗,待鱼苗长到差不多大时,再转到海里养。靠海吃海的人们,也就能经常吃到鱼了。
后来,鱼饭逐渐出现在市场里,或是码头边,成为了潮汕菜中一种,直至成为了潮汕菜中的上品佳肴,有着“潮菜经典中的经典”的高度赞誉。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