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小而丑的土豆(散文)
从乡下拎回一袋土豆,咕噜噜倒入水池,儿子伸头瞅了瞅,“又小又丑的土豆,能吃嘛?!”的确,土豆不仅小,且奇形怪状,有的表面还布满了虫洞,煞是不中看。但再不好,毕竟是父母晨起幕归中辛苦种出来的,帝王尚知“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何况吾等庶民乎?小土豆断乎扔不得的。洗净,去皮,有的切成块状,与肉红烧,有的切成细丝,与青椒同炒。
我的烹调手艺还算可以,两道菜端上了桌。土豆红烧肉,油亮油亮的酱红色。另一盘,青椒丝碧绿如翡翠,土豆丝半透明状,闪着淡黄色的光泽,绝佳的配色,有种妖娆的美。儿子举箸一尝,直说好吃,红烧的土豆,鲜香沙软,土豆丝则脆嫩入味,不喜食蔬菜的儿子对其青睐有加。大快朵颐后,盘中反而剩下了红烧肉。我对儿子说“小土豆,其貌不扬,营养和口味并不逊色啊。”
儿子起初对小土豆的不屑,恰似我曾经对自己文字的不屑。
二十多年前,只要是闲暇静坐,我开始喜欢把身边见闻和读书感悟整理成小文。生活里的快乐、悲伤、无奈、困惑、愤怒、同情,读书时管窥蠡测的参悟,都是我随意涂鸦的素材,平淡朴素的文章泛着草根气息,参参差差的文字上投下时光世事的影子。不过,完成后的作品,仅供家人臧否,或是自我消遣。朋友看我乐在其中,鼓励说:“既然是真情实感,你不妨投稿试试,或许能得到编辑老师的指点。”第一篇稿子寄至报社,获得了编辑的首肯,当“豆腐块”见诸报端时,喜悦似早春的迎春花,明丽而自信。从此在阅读、阅世中自然而然有了思考的习惯。性情所至时,便执笔行文,一切无需刻意,是认知自我后的水到渠成。
我仰视古今中外传世经典的卓越恒久,我惊叹于黄钟大吕之作的高妙深远,我更折服于名家大作“笔落惊风雨”的神奇文学魅力。伸头打探这华光辉映的文学殿堂,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满是虔诚的仰慕和低到尘埃里的谦卑。不同的是,我无惴惴之心,无惶恐之态,更无攀附之意。对文字的热爱,既不是风雅的趋附,也不是开辟追名逐利的终南捷径。没有数量的追求,也没有质量的苛求,不靠它讨生活,不仗它炫才情,随性,随意,随笔,随心。审视自己的文字,尽管简单直白,肤浅平乏,但通过文字,我袒露心灵,感知世情冷暖、人性善恶。从而,少了冷漠,多了怜悯;少了污浊,多了清明;少了狷躁,多了恬淡。冗杂多歧的人生,呈现出删繁就简后的洗练之美。
上天赐予我们的东西很有限,有的粗陋不堪,难入法眼。如果懂得敝帚自珍,“粗陋”也能成为精神的滋养,凭此,享受简单的生活,简单的幸福,简单的爱。就像这小而丑的土豆,做不成麦当劳餐桌上数十倍于自身价值的炸薯条,也登不上星级酒店的大雅之堂,却是寻常人家,可当主食裹腹,亦可作菜肴佐餐的廉价食材。所以,我不在乎自己的作品抖出思想“家底”的薄浅,不在乎暴露出文笔的平庸,积累的贫匮。因为,那是发自心灵的低吟浅唱,是灵魂深处的一缕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