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宁静】登岳阳楼记(散文)
一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我捂着两耳,摇头晃脑地背诵《岳阳楼记》时,大约十三四岁。懵懂的年龄压根不能理解“先忧后乐”的情怀,只是觉得这些文字朗朗上口、韵味十足。背着背着,心中便有一个愿望:何时我也能登上岳阳楼?
那时,人太小,不懂事,只是幻想着面朝洞庭湖,欣赏“一碧万顷”的景色,体悟“心旷神怡”的感觉,尚不能构想“把酒临风”的快意。一晃经年,这个愿望在我六十一岁生日之前得以实现。由懵懂到花甲,华发已生,岳阳楼还是那个儿时无限向往的阁楼吗?
三月的岳阳市,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小草吐绿,梅花点点。我和妻子一大早由长沙市乘坐高铁来到岳阳,可以说是专程来此地一览岳阳楼风姿,一瞩洞庭湖浩渺,一瞥巴陵胜状。
下车过马路,迎面就是超大的巴陵广场,广场中间矗立一座高十余米的雕塑“后羿斩巴蛇”。传说,古时候有一条巴蛇在洞庭湖里兴风作浪,祸害百姓。这事被射太阳的后羿知道了,便来到洞庭湖三下五除二杀死作恶的巴蛇。死后的巴蛇骨头竟堆成了一座陵,当地百姓称之为“巴陵”。因此,岳阳古称也叫“巴陵”。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观巴陵胜状,说的都是今日岳阳。
广场的西边,就是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妻子向湖边走去,被我拦住。我说,按照滕子京说法,“天下郡,非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我们不如登上岳阳楼,再以范仲淹的视角观赏洞庭湖,一览湖上春色。
二
实际上,我这句话说得并不准确。一千年前的一个初秋,也就是北宋庆历六年,范仲淹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然而他并没有到过洞庭湖,更没有登上岳阳楼。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一位改革家和军事将领。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之前,也就是庆历三年,他在仁宗皇帝的支持下,发起“庆历新政”改革。新政受挫后,范仲淹自请出京,先后在邠州、邓州、杭州、青州任职。
同时期的官员滕子京也是接二连三被贬,此时谪贬巴陵郡。贬谪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官僚制度,渐渐形成一种贬官文化。饱读诗书的官员被贬到当时经济文化欠发展的偏僻之处,这对于官员本人来说是一种仕途不幸,却往往成为地方之幸。被贬官员坚持他们的为官之道,以他们的眼界学识,给当地带来全新的理念,帮助和带动地方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努力造福一方。韩愈谪贬潮州,白居易被贬杭州,苏轼贬官海南,都是如此,奔流的韩江,白堤苏堤,指凿双泉,都见证了贬官文化对地方发展的推动作用。范仲淹亦是如此,在邓州履职三年,兢兢业业,百姓安居乐业,以至于当皇帝下诏调其回京时,邓州人民殷切挽留,只好奏请朝廷,才得以留任。滕子京在巴陵郡两年,也是有所作为的,清正廉洁,务实勤政,不单政通人和,还重修了岳阳楼。如今看,仅此一楼,就可以说为今日岳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岳阳楼重新修竣后,滕子京当然会有些小自傲,就写信给好友范仲淹,希望这位文学大咖为岳阳楼作记,随信还寄了一张《洞庭晚秋图》。于是,庆历六年九月,秋风习习,范仲淹在河南邓州的花洲书院里,端量着《洞庭晚秋图》,看图作文,挥毫写就《岳阳楼记》。用现在话说,这是一篇想象作文,但范仲淹的如椽之笔太灵气、太厚重。全文三百六十余字,字字珠玑,文情并茂,哲理深刻,气势磅礴,“先忧后乐”的思想如同正午的太阳光芒四射,影响和激励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
洞庭湖畔,树影婆娑。楼还是那座楼,却因为一篇流传千古的奇文美文而名噪天下,为世人瞩目。
三
从巴陵广场前行不远,穿过瞻岳门,就踏入了汴河街,一条传统风貌的商业街,青砖青瓦,白墙翘檐,尽显岳阳的古老风致。我和妻子没有在汴河街停留,脚步匆匆,奔向不远处的岳阳楼景区售票处。
岳阳楼风景区有一个政策,就是能完整背诵《岳阳楼记》,可以免门票。当时,并没有看见有人在背诵《岳阳楼记》,我也不敢尝试,四十多年前能一字不漏地背诵这篇课文,如今能丢三落四地背几句就很不错了。我倒是觉得岳阳市可以再大度大气一些,对于少年儿童,能完整背诵一两个段落就可以免票。门票收入多少为多?文化传播、历史传承,才是最丰盈的收获。
走进景区大门,我反倒不急着登楼了。这就好比我是一个演员,那楼就是舞台,登台之前总得把台词记牢,总要把故事的前前后后理顺得一清二楚,这样登楼才是对岳阳楼的敬重。我先是走进双公祠,悼念范仲淹与滕子京的祠堂,解说词一字不漏,循环播放的电视记录片不眨眼地看完。出门后,见假山脚下,有铸造的微缩景观五座,临水环绕而立,重现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岳阳楼不同的建筑风格。再顺着小路依次走过三醉亭、仙梅亭、怀甫亭,感受岳阳楼蕴含的丰厚古韵。
岳阳楼始建于三国时期,最早为东吴将领鲁肃的阅兵楼,算起来已有近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岁月悠悠,时光荏苒,岳阳楼经历了由军事楼到城门楼再到观赏楼的演变,屡圮屡修,有资料可查的修葺多达三十余次。岳阳楼地处风光秀美的洞庭湖畔,建筑工艺精巧,与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明朝李东阳赞道:“江汉间多层楼杰阁,而岳阳为最。”
洞庭湖的秀,岳阳楼的美,引来无数文人墨客游览观光、吟诗作赋。孟浩然登斯楼也,写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杜甫登斯楼也,留墨“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李白登斯楼也,挥洒“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黄庭坚登斯楼也,笑谈“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戴复古登斯楼也,飞吟“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柳梢青•岳阳楼》)……
写给岳阳楼的词章歌赋不计其数,然而唯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高亢有力,传唱在洞庭湖上,回荡在华夏大地。
四
沿着绿荫遮蔽的小径,走过碑林,就走到岳阳楼的后面。岳阳楼耸立在四四方方的城门楼之上,赭红色的墙面映衬着金红色的翘檐,熠熠生辉。
城门楼中间是一个圆拱形的大门,走进去是一段长长的坡路,笔直向下,另一端的大门闪亮着洞庭湖水,有船从水面驶过。我抚摸着潮湿斑驳的墙壁,仿佛能听到铁马嘶鸣、号角声声。我知道眼下这座城楼和其上的岳阳楼,是一九八四年按清朝的形制重建的。但是,只要历史延续下来,我们的文脉就不会割裂,即便是簇簇新的楼阁,骨子都是那个一千多年前“衔远山,吞长江”的岳阳楼。沧海桑田,岳阳楼早已成为岳阳市的地标,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中华民族赓续前行的自信之基。
从城楼侧面拾级而上,我便正对着岳阳楼了。岳阳楼坐东朝西,高约二十米,三层翘檐,其下是由粗细不等的楠木支撑,柱上架梁,梁上立柱,全部采用插榫法构造,是一座纯木质结构的阁楼。立柱漆成赭红色,翘檐上铺金黄色琉璃瓦,整个楼古朴端庄,气势恢弘凝重。
进得楼内,沿窄窄的木楼梯可以到二三层参观。二楼居中处,挂着一块雕屏,其上是清朝书法家张照手书范仲淹《岳阳楼记》全文,苍劲有力,风格独特。不少游人站在雕屏前,默读字字珠玑的全文。我也不例外,从头读到文末,感慨万千。小的时候,读不懂、领会不深,但能一字不落背诵全文,如今读得懂、领会深,却背不成句了。自己是公务员,从政二十多年,说起来也算是一名好官,但对照“先忧后乐”的思想,也只能叹一声:惭愧。
从三楼平台抬眼看去,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就在眼前,“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重湖,素有“八百里洞庭”的美称,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今天虽然有些阴天,但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如同一幅巨大的镜子,岸边的树,湖中的岛,往来的船只,皆倒影其上,令人沉醉。小时候,大概是地理课上学过关于洞庭湖的知识,印象最深刻的是四个字“鱼米之乡”。的确如此,洞庭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发祥地,滋养一代又一代人,湖上千帆过,岸边稻花香。
向下俯瞰,几个年轻女孩穿着唐装汉服,正在古城墙那里打卡拍照。青春的躯体包裹在古装之下,阳光的气质与古旧的城墙形成鲜明的对比,绿树婆娑,湖面如镜,温润心灵。年轻的身影与悠久的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忽然想,倘若她们走的时候,能带走一份古仁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