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文璞】一把算盘(散文)
一
搬办公室时,清理自己的办公用品,一把算盘躺在办公桌抽屉里。我把它拿出来放在电脑前的键盘旁,轻轻用绒布拭去灰尘。它光滑的牛角算珠静静地泛着黑色光泽,与键盘的黑色相映成趣,一个代表传统技艺,一个代表现代科技。尽管在现代科技面前,早已淘汰了象征传统技艺的算盘,但我从未将它丢弃。这把算盘跟随了我整整三十年。
稍微年轻些的同事,很少有人会用算盘。而我,可以飞快地在几秒钟之内从1十2十3十4……十36,一直到算盘正中出现666。一气呵成,三个6,上下各一颗珠,上面一颗代表5,下面一颗代表1,合起来即为数字666。完成一次珠算指法练习,通常用右手三指,即拇指、食指和中指,指轮上下拨动,口诀烂熟于心,手脑并用,已成肌肉记忆。如同练习书法一样,这是我的童子功。
很多朋友见我热爱文学,从年轻时代起,就称我为文艺青年。的确,在他们的认知里,浪漫和感性是文学的外在属性,而且从外表看,我具备文学爱好者的所有特征,敏感的思想情绪,丰富的内心世界,有时甚至还有些多愁善感。孰不知在学习和工作中,我最开始的专业就是会计,而且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打得一手好算盘,这是一名财会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
其实从兴趣爱好而言,从踏入财会学校的第一天起,我对所学专业从内心是排斥的。我希望能继续读书,考上大学,选择我喜欢的文学或新闻专业,我梦想成为作家,高校老师,新闻记者,或者外交官,但命运的齿轮转到那个关键点时,父亲为我做出了选择,他希望我考上一所财会学校。年少的我不得不听从安排,违背了从小的梦想,走进了现实的世界,学起了与浪漫毫不沾边的财会专业。
所幸,我的同学都是和我年龄相仿的少男少女,学校的环境也很幽静雅致,让我心生欢喜,而且从这所学校毕业,都会分配到财政和税务部门工作,因此也算热门专业。父亲的想法很实际,我也慢慢接受了这个安排。除了语数外和政治经济学等基础课程外,就是财政与税务的专业课程。我虽然不喜欢,有时也沉迷于文学,在课堂上常常走神,但凭借一点小聪明,成绩也还算名列前茅。尤其是在省级刊物发表一篇文章后,学校很看重我,还在一次演讲比赛中要我担任评委。
在纯专业外,我始终与文学沾着边。或许,这就是一种缘分,或者情愫吧。
二
那个年代还没有计算机,更没有开发成熟的会计软件和系统,一切都是纯手工。
学校要求学生学会四个一:打得一手好算盘,做得一手好账目,练得一手好书法,写得一手好文章。这是从培养财税干部的角度出发,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既要有专业素质,也要有综合能力。我的字和文章还勉强过得去,就是不太喜欢练习打算盘。
在我最初的认知里,打算盘是乡下管账老头做的事。一副陈旧的眼镜架在鼻梁上,一把很有年代感的旧算盘拨得噼啪响,间或从眼镜上侧抬起头来,老眼昏花地看着前方账本……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爷爷。
我的爷爷是个乡下农民,从小没进过学堂,但他头脑灵活,除了种地外,在农闲时节就做些小生意。比如从小镇或县集里贩些生活用品和水果零食等,再挑着担子在村里卖。因此他靠自学颇识得几个字,并且打得一手好算盘。在我很小的时候,记得家里厅堂的方桌上,常常摆着一把沉重的木算盘。那是七子算盘,珠又大,齿又粗,显得笨重而土气。爷爷往往在晚饭后,拨动他的算盘算账,口中还念念有词: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退一,四退六进一,五上五,六上一退五进一,七上七,八退二进一,九退一进一……我在旁边看着并不感兴趣,心中只惦记着他又进了什么货,有没有我喜欢吃的甜梨和糖果。
长大后我才知道,爷爷用的是最古老的算盘,那些口诀也是七子算盘独有的加减乘除,并不太容易掌握。但就是这把又土又旧的算盘,让爷爷在贫穷的年代,能够凭借勤劳和智慧增加些许收入,供爸爸一直上学,走出世代农民的家庭,走上拥有知识和文化的求学之路。
我在学校学习的是改良后的五子算盘,不仅用材轻盈灵巧,携带方便,而且学习起来也容易入门,效率更高。珠算是一门技能,会根据运算程度评出等级,这是毕业必需具备的,等级越高分数越高。很快就要通级考试了,同学们手不离算盘,除了在教室练习外,还带到寝室练。受此氛围影响,我也临时抱佛脚,抓紧练习。从最基本的三级练起,一张试卷垫在算盘下,坐姿端正,左手扶盘,右手运珠,眼睛盯着试卷,一目三行,心算与珠算结合,除了准确,拼的就是速度。渐渐地,我的速度上来了,试卷的难度也增加了,我顺利地通过了考试,获得了珠算等级证书。同学中有出类拔萃者,经常去参加各种珠算比赛,看他们全神贯注地拨动算珠,飞速地翻动试卷,右手夹笔快速地写下答案,对我而言也是一种技能的欣赏与学习。培训参赛选手的老师都有一手绝活,有的老教师还用特制的长算盘,左右开弓,双手并用,娴熟的技巧赢得阵阵喝彩。
麦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风声》里,曾有一个这样的情节,一群担负着特殊使命的人隐姓埋名,只有代号,他们从事着特殊而绝密的任务,运用古老的算盘,数十人在一起通宵达旦地运算着,只为破译敌人一个又一个密码。剧情在这里有几个特写镜头,室内此起彼伏的算珠拨动,而窗外日月晨昏闪现,光影流转,晨光和月光交替照在革命者坚毅的脸庞和灵动的双手上,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一刻,我竟涌上一种自豪感,觉得算盘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计算工具。
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算盘在各行各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甚至在作家的作品中,也带上了文学的色彩。
三
走上工作岗位后,我从事财务工作多年。财会工作是一项严谨细致的工作,需要记账科目准确,运算精确无误。
民间有句谚语:“统计差一万,还在街上转;会计差一分,脑袋都算昏”,形象生动地诠释了这两种职业的差别。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用一年的时间,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账务中,完全理解了资金的来龙去脉,及对应的会计科目和年终结转等知识的逻辑关系,我做的会计账簿清晰完整,装订结实美观,在业务比武中获奖。为响应财政部门“为国理财、为民理财”的号召,我两次代表单位去参加珠算比赛,并获得荣誉证书。工作第三年,我便通过了会计中级职称的考试。可以说,财会工作经历,锤炼了我理性务实的工作作风。
命运的齿轮又一次转动。工作第四年,我又通过考试,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因为专业知识,我被安排在机关,继续从事财务工作。记得到新的岗位报到后,领导笑眯眯地安排一位内勤同事,为我购买了一把崭新的牛角算盘。金属的框架内敛沉稳,深褐的牛角算珠透着琥珀色的光泽。手指拨动,声音脆响;玲珑剔透,为我所爱。算盘是人脑与手的合一,实践证明,即使现代最先进的电子计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算盘的作用。后来工作几经变动,我也早已离开了财务岗位,但无论在何种岗位锻造,那把牛角算盘始终跟随着我,伴我运算,助我成功。
当我成为母亲,我的孩子上幼儿园后,蒙特梭利教学法正在学校施行,通过教具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其中幼儿珠心算是一个尝试性的教学科目。那时我的小孩才五六岁,她每天背着小小算盘上学,回家后还饶有兴致地拨动算珠。我起初没太在意,心想这么小的孩子,到底学了些什么,也不过是玩玩而已。直到有一天,老师邀请我到学校观摩,我才知道孩子们的确有收获。那是一种将珠算和心算相结合的方式,课程抓住幼儿特点,将算盘的盘式、档位及算珠的浮动变化,如活算盘一般描绘到脑子里,形成影像,并通过知觉和形象记忆等过程,在大脑里来完成珠算运算。我于是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三十多个小朋友端坐课堂,老师发出运算指令,孩子们闭上眼睛,小手抬起在右边脑袋旁边拨动,仿佛大脑中存在一个无形的算盘,然后口中念出运算的过程,最后睁开双眼,拨动算珠,辅助运算把答案用算盘呈现出来,准确率极高。看着一个个小小人儿神情专注,那稚嫩的举止像模像样,太可爱了,我和其他家长禁不住为孩子们鼓起掌来。
后来,孩子的心算能力果真被培养起来。每次逛街,如果我买什么东西,我的宝贝女儿早就帮我把数目算出来了。一次,我连着买了几样小东西,女儿在旁边提醒我:“妈妈,你已经用了八十七块五毛钱。”那认真的表情,惹得我一阵笑意,忍不住在她肉嘟嘟的脸上亲了一口。真是我的小管家呀!平时,我经常给钱要她帮我去买东西。比如炒菜时,我说:“囡囡呀,家里没醋了,给你十块钱,到下面小卖部去买回来。”女儿高兴地接过钞票,屁颠颠地下楼,不一会儿就用塑料袋提回一瓶醋,而且找的零钱她计算得丝毫不差。到她小学二年级,学元角分时,有的孩子还不认识钞票,我的女儿由于有了现金的概念,以及珠心算的基础,她对十进制的计算和换算已经能熟练掌握了。
四
算盘摆在眼前,一颗颗珠子圆润透彻,闪出岁月的光泽。我把手指放上去,一种熟悉的触觉通过指尖传递到心灵,带来欣喜、睿智和感慨。
一把算盘,它凝聚着古人的智慧,是独属于中国人的重要发明。从远古的结绳计数开始,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创造了这种简便的计算工具,在阿拉伯数字出现前,在全世界很多国家被广泛使用。
中国是算盘的故乡。由于算盘运算方便、快速,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计算工具。在计算机早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盘不仅没有被废弃,反而因它的灵便、准确等优点,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依然方兴未艾。因此,人们往往把算盘的发明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算盘的文化传承中,不仅蕴含着招财进宝的吉祥寓意,也包含着作风正直的行业规范,还警示后人过日子要勤俭节约,深谋远虑。
算盘上的配件吊坠,更蕴含着运筹帷幄,掌控天地之意。在一些公司和企业,有的还会悬上一把制作精美的吊坠算盘,常用于银行、商贸、金融、财务等行业兴商旺财,取其财权双收、开市利好之意。在我的家乡,小孩抓周时,一把算盘是必备的道具。如果抓住了算盘,家人们一定会喜笑颜开,额手称庆。
我把算盘重新擦拭,然后轻轻收藏起来,仿佛收藏一件珍宝。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