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文璞】泥人情缘(散文)
一
小弟五岁时谋划了自己的职业:长大了去收破烂儿。
这个“理想”,可以让他拥有比别人更多的泥人。
那个年代,泥人是最令孩子们心仪的玩具。街上传来“嘡啷嘡啷”的拨浪鼓的声音,淘气的孩子们闻声从村子各个角落聚拢过来,一位推着独轮车的老人坐在路旁的石头上,车上的铁笼子里是五彩缤纷的泥人:大公鸡高昂的脖子上顶着火焰一样的冠子,摇摇晃晃的扳扳倒(不倒翁)笑眯眯地引诱着我们,小青蛙蜷起后腿好像马上就要蹦起来……老人故意抓起一只小老虎,两手分别拉着虎头和虎屁股来回伸缩,小老虎腰部用牛皮纸连接而成的褶皱就发出“嗷嗷”的叫声。有胆大的孩子趁老人不注意摸了一下孙悟空的紧箍咒,老爷爷大声呵斥:“别碰别碰,弄坏了让你赔,回家取钱来买……”
孩子们当然没有钱,家里也舍不得给,但我们知道可以用破烂来换。于是回家动员父母,翻箱倒柜找出闲置的纸壳子或牙膏壳,偷偷拿出爷爷新打的烧酒,把酒倒在碗里,瓶子揣在怀里向街里跑去。
终于完成交易,人手一份“战利品”:小老鼠的尾巴可以拽出来,一松手,小老鼠倏地向前窜出好远,于是开始深入研究,原来是身子底下的泥轮用皮筋固定,利用弹性收回线绳带动身体;把各自的“扳扳倒”扳下去再让它弹起来头碰头,看谁的更结实;泥人的背后或侧面安装一截苇笛,底座留有小孔,更有指头大小的泥哨乌黑发亮,含在嘴里,高昂的曲调立刻满大街回响。
晚上,孩子们把摆弄一天的胖娃娃放在柜子上,时不时不放心地抬头看看,直到不知不觉深入梦乡。
泥人浸满了童年的美好回忆。
二
说是泥人,其实并不仅仅是泥塑人物,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小玩具,种类多种多样,大多数可以用嘴吹,也有很多可以动手玩。
泥人的形象既有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寿星老,也有戏剧故事中的穆桂英、白龙马,还有从未见过的或者见过的绿孔雀、小狮子等小动物。这些泥人眉眼活灵活现,表情各异,身上画着色彩斑斓的戏衣,体态妖娆雅致,粗线条画上去的手脚造型夸张,看着就想笑……有泥人的地方,总是欢声不断。
泥人传承了家乡的古老文化。我的家乡在河北玉田,位于京津唐中心地带,三千多年前为燕国初都所在地,春秋时期属无终子国。晋代干宝的志怪小说《搜神记》中“阳伯雍种石得玉”,就是关于家乡来历的美好传说,武则天时代据此传说更名为玉田。没人知道家乡玉田制作泥人的历史有多久,只知道早期的泥塑作品与当地出土的陶猪、陶马、泥埙等汉代文物颇有些相似,可见民间泥塑源远流长。
家乡泥人的主要产地戴家屯、西高坵是两个相邻村落,这里因泥土粘柔、细腻,晒干不裂而得天独厚。不知何时,也许是劳动之余抓一把泥土揉捏成型化解疲惫,也许是偶然之间发现这种娱乐方式妙趣横生,也许是后来发现这些小东西可以作为养家糊口的谋生之道,于是逐渐赋予泥土以生命的音响与色彩,创造出拥有无穷魅力的玉田泥人。
清朝光绪年间,以刘凯为代表的泥塑艺人,大胆借鉴北方盛行的《安天会》等昆戈戏剧的人物原型和杨柳青年画技巧,使玉田泥人的趣味性更为浓郁。又经过一代代泥塑艺人的延续传承,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泥人造型达300余种。每逢集日,临近的商贸古镇鸦鸿桥有长达一华里的摊点,形成了泥人一条街,五颜六色的泥人在箩筐里排列整齐,被人们挑在肩上或者推在车里,步履匆匆地向这里汇集,引得来自周边京津、山东、东北的商贩驻足流连,争相采购,玉田泥人进入繁衍流传的兴盛期。
泥人,由此成为地域文化的一个名衔,镶嵌在玉田这块土地上。
玉田的泥人造型大多为椭圆体,小者寸许,大的尺余,也可根据需要随意订做。
家乡泥人看似简单,却包括取土和泥、捏泥胎、制泥模、合模装笛、修整晾晒、铺白粉底、调胶、敷彩等8道制作工序:选择泥土的细腻程度,和泥的筋道柔韧,饧泥(把和好的泥用塑料袋装起来,饧上一两个小时,避免干裂)的耐心等待,捏泥的注重细节,每一步都要全神贯注,每一步都需要耐心,每一步都饱含期待。
泥人的色彩冷暖对比强烈,白粉打底、敷以红、黄、绿、黑、兰五种颜色,点线巧妙配合。采用的颜料是食用色素加动物皮胶熬制而成,层次鲜明,经久不褪。在画法上不重细节,用单纯、简洁、艳丽的色彩勾画出脸相、服饰和刀棒,同时吸收了古代的石、木浮雕、玉雕、瓷塑等造型手法,人物形象夸张却能概括性格,稚拙却又蕴含情趣,用粗线条表现力量,用粗轮廓表达气势,粗中有细,俗中带雅,处处透露着一种古拙之美。
三
当年,两个村子家家户户都掌握了制作各种泥人的技巧。农忙之余,男女老幼齐上阵,“孙子拽泥,奶奶削笛,儿子捏戏,媳妇染坯,爷爷赶集,赚回玉米,闲日下庄,破烂换哩”。淳朴的民间艺人,用智慧使泥土创造了奇迹。迄至上世纪80年代,用自行车驮着铁丝笼子卖泥人的足迹遍及邻近县域的大小村落。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电动、塑料等新型玩具进入孩子们的生活,家乡的玉田泥人逐渐淡出市场。只是偶尔在心里想起那些斑斓的色彩,耳畔仍然回响起那动听的笛音,始终难以忘怀的,是对泥人的依依不舍。
终于,随着物质生活的满足,引起对精神世界的渴求,人们的怀旧情感引发对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改革开放以来,相关部门组织对玉田泥人的抢救工程。高龄的民间艺人重新拿起画笔,年富力强的爱好者勇于探索,家乡的泥人重获新生。老艺人吴玉成和刘广田在河北电视台现场表演,刘广田的作品在中国工艺美术馆展出,代表作《小狮子戏绣球》和吴玉成的《骑毛驴走娘家》分别入选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玉田泥塑誉满京城。一九九三年,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家乡玉田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泥塑)”,之后又被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田泥人,用自己的魅力,再一次唤醒了人们的殷殷乡情。
如今的家乡泥人,已经从走街串户的谋生手段走上大雅之堂,成为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精美收藏。
进入新世纪,非物质文化第四代传承人王振锋、王辉开拓思维,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成立了玉田泥塑专业团体—玉田泥人王工作室,他们大胆创新,创制了很多融入现代气息的新型泥人。两个巨型泥塑“兔儿爷”落户北京豆瓣胡同的巧娘博物馆,活灵活现的“兔儿爷”回家一时成为北京人的美谈。他们的作品《锁麟囊》亮相一百一十七届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让世界见识了醇厚的东方乡土气息。
更为可贵的是,他们致力于文化传承,向社会免费开放展室,让泥人制作体验活动走进校园,让古老文化拥有更多的乐趣,产生更大的影响。活动每到一处,现场充满欢声笑语,孩子们和泥、整形、晾晒、敷彩,鲜活的色彩在孩子们的指尖跳动,成功的喜悦在孩子们眼里闪现,他们锻炼了动手能力,感受了传统文化,大家与泥人对视交流,互相看到了希望。家乡的泥人,正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小弟最终没有去拣破烂,但他对泥人的喜爱一直没有减弱,而且泥人情结越来越深。如今在他家里,依然摆放着许多泥人作品,也算实现了小时的梦想。他常常像小时候一样,痴迷地盯着那些泥人作品,露出孩子般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