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沧桑瑞庆宫(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沧桑瑞庆宫(散文)


作者:简柔 秀才,1199.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70发表时间:2024-04-10 07:55:31


   湖北通山县九宫山的云中湖畔,矗立着一座巍峨的道观,为明清建筑风格,一座座殿堂错落有致,掩映在绿树浓荫中,红墙,红色的石柱,瓦呈黑色或黄色,门的上方镌刻着紫色、黄色和红色交织的图案,一片斑斓,气势恢宏,这便是九宫山著名的人文景观——钦天瑞庆宫。九宫山人习惯称为瑞庆宫。
   九宫山道教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殷商,山中有道人修行。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活动增多,南陈晋安王兄弟九人为避战乱,在山中建了九座宫殿,从此九宫山便有了自己的名字。这九座宫殿是晋安王兄弟逃避现实的一个避难所,也是他们修仙问道的精神归宿。唐代,玄武门之变后,齐王李元吉的两个妃子桃妃和姚妃为逃避李世民杀害,逃至九宫山,在此修道,如今的桃源仙洞便是当年两个女子的修道之所,也是她们灵魂的故乡,据说她们最终飞身成仙,又被称为“桃姚二仙”。宋时,九宫山的道教活动变得频繁,但是尚未形成气势,直到“开山祖师”张道清在九宫山建了瑞庆宫,九宫山才成为道教名山,与青岛崂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并驾齐驱,香火旺盛,终年不绝。
   漫步瑞庆宫,有清幽和古朴的气息扑来,感受到道的精神在涌动。在华美的殿堂之间,可见一座古老的石殿,很陈旧,三层,每一层都有飞檐的锋芒翘起,姿势内敛而峻拔,刚毅而飘逸,外墙青黄,色泽黯淡,漫溢着无尽的沧桑。整座石殿没有艳丽的色泽,没有精致的装饰,没有绮丽的图案,没有石柱,甚至没有屋檐,没有瓦当,显得特别孤独,朴拙,近乎寒酸,却不失孤傲和风范。门前左方,有一块长方形的小石碑,上书“万寿宫”三个大字,但是平日大家却叫它“真君石殿”。门前右边摆放着几个石雕、石刻,还有一个铁做的棱角,它们和石殿一样古老。
   在庄严肃穆、华美典雅的殿堂之间,为何会有一座如此简陋的石殿?这要从瑞庆宫的创建者张道清说起。
   张道清,一个传奇性的人物,年少时就与众不同。不爱吃荤菜,几天不吃饭竟然不饿,甚至可以和老虎躺在一起,而老虎却如猫似的温顺,让家人惊奇。当地旱灾,他做法祈雨后,雨就来了。村民有病,喝他的符水,竟然病愈,以致他名动周遭。一切都像神话,不排除后人对张道清的崇拜心理虚构而成。至于祈雨,符水之说,我想他应是会观天像,懂医术。
   从少年时代开始,张道清就开始四处云游,游历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的名山大川,阅历甚广。在庐山,张道清与青城山道士皇甫坦相识,一见如故,结成忘年交。这是道教思想对他的一次深刻渗透,也是他迈向道教的开端。总之,张道清有壮志,有抱负,他不甘心去过一种平淡无奇的生活,他需要超拔脱俗的人生。而道教,将引领他脱离平凡,靠近梦想。
  
   二
   1165年,张道清把自己的居所改建为祠观,正式入道,从此他的一生与道教相牵、相连。
   此后,张道清寻道、问道、做道法、建道观,每一处细节都呈现着他对道的深情和热爱。他更把自己对道之爱化为普度众生的情怀,四处为百姓治病,进宫为太子赵惇的女儿齐安郡主治好重疾,可见他高超的医术。他被赵惇赏识,却执意离开京城,放弃唾手可得的荣华,执着行走在对道的追寻和探索的道路上,俗世的富贵无法牵绊他,人间的情意无法留住他,他以超强的意志和坚硬的心性,严格掌控着自己的人生,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走得铿锵,他赢得了世人的敬仰,生存的境域也徐徐拓展。他醉心于自己的选择,此生只与道相守一生。
   张道清与九宫山是一种命定的机缘。
   1184年,张道清和弟子四处游历,在庐山,听水听风,看山看云;过九江,抵达九宫山下,回忆起梦中玉帝之令“星应斗牛,界接匡庐,逢兴则止,遇九而居。”一个“九”字暗示着他和九的缘分。其实一路所行,他冥冥之中似是按照梦中所指,来寻找和“九”有关的风物。登上九宫山凤凰岭处,张道清目睹这里山岭环绕,水流潺潺,松涛阵阵,鸟语花香,符合八卦地形,十分欢喜,打算在此开辟道场,建一所大道观,从构思到建成,花了三年时间,陆续建了九宫,有上百间房屋,壮观而绮丽。
   我很纳闷:这座规模和格局宏大的道观,想来所费银两惊人,那么张道清从何处获得如此一笔巨资?他家中并不富裕,他似乎也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当然可以找教徒募捐。张道清当时名气不小,想必有不少教徒,也有仰慕者,其中不乏富者。但若只是建一座小道观,募捐容易,若建瑞庆宫这么大的道观,短时间内很难做到。我觉得是来自太子赵惇的鼎力相助。赵惇曾经要许他富贵,他拒绝了,如今赵惇把他的救女之恩以道观的形式来呈现,情理之中。当然赵惇虽为太子,恐怕一时也难以拿出如此一笔巨资,所以其中必有皇帝的参与。因为瑞庆宫刚建完,当朝皇帝便赐名“钦天观”,可见对瑞庆宫的重视,对道教的推崇。1204年,宁宗皇帝把“钦天观”改为“钦天瑞庆宫”。
   真君石殿是后来加建的,1207年建成,六方九层,外墙是花岗岩,门是铜的,瓦是铁的,上面压了重达千斤的葫芦形铁顶,和其它殿堂的建筑材料以及风格迥然不同,为何如此?有人说是张道清为以后存放自己真身所用,因为后来的确存放了张道清的真身。我却不敢苟同,专门建一座殿只为自己将来所用,这不符合张道清的个性和格局。我猜测张道清的目的是为了防雷击电火和人为破坏。此殿特别,建筑材料非寻常可见,光是重达千斤的铁顶就不容易得到,所以只能建一座,不管将来发生什么,至少可以让一座石殿传承得更久,这是张道清洞察后世的视野和通透。
   由于张道清的德行与名望,宁宗皇帝对其格外厚爱,先后赐他“开山祖师”,“真牧真人”,“太平护国真牧真人”等殊荣,这对一个道人而言,是何等的荣耀!当然,这一切都是靠他的努力,他的付出,他的能力和智慧而获取的。皇帝的重视使得张道清名扬四海,信徒遍布天下,有时一日之内来访者有上万人之多,足见其香火的鼎盛程度。
   张道清把自己的满腔悲悯,对道教的热爱,还有自己纯真的人生信仰都凝聚在瑞庆宫里,他的生命力在这里豪情喷涌,他的光芒在九宫山的山水之间热烈绽放,他被誉为“九宫山道教御制派的开山鼻祖”。
   张道清过世后,他的真身被供奉在真君石殿,这是弟子对他的一种不舍和怀念。令人惊叹的是,他的真身始终不腐,这无疑又是一个奇迹。有人猜测和石殿环境有关,甚至有人说他就是神仙下凡。但我认为除了环境因素,真身应该处理过,且放置了药物。在元、明、清时,他的真身曾受到历代皇帝的昭封,前后得到过17道圣旨,由此可见道教在那个时代的位置,更可见张道清的影响力。
  
   三
   瑞庆宫,在漫长的光阴里几度沧桑,历经劫难。
   南宋开庆元年,风雨飘零,南宋与蒙古战争不断。忽必烈带兵进攻鄂州,因国内宫廷发生政变,命令长沙的金军元帅乌良合台带兵前来与他汇合,共返北方。
   那是一个寒冬,乌良合台的部队途经九宫山。马蹄踏踏,碾碎了书生悠扬的箫声,碾碎了少妇甜美的闺梦,碾碎了瑞庆宫道士的岁月静好。锋利的刀刃把九宫山的清浅时光划出了斑驳的伤痕,清瘦的道士在如狼的金兵之下瑟瑟发抖,大火像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疯狂吞噬着一切,瑞庆宫的一座座殿堂哗啦啦地倒下,鸟惊得四处乱飞,所有的器物化为灰烬。寒风在呼啸,白雪被熊熊火光映照得格外凄凉,人们的血泪滴在白雪上,触目惊心。乌良合台和部下的笑声如惊雷席卷山野,然后得意洋洋而去,把满目狼藉抛给漫天飞雪。大火过后,断瓦残砖之上,唯有真君石殿豪迈挺立。那些虔诚的信徒,千里迢迢而来,面对此景,仰天长叹,迎风落泪。若是张道清泉下有知,该会怎样得心痛!那一砖一瓦,一柱一梁,都是他心血的浇筑,信仰的加持啊。
   乌良合台毁灭瑞庆宫的动机有泄愤的心理,更是征服者的炫耀。因为他胜利了,可是却不能在此驻留,更不能带走这些建筑,于是就产生了得不到就毁灭的畸形心理,从而可见他内心的自卑,骨子里的肤浅和蛮狠。
   瑞庆宫后来得到修复,又几经跌宕,天火、农民起义,把它一次又一次拖入万丈深渊,又总是再次崛起。每次,真君石殿都安然无恙,坚固如山,屹立不倒。
   为什么真君石殿能躲开大火,有人说是张道清真身护佑,有人说是石殿的牢固和严密。我更赞成后者的说法,除此之外,我觉得应该和石殿所在的位置有关,想必因为它离那些密集的殿堂更远,从而受到火的正面冲击也更小;还有,它不够气派,相对朴素,不被人注意,从而得以幸免。
   清朝,太平天国兴起,欲推翻清朝统治。清朝作为异族统治天下,很多年得不到一部分汉人的认可,致使江山动荡,民心不稳,斗争风起云涌。这是满族统治者的失败,还是某些汉人的固执?1855年,太平天国将领林启荣经过九宫山。那时,陌上的花已开,湖畔的杨柳在烟雨中楚楚动人。瑞庆宫门前桃花灼灼,惹得娇俏的少女们频频站在门前看花、摘花,婀娜的身姿晃花了道士们的眼,他们不敢多看,默默垂首,专心修道。殿堂里烛香袅袅飘洒,香客们进进出出,喧嚣与宁静并具、入世与出世轮番上演。现世的安稳抵挡不了林启容的铁血无情,大火再一次肆虐瑞庆宫。此次,真君石殿也未能幸免,被烧毁了一半,足见火之猛烈,林之猖狂。大火过后,满目疮痍。残阳如血,甚至红得比血更为惊心动魄。那晚,月憔悴成月牙儿,云中湖被泪水填满,鸟的叫声如婴儿哭泣,瘦损一半的真君石殿肩负着千古的寂寞和痛楚,九宫山陷入了旷世的静默。
   林启荣烧毁了瑞庆宫还不算,竟然毁了张道清的真身。假如说烧毁瑞庆宫,是他对清廷统治的不满,那么毁掉张道清的真身,只能暴露出他的惨无人道和灭绝人寰。张道清不但不是遗臭万年的罪人,还是一个心系苍生的大善之人,他何以如此?可见他善恶不分,毫无信仰。这样一个人,若是让他取得胜利,执掌一方,恐怕让人堪忧,更不是百姓之福。
   1933年,国民党军郭汝栋率兵入山,重建后的瑞庆宫又一次在劫难逃。一番毁灭后,山河冷落,乌雀悲鸣,真君石殿以倔强的姿态嘲讽着刽子手的冷血,依旧在春风里恣肆,在秋光里昂扬,把半身残躯站成了遗世独立的存在。落花与流水,红颜和壮士,江湖与过客,纷纷为之仰望、惊叹。
   郭对瑞庆宫的毁灭,是心理上的优越性在作怪。他想必认为瑞庆宫属于“封建残余”,定要毁之而后快,以此来显示他坚决的革命立场,对旧文化、旧文明的藐视,要把它们彻底革除。
   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里,瑞庆宫始终是波涛汹涌,一直在颤颤地抖,哀哀地泣,沦陷于毁灭和修葺的往复循环里,这是宗教建筑的宿命吗?如今的瑞庆宫,是武当三丰派第十四代大弟子蔡亚庭经过多方化缘,历时十数载建成的。历经八百年的真君石殿伫立其间,鹤立鸡群,艰难地走到了今天,也曾悠然过,悲凉过,叹息过,静默过。如今,真君石殿生存于这个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再也没有刀光剑影和金戈铁马,再也没有无情算计与遍地狼烟。它可以潇洒地笑看花开水流,云飘雾绕,从此远离惶恐与欺辱,无限贴近自在与欢喜,天高与地阔。
   面对新建的瑞庆宫和陈旧的真君石殿,令人感慨,让人叹息,一边是繁华,一边是萧瑟,有各自的忧伤与落寞,也有共同的沧海与桑田。有突兀,也有相融,突兀的是时间的长短,相融的是对道教的情感,对张道清祖师永恒的敬重。
  

共 444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我国流传的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道教倡导心性修炼、道德伦理和“天人合一”。它包罗万象、影响深远、派别众多,其中湖北九宫山的道教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南陈晋安王兄弟九人在山中建了九座宫殿,不但让他们有了逃避战乱的避难所和修仙问道的精神归宿,从此九宫山也有了自己的名字。唐代玄武门之变后,太子李元吉的桃妃和姚妃二人逃至九宫山,并在此修道成仙。宋代时,九宫山的道教活动日益频繁,但尚未形成气势,直到九宫山道教御制派的“开山祖师”、“太平护国的”“真牧真人”张道清在此建了瑞庆宫,九宫山才成为道教名山,从此香火旺盛,并与青岛崂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并驾齐驱。巍峨壮观的瑞庆宫矗立在九宫山上的云中湖畔,当作者漫步在瑞庆宫华美的殿堂之间时,竟然发现了一座色泽暗淡、沧桑陈旧的古老石殿,那么孤独、朴拙与寒酸。作者从瑞庆宫的创建者张道清祖师的传奇故事说起,抽丝剥茧,为我们揭开了瑞庆宫几度风雨,几度毁灭,几度修葺的历史沧桑。张道清是当时的传奇人物,少年时就与众不同。可以几天不吃饭,能与老虎并躺,做法祈雨,符水治病,梦接天令,星应斗牛,逢兴而止,遇久而居。凤凰岭,八卦形,天地道场需巨资。为报救女之恩情,太子、天子鼎力助,方有超拔脱俗的瑞庆宫之恢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瑞庆宫历经磨难,穷凶极恶的金兵将领、惨绝人寰的太平军败类,冷血无情、善恶不分国民党“郭匪”的倒行逆施,让山河落泪,乌雀悲鸣。而后建的“真君石殿”,却能一次次躲开天火、战乱和人祸,即使被摧毁了一半,那半身残躯也站成了遗世独立的雄姿。是祖师真身的佑护?是石殿环境的因素?还是因为低调朴素而被人忽视?只有在这个再也没有金戈铁马和狼烟四起的太平盛世,瑞庆宫和真君石殿才能巍然屹立,永保平安。新建的瑞庆宫和陈旧的真君石殿,一边繁华,一边萧瑟,有突兀,也有相融,共同述说着历史的沧桑和对张道清祖师永中华民族恒的敬重。简柔老师以悲天悯人的情怀,仰天长啸的唏嘘、深邃独到的见解和逼真细腻的场景,还原了那段喧嚣与宁静、入世与出世、毁灭与重生的历史沧桑,塑造了在“道”的道路上不断追寻和探索,传道救人、普度众生、脚步铿锵的“开山鼻祖”张道清祖师的光辉形象,是一部厚重无比的史册,是一场惩恶扬善的史剧,是中华民族永立世界民族之林的赞歌。深度好文,倾情推荐。【东篱编辑:雪胎梅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411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4-11 09:08:59
  此类文章不好写,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没有一定文学功底,是写不出来这样的文章的。我对中国的各种教派教义知之甚少。读罢此文,才知道,道教属于本土宗教,倡导心性修炼、道德伦理和“天人合一”,长知识,长见识了。九宫山的瑞庆宫,历史悠久,气势恢宏。在庄严肃穆,华美典雅的大殿之间,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道教的意义。传道救赎,普度众生,塑造了道的真谛。深度好文,学习了!问好老师,祝春祺!
回复11 楼        文友:简柔        2024-04-11 10:40:45
  我对道了解只有皮毛,道深厚,悠久,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和心境的修炼吧。道的存在有它的意义和价值。我在九宫山时,每天去云中湖散步,瑞庆宫就矗立于我的眼前,那么沧桑,又那么鲜活,沧桑的是历史,鲜活的是建筑。当时不觉得好看,如今,心境不同,挺怀念那些古朴的殿堂。谢谢吴老师美评鼓励。
共 11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