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实力写手】嫩江两岸稻花香(散文)

精品 【晓荷.实力写手】嫩江两岸稻花香(散文)


作者:淡文竹雅 秀才,2221.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84发表时间:2024-05-06 14:17:40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唱一首歌,歌的名字叫《我们的田野》歌中有一段歌词我非常喜欢:“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我总是遐想着:什么时候我能够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象呢?就像一个美丽的梦在我童年时开始幻想着。
   其实,那个时候,我的家乡的四里五乡就有稻田,只是我年纪小,不知道而已。
   最近,我们准备去湖北看望我的姨妈,已经有60多年没见面了。前几年就准备去的,因为新冠一推就是四年。前几日,我用微信问表弟妹,湖北那边是喜欢吃面还是大米?弟妹说:“他们也喜欢吃东北大米,就是价格有些贵。”我说:“通过物流给你们寄一些过去,尝一尝老家大米的味道。”
   说起大米,真的有好多故事要讲。这话说起来,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我的家乡泰来县地处三省区(黑、吉、蒙)交界处,嫩江从县域流过。早年是十年九旱,非旱即涝。当时农村种植的品种以玉米为主。夏天,玉米长势非常好,高高齐齐玉米杆十分喜人。几场大雨下来,地里积水排不出去,玉米几天就全黄了,年年种,年年歉收,老百姓靠贷款过日子。
   县里提出了“以稻治涝”的长远发展规划。
   种水稻,在泰来县是有先例的,原四里五乡曙光村是朝鲜族村,以种水稻为主,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在他们的影响下、附近的水上村、水地村也学着他们的样子种水稻。我读初中的时候,下乡到水上村,到农户家吃到雪白的大米饭,那种香喷喷的味道,至今难以忘怀。
   发展水田,泰来县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水源充足,境内有一江五河,二是积温高,地势平坦。最大的难题是农民不接受,他们习惯了种大田,省时省力。种水稻投入大,修池埂,泡田,插秧、拔草等等,投入的财力、物力、人力太大了。
   时任县委书记,看明白了水稻发展的前景不可估量,他下决心必须发展水稻生产。书记亲自包村,深入到克里乡胜利村蹲点儿,亲自下田劳动,还让县直机关干部帮助贫困户插秧。机关干部包村,动员村民种植水稻。组织全体机关干部修水渠。我们县妇联的几个女士也和男同事一样参加水渠清淤劳动。脱掉鞋子,把裤脚挽起来,到冰凉的水渠里挖淤泥。
   我们包扶克利乌兰村,是全县最贫困的村,也是最不守信用的村,欠农行贷款不还,所以村民贷款都受阻。我发现,这个村之所以落后、贫穷,就是多年养成了一个懒惰的习惯。虽然也种了几十亩水稻,就像应付任务似地,把稻种往地里一撒了事,草苗一起长,分不出那个是稻子那个是谷莠子。类似乌兰村的现象比比皆是。
   村上更是一分钱没有,还欠了不少外债,也没有一件农机具。我们得知县里有一批由县农行、农机、民政三个部门联合匹配资金,解决拖拉机的指标,便去找主管县长,然后又拜访这三个部门,诚心打动了他们,终于得到了指标。村上一分钱不花,就得到了一台崭新的拖拉机,起码解决了翻地、整地的难题。乡、村领导和村民特别高兴,种水稻也有了信心。
   “旱改水”“以稻治涝”的路子真是选对了。否则,永远也脱不了贫。经过几年的实践,种水稻收入高,让农民尝到了甜头,种植规模逐渐扩大了。但是,在有些乡镇还是很难推广发展水稻。90年代初,我当年包扶好心乡,这是蒙古族乡,比较贫困。当时的党委书记是从原四里五乡调来的,他有着丰富的种植水稻的经验,经过考察,认为好心乡可以发展水稻生产。虽然土质沙性,碱性比较严重,只要地不漏水,就可以。
   这个乡相对落后一些,人们过惯了穷日子,尤其是少数民族集聚的地方,就是靠国家贷款,靠民政救济。有个别户,把民政救济的棉被、棉鞋拿去换酒喝。可想而知,这样好吃懒做的人,怎么能富起来呢?加之荒沙侵袭,颗粒不收,不寻找脱贫致富的出路怎么行呢!于是,党委书记想了一个办法,让机关干部带头种水稻,做示范。从乡里机动地划出一块,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可是,机关干部迟迟不行动。书记就自己到地里干活儿,修池埂,泡田、育苗、插秧。在又缺资金,又缺人力的情况下,书记一人硬是把水稻种植成功了。带动少数人开始种水稻。虽说种植面积不大,但是开了一个好头。在沙土地、含碱量高的条件下获得了水稻种植的成功,为将来发展水稻种植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县里更为重视,制定了发展水稻万亩规划、发展水稻百万亩规划,逐年推进。农民真的尝到了甜头,勤劳又有智慧的村民,主动提出承包农户的土地种植水稻。土地也得到了充分利用,以前种地地头留出好多垄头,现在可以说是种满种严,不浪费一寸土地,有的水田修到路边上了,多一块地,就多一份收入啊。
   随着水稻大面积发展,种植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原来是漫撒籽,变成了育秧、插秧。插秧这活儿又给一些人创造了挣钱的机会。十里八村的妇女劳力,到了插秧的季节,她们就会大车小辆地到地里插秧,收入也不少呢。再后来,机械插秧,质量好,速度快,不误农时。
   一次,我和县作协的文友到乡下采风,看到了和平镇的领导们在检查农情,他们也发展水稻,我感到特别惊讶。和平的土地是河卵石的地层,一惯以种植玉米和杂粮为主,怎么会有这么一大片绿油油的稻田呢?不用问为什么,大片的稻田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我突然领悟到,过去的老观念不行了,只要去实践,去开拓,就会有成功。真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啊!只要你有想法,有决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为了保证水稻生产的稳步发展,历任的县领导们一如既往地做好长远规划,并努力付诸实施。嫩江在泰来境内经由144公里,引嫩工程是多少年的梦。经过几届领导的努力,引嫩工程终于立项实施。从江桥的渠首引水,对于江桥镇、平洋镇、泰来镇、胜利乡的大片土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白白流过了千百年的嫩江水,终于为当地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做出了贡献。每年的夏天,我们都会到江桥的渠首游览,看滔滔嫩江之水,卷着浪花奔流而下,渠的两岸便是望不到边的稻田,还有独特的稻田画映入眼帘。此刻,人的心情格外清爽、豪迈。感慨人的智慧和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是如此有震撼力。
   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泰来县的水稻面积已经达到200万亩,接近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七。当年的梦想成为现实,当年的规划得到不断地调整、充实,成就了今天的辉煌。《我们的田野》的歌声自然而然地在耳边回荡,这美丽的田野,这清灵的江水,构成一幅风光旖旎的山水画,我们就是那画中的人。
   离开县城十六年了,县里的经济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水稻生产已经成为主导产业。农民的收入翻倍增加,也拉动了稻米加工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农村一片新气象。高大、宽敞的铁钢瓦的民房,大部分家庭有了农机具、农用车和小汽车。村村通的公路全是水泥铺装的,四通八达。农民富裕了,生活情趣也丰富多彩起来。每到节假日他们结伴到县城下馆子、洗浴、卡拉ok一条龙,也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许多家庭的孩子送到县城上学,租楼房陪读,从小学一直到高中,这样的人家比比皆是。
   泰来的水稻发展这么好,关键是米的质量好。泰来县地处东北松嫩平原的腹地,年平均无霜期在145天左右,属于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泰来大米成为地理标志产品。2023年,泰来大米在国家级评审中获金奖。
   一位老乡告诉我,泰来大米“长粒香”特别受新疆人的欢迎,他们做的手抓饭,就喜欢用泰来大米。
   我们的车子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道路两侧是平整的稻田。五月初,正是泡田的时节,一片片稻田,碧水映蓝天;高高的浅蓝色的大棚是育苗的温棚。再过几天,就开始插秧了。等到六月份,秧苗分蘖后就疯长起来,蓝天下,连片的稻田像绿色的海。秋天到来的时候,大地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在风中轻轻地点头,饱满的籽粒散发着清香。它带来的福祉泽润着农民的心田。
   看着今天的成果,回想当初的艰辛,感慨万千!我为家乡的发展而欣慰,为家乡的富庶而骄傲,为实至名归的鱼米之乡而歌!
   2024.5.6.
  

共 317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筚路蓝缕,任何事业的开始都是无比艰辛曲折的,而成功固然源于努力,也基于正确的方向和不断的坚持。作者笔下泰来县域的水稻种植发展过程正是在一代代政府领导班子主导,带头示范,然后由无数干部包村落实,一点一点积累,充分利用嫩江的丰富水源,结合当地实际土地情况,让农民们慢慢接受了水稻种植的理念,拓展成农业致富的经典模式。泰来的水稻产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最关键是米质好。泰来县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年平均无霜期145天左右,属于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泰来大米最终成为地理标志产品,在2023年国家级评审中获得金奖。泰来大米不仅销售到全国各地,其品种“长粒香”深受新疆人的欢迎,他们做的手抓饭,就用泰来大米。作者以一首歌曲《我们的田野》开篇,歌词里面对于一望无际的稻海的歌唱畅想,经过几十年数代人的不懈努力,最后完全成为现实。文末以此歌曲的画面收笔,首尾呼应,饱满流畅。创业是艰辛的,劳动是快乐的,丰收是喜悦的。所有的成绩都是国家决策、政府引导和人民奋斗所获的结果。感谢老师大力支持,精彩佳作力荐共赏。【晓荷编辑:萧垦】【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507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萧垦        2024-05-06 14:20:38
  幸福生活都是奋斗所得,拜读学习精彩好文,问好老师,创作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淡文竹雅        2024-05-06 20:40:37
  谢谢萧垦老师辛苦编辑,并作出精美的评语。感谢您对泰来水稻发展的精辟分析和评价!谢谢老师鼓励与支持!请茶!
2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4-05-07 10:12:38
  原来那颗粒饱满,晶莹透剔,万里飘香的大米来自嫩江!它是嫩江劳动人民不断种植改良的丰收成果!
回复2 楼        文友:淡文竹雅        2024-05-07 21:43:05
  谢谢枫叶老师美评!欢迎常来坐坐,请茶!
3 楼        文友:何叶        2024-05-07 20:55:24
  恭喜精品!姐老棒了!加油
何叶
回复3 楼        文友:淡文竹雅        2024-05-07 21:44:58
  谢谢社长极力举荐,并并不断鼓励、指导。感谢您的提携与激励,我才有灵感写文。再谢!
4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05-08 12:30:19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4 楼        文友:淡文竹雅        2024-05-08 13:02:39
  谢谢小雨老师鼓励!请茶!
5 楼        文友:萧垦        2024-05-08 14:58:19
  祝贺老师佳作加精,问好,点赞!
回复5 楼        文友:淡文竹雅        2024-05-08 16:37:41
  谢谢萧垦老师精美编按!谢谢您的鼓励!
6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05-08 16:52:10
  民以食为天,每一粒米,都噙满了农人的汗水,官民共生的信念。从小看大,家乡的水稻,人民的饭碗,国家的坚强后盾。好文点赞!
回复6 楼        文友:淡文竹雅        2024-05-08 19:56:04
  谢谢冬阳先生的美评!祝好,请茶!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