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家园】怀念母亲的养育之恩(随笔)

编辑推荐 【家园】怀念母亲的养育之恩(随笔) ————兼谈对叛逆期子女教育的问题


作者:创作修行僧 布衣,373.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85发表时间:2024-05-10 12:24:40
摘要:母亲节就要到了,街面上的花店里又开始推销康乃馨了。我多么想买七朵康乃馨啊,送给我的母亲,她一定很高兴。但是,我没有这样做,因为我深知“子欲孝而亲不待”是多么令人无奈啊!   执笔写下对母亲的思念吧,也算是对母亲的追忆。我一生中模仿母亲的宽厚和仁慈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在我成长的路上,在我14岁和17岁这两次逆反心理严重的时刻,母亲给了我最真心的呵护。

【家园】怀念母亲的养育之恩(随笔) 母亲节就要到了,街面上的花店里又开始推销康乃馨了。我多么想买七朵康乃馨啊!送给我的母亲,她一定很高兴。但是,我没有这样做,因为我深知“子欲孝而亲不待”是多么令人无奈啊!
   执笔写下对母亲的思念吧,也算是对母亲的追忆。我一生中模仿母亲的宽厚和仁慈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在我成长的路上,在我14岁和17岁这两次逆反心理严重的时刻,母亲给了我最真心的呵护。在我回忆母亲的时候,很自然的会联想到母亲对我叛逆期的精心教育。
   001
   根据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14岁的孩子,逆反心理比较强;可我母亲虽然不懂得心理学,她也能采取的方法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见招拆招”的方法。我是母亲的第一个孩子,我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是没有“前车之鉴”的,父亲也是如此。他们凭着对我的爱,无条件地接受我的不完美,根据具体情况应对我的逆反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母亲在她心里为我留下了一个放马的地方,任凭我像一匹没经过驯服的生个子马在一样,在他们心里任意驰聘,直奔自己的人生目标。
   14岁那年,我已经厌倦了对弟弟妹妹的容忍,也厌倦了母亲对我的批评,总是与母亲顶嘴,还和弟弟妹妹打架。有个妹妹非常懒,妈妈规定我做饭、妹妹刷碗。可是妹妹吃完饭就去上厕所。那时候厕所在户外,妹妹一去就不复返了;母亲就叫着我刷碗。我追到厕所,看见妹妹在厕所门口与人聊天。我问:“你拉完了吗?”“拉完了,咋啦?”我不由分说,一顿拳打脚踢,嘴里骂道:“你真会偷懒,叫妈惩罚我,害得我每天都替你刷碗。”
   我打得正起劲儿,母亲来了,二话没说,她拉着我和妹妹回家去,回到家就坐在炕沿边上哭起来。边哭边说:“我还没有死,妹妹就落到你手里啦,你打死她吧,我养你们这么多儿女,是为了啥啊?是专门来气死我的吗?”
   我低头一看,母亲已经把碗筷都刷好了。心里很抱歉。赶紧哄母亲说:“妈,你别哭了,以后我不打弟弟妹妹了,自己多干点活儿就算了。何必害得您哭哭啼啼呢!”从那以后,我总是默默地干家务活,再也不攀比弟弟妹妹了。母亲再批评我、唠叨我,我只当是“音乐”听了。
   14岁生日那天,父母亲送给我一个令我终生难忘的礼物——一根扁担。母亲说:“这是你爹特意为你做的小扁担,以后家里吃水,我和你爹就不去井上挑水了,你就承担起挑水的任务吧,你长大了!”
   “我长大了!”这难道是父母亲送我的“成人礼”吗?我心里不是滋味!好吧,不就是挑水吗?我挑起水桶,到水井上,灌了两桶水,五十斤,咬着牙,直起腰版,摇摇晃晃地回来了。
   “闺女真行,会挑水了,长大了!”父亲母亲都眉开眼笑地说。我心里想:“好啊,你们不就是忽悠我挑水吗?我挑,还不行吗?”我十四岁开始挑水,十五岁就挑水一周年了,那时妹妹十四岁,她不用挑,还是我挑;我十六岁另一个妹妹也十四岁,她也不用挑水,还是我来挑。我想:“敢情这成人礼是给我自己准备的,妹妹们十四岁没长大,我十四岁就长大了!”没事,我明白了!我十七岁挑了最后一次水,我离开家,去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后面谁来挑水?和我没关系了。为了挑水的事情,我借故偷懒了一次,那次父亲揍了我,我离家出走了。母亲找回了我。说:“宁做牛马,不做大儿大女。天下的长女都是要吃苦受累的。”我明白了,母亲的话是有道理的。那一刻,我从心里佩服母亲,佩服她对于我这个脱缰的骏马用了“软硬兼施”的方法来磨练,终于让我下了决心,不向命运低头,只有独立走天涯……离开家,我就不再是母亲的长女了,不用攀比弟弟妹妹了;我成了共和国的长女,我升华了!
   走出家庭,独立生活,就是母亲对我逆反心理给出的唯一出路。那一年十七岁,我胸前戴着大红花,高高兴兴地离开家,踏上去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路。那是我的第二次离家出走,名正言顺地离家出走。从那时候起,我开始了独立自主、自我奋斗的人生。
   多年以后,想起这些事情,我非常感激母亲对我的人生设计,也许就是因为十四岁的“生日礼物”,开启了我不服输的人生道路。我的叛逆期行为都在母亲的掌控之中。
   002
   我从小性格比较倔强,叛逆期更加难以管理。由于家里兄弟姐妹多,弟弟妹妹的启蒙教育都是我来实施的。三年级(我十岁)以后,我就开始管理弟弟妹妹的预习功课和复习功课。他们不听我的话,我就用一个字“打”!
   一次,我给妹妹听写生字,50多个字,错了20个,我拿起本子照着头使劲打:“笨蛋,这么几个字,错了那么多!”妈妈夺过我的本子,对我说:“你也不数一数,是不是错字比昨天少了?”
   我数一数,昨天错26个,今天错21个。母亲说:“应该表扬,比昨天进步了!”我莫名其妙的瞪大眼睛,进而就明白了母亲的怀柔政策。
   “双重标准!要是我错一个字,老师和家长都来批评;妹妹错21个字,只因为比昨天少错了,就该表扬……”这是什么逻辑?我不理解。但是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中慢慢理解。后来我终于理解了母亲的爱,她对我的人生有更高的期望值。
   多年以后,我学习外语,才明白啦,对于一个学习困难的人来说,多记住几个词句是那么不易啊!于是我在母亲的开导下,懂得了对于弟弟妹妹来说,他们能够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就是值得表扬的事情。
   母亲教会了我怎么样做,才是宽容大度。母亲让我明白了:要严于律己,宽于对人。这样做才能进步,才能容得下别人。用佛家的话说,就是允许别人做别人,允许自己做自己。
   003
   有一次回家探亲,我和母亲聊家常,我说:“妈,我小时候,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学习不好或劳动不好而挨打;都是因为和弟弟妹妹发生矛盾而挨打。”母亲说:“难为你了,谁叫你是第一个女儿?谁叫你是长女呢?”那一刻,我不经感叹:“下辈子再来投胎,要看看顺序,不能当第一个子女啊!”
   母亲说:“你小时候叛逆心理比较强,我们对你的教育,也是煞费苦心啦。”
   是的,一次辅导弟弟写作业,弟弟嫌乎我讲解的不好懂,我顺手给了他一巴掌。弟弟用铅笔扎破了我的胳膊。母亲说:“你有什么资格打弟弟?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你这不是自找的吗?”
   我不服气,与母亲辩论。由于我善于狡辩,说的母亲哑口无言了,母亲只好说:“姐姐只有疼弟弟妹妹的份儿,没有权利打骂弟弟妹妹!”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打骂弟弟妹妹了。他们犯了错误,我就在心里说:“你们原来是这么笨啊?我当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算了,不然还要惹得老妈责打。”于是在我心里总觉得母亲是偏爱弟弟妹妹的,其实母亲对我的爱,那时候我还没有真正理解。
   一直到我自己有了儿子,我开始慈母之心泛滥,看儿子什么都顺眼,总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儿子,即使儿子犯了错误,我也能从善良的方面去理解。儿子丢了手机,我说破财免灾;儿子忘记带钥匙,我说男孩心大;儿子不小心跳进油桶里,弄脏了裤子,我说乖儿子有福气,没有伤了自己……
   到如今,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母爱”,在母亲的眼睛里,孩子的优点是值得欣赏的,孩子的缺点也是可以允许的,母亲总是能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即使孩子在叛逆期,母亲也会想办法叫孩子顺利地度过去。
   要问世界上谁是超度我们灵魂的人,不是僧人不是佛,是我们的母亲。正因为母亲对我的了解,正因为母亲有针对性的修剪我疯长的枝蔓。我才得以生长为一棵亭亭玉立的白玉兰,而不是总长藤蔓的爬山虎。我的独立的个性,我的不服输的脾气,我的与生具来福气都源自于母亲的赐予。
   感恩有您,陪我长大,我亲爱的母亲!当我思念您的时候,我会抬头仰望无边的苍穹!

共 301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该随笔是在母亲节前夕写的有关回忆母亲的文章,这里回忆的主要是母亲对逆反期女儿的教育故事,母亲对逆反期的女儿用的是激将法,不是批评说教,而是叫女儿负责管理弟弟妹妹的学习和做家务劳动,遇到弟弟妹妹不听话,女儿作为姐姐就打骂弟弟妹妹。母亲总是采取适当的方法告诉女儿,应该爱护弟弟妹妹,应该有宽容的心,允许弟弟妹妹犯错误,看到弟弟妹妹的小小进步。第一个小故事母亲和父亲送给14岁的女儿一副扁担,作为生日礼物,是教育孩子有所担当,这样逆反心理期的孩子做事情就会多考虑一步,理解爸爸妈妈的不容易,激励她走出家庭,独立生活;第二个小故事是教育孩子看见弟弟妹妹的进步,允许弟弟妹妹犯错误,学会宽容,不要钻牛角尖;第三个故事是教育女儿懂得欣赏弟弟妹妹,心疼弟弟妹妹,用当下的话说,就是“爱”,母亲赋予女儿“爱”的能力,女儿长大了,做了母亲,就会有能力“爱”儿子。所以女儿的“母亲之旅”也很顺利。所以说,作者的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一个智慧的,伟大的,懂得爱的母亲。大爱永存。感谢赐稿家园。【编辑:太行飞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4-05-10 15:10:34
  母亲是我们心中的佛,一直在超度我们的灵魂
太行飞剑
2 楼        文友:创作修行僧        2024-05-11 10:04:41
  编者按语,是对文章的解析和补充,希望文友能理解母亲的苦心。母亲对逆反期的孩子要给与更多的爱和关注。
3 楼        文友:乌兰察布棋手        2024-05-11 10:18:26
  写得好,我还记得那些往事呢,那时候我们都年龄小,不懂事,多亏姐姐的启蒙教育,我以后学习在班级名列前茅
4 楼        文友:日行千里僧        2024-05-11 10:19:52
  感人至深,学习了,著作者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创作丰收
我是展翅高飞的太行山燕子
5 楼        文友:谷泉叮咚        2024-05-11 10:21:20
  母亲节快乐,敬酒一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写作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6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4-05-13 18:32:59
  投稿邮箱分享给你:ytwbytj@126.com《烟台晚报》的栏目:1咏物志。2人世间,3民俗采风,4怀旧人,5笔记,6往事如昨,7乡村记忆,8故乡吟,9美食琐记,必须按照栏目投稿才能提高中稿率
太行飞剑
7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4-06-18 13:48:48
  29、张凤英作品选三篇被选入《阅读》2024年海外孔子学院教材(主编:戴维·雷姆尼克)亚特兰大孔子学院与香港传媒出版社联合出版
   30、小宝宝穿越宝宝的童年《丑小鸭》2024年第2期(夏季刊)
   31、书籍的魅力《北海文学》2024年6月8日星期六夏季刊
   32、难忘儿时端午节《烟台晚报》2024年6月9日文学角
   33、劳动节我读了《大国工匠》这本书《西北文艺》2024年6期
   34、怀念三叔《烟台晚报》2024年6月15日星期六
太行飞剑
8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4-06-24 00:23:21
  2024年纸媒发表作品统计表
   1、我的大学老师(散文)《青年文学家》2024年第2期上旬刊
   2、难忘儿时端午节(散文)《参花》2024年第2期中
   3、表妹的复仇计划(小说)《现代作家53》2024年第5期封面文章
   4、张凤英散文小辑《现代作家》2024年第2期
   5、草原春意浓《当代文学海外版》2024年第1期
   6、王秀梅中篇小说读后感《当代文学海外版》2024年第1期
   7、王秀梅的中篇小说是现实生活的镜子《西北文艺》2024年第1期
   8、托娅的救赎(小说)《苏州文学》2024年第二期
   9、母亲纳的千层底《烟台日报》2024年1月23日
   10、有关婆婆的散文小辑《黄土地文学》2024年第2期
   11、母亲的一碗水端平了吗《现代作家》54期
   12、感恩有您,尊敬的大姐大姐夫《黄土地文学》第二期
   13、儿时的惊蛰《烟台晚报》2024年3月5日文学角
   14、青春爱情树《齐鲁晚报》2024年3月12日星期二烟台版
   15、老唱片里的岁月《烟台散文》春季刊
   16、我与绿色推拿院《黄土地文学》第二期
   17、我的“凤凰男”妹夫《现代作家》57期
   18、体检中心奇遇记《芝罘文艺》2023年冬季刊(今年春季收到)
   19、就好这口羊肉《烟台晚报》2024年3月23日星期六
   20、修铁路的父亲《烟台晚报》2024年3月20日星期三
   21、正能量与负能量《芝罘文艺》春季刊
   22、像姐姐一样的妹妹《苏州文学20》2024年4月刊
   23、母亲的照片《老年生活报》2024年3月29日星期五
   24、母亲的照片《齐鲁晚报》今日芝罘(同上)
   25、世界读书日随笔三题《烟台晚报》2024年4月27日星期六
   26、娘,我来看您了《老年生活报》2024年5月10日星期五
   27、今夜无眠忆母亲《烟台晚报》2024年5月13日星期一
   28、我眼中的莫言及其作品《当代文学海外版》2024年(总55期)夏季刊(刊号ISSI2296-8976)
   29、张凤英作品选三篇被选入《阅读》2024年海外孔子学院教材(主编:戴维·雷姆尼克)亚特兰大孔子学院与香港传媒出版社联合出版
   30、小宝宝穿越宝宝的童年《丑小鸭》2024年第2期(夏季刊)
   31、书籍的魅力《北海文学》2024年6月8日星期六夏季刊
   32、难忘儿时端午节《烟台晚报》2024年6月9日文学角
   33、劳动节我读了《大国工匠》这本书《西北文艺》2024年6期
   34、怀念三叔《烟台晚报》2024年6月15日星期六
   35、父亲的信《烟台晚报》2024年6月20日星期四
   36、
太行飞剑
9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4-07-04 14:39:08
  B父母认知水平决定儿女成长的天花板(随笔)
   文/张凤英001
   最近与一个女朋友的聊天中,得知一个以前没有听说过的事情,这个事情虽然过去很久了,可我听到以后还是令我唏嘘不已。当年女朋友高考的时候,分数完全可以报志愿为大学,而且他们自家经济条件还不错,完全有经济能力供养孩子上大学,但是爸爸妈妈认为,上大学是浪费钱财,读中专就能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没有必要上大学,在父母心目中“省钱”是第一位的,完全不考虑孩子的个人喜好。结果孩子中专毕业后,按照对口分配的原则,去流水线上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人。由于她自己喜欢诗歌创作,不喜欢技术性工作,结果心不在焉地在流水线上操作,将手指头压在了冲压机的下面,造成了终身残疾。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位亲戚,家里有一个男孩子,平时妈妈爸爸逼迫孩子天天刷题,并对孩子说:“苦熬三年,等考上大学就好了,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结果男孩顺利考上南方一所大学,这所学校的学风很好,进入大学以后,大家都在课余时间参加研究生班的学习,和老师一起做项目。可是这个亲戚的孩子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加之父母一直以来的教育,考上大学想怎么玩都行,于是经常翘课,玩得很嗨,从不认真学习,第一学期下来,两门功课挂科了。从此破罐子破摔,最后没有获得毕业证书,只获得“肄业证书”,实在令人可惜。
   以上的例子都说明,父母亲的认知水平影响了孩子的发展前途。越是“听话的孩子”,受父母影响越大,所以父母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孩子的天花板。
   002
   普通百姓家庭,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只是为了考上大学,将来有一个好工作;而中产阶级的家庭,鼓励孩子好好学习,是为了有更好的人生目标,上大学只是一个跳板。因此,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在将近大学毕业的时候,就开始忙于找工作,而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是要策划考研究生,读博士,最好是硕博连读。更要命的是富豪的孩子,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就琢磨当公司老板。
   这是为什么呢?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一样。农民工家长期望孩子做公务员;工人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值也不过是研究生毕业,找一个公司高管的工作,而中产阶级的家庭,希望孩子读书到博士后,将来成为行业精英。富豪的期望是孩子当老板或当大官。
   由于家长的认知不同,对子女有不同的期望值。孩子们一般会满足父母的愿望,成为父母期望的样子。很少遇到有人突破父母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成长为度,这一般是不听话的孩子,因此如果家里的孩子在选择专业、学校等等问题上自作主张,不愿意听从父母亲的安排的时候,这个孩子很可能是来提升家里的认知维度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带有使命的孩子。
   是的,一个不读书、不看报,没有学习习惯的父母,对于孩子读博士能提出什么建议呢?而一个科学院院士,或者大学教授能够给读博士的孩子以具体的帮助。因此那句千古流传的话是有道理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所以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亲,自己首先要成长为一条龙。
   昨天,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后悔叫女儿上了那么一个破舞蹈学院。”我对他说“后悔啥?你孩子不到一米七,学习成绩那么差,凭什么上好学校,中国最好的大学是清华北大,你女儿分数够吗?最好的舞蹈学院在北京,你女儿行吗?眼下你女儿出国留学,为啥不去莫斯科电影学院?不去芭蕾舞……而是去明斯克那个不知名的小学校。都是因为你们孩子在父母的天花板下面。”爸爸妈妈的身高限制了孩子的身高,爸爸妈妈的艺术细胞,限制了孩子,有什么说的呢?爸爸妈妈的文化、教养,德行等等,决定了孩子的人生。为此劝一句,爸爸妈妈们,自己要领先成长,才能造就孩子们;自己要好好修行,德行优良,孩子才会福德满满。否则谈什么逆风翻牌?
  
  
  
  
  
太行飞剑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