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怀念母亲的养育之恩(随笔) ————兼谈对叛逆期子女教育的问题
母亲节就要到了,街面上的花店里又开始推销康乃馨了。我多么想买七朵康乃馨啊!送给我的母亲,她一定很高兴。但是,我没有这样做,因为我深知“子欲孝而亲不待”是多么令人无奈啊!
执笔写下对母亲的思念吧,也算是对母亲的追忆。我一生中模仿母亲的宽厚和仁慈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在我成长的路上,在我14岁和17岁这两次逆反心理严重的时刻,母亲给了我最真心的呵护。在我回忆母亲的时候,很自然的会联想到母亲对我叛逆期的精心教育。
001
根据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14岁的孩子,逆反心理比较强;可我母亲虽然不懂得心理学,她也能采取的方法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见招拆招”的方法。我是母亲的第一个孩子,我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是没有“前车之鉴”的,父亲也是如此。他们凭着对我的爱,无条件地接受我的不完美,根据具体情况应对我的逆反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母亲在她心里为我留下了一个放马的地方,任凭我像一匹没经过驯服的生个子马在一样,在他们心里任意驰聘,直奔自己的人生目标。
14岁那年,我已经厌倦了对弟弟妹妹的容忍,也厌倦了母亲对我的批评,总是与母亲顶嘴,还和弟弟妹妹打架。有个妹妹非常懒,妈妈规定我做饭、妹妹刷碗。可是妹妹吃完饭就去上厕所。那时候厕所在户外,妹妹一去就不复返了;母亲就叫着我刷碗。我追到厕所,看见妹妹在厕所门口与人聊天。我问:“你拉完了吗?”“拉完了,咋啦?”我不由分说,一顿拳打脚踢,嘴里骂道:“你真会偷懒,叫妈惩罚我,害得我每天都替你刷碗。”
我打得正起劲儿,母亲来了,二话没说,她拉着我和妹妹回家去,回到家就坐在炕沿边上哭起来。边哭边说:“我还没有死,妹妹就落到你手里啦,你打死她吧,我养你们这么多儿女,是为了啥啊?是专门来气死我的吗?”
我低头一看,母亲已经把碗筷都刷好了。心里很抱歉。赶紧哄母亲说:“妈,你别哭了,以后我不打弟弟妹妹了,自己多干点活儿就算了。何必害得您哭哭啼啼呢!”从那以后,我总是默默地干家务活,再也不攀比弟弟妹妹了。母亲再批评我、唠叨我,我只当是“音乐”听了。
14岁生日那天,父母亲送给我一个令我终生难忘的礼物——一根扁担。母亲说:“这是你爹特意为你做的小扁担,以后家里吃水,我和你爹就不去井上挑水了,你就承担起挑水的任务吧,你长大了!”
“我长大了!”这难道是父母亲送我的“成人礼”吗?我心里不是滋味!好吧,不就是挑水吗?我挑起水桶,到水井上,灌了两桶水,五十斤,咬着牙,直起腰版,摇摇晃晃地回来了。
“闺女真行,会挑水了,长大了!”父亲母亲都眉开眼笑地说。我心里想:“好啊,你们不就是忽悠我挑水吗?我挑,还不行吗?”我十四岁开始挑水,十五岁就挑水一周年了,那时妹妹十四岁,她不用挑,还是我挑;我十六岁另一个妹妹也十四岁,她也不用挑水,还是我来挑。我想:“敢情这成人礼是给我自己准备的,妹妹们十四岁没长大,我十四岁就长大了!”没事,我明白了!我十七岁挑了最后一次水,我离开家,去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后面谁来挑水?和我没关系了。为了挑水的事情,我借故偷懒了一次,那次父亲揍了我,我离家出走了。母亲找回了我。说:“宁做牛马,不做大儿大女。天下的长女都是要吃苦受累的。”我明白了,母亲的话是有道理的。那一刻,我从心里佩服母亲,佩服她对于我这个脱缰的骏马用了“软硬兼施”的方法来磨练,终于让我下了决心,不向命运低头,只有独立走天涯……离开家,我就不再是母亲的长女了,不用攀比弟弟妹妹了;我成了共和国的长女,我升华了!
走出家庭,独立生活,就是母亲对我逆反心理给出的唯一出路。那一年十七岁,我胸前戴着大红花,高高兴兴地离开家,踏上去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路。那是我的第二次离家出走,名正言顺地离家出走。从那时候起,我开始了独立自主、自我奋斗的人生。
多年以后,想起这些事情,我非常感激母亲对我的人生设计,也许就是因为十四岁的“生日礼物”,开启了我不服输的人生道路。我的叛逆期行为都在母亲的掌控之中。
002
我从小性格比较倔强,叛逆期更加难以管理。由于家里兄弟姐妹多,弟弟妹妹的启蒙教育都是我来实施的。三年级(我十岁)以后,我就开始管理弟弟妹妹的预习功课和复习功课。他们不听我的话,我就用一个字“打”!
一次,我给妹妹听写生字,50多个字,错了20个,我拿起本子照着头使劲打:“笨蛋,这么几个字,错了那么多!”妈妈夺过我的本子,对我说:“你也不数一数,是不是错字比昨天少了?”
我数一数,昨天错26个,今天错21个。母亲说:“应该表扬,比昨天进步了!”我莫名其妙的瞪大眼睛,进而就明白了母亲的怀柔政策。
“双重标准!要是我错一个字,老师和家长都来批评;妹妹错21个字,只因为比昨天少错了,就该表扬……”这是什么逻辑?我不理解。但是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中慢慢理解。后来我终于理解了母亲的爱,她对我的人生有更高的期望值。
多年以后,我学习外语,才明白啦,对于一个学习困难的人来说,多记住几个词句是那么不易啊!于是我在母亲的开导下,懂得了对于弟弟妹妹来说,他们能够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就是值得表扬的事情。
母亲教会了我怎么样做,才是宽容大度。母亲让我明白了:要严于律己,宽于对人。这样做才能进步,才能容得下别人。用佛家的话说,就是允许别人做别人,允许自己做自己。
003
有一次回家探亲,我和母亲聊家常,我说:“妈,我小时候,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学习不好或劳动不好而挨打;都是因为和弟弟妹妹发生矛盾而挨打。”母亲说:“难为你了,谁叫你是第一个女儿?谁叫你是长女呢?”那一刻,我不经感叹:“下辈子再来投胎,要看看顺序,不能当第一个子女啊!”
母亲说:“你小时候叛逆心理比较强,我们对你的教育,也是煞费苦心啦。”
是的,一次辅导弟弟写作业,弟弟嫌乎我讲解的不好懂,我顺手给了他一巴掌。弟弟用铅笔扎破了我的胳膊。母亲说:“你有什么资格打弟弟?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你这不是自找的吗?”
我不服气,与母亲辩论。由于我善于狡辩,说的母亲哑口无言了,母亲只好说:“姐姐只有疼弟弟妹妹的份儿,没有权利打骂弟弟妹妹!”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打骂弟弟妹妹了。他们犯了错误,我就在心里说:“你们原来是这么笨啊?我当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算了,不然还要惹得老妈责打。”于是在我心里总觉得母亲是偏爱弟弟妹妹的,其实母亲对我的爱,那时候我还没有真正理解。
一直到我自己有了儿子,我开始慈母之心泛滥,看儿子什么都顺眼,总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儿子,即使儿子犯了错误,我也能从善良的方面去理解。儿子丢了手机,我说破财免灾;儿子忘记带钥匙,我说男孩心大;儿子不小心跳进油桶里,弄脏了裤子,我说乖儿子有福气,没有伤了自己……
到如今,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母爱”,在母亲的眼睛里,孩子的优点是值得欣赏的,孩子的缺点也是可以允许的,母亲总是能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即使孩子在叛逆期,母亲也会想办法叫孩子顺利地度过去。
要问世界上谁是超度我们灵魂的人,不是僧人不是佛,是我们的母亲。正因为母亲对我的了解,正因为母亲有针对性的修剪我疯长的枝蔓。我才得以生长为一棵亭亭玉立的白玉兰,而不是总长藤蔓的爬山虎。我的独立的个性,我的不服输的脾气,我的与生具来福气都源自于母亲的赐予。
感恩有您,陪我长大,我亲爱的母亲!当我思念您的时候,我会抬头仰望无边的苍穹!

30、小宝宝穿越宝宝的童年《丑小鸭》2024年第2期(夏季刊)
31、书籍的魅力《北海文学》2024年6月8日星期六夏季刊
32、难忘儿时端午节《烟台晚报》2024年6月9日文学角
33、劳动节我读了《大国工匠》这本书《西北文艺》2024年6期
34、怀念三叔《烟台晚报》2024年6月15日星期六

1、我的大学老师(散文)《青年文学家》2024年第2期上旬刊
2、难忘儿时端午节(散文)《参花》2024年第2期中
3、表妹的复仇计划(小说)《现代作家53》2024年第5期封面文章
4、张凤英散文小辑《现代作家》2024年第2期
5、草原春意浓《当代文学海外版》2024年第1期
6、王秀梅中篇小说读后感《当代文学海外版》2024年第1期
7、王秀梅的中篇小说是现实生活的镜子《西北文艺》2024年第1期
8、托娅的救赎(小说)《苏州文学》2024年第二期
9、母亲纳的千层底《烟台日报》2024年1月23日
10、有关婆婆的散文小辑《黄土地文学》2024年第2期
11、母亲的一碗水端平了吗《现代作家》54期
12、感恩有您,尊敬的大姐大姐夫《黄土地文学》第二期
13、儿时的惊蛰《烟台晚报》2024年3月5日文学角
14、青春爱情树《齐鲁晚报》2024年3月12日星期二烟台版
15、老唱片里的岁月《烟台散文》春季刊
16、我与绿色推拿院《黄土地文学》第二期
17、我的“凤凰男”妹夫《现代作家》57期
18、体检中心奇遇记《芝罘文艺》2023年冬季刊(今年春季收到)
19、就好这口羊肉《烟台晚报》2024年3月23日星期六
20、修铁路的父亲《烟台晚报》2024年3月20日星期三
21、正能量与负能量《芝罘文艺》春季刊
22、像姐姐一样的妹妹《苏州文学20》2024年4月刊
23、母亲的照片《老年生活报》2024年3月29日星期五
24、母亲的照片《齐鲁晚报》今日芝罘(同上)
25、世界读书日随笔三题《烟台晚报》2024年4月27日星期六
26、娘,我来看您了《老年生活报》2024年5月10日星期五
27、今夜无眠忆母亲《烟台晚报》2024年5月13日星期一
28、我眼中的莫言及其作品《当代文学海外版》2024年(总55期)夏季刊(刊号ISSI2296-8976)
29、张凤英作品选三篇被选入《阅读》2024年海外孔子学院教材(主编:戴维·雷姆尼克)亚特兰大孔子学院与香港传媒出版社联合出版
30、小宝宝穿越宝宝的童年《丑小鸭》2024年第2期(夏季刊)
31、书籍的魅力《北海文学》2024年6月8日星期六夏季刊
32、难忘儿时端午节《烟台晚报》2024年6月9日文学角
33、劳动节我读了《大国工匠》这本书《西北文艺》2024年6期
34、怀念三叔《烟台晚报》2024年6月15日星期六
35、父亲的信《烟台晚报》2024年6月20日星期四
36、

文/张凤英001
最近与一个女朋友的聊天中,得知一个以前没有听说过的事情,这个事情虽然过去很久了,可我听到以后还是令我唏嘘不已。当年女朋友高考的时候,分数完全可以报志愿为大学,而且他们自家经济条件还不错,完全有经济能力供养孩子上大学,但是爸爸妈妈认为,上大学是浪费钱财,读中专就能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没有必要上大学,在父母心目中“省钱”是第一位的,完全不考虑孩子的个人喜好。结果孩子中专毕业后,按照对口分配的原则,去流水线上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人。由于她自己喜欢诗歌创作,不喜欢技术性工作,结果心不在焉地在流水线上操作,将手指头压在了冲压机的下面,造成了终身残疾。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位亲戚,家里有一个男孩子,平时妈妈爸爸逼迫孩子天天刷题,并对孩子说:“苦熬三年,等考上大学就好了,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结果男孩顺利考上南方一所大学,这所学校的学风很好,进入大学以后,大家都在课余时间参加研究生班的学习,和老师一起做项目。可是这个亲戚的孩子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加之父母一直以来的教育,考上大学想怎么玩都行,于是经常翘课,玩得很嗨,从不认真学习,第一学期下来,两门功课挂科了。从此破罐子破摔,最后没有获得毕业证书,只获得“肄业证书”,实在令人可惜。
以上的例子都说明,父母亲的认知水平影响了孩子的发展前途。越是“听话的孩子”,受父母影响越大,所以父母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孩子的天花板。
002
普通百姓家庭,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只是为了考上大学,将来有一个好工作;而中产阶级的家庭,鼓励孩子好好学习,是为了有更好的人生目标,上大学只是一个跳板。因此,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在将近大学毕业的时候,就开始忙于找工作,而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是要策划考研究生,读博士,最好是硕博连读。更要命的是富豪的孩子,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就琢磨当公司老板。
这是为什么呢?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一样。农民工家长期望孩子做公务员;工人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值也不过是研究生毕业,找一个公司高管的工作,而中产阶级的家庭,希望孩子读书到博士后,将来成为行业精英。富豪的期望是孩子当老板或当大官。
由于家长的认知不同,对子女有不同的期望值。孩子们一般会满足父母的愿望,成为父母期望的样子。很少遇到有人突破父母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成长为度,这一般是不听话的孩子,因此如果家里的孩子在选择专业、学校等等问题上自作主张,不愿意听从父母亲的安排的时候,这个孩子很可能是来提升家里的认知维度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带有使命的孩子。
是的,一个不读书、不看报,没有学习习惯的父母,对于孩子读博士能提出什么建议呢?而一个科学院院士,或者大学教授能够给读博士的孩子以具体的帮助。因此那句千古流传的话是有道理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所以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亲,自己首先要成长为一条龙。
昨天,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后悔叫女儿上了那么一个破舞蹈学院。”我对他说“后悔啥?你孩子不到一米七,学习成绩那么差,凭什么上好学校,中国最好的大学是清华北大,你女儿分数够吗?最好的舞蹈学院在北京,你女儿行吗?眼下你女儿出国留学,为啥不去莫斯科电影学院?不去芭蕾舞……而是去明斯克那个不知名的小学校。都是因为你们孩子在父母的天花板下面。”爸爸妈妈的身高限制了孩子的身高,爸爸妈妈的艺术细胞,限制了孩子,有什么说的呢?爸爸妈妈的文化、教养,德行等等,决定了孩子的人生。为此劝一句,爸爸妈妈们,自己要领先成长,才能造就孩子们;自己要好好修行,德行优良,孩子才会福德满满。否则谈什么逆风翻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