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实力写手】叶落知归根(随笔)
回家半个月来,看着爸妈开心我自己心里更开心。用轮椅推着爸爸遛弯在村口的公交站附近,我们会时不时看到催人泪下的场面:阳光透过参差的树梢,斑驳地洒落在一个或两个银发蓬松的身影上,TA或他们佝偻着背,拄着那根陪伴自己多年的拐杖,双眼中闪烁着泪光,充满了期待与不舍……这是谁的爹,或是谁的娘?
这画面久久挥之不去,每当想起,我的心都会被揪一下。那不仅仅是因为我的母亲也曾送我到那上车,更觉得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代人的无奈与悲哀!也许TA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理想达到了,但自己却也只能孤独终老,而后会无愧无悔地含笑九泉。父母对子女,总以默默无言两眼泪表达心中深沉的爱,更是代表了那一代人的坚韧与付出。他们为了子女的未来,愿意忍受所有艰辛与痛苦,默默地在故乡吃苦受累,永久守候。
我对爸妈说:“我想告老还乡了,在家可以帮小弟点儿忙,也好陪陪您俩,让你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点儿。”
“你娶儿媳妇还得不少钱呢!”爸妈不同意。
“难道,我要把娶儿媳妇作为终身奋斗目标?”我问道。
爸妈嘿嘿笑着,异口同声说:“这是当父母的任务。”
“那我作为闺女,就没有孝敬爹娘的责任吗?”
“你有这份心就行了,俺不重要!”爸妈低着头,红了眼圈儿。
“爸妈,孩子的婚姻看缘份,顺其自然就好。人也不是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才算幸福。良心安宁才是最大的幸福”。但是他们仍摇头表示不同意和不赞同。
中国的父母总是让自己百般受苦,却要委曲求全!而有一大部分人在城市,却不是像对父母说的那样顺利、成功、幸福快乐!有多少人,整日在城市里匆忙穿梭,追求着一个自己都半信半疑,仿佛是不着边际的梦想。在人们有限的记忆里,总是有很多最美的词用来形容城市的沧桑巨变,那梦幻般华灯璀璨的浪漫,永远不敢奢求的旖旎秀姿,都是千万农民工子女做了又做的梦!父母在家孤,儿女在城里苦,这是多少家的状况啊!为什么不退而求其次?选择回家,至少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良心。可能有田间的劳作与曝晒相对辛苦点,可那又有什么呢?我们的父母不是这样辛劳了一辈子吗?
中午,安顿好爸妈午休,我望着老家村口的大树沉思。那苍老的大槐树如今已满身是洞,弯曲的虬枝早已枯死。旁边的树已经发出新枝新芽,并开了花,伸展到了它的树梢。两树组合在一起,有一种视觉的冲击,也诠释着一种生命的神奇。人生如草木,兴衰弹指间!我们画不好自己的灵魂,似乎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即便梦想太过遥远,甚至虚幻,而也总是愿意坚持前行,甚至盲从,不知对错。思绪漫游便是诗,而醒来只是一团絮!
庭院外,蔷薇已悄悄露出花蕾,每一丝空气的味道都令我陶醉。西斜的阳光已经带着夏日的热烈,灸烤着昨日暴雨之后的积水沟,又唤醒了记忆中那些熟悉的劳动场景。农村本质的东西没有变,而农村的人们却都在变!有人变得已面目全非,回不了头……
曾经,我们的祖祖辈辈都守土为本,用犁铧耕耘,辛勤拓荒,在没有陌生人踏足过的土地上播种着希望,也知足地收获着喜悦。不知从何时,我们这帮农民的儿女,纷纷以各种理由走出了家门,却大多不愿再回头。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越来越多,离婚和当小三儿似乎成了时尚。有人千万百计努力褪去身上的土色,梦想身份换为“城里人”。即便会,慢慢懂得“人在他乡贱,物在他乡贵”这句话什么意思,但还是装成人五人六的样子。而凡是在他乡生活过的人,也都是深有感触: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时,对于人说的“好山好水好寂寞,人多人少都孤独”才深有同感。人真正的孤独,并不是独处,而是你在他乡的人群中,很清楚自己并不真正属于那里。
我们拥挤在现代化的城市里,屏住呼吸驻足欣赏,到处是前卫潮流,抬头皆是高楼大厦,可我们是否发现虽举世太平却又无处不是喧哗?你是否时不时会迷茫于这一片繁华与喧嚣?我们也明白,自己无论走进这城市多少年,却似乎总有种融不进这城市的失落感!有人即便己有了本市户口,但也没有归属感,依然不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本地人。尤其在当今这个人心隔膜的社会,纷繁的城市,你永远读不懂。现实打败了来时的天真,让我们慢慢懂得了,在人生跋涉的路上,铺满了隐藏在华丽表面的丝网。它折磨着我们稚拙而又单纯的幻想,以至于我们的心无处安放。太多的泪流与愁思,都凝结在苍老的记忆中。生活在城市里,可根一直在这坚硬的水泥地上裸露着,找不到自己可以赖以生存的适宜土壤——这,是一种无语的痛,更要孤独承受!为什么雄心壮志不能回家乡去实现?
异乡之人,想起故乡,总会有叙不完的衷肠。是那回不去的童年,是年迈的父母,是萦绕在舌尖的味道?还是怀念以前那个简单、纯粹、真实的自己?我们没有忘记,世界上有一种最好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呼唤乳名的声音。年少时,每当背着书包奔跑在回家路上,远远地就能看见年轻的妈妈伫立在家门口,笑着呼唤我们的乳名。那声音无比悦耳动听也百倍温馨。时隔几十载,每当想起妈妈的那声呼唤,生命里仍然顿时充盈出许许多多的暖意!如今妈妈的容颜和声音都已老,难道我们可以做到视而不见?
一说回家,就有人总会有很多拒绝的理由,所以大多数人过得虽不容易,也硬撑。有人抱怨如今的农村已没有了以前纯朴的美,说有了世俗的侵扰和浮华。但多少年来天然的翠绿和安详还在,直来直去淳朴的人也有。况且你若有好的心态,自然就会看山山青,看水水秀。心态好了也不会再追名逐利,可以一房一院,三餐四季,在一片安静祥和的世界中,享受一种岁月静好的日子,内心是知足而踏实的。吾心安处是故乡,到那时就会理解老一辈人所说的“叶落归根”的意义了。
想想挺有意思,人从呱呱坠地躺在床上,需要的是父母的哺育与陪伴,到父母老去又躺在床上,需要我们的反哺及陪护,这是生命的轮回。人生,从年轻时踌躇满志地走向远方,到一身疲惫地返回家乡。走了一圈方才明白,原来我们逃离的不是老家,而是一种束缚。老家也并不是束缚我们的真正原因,能束缚我们的其实是内心的不甘,还有闯得头破血流也不愿回头的虚荣心作祟。生命的过程和人生的过程是一样的,是一个完整的划圆过程。奋斗过、拼搏过、是一种体验,一段修行,一份荣耀。人类的高级之处也就在此,总要有个念想,无论走得再远,时间再久,树高千丈总忘不了根。
人应该体验人间繁华,也应该享受简单纯粹的生活,让自己此生无遗憾。见过了大世面老了就可以像我们的祖辈一样,置于山野平静而生,不受世俗的打扰和奢华的诱惑,只是简单地为个人信仰而活着,无欲无求,心怀喜乐看世事。这是一种境界,也是对生命的净化,更是对灵魂、对人生的升华。我们这些兜兜转转的那些曾经的梦想,皆可在此化为一抹淡淡的浮云。我们离父母的双重距离有多远?会不会因为离开太久让父母寒了心?
一位名家的抒情散文中这样写道:“乡情是什么?不就是那湾湾的小溪和溪边的繁花吗?不就是那绚烂果林和果林中的小鸟吗?不就是那宽宽的田垅和田垅上的芬芳馥郁吗?不就是那蓝蓝的炊烟和随之升起的安逸吗?……我想说,不仅这些,还有父母的微笑。作为儿女,我们不一定非要成为他们的骄傲,而你要让他们老了有个踏实的依靠。外边有挣不完的钱,人的欲望永远达不到,不如为了让自己的良心安宁而回家。在家乡找门路和机会,为了父母换个思维方式。有房,有粮,有菜,有零花钱,有新农合,足以满足父母的需求。
可能也会有人卖惨道:孩子成家需大把钱,面对孩子的哭诉,自己未来的养老,天天发愁以后怎么办?唯须努力多攒钱,顾不上爹娘!难道你不知道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其实不必过早心慌,心存善意自有天助。因天道常存,天道乃解难于百姓生存之道。当下应做的是父母老,早尽孝,莫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
人生不管是在辉煌腾达中激流勇退,还是在平凡岁月中顺其自然,调整好心态很重要。富贵时别忘报恩,贫穷时要保持善良,不必过于焦虑把自己逼成挣钱机。走南闯北,厚德积福,结交善缘,自有上天庇佑。年轻的时候去拼搏,该奋斗的时候去努力,该尽孝时就尽孝,莫攀莫比,谁孝谁得道。不管在外如何风光,也要及早叶落归根。父母年老,在留给我们尽孝的机会,也是在给我们弥补遗憾和积福报的机会。
咱中国人重情义,守规矩,安守故里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愿望。有老家才有小家,回归大自然乡村生活也是养生养老的会所。让老有所依、老有所靠,即免去长辈们的后顾之忧,也是成就了人生大事。孝父母者得福报,又造福子孙后代,何乐而不为?留下吧,这次就不走了。
2024.4.13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