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东篱】谈谈画与题诗(随笔)

精品 【东篱】谈谈画与题诗(随笔)


作者:南沙潮 布衣,203.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00发表时间:2024-05-16 05:16:07

友人画家,颇有名气,微信上给我发了几张国画的照片。我一时兴起,分别题了五言与七言格律诗。他回复:
   “有人奇怪,现在什么时代了,还为画题诗?”
   我更奇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互为表里,它们的关系等同于绿叶与红花。某种情形下,诗是画的有机组成部分,岂可拒之门外?”
   好的诗能丰富和深化画的内涵,扩大画的外延,起到锦上添花甚或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徐渭为《墨葡萄图》的题诗: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道尽了怀才不遇、世俗难容、穷困潦倒的愤懑与不甘,大大升华了《墨葡萄图》的意蕴。要是没有题诗,光凭几串葡萄,未免单调肤浅,不耐咀嚼。有了诗,味道就不仅仅是葡萄的了。
   诗画合一,前人深谙其理。所以,古代流传下来的画,绝大多数有题诗,甚至不止一首。诗配画,也算是传统文化花丛里的一枝。如今,提出继承传统文化,将之提升到爱国的高度,有何理由要割裂她们?当然,我们在文化争鸣的问题上,可以各抒己见。
   格律诗能够占据文学史上的一席之地,在于它的独特优势:短小精悍,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朗朗上口,易记易背。正因如此,千百年过去了,很多格律诗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连小学生都能随口背诵,像李白的《朝辞白帝城》、杜甫的《绝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等。这证明,格律诗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绝不是相对而言有些冗长、拖沓,甚至不大讲章法的新诗能比拟的。
   格律诗不仅适合配画,它和它的变体——楹联与词(以下统称格律诗),更是应用广泛,在景区、寺庙、古建筑等场所,大都有迹可循。置身于某个地方,有与之对应的格律诗,那就增光添彩了。例如,游览杭州灵隐寺,观摩天王殿里袒胸露腹,趺坐蒲团,笑容可掬的弥勒佛像,细细品味两侧立柱上的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怀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领悟个中要义——人生,起起伏伏,祸祸福福,皆是过眼烟云,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又如,登井冈山,看山势雄伟,地形险峻,回忆当年红军以弱克强、奋勇歼敌的壮举,诵读毛主席的《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游者仿佛亲自参加了激烈的战斗和战斗后庆祝胜利的大会,真有热血沸腾、痛快淋漓的感觉,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用兵如神和大军压境时的指挥若定。这里的格律诗,是不是很亮眼?
   格律诗,抒情状物叙事的高度凝练、含蓄和传导的意境,恰似浓浓的原浆酒,无可替代。那么,如果该用格律诗的地方却用了别的形式,会是什么效果呢?
   在周庄,我发现一家店里的两根立柱上刻满了字,约莫四五百个,啰啰嗦嗦,密密麻麻,逼仄压迫,有碍观瞻。最不堪的,无韵律无节奏。平平淡淡的所谓新诗,与格律诗相较,不啻一大桶饮之无味的白开水。我问店主为何这般。答曰:不会写楹联,就拿这个顶上。哦,心有余而力不足,可以理解,起码,比质疑诗配画的强多了。
   与某书法家朋友探讨上述现象,他直摇头:
   不懂格律诗,鄙视格律诗,缺乏传统文化素养。这样的画家、书法家,充其量是画工、字匠,只会描摹,亦步亦趋,艺术上难以取得突破,更不用说自成一家了。而没有格律诗之类的古文学功底支撑的新诗,十有八九是胡编乱造,文理不通,语病百出,毫无诗意、美感可言。有闲工夫看它,倒不如读一篇好文章。由于起点低,阿猫阿狗都能涂鸦。“诗人”数量之众,曾被调侃超过蹲坑的……
   说到这里,他捶胸顿足,感慨道:“跛脚诗人多,上不了台面的多!”
   跛脚,形象贴切。“上不了台面”这是中肯的评价,这让我想起了前年初秋的无锡之行。
   在太湖边的鼋头渚,见到一副明代才子文征明的楹联:
   谁能胸贮三万顷,我欲身游七十峰。
   意境雄浑壮阔,博大高远,妙!我不由高声朗诵,反复揣摩其不凡之处。边上一个五十多岁的头戴太阳帽的微胖胡子男,赞许地点点头,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伸手环指熙熙攘攘的游人,满脸鄙夷:
   “那么多人,路过这副楹联,没有几个正眼看一下。这联被冷落得让人心疼。”
   我认为他不是随便发牢骚,而是胸中装着中国文化,感慨当下,落寞如此。包括格律诗在内的传统文化渐趋式微,是不争之事实。原因何在?急功近利也。
   写格律诗,尤其是出彩的格律诗,要花大力气的。古时有“为吟一个字,捻断几根须”之说,足见其不易。人们所熟知的贾岛推敲的故事,便是一例。还有,当年毛主席在韶山创作《七律.送瘟神》,为了区区五十六个字,竟彻夜未眠,反复修改,几易其稿,终给诗坛注入一汪清泉。恰如杜甫所言:语不惊人死不休。
   细工慢火出精品,前提是积累。少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匆匆粗制滥造,除了浪费笔墨与时间,没有任何意义。须知,满船黄土不如一颗钻石。浮躁,应当休矣。
   某君从台湾归来,感叹那里的传统文化氛围比大陆浓厚。我不以为然:传统文化的根在大陆,怎会逊色于一个海岛呢?后来的事改变了我的看法。
   电视台举办全国性古诗词(主要是格律诗)大赛,群英荟萃,强手如林。几轮下来,台湾选手拔得头筹。
   为什么会这样,是偶然因素?不,偶然中有必然。从教育层面来看,这与重视程度密不可分。因而,继承传统文化,需要政策先行,舆论开路,形成社会共识,且措施得力,落到实处。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以会写诗(格律诗)为时尚,不会写诗不算读书人。文人雅士聚会,自我举荐,大户人家招亲,甚至金殿面试,写诗是少不了的,这从《水浒传》《红楼梦》等经典名著及地方史志里可见一斑。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今人不必也无法照搬古人。但,学、写格律诗还是有益的,治治跛脚很有必要。
   顺便提一下,本人并非一概否定新诗,偶尔也写写新诗。毕竟,在古文学优秀成份的加持下,新诗有新诗的长处。只是认为,两者用途各异,再好的新诗也代替不了格律诗。
   有时候,一个人没有走进某个领域,就不会体验到和熟悉这个领域的特点,而走进去的人,会不断探索其奥妙。并非人人都可以读得懂格律诗,也并非所有人都会写格律诗,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格律诗的喜欢。就像我们不能弄懂天空,但我们对天空还是会有兴趣的。
   但愿格律诗在内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共 253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为友人画家的画配诗,遭到误解,引发作者关于格律诗的看法,颇有见地。自古诗画合一,格律诗短小精悍,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朗朗上口,易记易背。不仅适合配画,其应用广泛,在景区、寺庙、古建筑等场所,大都有迹可循。该用格律诗的地方,用了其他形式的文字,可谓跛脚。其实,写格律诗并不容易,众所周知贾岛的“僧敲月下门”就是很好的例证。毛主席在韶山创作《七律.送瘟神》,为了区区五十六个字,几易其稿。恰如杜甫所言:语不惊人死不休。比较而言,国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形成共识。但相关措施,尚需落到实处。格律诗的发扬光大就包括在内。作者摆事实讲道理,用亲身所见所闻,呼唤对格律诗等传统文化的弘扬,给予高度重视。其中,有忧虑,也有展望。深度好文,推荐阅读。【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524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16 05:16:54
  毋庸赘言,格律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理应传承发扬光大。但在一些地方、一些人那里遭到冷遇和不公正的评价。作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启人深思。感谢作者投稿东篱,祝好!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5-16 08:27:22
  韩老师辛苦了,多谢多谢。本人喜欢写诗,总觉心有余而力不足,需要不断学习。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5-16 07:20:41
  这个随笔谈画和题诗的关系,有真知灼见,说理恳切,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深刻理解和维护。我也是比较喜欢画题诗的,这种艺术形式,具有相互补充和彼此映衬的关系。就像作者举例的葡萄诗,黑葡萄和憋屈的心怀,发生了关系,读之令人悯之。怀才抱器拜读,谨祝南沙老师创作快乐!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5-16 08:28:04
  谢谢怀才老师鼓励。
3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5-16 07:30:28
  作者对于格律诗的见解深刻且独到。诗画合一,格律诗以其独特的韵律和形式,为传统文化增添魅力。然而,传承之路任重道远。文章呼吁重视并弘扬格律诗,体现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希望更多人能关注并参与到这一伟大事业中,共同传承文化精髓。祝南沙潮老师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3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5-16 08:28:59
  谢谢老师的肯定。
4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5-16 08:31:47
  画上题诗,没毛病啊,正如文中所言,那是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啊!好文章,必须点赞!遥握问候,谨祝夏祺,精彩纷呈!
回复4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5-16 08:40:45
  谢谢老师的肯定。
5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5-16 15:06:21
  作者对格律诗的见解深刻,诗配画,诗画合一,这是诗画的最高境界。这种艺术形式,确有补充和存托之效果。好文章,拜读学习,问好老师,遥握夏祺!
回复5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5-16 15:11:47
  谢谢老师的肯定。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