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 】 由“口”字说开 ( 随笔)
经常听人说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很多人对此非议,认为说此类话的人目光短浅,没有大的志向,好像平庸。其实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芸芸众生,沧海一粟。大可不必像陈胜那样——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仿佛人人都要治国安邦平天下。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名垂青史的人不少,遗臭万年的也很多,默默无闻如尘土草木的比比皆是,更多人来去如风。但这个世界风云变幻,地覆天翻他们又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力量。那些个叱咤风云,犹如天神金刚一般的英雄,正是呼唤、率领他们创造辉煌。这个社会需要救世主、英雄,并不需要那么多,相反需要千千万万的平凡之辈。通过他们的劳动创造别人的美好生活,也创造他们自己的生活,人生的意义不需要特别拔高。人生在上,衣食住行是必须品,如果连吃喝的问题都不能解决,还发什么豪言壮语,谈什么宏大理想?就此意义上讲,人生在世,吃喝二字,没有什么不妥。人的追求有低有高,目标有大有小,只有先解决小目标,追求更大目标才有意义。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谈了这么多,无非说了些与口有关的吃喝问题,并且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再说一些和口有关的东西。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比如一个语文的语字,原指口语,和书面语相对。口语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只要大家能听明白,能理解你表达的意思就行。刚学会说话的婴儿,会说会笑,虽然言语简单,只要你仔细观察,认真体会,你会理解他的意思。像小孩子饿了会哭,一旦小孩子哭了,孩子的妈妈首先会想到孩子是不是饿了?小孩子想要什么东西,,他不会直接说,很多小孩子会伸手去拿,嘴里还会“嗯,呐”,久而久之孩子的妈妈,会根据孩子的表情、动作来理解孩子的语言。伴随着我们长大,我们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表达。甚至我们上了很多年学,语文也一直是我们的主科。从小学初中高中,我们一直学习我们的语言。可是我们针对不同的情况,让我们表达情景用语时,我们口中的话,能够正确表达我们的意思吗?我们和人交流能用语准确吗?很多时候我们说的话会让人误会,误解甚至怨恨。那么我们在和别人沟通交流时应注意些什么,或者应当接受什么教训呢?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听人说,某某“口无遮拦”“口不择言”,是说某人在某种场合说了不该说的话,说话没有通过大脑思考。“什么某某刀子嘴豆腐心”喻此人虽然心底善良,但是说话刻薄。这种人说话容易得罪人,不仅伤害别人,自己也容易遭到反噬。岂不闻:“暖言一句三冬暖,冷言一句三春寒”。此种人很多时候容易误解自己,不把它当成语言交流的缺点儿,反而沾沾自喜,仿佛自己得了什么宝贝似的,其实这个人吃亏是早晚的事。
有时候有些听起来是贬义词,如果细究起来别有一番味道。比如“心口不一”“口是心非”,意思是说出来的话,和自己心里想的不是一回事。但经过生活磨砺的我们知道:“直肠子”“一根筋”“一根火捅捅到底”,都不是什么夸人的。“心直口快”其实也并不是赞美人的,而“心口不一”“口是心非”虽然好像说话的人没有说出心里话,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说话的人,心里有弯弯绕,说话有技术。“逢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不是鬼话连篇,说明说话的人有“火眼金睛”,能够判断人和鬼。人和人的沟通和交流不是为了生气、打架,所以只要不是原则问题,我们尽可以甜言蜜语,让彼此交流充满愉悦,让人如沐春风心里舒服。古代打仗,两国来使都是身负使命,来谈的大多是血与火的事情,但文字可以相当温馨。就像赤壁之战中曹孟德与孙权的战书中写道:“孤率八十万大军与将军会猎与吴”,把打仗说成打猎,非曹孟德,刘备绝对不行!
有人说口是祸之门,有人说会说话能当金钱使,那么到底口是祸是福呢?首先说人体所有的食物要从口进去,所以病毒细菌由口进入是真的。其次某些人说不当的话给自己带来麻烦也是真的,三国演义里的许攸难道不是口出狂言惹得祸?自诩天才的女尔衡,不是口出狂言被人砍了脑袋?当然大兴文字狱的清朝,一少年口吟:“清风不识字,何须乱翻书。”被奸人诬告,最终厄运逆天,这实在不是少年的事。
老子曰:“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口才不仅是祸之门,也能够是福之门。诸葛亮江东舌战群儒,三句话骂死王朗,岂非伶牙俐齿之功?苏秦张仪凭三寸不烂之舌,纵横捭阖,苏秦身披六国相印,张仪身为秦国之相,还不是口才之功?“蔺相如徒凭口舌之功爬到我的头上来啦!”廉颇的牢骚你看到了口才的威力了吗?
又会有人说:“啊呀,你说了这么多,到底该怎么用口呀?”,曾经有人问孟子多说话好,还是少说话好。孟子回答的原话记不明白了,大概意思是青蛙苍蝇蚊子日夜鸣叫,喉咙快冒火啦,人们都不理它们,雄鸡一叫,天下都知道天快亮了,人们马上醒来。多言何益,唯言之时也。也就是说话要说在当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