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东篱】访史公祠(随笔)

编辑推荐 【东篱】访史公祠(随笔)


作者:南沙潮 布衣,203.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31发表时间:2024-05-21 07:24:07

西风烈,鬼魅啸。
   史公祠内,黄叶纷飞,好像杀声震天、鲜血迸溅里的刀光剑影。那不堪回首的一幕,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军大举进犯由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镇守的扬州城。清军主帅豫亲王多铎写信让史可法投降,遭拒。时双方实力悬殊,战,南明一方必败无疑。然而,陷于绝境的史可法要硬扛到底,说:“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
   一场激战打响,死伤不可胜数。城破,史可法被俘,临刑之际大呼:“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
   晚了,杀红了眼的多铎不听你的。为攻城,清军也付出不小的代价,包括三个将领、一个贝勒阵亡,由此对城中百姓展开报复性大屠杀。
   幸免于难的扬州人王秀楚目睹这一骇人听闻的暴行,在《扬州十日记》中作了详尽的记述——
   “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遇一卒至,南人无论多寡,皆垂首匍匐,引颈受刃,无一敢逃者……”
   清军杀人、纵火、强奸、抢劫,持续了整整十天。于是乎,几世繁华的扬州城成为人间地狱:“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
   大屠杀后,征来的和尚们收殓尸体,保守估计在八十万具以上。
   八十万,什么概念!如果排队,该有多长?我懵了,不敢细想。耳边,响起了破门而入的撞击声,凄厉连天的哭叫声、手起刀落的咔嚓声……
   浓浓的血腥味,直冲脑门。此刻,除了恐怖,还是恐怖。恐怖之余,我不禁发问:这样的惨剧,能不能避免?
   迈开僵直的双腿,仿佛在遍布死尸的废墟中机械地走去,险些被绊倒。飨堂前,两侧廊拄上有一副对联引起了我的注意: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我反复咀嚼,五味杂陈。以个人情感,我很敬佩史可法的忠勇。他舍身取义,的确算得上一条汉子。但,从保国安民的角度来说,则有待商榷。首先,他保的“国”是腐朽糜烂且已实际灭亡的朱家王朝。为它卖命,实在不值得。当然,我们无须用今日之观念去苛责古人。可时移世易,顺应潮流,维护天下一统乃历代仁人志士之最高追求。这方面,吴越国王钱弘俶不啻是典范。
   为了避免生灵涂炭,江南不被战火蹂躏,他做了一个伟大的放弃——取消吴越王位,尊赵氏为帝,将所辖州县、军队、财物,悉数献给宋朝。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纳土归宋,开创了中国和平统一的先河。史可法与钱弘俶,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抵御异族入侵,归宋有别于降清。那么请问:历史上所谓的异族,如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族等,先后“入侵”中原,建立政权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就不该承认了?须知,连国人引以为傲的大唐盛世,君主李世民也有着胡人的血统呢!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概念,那些少数民族相对于汉族,人员不多,但他们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其次,如前所述,双方实力悬殊,开战,南明必败无疑。不仅如此,更可能招来屠城之灾。史可法非常清楚,执意以卵击石,爱“国”不爱人,白白赔上几十万无辜百姓的生命。这算什么!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史可法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反抗、报仇乃至“复国”,也要讲究审时度势,有一定的把握。韬光养晦,暂且隐忍,绝非懦弱求全。积蓄力量,待机而发,方能成就大事。回溯以往,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一雪前耻;从秦朝构筑长城防范游牧民族南侵,到东汉彻底将匈奴赶出漠北之类的案例,足以说明问题。他呢,反其道而行之,一味蛮干,不计后果,比莽夫还莽夫。在此要问:人几乎死光了,火种没了,还拿什么继续斗争?都像你这样,岂不种族灭绝,一切玩完?单凭这一点,史可法就是对一段历史是有罪的。你要做英雄,可以,单枪匹马冲上去,慷慨赴死,照样保全你的名节。或者,效仿隋末梁国公萧铣,孤身一人前往敌营“投诚”,当面斥骂唐高祖李渊而被砍头,也不失为大丈夫本色。你倒好,拉上合城百姓作垫背,为你的“忠勇”陪葬,这样的勇烈让人唏嘘!
   想到这,我愤恨不已,踏入飨堂,指着端坐正中的史可法塑像的鼻子,吼道:
   明知大厦倾,偏要向前行。
   死难千千万,江山仍姓清!
   夕阳西下,史公祠内阴气弥漫。一个个冤魂,在萧瑟的秋风里徘徊、呜咽,争相向我诉说当时的情形。因为,我站在他们一边。
  

共 173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西风烈,似鬼啸。史公祠内,黄叶纷飞,似乎在诉说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公元1645年,清军大举进犯扬州城,史可法坚守孤城,面对强敌不屈不挠,最终英勇就义。然而,这场战争所带来的惨烈后果,却让人痛心疾首。 史可法的坚守精神固然值得敬佩,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的决策却值得商榷。他所保卫的南明王朝已经腐朽不堪,而清军则代表着新的统治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史可法的坚持似乎有些过于执着,甚至可以说是盲目。他的行为虽然展现了个人的英勇和忠诚,但却给扬州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在战争中,双方实力悬殊,南明一方注定无法抵挡清军的进攻。史可法明知如此,却仍然选择硬扛到底。他的决心虽然坚定,但却忽略了战争的残酷性和无辜百姓的生命安全。最终,扬州城破,清军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屠杀,数十万无辜百姓惨死刀下。 这场惨剧的发生,让我们不禁思考: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面前,个人的英勇和忠诚是否应该凌驾于无辜百姓的生命安全之上?史可法的行为虽然展现了他的高尚品质,但却给扬州百姓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如果他能够审时度势,采取更为明智的决策,或许能够避免这场惨剧的发生。 如今,史公祠内仍然弥漫着肃杀之气,仿佛在提醒我们那段痛苦的历史。我们应该铭记史可法的英勇精神,同时也要深刻反思那段历史的教训。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面前,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和平与稳定,避免重蹈覆辙。作者喜欢历史,文字功底深厚,知识面广!一篇非常好的随笔,值得文友品读。祝南沙潮老师创作愉快,在东篱收获快乐!【东篱编辑 滴善斋】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5-21 07:27:49
  这篇文章深深触动了我,它让我看到了历史中残酷而真实的一面。史可法的忠诚与英勇固然令人敬佩,但他的坚守却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数十万无辜生命的消逝,让人痛心疾首。这场大屠杀不仅是对生命的亵渎,更是对人性的极度摧残。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血腥的时代,感受到了那些冤魂的哀怨与不甘。同时,文章也引发了我对于忠诚与生命的思考。在保卫国家与保护生命之间,我们应该如何抉择?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总之,这篇文章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安宁。希望我们能够铭记历史,珍视生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祝南沙潮老师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5-21 08:48:09
  史家之笔墨,深度的思考,显示了文章的力度。关于这段历史,大多数史书对史可法有着褒赞,在褒赞的背后,作者看到了血腥和无辜。对历史反思,很有必要,作者所论,符合对历史的正确判断。怀才抱器拜读。
怀才抱器
3 楼        文友:枫桦        2024-05-21 09:57:41
  清军的暴戾是罄竹难书的,著名的“扬州十日”惨案,足以让历史铭记,史可法的英名也将名垂青史!读老师的文章,不觉心中凛然!拜读老师的好文!
4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5-21 10:02:28
  文章写得透彻,有力度,可见南沙老师有着浑厚的历史知识,有着深刻的文化认知,不然,很难成就如此佳作。南沙老师的见解是对的,老师是站在“慈悲”的角度去看待,因为一切以慈悲为怀!点赞!遥握问候,谨祝夏祺,精彩纷呈!
5 楼        文友:诚本真        2024-05-21 11:04:47
  老师的文章感人肺腑,让我们看到战争的残酷,一个血腥时代,为了信仰,或者说忠君思想,那么多人无辜惨死,发人深思,老师的笔墨苍劲悲凉,雄浑大气!点赞拜读!
6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24-05-21 11:19:55
  史公祠历史有点残酷,清军大举进犯扬州城,读着让人心痛,他坚强的代出惨痛的代价,这场大屠杀血腥让人催泪,好文章,描写的细腻欣赏祝老师,写作愉快,安琪!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