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云水】韭菜盒子,舌尖上的美味(散文)
一
五一假期回了趟老家,返城时,母亲从门前的菜园给我割了一大捆韭菜,让我拿回家。这些韭菜鲜嫩水灵,让人爱不释手。
看着满满一大袋韭菜,我又有点犯愁,这么多该怎么吃呀?包饺子吧,用量很少;卷芝卷吧,我和孩子也吃不了那么多。正当我不知所措时,父亲却说:“你还可以烙韭菜盒子呀,你烙的韭菜盒子好吃。”
在父亲心里,我无论做了什么,他都说好吃。有时我做的包子或者烙的饼,我感觉味道平平,可父亲品尝后,总是笑容满面地夸赞道:“你做得就是好吃,香得很。”听着父亲的赞叹声,我心里美滋滋的,就故意问:“难道我妈做的不合你的胃口?我可是跟着她学会烙韭菜盒子的呀?”我捂嘴偷笑。父亲看了母亲一眼,笑着说:“好吃,你们做的都好吃。”母亲平时忙于家里农活,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做饭,除非是下雨天或寒冷的冬天,才能抽出时间用心做各种美食。倒是我,一个人在家时,就喜欢静下心来研究美食,什么蒸饺、包子、大盘鸡、麻辣鱼……都被我学着做了一遍,虽然卖相不怎么好,但味道还挺不错的。爱人爱开玩笑,他说:“你就是荞麦地刺角花,人家不夸自己夸。”他爱咋说咋说,反正自我感觉良好就行。
韭菜盒子,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面食文化已经开始形成。那时的人们已经发现了韭菜的特殊魅力。韭菜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养胃的功效,被认为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佳品。人们将韭菜包裹在面皮中,制作成韭菜盒,既能保留韭菜的营养,又方便食用,因此很快就流行开来。到了唐代,韭菜盒子被命名为“韭菜思远”,因其形状类似铜钱,也被称为“金钱盒”。成为陕西、甘肃、山东的一种地方特色小吃。
相传初唐时期,有一位才华横溢的书生,日夜勤奋读书,常常废寝忘食。他的妻子为了让丈夫能够更好地补充体力和精力,便发明了一种既方便携带又营养丰富的食物——韭菜盒子。她选用当季的新鲜韭菜,搭配细腻的肉末和鸡蛋,包裹在薄而均匀的面皮中,然后下锅煎至两面金黄。这道食物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易于保存,非常适合书生携带在身,随时食用。
随着时间的流逝,韭菜盒子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了一种深受百姓喜爱的传统小吃。在不同的地区,人们根据当地的口味和习俗,演变出了多种不同风格的韭菜盒子。比如,北方人喜欢在韭菜中加入豆腐,使其更加清爽可口;而南方人则可能更偏好在馅料中加入虾仁或香菇,增添几分鲜香。
韭菜盒子不仅仅是一道美食,它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的思念。在动荡的年代里,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都会在梦中想念家乡的韭菜盒子。即使在千里之外,只要一想到那熟悉的味道,心中便会涌起一股温暖的力量。
二
在我的记忆中,外婆的韭菜盒子,是我童年最熟悉的美味。外婆和我们住在同一个村子,上中学时,每当学校放暑假,我就会兴奋地打包好行李,赶往外婆家。外婆知道我爱吃韭菜盒子,就提前割好韭菜。她做的韭菜盒子,外皮酥脆金黄,内馅韭菜碧绿,鸡蛋末点缀其间,每一口都是满满的爱与温暖。
外婆做韭菜盒子的手艺,可以说是家里一绝。她总是选择新鲜的韭菜,搭配点粉条,还有自家鸡窝里刚捡的鸡蛋。她会教我如何揉面、如何切馅,但我总也学不会那独到的擀皮技巧。外婆的手掌似乎有魔法,轻轻一压一推,面团很快就变成好看的圆形。
外婆先擀好两张面皮,一张铺在案板上,接着她舀几勺馅料,铺展在面皮上,将另一张面皮轻轻压在上面,捏紧边缘。接着,她会在底锅里刷上少许油,待油热后,将包好的韭菜盒子放入,小火慢煎。油煎韭菜菜盒的滋滋声,伴随着韭菜的清香,飘散开来,让人垂涎欲滴。
等韭菜盒子两面变金黄时,外婆就会用铲子将菜盒盛出。看着刚出锅的菜盒,我早已按捺不住,恨不得立即咬上一口。可手刚碰到菜盒,像触电似的赶忙缩了回来。
外婆看见后,眉毛都笑弯了:“小馋猫,别着急,太烫了,待会吃。”当她将另一个包好的菜盒放入锅内时,这才腾出手来,将刚出锅的那个菜盒用刀一分为二,将其中一半放到盘子里,然后递到我手上。我迫不及待咬了一口,外皮酥脆,内馅鲜嫩,鲜香无比。后来外婆年纪大了,母亲不让外婆做饭,她做好饭给外婆送过去。在家里,每逢周末,母亲也学着外婆的样子,给我烙韭菜盒子改善伙食,有时间再聊还给韭菜里加点肉末,吃起来更香了。做好后,母亲先让我给外婆送几个。
当我给外婆送菜盒时,她会忍不住夸赞几句:“你妈妈烙的韭菜盒子比我做的好吃多了。”
“但我还是喜欢您做的。”我笑着说。
“就你嘴甜。”外婆笑得合不拢嘴。
那时,韭菜盒子在我心目中,就像节日里的大餐,让人充满期待,又很容易满足。母亲总说吃韭菜盒子,身体更结实强壮,我信以为真,每次吃得格外仔细认真,一点也不浪费。
长大后,我离开了家乡去外地上学,毕业后又在城里上班,遍尝当地美食,可唯独对韭菜盒子情有独钟。每当我工作压力大或心情低落时,我便会想起外婆和妈妈做的韭菜盒子,想起那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家。
现在,外婆已经离开我们十几年了。母亲年纪大了,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在厨房里忙碌。
要想可口,自己动手,慢慢地,我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会了做韭菜盒子,并对其技术稍加改进。和面时加一半凉水一半开水,再让面饧发半小时,这样做出来的菜盒比较软和,更适合老年人的胃口。趁着醒面之际,就开始制作馅料。因为家里有人不喜欢吃肉,所以就准备了两种馅,一种放了韭菜、粉条和鸡蛋,另一种是韭菜加肉的馅。这些韭菜是母亲自己种的,粉条是母亲用自家的红薯粉压的,鸡蛋是母亲家养的鸡产的。等面发好后,揪一块核桃大小的面剂,揉光擀成薄薄的牛舌状面饼,里面放上馅料,对折后将边缘捏好,再给边缘捏上花边。最后放进电饼铛里,直到两面金黄鼓起,即可新鲜出“炉”。
女儿说我烙的菜盒像小船,爱人说像扇子,而我,感觉它就像一个小房子,暖意融融,散发出浓浓的烟火气。
每次回家,我都会做给父母吃,看到她们露出花朵般的笑容,吃得津津有味,我知道她们心满意足,我也很开心,成就感满满。
三
如今,韭菜盒子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传统美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宁静的乡村,都能找到它的身影。
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选手谷爱凌,在第二轮比赛结束后,从怀里掏出一个塑料袋,拿出一个饼状的东西开始吃,当有人问她吃的是什么时,她却说吃的是韭菜盒子。她说,韭菜盒子让她感受到了中国的温暖和亲切,也让她更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探索和发现中国的美食文化。
韭菜盒子,对于谷爱凌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体验。让她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骄傲和归属感,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为祖国争光的信心和决心。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韭菜盒子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消失,反而因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而倍受欢迎。无论是在街头巷尾的小吃摊上,还是在高档餐厅的菜单里,都能找到韭菜盒子的身影。
韭菜盒子,代表中国饮食文化的缩影。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传统的美食和文化都不会消失。它们像韭菜盒子一样,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永恒的精神支柱和情感寄托。
如今,韭菜盒子更是走出了国门,成为了中国文化外交的一个重要载体。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了解并喜欢上这道传统的中国美食。他们通过品尝韭菜盒子,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着它以更加多样化和国际化的姿态,遍及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国美食的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