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瓦片搭起的 “第二天空”(散文)
一
十几岁的时候,我去了石岛卫生院,把一颗虎牙拔掉了。卫生院在一幢石头楼的三层上,侧面就是一座为妈祖盖的庙宇,叫“天后宫”。医生用镊子夹住那颗虎牙,掷到了庙宇的屋顶。
知道为什么把虎牙扔在屋顶?没有答案,这是习俗。至今我也没弄清答案。
天空下是什么?我说是“痛”。显然医生不高兴。
再看,庙宇的屋顶,是黛青色的瓦片,闪着鱼鳞一般的光。医生是要我的目光寻找那颗牙齿。
长大几岁,还在想这牙齿扔屋顶的事。应该是祈求一种希望,牙齿不应该旁逸斜出,而应该如瓦片那样排列整齐。
痛,早就过去了。但那瓦片却以一种艺术的方式,留在我的记忆里。弧形的瓦片,上下挽手,成为了天空下的艺术。弧形的瓦凹部向上,凸形的瓦片向下附身扣住,一个咬合,就将屋顶变成了屋里人的又一个天空,艺术的,黛色的,如波浪翻滚,如麦垄起伏……这些想象都来自我的生活经验。
当然,那时的理解是没有哲学深度的。但我问过大人们,一个瓦匠告诉我,瓦片的诞生是根据布匹来的,叫“布瓦”。天空是一面绣着一朵朵云的布匹,瓦片就是学着天空,也给人们绣一面青色的天空。为什么是黑色的,我一直在求解,答案很合理。离开瓦片,黑夜不够黑,无法藏住夜色的梦……其他的色彩,都没有青色更能藏住梦。现在想来,我一点诗意,可能来自对瓦片的认识。
高中毕业那年,为了翻新我老家的旧屋,我提前做了准备。在后院要为鸡们搭建一座用瓦片做屋顶的鸡舍。刻制模型,上下两片,中间填充水泥,两片夹住,待凝固,取下模型,100多片瓦做好了。屋舍的顶,搭上木棍,涂抹泥巴,覆盖上瓦片。我曾自我欣赏这个鸡舍好半天,这是多么有艺术感的东西,就像一个在我手下写出来的童话。
到了盖房子要铺瓦,我为难了。我们那里,一般是住茅屋,条件差点的,用山草苫房子,好一点的用海草铺苫,很少使用瓦片的。我打听周围村子的瓦窑,只有马岭许家有瓦片,但是平面瓦,红色的,并非是我的审美喜欢的,总不能以水泥自制,只能作罢。但房檐还是买了许家的平面瓦,跑了三层瓦檐,有了一抹色彩,就像给衣服的边角镶边,有美感,但不过瘾。
二
我常常在外出旅行的时候,问自己,天空下是什么?树木,田野,屋舍,河流,湖泊……但我的目光总是打在那些用瓦片搭起的屋顶。登一座山,找一个制高点,看看瓦片铺设的风景。即使不能,就像我在周庄,寻一个三楼的茶座,便于启窗看水乡的黛青民居。仿佛是站在一个天空,俯瞰沧桑的时光,千年的时光,凝成的黛青,将古老演绎下去,就像一个黑色的棋盘,持子落棋的人却在黑色的天幕下。最好的空间,原来是生活其间的人安排的,并非占尽什么天时地利。每一面泛着青色的瓦片,在揉碎的阳光里,凝固着暗香。瓦片是活在漫长的时光里,并非无情之物。常常想,多数人游历周庄,获得的总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土之上的美感,我算是独得一片空域,审美如果总是重复着,会禁锢我们的思维,换一个角度,将看到冲开已有的意境,展现新奇的一幕。
尤其是那次赶往江苏盐城的伍佑古镇,让我对瓦片古建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当地的朋友介绍说,施耐庵的《水浒传》就从这些徽派的青瓦建筑吸取了文化元素,李汝珍的《镜花缘》就在这里完成,我没有找到故事,但我觉得被青瓦铺设的空间,才是他们创作的环境。镜花何来?镜花该不是青瓦拼成的吧?我赶上这里在进行翻新复旧,尤其是那些青瓦走下屋顶,在屋前码起一道瓦墙,尽管是临时的,也忍不住要好好留住它的样子。
很长一段青瓦码起的瓦墙,有着流线的美感,就像一排黑色的浪。又多么像被装订起来的书,每一片瓦都是古纸做成的书页,一旦飞到屋顶,就像打开了古卷。古卷难免有残页,根据古瓦的样子,复制的新瓦,有些碍眼,但很快就会被“韦编”串联到一卷书里。多么有意思,甚至让我想加入这个创作队伍。
我还是从伍佑镇的现场向师傅索要了两张青瓦,我想把千年的颜色带回来,一定不是官窑的作品,但一定是注满了民间风情。青色表达着肃穆与宁静,对时光的肃然,对日子的宁静态度,都是与中华古老文化有着渗透和表现的关系。
覆盖在屋顶主要部分的不能叫瓦当,其上也没有什么文字,只有朴素的青色,我把玩在手中,发现了这些瓦片的艺术美。其弧形,不足半圆,这种形状,渗透了古老的数学考量。数学对造瓦有着实用的意义。有一个说法是,一只蚂蚁可以从该曲面上的任意一点爬到另一个任意点,而不必跨越边缘。很多的青瓦连接起来,是无法确定终点的,就像环绕的“曲八字”,多么有意思啊!弧度大,雨滴飞窜得急切;弧度小了,雨滴迟滞,对屋顶是会洇湿的。恰好的弧度,体现的是中国哲学的张弛有度的说法。而民间的智慧,在没有计算机算力的支持下,全凭着手艺(手上的功夫),不能不敬佩古人的精致审美和智慧制造。
每一座房屋,就像一个人,它也有自己的天空。从茅草避屋,到青瓦盖顶,从草木到泥土,这是人类居住环境发生的一次革命。我们从锯子的发明,可以找到一代祖师公鲁班,而这种变化,让我无法找到源出,可能第一人已经被我们忘记。我不能不佩服那些造瓦用瓦的古人。他们没有用文字记载,但中华文化中,永远不会缺少他们光辉灿烂的一页。
站在合适的高度角度,让我不断获得青瓦天空的诗意。廊檐的风,从每一缕瓦缝被不断过滤,于是少了脾气,屋内的人感到一切安好,风雨在天空之上,与生活有了一道屏障,我们称赞风雨兼程,我们更向往安然于风雨。
其实,最懂得瓦片的是屋顶支撑瓦片的那些椽子,瓦片为之遮风挡雨,“我”为之以肩膀扛起它的重量。这种彼此依存的关系,恰恰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单单一片瓦,不具面对风雨的能力,没有互相咬合,没有椽子撑着,青瓦在尘埃中就将变成瓦砾残片。
其实,任何东西,在时光里都会坏的,不然那些补充的新瓦,就没有必要等着登上屋顶。瓦片就像时间的胶囊,一座老屋能够坚持千年甚至更长,没有青瓦,简直不可想象,青瓦,就成了屋舍的保健品,一粒药丸,虫不能蛀,雨不能使之瓦解,风不能奈何,经受得住任何风寒。
常言道,“有瓦遮头便是家”,瓦,就是生活的天空,我们的天空不必很大,但一定要有瓦遮挡风雨。那句“一砖一瓦一世界”的禅语,并非是禅坐想到的妄语,一定是来自生活的真实感悟。一片瓦,生出的哲学,比写在一张纸上沉厚多了。
青瓦是尘土尘埃的变身之物。卑微到尘中的人或物,其作用不可小视,生命的哲学意义,一片青瓦就解释得清楚。青瓦一片在屋顶,并非为了吸引我们的目光,一个人默默地做着工作,为别人受益,青瓦如人,人生的哲学不是如此吗?
三
由片瓦,让我想到了具有世界级的建筑,一是埃及的金字塔。巨石堆垒,埃及的古人,他们在中华“金木水火土”之外,更青睐石头,不能不说还是停留在“石器时代”,只是与我们的祖先在运用上有所差别。二是让我想到了巴黎圣母院。2019年4月,千年古建,焚之一炬。构筑一座建筑的天空,应该用什么样的材料?这座教堂,使用的是木材,据说砍伐了52英亩的树木。被焚之后,有人听到了卡西莫多在对着那片光秃的森林哭泣。在“金木水火土”里,木,属于绿色,可以遮蔽阳光,投下一片阴凉,而一旦失去绿的本色,就更禁不住火的考验。中国古老的文化,也并非不加变化地搬来,青瓦,在土与水,与火的交融中,有了不再惧水惧火的特性。中国哲学家用“五行”解释世界之间的关系,其中蕴含着相对论和系统论的观念,言其博大精深,一点也不为过。土与水与火,孕出了泥陶,演变出令人惊奇的饮食文化与建筑文化,可以说陶瓦的硬度、经久的耐性,以及可形塑的特性,可与石头媲美,甚至优越于石头。尤其是在搭建人类居住的天空方面,在漫长的时光中都无法取代它。云是构成天空的材料,陶瓦则如云,构筑了人的第二天空,较之第一天空,更接近我们,更有类似襟怀的温度。
在青瓦的基础上,我们的古人有着不断的图新创新的发展,青筒瓦,片瓦头(花边瓦),筒瓦头(猫头),蝙蝠瓦(滴水瓦),花滴水……衍生出品质繁多的瓦家族,这些并非是花里胡哨,他们起着装饰一片天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既是审美需要,更是实用的考虑。至现代,各种新材料瓦片也层出不穷,玻纤瓦,彩钢瓦,陶瓷瓦等也相继出现,但没有脱离原始瓦片的启迪。
受到“瓦片文化”的影响,最近我对朋友的威海里口山“甜蜜谷”的民宿建筑,提出了一个看法。30多幢民宿,基本上是可分为两类,一是组装的太空舱,过于现代;二是砖木建筑之顶,使用了木制防雨屋顶。尤其是在山坡看,少了一种古朴的审美味道。刘总吸纳了我的建议,从江西购置了几万片青瓦,参考徽派建筑屋顶,重建了高档的山谷民宿,将一幅黛瓦粉墙,搬到了沿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谷中风采。
风格是一种力量,它无关新旧,从中国建筑艺术中,一步步走来的瓦屋粉墙,已经成为经典,它在几千年的时光中,从不衰老,这是一种文化自信,更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
带着对青瓦的特殊喜爱,我每到一处,若有青瓦屋舍,我一定好好观赏,从中发现其审美价值。
登上蓬莱阁,青瓦古建,如一脉幽灵般的风,顺势而下,演绎着仙境的魅力。走进栖霞的太虚宫,青瓦覆墙顶,挂道观,将道教的气质保存如旧。走进牟氏庄园,那些民居,青瓦交错,缠绵成时光的织网,封存了一段时光。去威海侯家镇的谭家口,发现村路一侧长若一里地的花墙,其顶也是青瓦垂檐,拉近了古今的时空。
自然的天空,我们喜欢蓝天白云,并为之环保;建筑的天空,生活的屋顶,被一片片青瓦覆盖,一层典雅色彩的“第二天空”,才是需要我们用心打造装饰的。
莫说天空无根,我们的建筑天空,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可拔出的根。那些青瓦,也并非是土制的片材,而是寄予了中国人安于生活,躲避风雨的美好灵魂。灵魂,并非是抽象的说不清的东西,它总是寄托在我们周围的寻常之物上,一砖一瓦一世界,砖瓦若没有灵魂,怎么可以拥有世界呢?
若说白云是天空的灵魂,那么我们的“第二天空”的灵魂,就是青瓦。
古朴与肃穆之下,演绎着一代代的繁华。
青瓦,弯曲着腰背,为了我们的“瓦下晴天”。
2024年5月28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青瓦片,因为它“第二天空”。在这片青瓦之下,世代人们安居乐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青瓦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我仰望青瓦屋顶,心中涌起无限感慨,青瓦既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珍藏两片青瓦,珍藏一段岁月,一种情怀。好文赞,祝才老师写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