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一条鲅鱼的“鲜度主义”(散文)
鲜,有一个义项,专指鲜鱼。鱼的鲜,可以说是鱼类作为食物的灵魂。我这里说的“鲜”,并非指的是鱼从水中捞出到摆上餐桌的时间短了再短的保鲜,当然最好是“手起刀落”马上烹制食之,时间越短越好。我们这里的渔民,就有从海中捞出马上在船舱处理烹饪的做法,用时之短,其鲜非常。我这里说的是怎样把“鲜”保持住,放在鱼的干品里,让鱼干成为“鲜度主义”的载体,不因时间长而丢失鲜度鲜味。我就以一条鲅鱼来解释这个“鲜度主义”吧。
一
荣成寻山墩前张家的张智同学要宴请我,毕业40年,师生相聚,我一定要参加。他说为了“鲜度主义”。语气里还带着当初的调皮劲。
地点在张智的“恒茂实业有限公司”的餐厅里。
电话里,张智说,老师不能嫌“寒酸”,我们就吃鲅鱼干,主食是小粑粑(玉米饼子)。我说,“一瓢饮,一箪食”,“回也不改其乐”。你的鲅鱼干可够精粹的了,瓢饮箪食都太粗放,我倒是很有兴趣。交流胜美食,一通话都是干货。
还说,这次相聚主题不是吃,不是叙谈师生情。是什么?他说,我们谈“鲜度主义”,人家酿酒的要请好的品酒师,我这个打渔的,要请老师这个美食品鉴师……
我这帽子戴得够高的。我搬出胡适先生的话——多谈些情意,少谈些主义。胡适的“多谈些问题”,被我篡改为“多谈些情意”,我觉得道理充分,情意是要“鲜度”的,时不时地加鲜,这是保持师生情的最好法子。
临时挂衔“品鉴师”,也不能徒有虚名,我马上调动了关于这份胶东半岛特有美食的回忆。
老百姓称“鲅鱼”,有点土气,它还有好听的名字,叫“燕鱼”,“马鲛鱼”,在张家南临的爱伦湾以外,则有个更诗意的名字叫“蓝点鲛鱼”。
鲅鱼下船不过夜,否则马上败味。所以,在鲅鱼的话题上始终不能离开一个“鲜”字。蓝点鲛鱼,这名字就是对这种特产鲅鱼外形最好写真的一个名字。蔚蓝大海,碧波漾漾;蓝点鲛鱼,逡巡游弋,这是一幅典雅的海上渔耕最诗意的画。
鱼脊以下,一半身子,全部呈现蔚蓝颜色,鱼腹一线仿若天际一般纯白。蓝白拼图,表示着它是将大海两色做了精致的搭配,更神奇的是,在蓝色上排列着密匝的比深蓝更蓝的蓝点,好像是夜空里,点燃了一排排蓝色的天灯。蓝点鲛鱼,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还舍得吃么。
张智告诉我,使用鱼群检测器看到的更为壮观,竟然忘记撒网,最好那么看着,就像看电视。
我老家靠海,春青鱼,秋鲅鱼,常年有的吃。特别是我上高中,鲅鱼干几乎成了午餐干粮之外的唯一美味。母亲烀一个圆圆的玉米饼子,掺和一点大豆面,膨胀发煊,有微微的豆香,这些还是不能引起十足的食欲,就在饼子里面夹上三四块鲅鱼干,这是饼子的灵魂之物。只要用毛巾把饼子缠住,系上书包带,就保温保鲜。中午,靠在操场的地堰下,掰开饼子,一股鱼干香,吊起了胃口。鲅鱼干渍出的鱼油,把饼子喂足了鱼香。带着油渍的干鱼肉,有着特别诱人的气味,常常引来同学互换干粮。那些鲅鱼干是母亲秋天腌制晾晒的,只顾得吃,早不记得母亲怎样做,更不懂得母亲的辛劳,唯一的感觉就是吃饼子,就鲅鱼干,太下饭。想想,鲜味都会透过时光漫漫洇漶而来。
这口味一直跟了我一辈子。家有大锅的时候,每逢冬天,必切上几块鲅鱼干,上置萝卜条,互相渗透味道,胜过去饭店吃大餐。即使我在服药期间,医生叮嘱,不能吃干鱼,我馋得也要嗅味闻鲜,以佐饭食。谁一旦提及鲅鱼干,就有鲜味盈鼻,要控制好食欲。在禁忌与诱惑之间,还是倒向了诱惑,尝那么一小块。
我也挑剔。动不动驱车往渔村去,鲅鱼干晒制最好的在墩西张家和烟墩角。烟墩角的村市,有鲅鱼干一条街,我挑千克重的鲅鱼干,鱼油分布均匀,闻味鲜道不减,这是需要经验,说不出所以然。村市不生烟火,鲅鱼干的鲜味也弥漫,美好的食材会勾住眼睛的。
常有内陆朋友与我交往,无以为赠,就拿鲅鱼干答酬。我总要挂上“非遗”的字样,强调“省级”,强调这份鲜度已经传承了1600多年,经久不败。并非炫耀礼物之贵重,我更想把这份“非遗”推至更远,而且要人家说说“食后感”,就像读一本书要写个读后感。
一个朋友是河北平泉的,我们曾有一段时间,话题就谈“驴肉火烧”和“蓝点鲛鱼”,居然放下了我们共同研究的语言课题。偏离了主题,往往获得曲径通幽之趣。
二
张智,自报门户。他说,今天就要撇开师生的辈分了。原来他是“回水咸鱼”的第七代传人。其先祖张守祯生于清雍正年间,是第一代,人称其家族为“咸鱼张”。这是中华文化的特有符号,就像天津的“泥人张”,苏州的“苏绣姚”,就像我们当地还出现了“猪蹄宋”,“宋家猪蹄”成为了美食招牌。且不说什么八大菜系,仅是一盘菜,一条鱼,一道羹,一袭味,都有着手艺人不断求真求鲜的探索经历,鲜度主义,味道至上,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认定一食,几代研磨,遂成大观。
饭前,张智卖了关子,有意吊起我的胃口。正逢处理鲅鱼食材,不能不看看。
加工师傅,全身水衣,从流水线运输过来的鲅鱼,落入手中,就像一次魔术,雪刀自鲅鱼的背部下裁,全副内脏原封不动掏出,生怕有血污渍染了鱼肉。一般杀鱼,都要先破腹,而鲅鱼干制作却要反着来。鱼头部分也要整齐地来个一分为二,然后放在海水冲洗线上,往复四五次,冲掉血污、粘液,唯恐不洁,败了口味。
腌咸,去咸,晾晒,这些工序我略去吧。这份“非遗”美食,关键是“回水”的工序。工艺师傅靠的是历练的经验,因为晾晒和施盐的咸度有着纤毫的差别,师傅要根据半成品的鲅鱼干的软硬度,闻其鲜度,味道的分散量等,决定一组干鱼的“回水”时长和次数。
潮来潮去,前浪后浪,往往是诗人们感慨的时候,而在工艺师的心中,是成就一条鱼的条件,他们要赶在涨潮时,海水推换成纯净的时刻,将鲅鱼干放在潮头,大潮涨满,则必须收鱼。这是根据“流水不腐”的道理进行的。往往一批鱼干要经过四五次的回水,晾干,再回水;回水,再晾干。去掉咸味,除去腥味,保持足够的氨基酸等有益成分,使其柔软适度,晾晒以后,鱼干水分保持在35%左右。这样才使鲅鱼干通过自然的方式,让原汁原味再次回归。
回水,是功夫,也是对美食的虔诚。就像酿酒的控温,发酵要历经数月。老子说,上善若水,水之善,对于鲅鱼干而言,就是不断抚慰,也将水之柔情注入鱼体。这既是人们对一道美食的理解,更是对生活精益求精的态度。
张智举起一条被透明的包装袋封存的鲅鱼干让我看,看什么?哦,的确让我找到了一种诗意,诗意巧妙地和蓝点鲛鱼的另一个名字巧合起来。鱼鳍,羽翅,鱼尾,都完好,仿佛就是一只燕子翩飞的样子。斜雨飞燕,只是不“衔泥”;风雨兼程,到哪家食客口中……我产生了错觉,难不成鲅鱼是燕子的化身,一个水中,一个天空。“非遗”,不仅仅是一种古老的标签,更是带着诗意,这是中华非遗,最突出的特色,无与伦比。即使入口,鲜度不失,更来诗趣,若窗前有燕子飞,食者是否担心燕子来唤伴儿?
张智对我的见解颇为赞成,他的公司在给鲅鱼干做描摹的时候,就用到“飞燕的标本”、“海中落燕”等文学词汇,文学给美食又添加了鲜度。
三
一种美食,必须唤起我们的食兴,这是第一,由此还应注入中华文化的品味,否则,美食的品质就不足。就像我去内蒙古的科尔沁,一定要吃一顿羊肉宴,每次贪吃,却始终未忘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句子,仿佛是在广袤的草原,和牛羊对话。我想,“蓝点鲛鱼”上桌入口,眼前一定会出现游鱼如梭,潜底上浮,自由游弋的画面,这种美感,尽管不能饱腹,但可提味增鲜。在胶东人的餐桌,上一盘鱼,一定要保持原状,甚至很长的带鱼,都要做成缱绻状,不舍得切成几段,破坏了整体美。我想,应该有着这方面的审美考虑。
那些辛苦劳作的手艺人呢?他们说,你吃鲅鱼干,说一个“鲜”字,他们就满足了。他们的“鲜度主义”很简单,无需多少冗字缀句来阐释,来演绎。他们一辈子只为了这个“鲜”字而费心,而辛苦。只为一个字儿干活的人,并不觉得单调,他们的工作主题非常鲜明。就像电力工人,为了“电”;建筑工人为了“房”,为了“桥”,主题字少,并非简单,值得一辈子投入。他们是做着“生意”,生意,并非就是只有赚钱的意思,是不断给生活添加意思,一个字,会派生出丰富的意蕴,有着一字千金的力量。
这是一顿反弹琵琶的“鸿门宴”啊,一顿饭,意不在饭,而在吃饭之外,就像饮酒者,在乎山水之间也。看了现场,我也送一个“鲜”字给张智,这道具有“非遗”价值的鲅鱼干,做工精致,让我所见新鲜。
张智也有遗憾。他曾打听村中的老人,询问他的祖上张守祯的“咸鱼铺子”在什么地方,可时光将这个铺子湮没在尘埃里了,湮没的是一间铺子,但“咸鱼张”的品牌,以及“回水咸鱼”的手艺,代代传递。尤其是今天,在第七代传承人的手中,扩大了规模,形成了庞大的加工格局,完全可以告慰先祖。
“回水咸鱼”自诞生,就广为传播,影响力极大,周围三五百里,都有“咸鱼张”的鲜味。曾有“咸鱼贵过鸡”的说法,足以看到它的美味价值。林子祥的歌曲《分分钟需要你》唱道“咸鱼白菜也好好味”,这句歌词,应该是根据胶东半岛鲅鱼干而写出的。我这样推测,是有根据的,我从小就喜欢这一口,母亲切一盘白菜,裁几段鲅鱼干在上面,放进锅里一熥,就是这句歌词唱的那个鲜美的滋味。发小福子哥就曾经站在我们家的饭桌前,看着鲅鱼干走不动。
也不舍得,但发小的情绪我不能不考虑,于是用一张玉米叶,放上一块鲅鱼干递给福子哥,朦胧地懂得了“同甘共鲜”的滋味。
让张智的“回水咸鱼”名声大震,还要追溯以鲅鱼干为代表的干鲜产品对海防建设做出的贡献。明代,荣成沿海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密设卫、所、寨、墩等军事防御组织,在抵御倭寇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记载,当时鲅鱼干就成为军人重要的食品之一,尤其军队远征,或无法获得新鲜菜蔬与食盐的情况下,吃几片鲅鱼干就能够迅速补充体内盐分,增强体力。据说,和戚继光的“光包”、“光饼”成为绝配,军士们咬一口光饼,嚼一段鲅鱼干,眼睛注视着海面,保持时刻振奋与警惕,这幅历史画面里,有着鲅鱼干的新鲜气味。
尤其让张智感到自豪的是,他的先祖,曾经就以鲅鱼干“犒军”,尽管没有文字记载,但口口相传,足以让张智有一种使命感,所以,他要在建军节的日子里,还带着他的公司鱼品,包括鲅鱼干,去慰问驻军。
他告诉我,在他心里,“蓝点马鲛”就像海军的舰艇,只是体积小了点。他请我吃饭的餐厅壁画,是捕捞船和马鲛鱼。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太多的东西都沉寂甚至灭迹了,但鲅鱼干却未被时光送走,留下了中华文化的色彩。对历史的崇敬,不仅是不忘历史,更重要的是不断创造新的历史。张智先祖的铺子,根本无法与他的“恒茂”公司相比,如今他的鲅鱼干一项就销往全国,远销10多个国家。他跟我感慨的是,时代给了他的鲅鱼干创造财富的机会,也让墩西张家人依靠加盟公司的力量,有了就业创业的机会,过上了好日子。
只懂得吃,并非是一个美食家,连美食爱好者也够不上。这是张智的见解。他跟我介绍了蓝点马鲛的生活习性。每年的春季,大量的马鲛就像万千大军,成群结队,从东海黄海洄游而北,进入渤海海域,马鲛鱼以渤海为暖床产卵育苗,又以渤海为摇篮,催苗长大。到每年入秋的九月,大批成鱼便从渤海涌出,向黄海东海进发。张智的捕捞团队,深谙马鲛鱼的生活习性,马鲛鱼北进时就收网放行,不捞一尾育苗,而在秋天则在爱伦湾张网,打捞上第一批最鲜的马鲛。此时马鲛鱼肉质鲜嫩,脂肪含量特高,是补充人体蛋白质的最佳鱼类。尤其是在10-12月份,海水温度下降,马鲛体内脂肪增多,鱼油醇厚,鱼皮耐磨,品相最好。
为了保护好马鲛鱼资源,张智引进了最新的探测设备,可以有选择性地捕捞成品鱼群,合理使用海洋资源,在深加工上,扩大资源的利用价值,这是张智的团队对这片盛产马鲛鱼的海域的态度。
四
“鲜度主义者”,不能放弃这道鲜味诱人的鲅鱼干。
让我惊目的是,张智把这顿饭的主题表现得如此丰富,但都没有离开那条鲅鱼,不同的鲜度,将一条鱼的层次不断展开。
这是“三鲜”,听说了吧?水饺有三鲜馅儿的,一桌饭也可以做成“马鲛三鲜”,我第一次看到。
鲅鱼丸子,鲅鱼水饺,这是两道纯粹的海鲜,其鲜度就是从爱伦湾到餐厅的距离。
我不能离开主题,一盘熥好的鲅鱼干,在各种调味菜蔬的衬托下,飞到了饭桌。一个酒精盘上,一条鲅鱼干还滋滋吸响着出油的声音。
咸鱼不咸,软糯入口,一袭来自大海的味道,海水可盈香,第一次有了这样的想法。一股接受海岸阳光洗礼的口感,就像把阳光的光线放进了口腔。
有些食品,要形容出滋味,任何词语都觉得无能为力。这道鲅鱼干就是这样。我只能用“风味”来说吧,风味,就是口味,似乎与风无关,我觉得鲅鱼干的风味,与秋风有关了,是把秋香灌满在鲅鱼干中,走上餐桌,蝶变为温雅温润的眼缘,是流着汁液的黄金色,是将一条鱼的生动演变成雅致。是啊,是一种见之生爱,闻之生香,食之生欲的品质。
张智说,老师曾经教我一篇课文,一篇学一点东西,点点相连就成大学问。这是当年我们探索的“一课一得,得得相连”的教学模式。到了张智这里,他要把一条鲅鱼做好,海之大,他专攻鲅鱼干品的功夫,令我惊讶。
中国文化,没有什么隔行如隔山,总是互相启迪着,或许,他的联系有些牵强,甚至是讨好我这个老师,但我非常赞赏他在一条鲅鱼的“鲜度主义”上的探索与坚持。
将一种食物,做成非遗,注入文化元素,这是张智说的“鲜度”内涵。鲜度,并非一次完成,它要涅槃,它要洗礼,要有第二次新生,在秋海里上光,脱胎换骨,容光焕发,并锁住来自大海的风味。
餐后,说一句“意犹未尽”,多没有意思。我是带着一条鱼回来。那是为我这次做品鉴师赠送的礼物——一条“蓝点马鲛”的塑模。
带着自海洋而来的鲜味,蕴含着永不失去的“鲜度”,我在心中留住了一份非遗美食的新鲜度。“鲜”是一条鱼的灵魂,更是中华海洋文化长久不衰的灵魂。放在大海,养在水中,那不叫“鲜”,只有在“鲜度主义”的人文关照里,才泛处别样的鲜度和鲜味。
2024年5月29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