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从苦难中挺过来的外婆(散文)
一、逃跑
每次出去,都有人问我:“你是新疆人吗?长得很像新疆人。”特别是上大学时,无论谁看到我,都少不了这样问。有的人更干脆:“你是新疆人吧?”几乎是肯定的语气。
“我是陕西人,正宗的汉族,还是司马迁的后代呢!”一般情况,我这样回答。
我想,在我的血统里,也许有回族人的成份?
据母亲说,外婆是甘肃固原人。可是,现在的固原,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也许当时外婆年龄太小,记错了;也许那时地区划分和现在不同。如果是宁夏固原市,那里有将近一半的人口是回族,不知道外婆是不是回族?
不幸的是,小时候的外婆很可怜。
外婆从小就是孤儿,父母早早去世,有两个哥哥。一个被雷电打死了;另外一个,染上了抽大烟的恶习。这位瘾君子哥哥,总是好多天都见不到人,他把外婆一个人留在家,只给她扔下几个冷冰冰的馒头。母亲说,外婆经常诉说她小时候的悲惨遭遇,虽有哥哥,哥哥却不关心她。
外婆的童年经历,真是验证了那首人人都会唱的歌词:“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投进了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没有妈妈最苦恼,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外婆从小成为孤儿,她真的像根草一样,顽强地活着。
除了两个哥哥,外婆还有一个姐姐。只是这个姐姐,从小就被卖到大户人家当小妾。外婆的姐姐,后来我们叫她老姨。老姨运气太差,碰上了心狠手辣的地主家大老婆。她对待老姨,非打即骂。老姨在地主家,成天被虐待,受尽折磨,于是老姨就想办法逃跑。当时,老姨大概十八九岁,而外婆可能才十五六岁。老姨逃出地主家,想起了苦命的妹妹。于是,就带着妹妹一起逃跑。从固原出发,辗转乞讨,一路风餐露宿。也不知道走了多少天,经历了多少磨难,总之,姐妹俩逃出了固原,最终逃到陕西省合阳县。
我在高德地图上搜索了一下,从宁夏固原到陕西合阳,如果走高速公路,大概有五百多公里。如果是从前,没有高速公路,人们出行没有这么方便,加上翻山越岭,曲曲折折的盘山道路,也许得走六七百公里吧?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孩,带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妹妹,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一路走来,真的是需要胆量、勇气和毅力的。直到现在,想起外婆姐妹俩那时逃跑的壮举,我还是非常佩服。
也许是因为关中地区的富庶,或者是因为关中地区民风淳朴,抑或是姐妹俩跑累了,还是她们认为跑得够远了,地主家不可能再追踪到她们了。姐妹俩一合计,就在合阳县同家庄嫁人,安定下来。老姨嫁到了同家庄村一户人家,外婆嫁给三池村的外爷。两个村子,相距大约一公里。
一对苦命的姐妹,总算是逃离苦海,过上了安稳平常的日子。
老姨嫁到同家庄,估计也是穷苦人家。在老姨去世举办葬礼之时,母亲带着我去参加葬礼,看她家的房子院子,生活也是比较贫穷。
我听母亲说,外婆的老家,没有我们关中平原好吃的冬小麦,只有难吃的燕麦,冬天很冷,风又大……
上大学时,我们宿舍的大姐是甘肃天水的,她说她们家的小麦是春天播种,暑假时成熟。但是,她们的小麦不是用镰刀割,而是拔小麦。真是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
我想,苦命的外婆,能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中顽强地活下来,真是不容易啊!
二、白手起家
外婆嫁给外公时,外公也是一穷二白,家徒四壁。这一切,都是因为外公的父亲抽大烟,将家产败光,也许还欠下了一些外债,自己撒手人寰,留下外公独自生活。也许,像外公这样一贫如洗的人,能娶到外婆,大概算是白捡了一个媳妇:不用彩礼,不用走那个年代结婚娶妻的一套繁琐的程序,当然也不用花钱建房子、举办大型婚礼吧。
外公外婆结婚后,夫妻同心,勤俭持家,生儿育女。这在我们老家,也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长期的操劳,也让外婆早早透支了健康,损害了自己的身体。
从我记事时起,外婆就特别怕冷。母亲说因为外婆生孩子多,月子没有坐好。也许真的是这样。外婆总共生了八个孩子,老大是个男孩,可惜早早夭折了。接着,连续生了六个女儿,到了四十多岁,才生下舅舅。因为生孩子多,没有老人照看,外婆不仅怕冷,而且总说她头痛、头晕,几乎做不了什么活。我记忆中的外婆,总是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看到外婆每天拄着拐杖,慢悠悠地,轻飘飘地,在院子里转一转,看一看,偶尔到门前走一走,坐一坐。要么就坐在凳子上,要么就躺在炕上休息。即使说话,不多,声音也不高,仿佛声音大一点,说话多一点,就能耗费她不少力气呢。
也许,外婆年轻的时候,太过勤劳,以至于生了孩子后也没有好好休息,也不懂好好保养,落下了病根。后来,健康出了问题,外婆不能做什么事,那么她的日常生活,大概也是在病痛和折磨中度过的吧?那时的农村人,一般情况,只要还能干活,只要还能跑得动,基本上是强撑着劳作,为家庭为子女奉献。
在我们老家,有这样的习俗,生孩子以后,不仅是坐月子不能用凉水洗,而且在一百天内都不能用凉水洗东西,也不能吹凉风。假如生孩子坐月子保养得不好,就会落下病根。北方的夏天,即便是天气炎热之时,只要走到阴凉处,马上就能感觉到凉意。因为即使在天气最热的三伏天,地面、河水、甚至墙壁等,依旧是凉凉的。
小时候,我们同一条巷子里有一个人,年龄和我母亲差不多。她是驼背,走路时弓着腰,身体几乎呈九十度的样子。如果碰到人,她的头极力抬起,跟人打招呼。也许她难受,总喜欢将手背在背上。我想,如果她的手像我们一样垂直放下,是不是就挨到地面,身体失去平衡,没有办法行走?每次看到她,我都担心她会摔倒,为她难过。母亲说,她就是坐月子凉着了。看了不少医生,医生也无可奈何。有一年,生产队晾晒麦子,下午将麦粒收拢起来,推成一堆,人们还特意让她坐在热烘烘的麦粒中间,试图用这种热疗的方式给她治病,可是收效甚微。其实,在那个年代,女人生孩子,有不少人都落下了病根,如母亲的双手,不能受凉。假如着凉了,就变得僵硬、疼痛,不能自由屈伸。赶快用热水洗一洗,或者赶快暖一暖,就会好一些。
即便是这样,外公外婆依然辛勤劳作,节俭持家。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到我小时候,每次到外婆家,都觉得外婆家生活很富足,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房子修建得很气派,房间陈设得整齐,青砖铺就的院落,收拾得干净利落,还有那个年代农村人家稀有的缝纫机、纳鞋底机、自行车、风扇等,应有尽有。
我知道,在这富足的背后,是外公外婆共同奋斗的结果。只有外婆知道,她跟外公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才将七个子女养育成人,才将一穷二白的日子过得如此红火富足。
三、丧子之痛
人生有三大悲事:少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
而这三件令人悲痛的事,外婆就遭遇了其二:少年丧父和老年丧子。小时候失去父母,让外婆倍尝人生的冷暖;而老年丧子,更是让外婆悲痛难熬肝肠寸断。
首先是姨娘的早逝。姨娘出嫁后,夫家生活条件还不错,姨娘生了一个女儿,可是意想不到的是,姨娘不知道得了什么病,肚子痛,后来肚子鼓得胀胀的,没法治好,让姨娘抛下一岁多的女儿,去了另一个世界。接着是五姨,嫁到夫家,姨夫人和善,夫妻生活还算和睦、平静,可是婆家的其他人却蛮横不讲理,经常欺负甚至动手打五姨。后来,五姨的背上长了什么东西,破了,流脓,试了各种治病的方法,没有效果。五姨丢下年幼的儿子和女儿,撒手西去。剩下五姨夫,一个人养活不了两个孩子,将亲生女儿送给别人。
命运往往就是这样,失去了两个女儿,不知道外婆心里承受了多大的痛苦,经历了多么难以想象的折磨。可是,这样的磨难还没结束,更残酷的打击又来了。七九年暑假,我将要上初二的时候,我那正当壮年、事业风光的舅舅,又因故离世。到此时,外婆的七个子女,只剩下姨妈、四姨、六姨和母亲。
在舅舅离世的时候,进入老境的外婆,陷入了一种颠狂状态,不知道有多少天,外婆难以入睡,她执意要搞清楚舅舅离世的原因,让舅舅住她自己早已准备好的棺板……
舅舅离世之后,外婆的脸阴沉了许多,言语更少了。本来就瘦弱严厉的外婆,变得如幽灵一般。可是,毕竟外婆是吃过太多苦的人,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一两年过去了,外婆还是勉强地挺过来了。舅舅去世后,过了两三年,外婆因病去世,享年78岁。在那个年代,外婆也算是高寿了。
也许,外婆并没有真正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
人的一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辛勤劳作,各种磨难,都在考验着人的耐心和意志。外婆离去多年了,她所遭受的各种苦难也随着她一起去了,可是外婆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改变自己命运的自强精神,以及她坚强的意志、对子孙后代的关爱和无私的付出却留传下来了。我们也将这种自尊自强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对子女的爱传递给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好好生活,这大概就是普通人活在世上的全部意义吧!
作于2024年5月17日星期五,5月30日首发江山文学
如果构思成熟,我想这些也可以写成一篇文章,以求多方面表现一个人物,让外婆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一些。再次感谢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