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韵凝芳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文韵】行走的“烈士乡”(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文韵】行走的“烈士乡”(散文)


作者:绿叶红了 举人,5529.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818发表时间:2024-05-30 12:12:23

我的家乡是海安市墩头镇,它是南通市的一颗璀璨明珠。我家住在长垎村一组,按照老一辈的说法,长垎村被称为“长垎头”,也叫“东长角头”。“长垎”这一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其地形特征中有一部分类似于“垎子”,形状类似牛角,因此得名“长垎”。这种独特的地貌特征在我们当地的地理环境中十分显著,便成为村庄命名的依据。
   在过去的汉语字典和电脑文字输入系统中,确实很难找到“垎”字。因此,在一些需要填写本家住址名或电脑输入时,我们只能选用同拼音的“格”字作为替代。不知为何,这种错写总让我感觉有些遗憾,似乎丢失了一些归属感。所幸的是,后来“垎”字历经多年终于正式回归,重新出现在我的视野中。
   父亲是个恋旧的人,虽然我们现在住址隶属墩头镇,但他总是提醒我,不要忘记原来的地名“烈士乡”。这个名字或许已经深深烙印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而我则应该重拾它,让它永远住进自己的心坎。
   “烈士乡”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那些在革命战争和特定历史时期为保卫祖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这些烈士们为了崇高的理想和目标,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值得被后人永远铭记。烈士乡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风风雨雨,而我,作为1981年出生的人,也有幸陪伴它度过了其中的11年时光。通过当地县志和南通史志,可以更全面了解烈士乡的“前世今生”,烈士乡在1949年前后被设立,以纪念那些为革命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烈士们。1957年,吉庆、校林、严网、千步等乡并入烈士乡。1958年,烈士乡改为公社。1984年,烈士公社复为烈士乡。1992年,烈士乡改置为吉庆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行政区划的调整,吉庆镇(原烈士乡)最终于2004年7月与仇湖镇一同并入墩头镇。
   我家屋西,有一条河,长垎人都称他“西大河”,将近90高龄的奶奶曾梦见过这条河流。她说,梦里的河流有一条血红的长线,那是战士的鲜血。
   离开家门,沿着西大河的大堤小道,一路快跑,要不了几分钟,就会来到相邻的村落“千步村”。两个村庄的联系,就像亲兄弟的情份,血肉相连。千步村的村名源自“千步沟”或“千铺沟”的传说。传说刘伯温带兵作战途径千步乡时,选择让将士们在一条干涸的河床上休息,以避免惊扰村民,这一行为在当地传为佳话。为纪念刘伯温及其将士们的行为,村民将“千铺沟”的故事代代相传,并将此地命名为千步村。
   我对千步村的印象,主要缘于那里有一座新四军联抗烈士陵园,是一座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联抗部队烈士而建立的陵园。1940年10月,新四军在陈毅同志的策划下,在当地成立了一支团结抗日的特殊武装部队,即“联抗部队”。该部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于1944年10月完成历史使命后撤销。陵园内安葬着161位抗日英雄的灵柩。
   在我青涩的小学和初中岁月里,每年春天,学校都会组织一次庄重的扫墓活动。那是老师带领我们,来到庄严的烈士陵园。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陵园的一草一木中,仿佛诉说着一个个英勇的故事。
   一进入陵园,我们就被宣传人员讲述的历史事迹深深吸引。他们声情并茂地描绘着联抗部队的辉煌历史,那些烈士们的英勇事迹仿佛就在眼前重现。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些新四军战士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奋勇杀敌,他们背后是坚定的信念和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联抗部队,这个名字背后是无数英勇无畏的战士。他们以新四军的一个连为骨干,同时吸收了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和江苏省保安一旅的精锐力量,还有国民党泰县的两个区常备中队。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战士们,有的是久经沙场的新四军战士,有的是国民党非嫡系部队的士兵,还有的是地方武装人员和自愿投军的工农群众、知识青年。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背景,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保卫祖国,抗击外敌。为了加强政治思想工作,联抗部队建立了政治指导员制度,这些指导员们用他们的智慧和热情,为战士们传授革命理论,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同时,部队还设置了文化教员和干训队,为战士们提供文化教育和军事训练,让他们成为既有文化又有战斗力的战士。
   在联抗部队的历史上,有许多智取以少胜多的佳话。他们积极筹备和参加抗日斗争,保卫抗日根据地,同时协助地方党组织建立动员委员会,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发动群众。在讨李战役中,联抗部队凭借英勇和智慧,成功击败了敌人,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赞誉。此后,联抗部队转入农村坚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他们穿梭在茂密的树林里,或通过交错复杂的水道,与敌人展开智斗。他们利用地形优势,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不断袭击敌人的据点,粉碎了日伪侵占中心区的阴谋。
   每次扫墓活动结束后,我们都会默默地在烈士纪念碑前立下誓言:要继承先烈们的遗志,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小的时候,清晰地记得一个曾经经历战火的老兵,在纪念碑前洒下热泪的情景。风似乎压低了他的身子,他仰视的目光悲伤而深沉,阳光照在他的脸上,像是在映照他心中的陈年旧事。就是在那一年,这位老人的孙子,也光荣地入伍了。
   我慢慢长大,长高。而烈士乡也一次次更换新颜。海安县的烈士乡现已是如今海安市的墩头镇。那个曾经的名字,如今已随着岁月的流转和时代的变迁,先更名为吉庆镇,后又融入了墩头镇的怀抱。然而,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名更迭,更是一段沉甸甸的历史记忆,是对那些为保卫祖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的深深致敬。这片土地见证了烈士们的英勇事迹,承载了他们的崇高精神。每当提及,都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份深沉的敬仰和缅怀。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将他们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永远铭记在心。
   时代在发展,我家西河边那条曾经南北通向的泥路,已经变得破损不堪。不远处,新建的东西向的353省道横贯而过,将那条泥路拦腰斩断。虽然从我家前往烈士陵园时,少了那份曾经的捷径,但路途其实并不遥远。每当绕道来到陵园里,我静静地倾听着园内的风声,仿佛能感受到“烈士乡”这个名字在我口袋中散发着滚烫的温度。
   我行走着,带着那个仿佛发热的口袋,一同前行……
  

共 247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老师从家乡的名字开篇,村庄因为地理环境外貌而得名,恋旧的父亲提醒作者老师,虽然我们现在住址隶属墩头镇,但不要忘记原来的地名“烈士乡”。“烈士乡”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那些在革命战争和特定历史时期为保卫祖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从县志等各种材料中得到,许多的村庄一次次被列入烈士乡,奶奶的梦境侧面反应出,想当年有多少勇士为心中的信仰与理想,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这个名字或许已经深深烙印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而我们现代人更应该重拾它,铭记历史于心,不忘历史。文章中对烈士乡的一次次村名的纳入与变更,对应文章题目,同时提醒我们应该缅怀革命先烈,不要忘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为后人打下太平盛世。一篇富有红色教育意义的好文章。推荐赏读,感谢老师赐稿文韵,期待精彩继续。【文韵编辑:宇蓝】【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530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宇蓝        2024-05-30 12:18:31
  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没有先烈们的无惧无畏,何来今天的安享太平。致敬革命先辈。
回复1 楼        文友:绿叶红了        2024-06-01 11:06:51
  感谢宇蓝姐的精心编辑,辛苦了,问好!
2 楼        文友:宇蓝        2024-05-30 12:28:07
  无论走到何处,“烈士乡”都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跟随心灵。
3 楼        文友:思怡乐园        2024-05-30 18:04:44
  红色基因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每一件革命文物、每一个红色故事,都是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红色基因以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民族性是其显著标志。文章弘扬红色精神,主题鲜明,语言流畅自然,又是一篇佳作!
回复3 楼        文友:绿叶红了        2024-06-01 11:07:25
  感谢老师的支持关注以及精心点评!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