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文韵】虬白龙传说(散文)
在我的家乡,隐匿着一片被岁月轻轻吻过的土地,那里有一个充满古韵的名字——仇湖。但当你踏足其间,深入探寻,你会发现它原来拥有一个更加神秘且动人的称呼——虬湖。
儿时的我,曾紧紧牵着父亲的手,穿过蜿蜒曲折的乡间小道,嚷着要去仇湖赶集。那时的我,还不懂“仇”字的真正含义,只是单纯地向往那片传说中的土地。父亲微笑着纠正我的发音:“仇湖,仇不读chóu,而是读qiú。”我懵懂地点点头,心中却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更多的好奇与想象。
我家所在的乡镇,原名烈士乡,后来更名为吉庆镇,最终与仇湖镇合并,共同铸就了如今的墩头镇。历史的变迁,让这片土地承载了更多的故事与传说。而虬湖,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
据传,在遥远的古代,有一条小白龙因触犯天条而被贬至这片湖泊。它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地修行,守护着这里的生灵。当劫数已满,重返天庭之际,它留下了无尽的思念与眷恋。后人为了纪念这条小龙,便将此地称为“虬湖”。随着时间的推移,“虬”字逐渐取其谐音为“仇”,于是,虬湖便化作了仇湖,流传至今。
在仇湖这片土地上,曾经,每当黄梅时节,湖水便会化作一片汪洋,而水龙卷风也会如期而至。那狂风暴雨、混沌不堪的场面,让乡民们生活在恐惧与不安之中。然而,在这黑暗的时刻,人们总会想起那个关于虬白龙的传说。他们相信,只要心存善念,虬龙便会从天而降,庇护这片土地,让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种信仰在乡民们心中生根发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虬龙文化。他们根据虬龙的传说创作出了许多生动的虬龙故事。这些故事中的虬龙或腾云驾雾、或翻江倒海,展现出了神奇的力量。同时,这些故事也寄托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每当夜幕降临,乡间的灯火逐渐亮起。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便会围坐在一起,讲述着关于虬白龙的故事。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那些传说中的神奇场景就在眼前。而那些年轻的孩子们,则会被这些故事深深吸引,他们瞪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虬白龙传说逐渐成为了墩头镇乃至整个海安市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不仅仅是一个传说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传说故事,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行动起来。
他们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出版相关书籍和音像制品,以推广这个传说故事。同时,他们还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出了以虬白龙传说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这些举措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还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墩头镇的街头巷尾,你可以看到各种以虬白龙传说为题材的文化产品。那些精美的书籍、音像制品和工艺品都让人爱不释手。而当你走进白龙寺时,更是会被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所感染。那里供奉着虬白龙的塑像和神像,人们纷纷前来祈求平安和幸福。
关于白龙寺,还有一个与之相关的传说。相传,远古的仇湖有个姓仇的农民,他养了一条白牛。农民对白牛照顾得无微不至。有一天,白牛开口说话了,它告诉农民自己是小白龙,被贬到凡间做牛,现在期限已到,想带农民一同上天。它嘱咐农民不许睁开眼睛,可在飞天的过程中,农民出于好奇,偷偷地睁开了眼睛,结果重重地摔了下来……小白龙在天上过着幸福的日子,但它时刻不忘种田人们的恩情,几乎每年三月十九日都回故乡看看,保佑故乡风调雨顺。为了感谢白龙的恩德,乡邻们建起了“白龙寺”。尽管传说的真实性已无从考证,但在来果禅师的弟子久忍老和尚等人的努力下,以及墩头镇党委、政府的协调下,白龙寺的用地问题得到了解决。
除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外,新媒体平台也为虬白龙传说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关于虬白龙传说的信息和资料。同时,他们还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感受,形成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
然而,尽管虬白龙传说在当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但它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个传统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它,是我们需要共同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或许应该更加珍视那些承载着我们历史和文化记忆的传说故事。它们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和精神寄托,更是一种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和桥梁。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虬白龙传说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传承千古。
如今,虬白龙传说在2023年成功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与甸上号子、沙岗猪头肉烹制技艺、曲艺《水乡道情》等项目一同,彰显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虬白龙传说不仅承载着地方文化的厚重底蕴,更深刻地体现了农耕时代乡民们对良好自然环境的渴求以及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殷殷期盼。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它融入了地方信仰,成为了乡民们寄托乡愁、热爱家乡的文化载体。
尽管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它所蕴含的追求美好、热爱生活、积极向善等理念,却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