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星月】豫北丧葬习俗浅谈(随笔)

精品 【江山·根与魂】【星月】豫北丧葬习俗浅谈(随笔)


作者:淇水碧柳 进士,7861.4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18发表时间:2024-06-05 11:45:14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当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场体面的葬礼就是对他(她)一生最好的告别。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每个地方都形成了富有本地特色的丧葬文化,作为人类文明发源地的河南,更是拥有着传统的丧葬文化和礼仪。
   当死者撒手人寰之后,儿女们就要开始料理其后事了。首先第一步是哭丧。死者的女儿或者儿媳要抓紧时间给死者换上寿衣(老衣)。寿衣都是提前备下的,分为老式和现代样式,老式的以清朝服饰为样板,男的是瓜皮帽,长袍马褂,一般以绸缎为面料,上面绣着各种图案,里外一共有七层;女的是簪花帽,斜襟褂子,马面裙,绣花鞋,也是以绸缎为面料,绣着各种图案,也是七层。现代样式的种类就多了,男的有中山装,西装等,女的主要还是中式的棉袄棉裤,绣花绸缎面料,外面再加上一件大衣,中式鞋子,帽子就比较随意了,但是不能用带毛的帽子,据说用了带毛的帽子下一世会转生成带毛的动物。给死者穿衣服要趁早,不然等尸体僵硬了就不好穿了,这个时候,儿女们即使有再大的悲伤也要忍着,只有给死去的老人换好寿衣,停好草铺才能跪下痛哭,这就是哭丧。
   第二步是报丧。第一个要告知的是后家,其他的亲戚可以互相通知。报丧的一般是死者的侄子或其他家人,儿子因为要在家里料理丧事,再说我们这儿有个规矩:孝帽子压着头,不能乱进别人家的门,怕给人家带来晦气。等把死者停在了草铺上,女儿还要回自己的婆家准备祭祀的东西,女人回到婆家,见到村里的长者都要跪下叩头,村民们一看,就知道她的父亲或者母亲没了,立刻问询或者安慰一番。女人回到家,开始蒸白糕——这种糕分为两层,虽然也盘花,但是不安红枣,一做就是两个,等蒸好白糕,女儿会再买一些香箔纸钱,然后带着这些祭品再次来到娘家为老人守灵。
   第三步是择日。下葬的日子需要找算命先生,根据死者的生辰八字和去世的时辰,算命先生计算出下葬的日期和时辰,一般都在家里停灵三天或五天,也有停七天的。这几天,死者会被安置在家里主房内的草铺上,在屋子中间用门板或者棺材板支一张床铺,上面铺着干草,所以称之为“草铺”。现在条件好了,如果天气炎热,会租赁一个恒温棺,把死者放进恒温棺内。这几天,会有亲友陆陆续续来吊孝,直到下葬的头天下午,所有的亲友才会来到主家。
   这期间,还有几件事要办。在河南北部的农村,好多地方还时兴土葬,办白事也讲究热闹和排场:这是一个人最后的一场事了,必须要隆重地送他(她)上路。要说排场,响子班和纸色必不可少。
   响子班又叫“响器班”“黑响子”(因为他们一般都是下葬前一天傍晚过来,故而有此称谓)。响子班的人数五到十人之间,有男有女,分为乐队和演员,乐器有唢呐、笙、锣、镲、梆子等,后来紧跟时代,增添了电子琴、音箱等现代化乐器。响子班来了之后,被安排在院外,放上一张桌子,几张板凳,他们就开始表演了,主要是吹奏一段段戏曲唱段或者流行歌曲,这时候亲友还没有来全,观众也少,演员表演也就不那么卖力。到了晚上,吃过晚饭,响子班就开始正式表演了——晚饭也有讲究,喝过豆沫汤后,主家还要给响子班端上四盘下酒菜,一瓶酒,因此我们这儿招待客人从来不安排四个菜,戏称其为“响子菜”。饭后,在乐队的伴奏下,演员卖力地唱着一段段戏曲,亲友们也可以另外花钱点戏曲唱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响子班不仅仅只是清唱,有的还会化上妆,穿上戏服,进行“彩演”;有的还唱流行歌曲,跳现代舞;个别富裕的人家,还一次请两班响子班,我们这儿叫做“对班响子”,两班响子非常卖力的PK,现场气氛热闹非凡,有时候真的弄不清人们到底是悲伤还是高兴,是在办白事还是在办喜事。
   再说纸色,老人去世后,需要抓紧时间到纸色店预定纸色。纸色又称为“纸扎”,是用纸扎的死者到阴间用的用品。包括一个相知楼子,就是古式的大官住的高楼大厦,分为好几层,每一层都各具特色,金碧辉煌,上面还要扎上八仙等神仙,最底层有个围栏,可以摆上死者的遗像;两匹纸马(如果男子娶的老婆多,纸马也相应增加),一对纸人,有的是金童玉女,有的是兵将,还有一对仙鹤,一对灯笼,金山银山各一个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纸色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汽车,飞机,电视,西式别墅,中式四合院,甚至麻将桌……现代人有的,也会给死去的人安排上。根据价钱的不同,相知楼子的大小高低也有不同,纸色的数量和种类也会有变化,这些纸色,一般会在下葬的头一天送到主家,然后在院子里设好灵棚,一件件摆放好,纸色一摆,顿时有了办白事的样子了。
   这个时候,安葬死者的墓地也会安排人去收拾了。我们那儿很多村子里都有负责白事的理事会,只要白事一出来,他们会立刻上场,安排村里的人们上事,而且分工明确,有在大锅上做饭的,有端条板子的(负责招待亲戚和举行游街仪式出场),有抬重的(就是抬棺材)的,还有挖墓的。挖墓的会在下葬头一天来到坟地,把提前奏好的墓挖开。我们这儿除非是急丧,就是人去世的太突然需要临时奏墓,一般坟墓都是提前奏好的,以前人们多用青石奏墓,现在用砖奏墓的也不少,坟地的选择和奏墓都有讲究,是要提前找风水先生看茔地的。在挖墓时,有个铁定的规矩,就是不能喊在坟墓里干活的那个人的名字,谁要是不小心喊了,会得罪那个人的,因为这是很大的忌讳。
   到了下葬的头天下午,死者的女儿和儿媳还要去给死去的去亲人“暖坟”:就是拿着白面打成的面糊和鏊子,柴火来到墓地,在打好的墓穴里摊一个煎饼,煎饼熟了撕成四块,扔到墓穴的四个角落;儿媳妇还要“抓富”,就是在墓穴里抓一把土,然后悄悄回到家里,把这把土放在水缸下面,在回家时不能跟任何人说话,据说这样做死去的老人会保佑儿孙发财。抓富是儿媳妇特有的权利,女儿是不能抓富的。
   到了下午,亲友们基本上都来到主家了,一般朋友和单位同事的吊唁也在这个时段进行,理事会安排专人负责接待,有收受礼金,祭祀用品的,有记账的,还有丧事司仪,负责亲友的吊唁。家里的丧葬仪式开始陆续进行。首先是游街,响子班的乐队走在最前面,排头由两个人抬着那个相知楼子,孙子抱着死者的遗像紧紧跟随,后面依次是死者的儿子,孙子,本家侄子等,再后面就是女儿,孙女,侄女等女眷,亲戚们跟在最后面。这个由数十人组成的丧葬队伍身着缟素,看起来很是壮观。队伍沿着村子的主要干道走上一圈,一路上吹吹打打,让死者最后在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再风风光光地神游一次,村民们也会走出家门围观,纷纷议论着死者的生平,慨叹着生命的无常。回到家后,会举行第一次祭拜仪式,司仪按照家人提供的亲属名单依次叫号,按照严格的规矩和顺序向死者行跪拜大礼。
   第一个出场的绝对是“后家”。在整个丧事上,后家是权威,有着至高无上的发言权。我们这儿的后家分为三种:一种是正根后家,就是女方的娘家人,娘舅,包括兄弟,弟媳,侄子等,如果他们对丧事不满意,或者认为子女们虐待了死者,这时他们会想方设法刁难死者的儿女,提出很多过分的要求,所以,主家对后家绝对是毕恭毕敬,吃饭时专门有人负责端吃端喝,只怕他们会提出异议为难自己;另外两种是上辈女方的娘家人和下辈女方的娘家人,称为老后家和少后家,他们一般不会为难孝子们的,不过也享受着端吃端喝的特权。
   主事的依次喊着亲友们叩拜,先是后家,然后是亲戚,朋友,最后才是自己家里的人。跪拜时一般是磕三个头,起身时双手作揖;如果是朋友或者是单位同事,可以不磕头而改成行三次鞠躬礼。跪拜结束,家人会在相知楼子前摆好的供桌上摆上几盘供菜,还有两个大白糕,点上一对白烛,儿媳和女儿们跪在灵前,点上长明灯,不停地焚烧纸钱,为死者守灵。
   到了晚上,响子班开始表演。以前农村精神生活匮乏的时候,看响子班表演的村民很多,后来有了电视,有了手机,看响子班表演的人越来越少,但是并不影响响子班卖力演出,一开始是在院子外面表演,到了夜深了就进到院子里表演,直到十二点左右,主家发话让停止了,响子班才能收工去休息。但是孝子和女儿们还要整夜轮流守在死者的灵前,陪死去的亲人度过在家里的最后一个夜晚。
   第二天一大早,就要举行入殓仪式,就是把死者放进棺材里。在算好的入殓时间里,孝子们在后家的监督下,为死者最后整理衣服,仪容,然后净面——就是由一个家族长辈拿一个碗盛上清水,拿着棉球在水里蘸一下为死者依次擦拭眼睛,耳朵,鼻子,嘴巴,一边擦拭一边念念有词:“擦擦眼,看四方;擦擦耳朵,听八方,擦擦鼻子,闻供香;擦擦嘴,吃供牲……”擦完之后,还要让孝子喝一口净面之后的清水,以示孝敬。棺材内要放七枚铜钱,死者铺着绸缎褥子,盖着绸缎被子,双脚被拴脚绳紧紧系住,以防诈尸;一手拿着一块糠饼子,一手拿着五谷粮食:传说人死后去阴间要过好几道关,其中有恶狗岭和金鸡山,拿饼子是为了喂狗,拿五谷是为了喂鸡,以免它们来侵扰死者。整理完毕,就要盖棺了,匠人把木头楔子一根根钉在棺盖上预先留好的空隙内,孝子孝女们会哭着大声喊道:“爹(娘),招呼着錾儿啊!”意在提醒死者的亡魂躲开木楔。木楔钉好,入殓仪式就完成了。
   天亮后,亲友们陆续来到主家,开始吃早饭。吃过早饭后,就要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了。先是第一轮祭拜,按照昨天下午的次序再次向死者跪拜,然后开始举行“上灵间席”的仪式。死者的儿子跪在灵前,因为时间长,一般都会让他们跪在铺好的褥子上,等着响子班的演员来上席。
   响子班的演员端着一个条板,上面放着一盘菜,她先是在乐队的伴奏下唱一段戏,然后再迈着扭捏的步伐来到跪在灵前的孝子身旁,由司仪把那盘菜端下来放在孝子头顶上的条板上;然后第二个演员再次端着条板和另一盘菜,唱过一段戏后,也来到孝子身旁,由司仪把上次那盘菜放到灵前的供桌上,把这盘菜再放到孝子的头顶上。因为跪着很辛苦,所以死者儿子多的话,由兄弟几个人轮流来顶菜,直到把八盘菜全部顶完放到供桌上,上灵间席的仪式才算结束。在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丧事上可以找到根源,如果家里没有儿子,这些事需要关系最近的侄子或女儿来代替,那时候每个人看着心里都感到不是滋味的,所以,农村人比较重视男丁,无后就是不孝。
   灵间席上过之后,就开始“迎”了,这个环节应该是展示家人和亲友为死者准备的丰富供品的。迎分几次进行,还是后家先迎,几个串忙的拿着两个条板,上面放着后家蒸的大白糕,响子班派出三四个乐手,一般是一个吹唢呐的,一个捧笙的,还有一个打梆子的,后家的人跟在乐手和端条板的人后面,去大街上吹吹打打转上一圈,就算“迎”过了,然后是女儿和侄女们迎,最后是家里人自己迎。在这个环节,那些端条板的人可以要钱,要水,因为他们端着那么大的白糕游街实在太辛苦,所以也就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要东西,一般情况下孝子孝女们都会出钱的,这是最后一次为老人花钱了,大家都不会斤斤计较。
   迎完后,就是丧事上最大的一个仪式——出殡。
   按照算命先生定下的吉时,时间一到,就得抓紧时间出殡。在理事会的安排下,一家人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丧葬队伍的最前面是响子班,相知楼子和死者的遗像紧跟其后,还有众多拿着纸色的亲友跟在队伍两侧。第一队是死者的儿子、孙子和侄子等,长子头戴孝带,身穿孝衣,腰系麻匹,这就是“披麻戴孝”,一手拿着哀杖,因为痛苦而哀不可支,哀杖可以让他们支撑着身体,一手拿着老门锅子——这个砂锅自从死者停灵之后就摆放在灵前了,每次吃饭第一碗都要倒进老门锅里。出了大门,长子要把手里的老门锅子使劲儿砸在石头上摔得粉碎,这意味着死者以后不再食人间烟火,和亲人阴阳两隔了。老门锅子一摔,丧葬队伍就要出发了。
   跟在死者儿子后面的是女眷,女儿,儿媳,孙女,侄女等。长女怀里捧着莲花盆,儿媳怀里抱着摇钱树,众孝子孝女们嚎啕大哭,一众亲戚走在丧葬队伍的后面,最后面是抬着棺材的十几个壮年男子,以前抬重是个辛苦活,现在人们直接把棺材放到三轮车上,直至到了车子难以通行的地方再由人力抬运。白色队伍再次沿着村里的主干道绕街一圈,队伍路过的人家会在门前燃起一堆干草,以示驱邪,防止死者的灵魂进入自己家里。这时,响子班拼命吹奏着一首首哀伤的曲子,孝子孝女哭声惊天动地,这场景既热闹又哀伤,想起死者的过往,很多看热闹的村民也会忍不住流下眼泪。
   到了村口,丧葬队伍会停下来,再次举行一次跪拜仪式,司仪按照名单叫着亲友的名字,大家依次跪拜之后,亲戚们就可以回家了,由死者的家人和亲属把死者送到坟地上安葬。
   来到坟地上,还有一个“拦棺”的仪式。就是死者的儿子到墓地后,转身迎着抬过来的棺材,伸出手去阻拦,表示不舍得让死去的老人下葬,拦棺仪式之后,抬重的队伍继续前行,把棺材送到挖开的坟墓旁。在懂行的老人指挥下,棺材被缓缓地放进了坟墓里,然后那些穿忙的村民拿起铁锨把挖出来的土回填进坟墓内,并堆起一个高高的墓堆,最后在墓前用石板支好墓脸石,安葬仪式就完成了。
   最后,人们把带来的纸色和花圈点燃,最后一次给死者行跪拜礼,跪拜结束,大家摘掉孝帽,脱去孝衣,就可以回家了。整个丧葬仪式到此结束。
   此时主家的院子里热闹非凡,人们都在吃饭——当然是我们这儿办事必须要吃的大锅烩菜,人们边吃边聊,此时,很少看到谁的脸上露出忧伤,包括死者最亲的儿女亲人,好像刚才去世的这个亲人已经被大家很快就遗忘了——生老病死,这是每个人最后的归宿,死也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看开了,也就想开了。
   随着亲友渐渐离去,这场丧事也进入了尾声。或许,人们都还无法接受一个生命的离去,只是把这几天的忙碌当做了一场噩梦。只有在以后的日子里,再也看不到那个曾经陪伴自己多年的亲人,看到他(她)曾经用过的物品,想起他(她)恍如昨日的往事,才会再次陷入深深的痛苦和思念。
  

共 549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读了碧柳的丧葬习俗,有很多习俗北方也有。河南历史文化底蕴厚,说道也多,读了你写的丧葬过程,差点没有把我绕蒙了。相对来说东北丧葬过程还是比较简单的。毕竟中国这片土地有着浓厚人类生活信息,说法多也是难免的。丧葬过程说得详细,看来碧柳写前做了很多功课,把河南丧葬习俗写得条理分明,虽然丧葬过程复杂,经碧柳细心整理,看着一目了然了。一篇很有珍藏价值的随笔,值得大家一读,了解河南丧葬文化!文笔流畅,下笔有序,推荐共赏!【编辑:江南柳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605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24-06-05 11:49:47
  我记得小时候东北丧葬仪式比较繁琐,到了今天因为遗体要火化,很多说法没有了施展空间,也就废弃了。
2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24-06-05 11:51:34
  借着这次征文,把即将消失的地方习俗写一写,也不错,方便后人了解。
回复2 楼        文友:淇水碧柳        2024-06-05 20:57:36
  确实,这次江山征文的主题勾起了我对过去的很多回忆,趁着脑子还清醒记录下来,也算给后人留下一份历史的印迹。感谢柳烟老师的精彩编辑!
3 楼        文友:秦雨阳        2024-06-05 14:19:22
  写得真细致详实,虽说都是河南豫东豫西略有差异,实用,堪称教科书。虽说民俗的说明明,看得流泪不止,想起逝去的双亲。文章细腻,普及了中华丧葬文化的礼仪,正因为我们是礼仪之国,所以更看仁义礼信。百事孝为先,更应进行文化扬弃。学习了。
一支笔曝光昨日泥香,几篇文絮叨无我烟雨
回复3 楼        文友:淇水碧柳        2024-06-05 21:01:16
  首先感谢秦老师阅读留评支持!本文的主题很沉重,写着这篇文章,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我去世的亲人,以祖先留下来的丧葬礼仪送走他们,逝者安息,生者安慰,也算为逝去亲人的人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4 楼        文友:乡鹤        2024-06-05 16:57:26
  碧柳老师的这篇随笔,把中国几千年的葬礼风俗叙述的详略得当,条理清晰,让读者真实感受到一位逝者从去世到入土为安的全过程,给读者了解了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地方文化的风土人情。全文资料充分,脉络清晰,语言流畅隽永,让人读后清新自然,受益匪浅!学习了!碧柳老师!
回复4 楼        文友:淇水碧柳        2024-06-05 21:02:25
  每个地方的丧葬习俗都会有不同,但是都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缅怀和敬重。感谢曹老师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
5 楼        文友:小鹿纯子        2024-06-07 16:06:45
  写得真好,有条不紊,娓娓而谈,把丧葬习俗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也是一种文化。作者能够深入民间,所以写得游刃有余。学习了。
最好的是下一个
6 楼        文友:彩蝶飞舞        2024-06-09 23:49:39
  我小时候在河南姐姐家里生活了几年,前年我二姐夫因病离世了,对河南的丧葬文化也多少接触过一些,我感觉我姐她们那边的丧葬文化和你说的差不多,反正就是比我们湖北的礼数要多一些,我们那边就很简单。
愿做一株野草,简单,自然,宁静,美好。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