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红石楼(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红石楼(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27.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70发表时间:2024-06-08 05:20:18
摘要:石楼,是石岛这座古镇的特色建筑,尽管仅有近百年的历史,它的存在,开始了一个红色的时代。石岛红,建成的石楼,就是现代的红楼。


   曹雪芹为“石头记”,跟“顽石”对话了70万言,成了一部《红楼梦》。
   山东荣成的黄海岸边一古镇叫“石岛”,没有什么“姚记”、“范记”、“李记”,但有“石头记”,石头盖起了楼,成了“石楼”,因石头是红色的,又称“红楼”,但不在梦中,就在我们的视线里,时光不坏,风雨无损,成为一道见证石岛近百年历史的石头风景。
   有诗人在著名的风景石“儿女石”上题字“石观沧海”,如果往古镇里走,看到的就是“石楼观沧海”。确切地说,自建国初,石岛就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据说在荣成县城还没有楼的时候,石岛就有了石楼,那是最初城市的风标。
   春秋时,石岛叫“赤山浦”,是海贸的主要商埠口岸,自唐宋元明清,历朝不衰。据说,那时“石屋”“石路”成了石岛的人文风景,石岛就成了“石头城”。
   石岛产石头,山是石头山,海边是石头岸,路是石头路,石头是石岛的特色。石岛的石头之丰,那可不是女娲炼五彩石补天遗下的那么一块几块的。有人说,女娲就在这里炼石,是石头窝,五彩石是白、绿、碧、赤、黄,其中的赤色就出自这里,如今人们给了这里的石头名字叫“石岛红”、“将军红”。
   石岛,沿岸山为屏,赤山山脉,石岛山脉,槎山山脉,傍海而立,环臂相抱。尽管名字不同,但皆产红石。因为在这片土地上,至今,出了152位将军,人们才给了“将军红”的名字。用红色的石头记载着这段历史,赋予石头崭新的内涵,石头的红色有了勇敢和温度的内涵。
  
   二
   我的老家,距离石岛10几里地,但只出青花石,羡慕得很。尤其是我们盖新房,都喜欢窗台石和过门石使用石岛红。也许是有着“石岛红”情结,1975年我进入石岛的供销社工作,这个社叫“石三角”,不是楼,完全是石屋,对面有个邮电局,是三层楼,也许有着“红石恋”吧,我很喜欢在那里工作。
   回顾那段历史,我始终觉得,那些石屋,就是我走向人生成熟的石头堡垒。
   采石,是石岛人的重要职业。石匠选一处石窝子,用锤和钻,凿下一块块四方四正有棱有角的“料石”,其中不太规则的用来摆地基,或砌内墙;好的则加工成横平竖直的样子,一丝不苟。就像小学生写的田字格字一般。石头的四周要用钻子打平,成一条直线。对石岛红的加工,有着审美的功夫,四边如刀切,而石头面则保持凸形,形成天然的“石花”。尤其是门窗边石,以浮雕的样式呈现,让人觉得石楼成了一座雕塑作品。一幢楼,需要多少这样的石头?无以计数,但建筑者心中有一幢大楼的梦想,这些石花就开在梦境里。常常一幢楼要盖上数年。用工匠的话说,他们盖石楼就是“石绣”,中国文化里有“苏绣”,他们说,功夫一点也不亚于飞针走线。的确,我曾看到那些石匠,一锤一钻,在一块石头上,奏响了旋律。所以,对我而言,每一幢石楼,是在锤和钻的歌声中崛起,音乐的殿堂,我们摸不着,石楼也是音乐的殿堂,锤和钻弄出的音符,远比7个音符丰富。他们的汗水浸湿了每一次敲击石头的声音,他们是给石楼谱曲,每一块红石放在石楼的旋律里,都要和谐。
   石头与文明的关系,在建筑上是第一次有了生动的体现,石头,从大山大矿走向建筑的墙体,表达的是石头由自然走向人文的历程,太多的石头作品最终成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建筑让石头有了人文的历史,可以说,最有历史感的建筑都是以石头为材料建成的,石头有了时光沉淀的意义。文豪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如今看来,石头,起码也是建筑历史上最早最经典的一页。石岛的石楼就是其中之一。
   石楼,让石头有了生长的机会。一体的石头砌筑,墙体,台阶,立柱,脚踏石,窗过石,在拼接上彰显艺术的品味;单纯的色彩并不单调乏味,石楼是靠石头的形态来激活,石头对建筑有了独特的价值。石头被加工过的品位、美感和搭配,尽显古典主义的色彩。从审美角度看,越是朴拙,越能让人发现灵性和灵趣。
  
   三
   我们看建筑,往往视为凝固的音乐,但为了一次永恒的凝固,那些匠人们费尽了心思。建筑涉及了美学和数学。融入建筑体的石头颜色并非一个色调,红色的浓淡有别,他们要合理安排石花绽开的布局,给人的观感是有花海起伏感,仿佛是风来吹袭,红花摇曳,就像五线谱走势,跌宕多姿。石面朝外两三块,一字排开,中间要插一块“丁字石”,使之坚固,形成连贯的整体。那些丁字石就像五线谱上的“四分音符”,跳跃但没有跌落感。石楼百年,是工匠精神和石头数学的严谨使然。
   从颜色看,这些红色石头,历经风雨,虽有旧感,但恰好让我们读出它们存在的时间,我的一个懂得石头的朋友,曾走遍石岛的石楼,断定其年份。他得出一个观点,石岛红,有着记录时光的功能,朴素而沉稳。石楼,就像一个醉了的人,红红的面容,时光无法解酒,酒力不微,让红石楼始终焕发着热情。繁华最易褪色,而石岛红创造的石楼时光,是一道不褪色的诗,一座楼的红,唤起我们的诗情,总是磅礴大气。却又超脱,给我的感觉是“诗酒之外有红楼”。无需朝霞晚云染,独成红色染街巷。
   石岛红,成材时间约为3-5亿年,其密度和质量,都是一般的石头无法比拟的。怎样把这些沉重的石头搬到墙上和楼顶?在没有起重机的年代,他们创造了“起重”的光辉历史。他们除了使用杠杆升石,还利用楼层之间搭起的斜道,腋下抱,肩头扛,光背背,二人抬,顽石,在建筑者的怀里肩上,是一件件艺术品,既轻盈,又沉重。我老家村子就有工匠参与建设,他们常常把自己的这份经历拿出来,在工余闲聊时作为话题。他们的故事没有写尽石楼的历史,但他们以稗官野史的方式,感受了自己人生的传奇。石岛,石楼,石头诠释了这些坚硬的名字,更有建设者的硬骨头精神,砌垒在每一幢石楼的墙壁里。
   从高高的石岛山上,运下这些红石,更是挑战高度落差的危险工作。我在高中毕业后曾做过“石岛车夫”,我参与了运石填海造海港的工作,那时我运石不超800斤,虽然我在成人年龄的边缘,那时已经觉得自己是一条汉子了,但比起那些真正的“石岛车夫”,我就微不足道了。那时使用的是地拱车,一次承载可达2000斤石料,沿着婉曲的山路运石,这个工作叫“放石”。可以说,那时的石岛街听到的都是“吱扭吱扭”的声响,刹车的声音,就是那些“放石”工的歌,是安全的声音,也是愉快的旋律,因为每“放石”一车,就有一块多钱的收入,是生产队干活两天的所得。石楼,不仅仅是一种遮风避雨的屋舍,更是一种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曾经劳务并不值钱的时代,人们有了这份营生,感到了满足,红石给与他们的是红色的生活。勤劳卖力可以挣钱,这是人们最初的理想,石楼建设资助了这个理想的实现。有些汉子也因此娶上媳妇,这当属石楼的外溢效应吧。
  
   四
   石楼,防寒保暖性能极佳,炎暑天气下,石楼也无需电扇。那时,人们能够在石楼工作,都觉得是一种莫大的福分。我在“石三角”期间,每日傍晚就遇到对面偏左的四层石楼女工下班,那是最出名的“石岛刺绣”的石楼,一色的女工,她们以在石楼上班为荣,从她们的音容笑貌上看,别提多么自豪开心。我们曾把她们的石楼称为“绣楼”,并非是那些小姐佳人所居,而是一群让人羡慕的女红。我们聊起绣楼,戏称是“大观园”,话题就多了起来,她们邀请我们当个贾宝玉,别当刘姥姥。一幢石楼,生出的故事,弄醉了生活情绪。如今,绣楼还在,功能变了,成了商贸大楼。很多人进去逛,是感受那种古老与现代融合的味道,真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石楼也。
   石岛的石楼,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楼在近百年的风雨中岿然独存,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它是跨越代际的独特风景。现存的石楼有20多座,已经被政府采取措施保护下来,成为一道怀旧的风景线,最著名的石楼有:大鱼岛村部石楼,石岛陆军石楼,石岛中国海关旧址,石岛刺绣石楼,天后宫北石楼,黄海造船厂石楼,荣成船厂石楼等。这些石楼无论作用怎样变化,但还是以雍容华贵的姿态,站在石岛街的两侧,成为走进石岛的第一眼风景,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诗人吟“石楼待月横琴久,渔浦经风下钓迟”,这番情境,原本觉得只是存在古诗中,哪知缠绵在石楼间,是一种真实。
   建筑学家梁思成说,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他的话,在石岛,不必担心,石岛古镇的特色没有丢掉,石楼古老,但依然产生着人文的魅力。
  
   五
   怎样认识石岛?首先应该从读懂石楼开始。石岛之所以成为石岛,是因石而成岛,也因石而成楼,石山连绵之下,有石楼点缀,石岛成为最具石文化特色的岛城。石岛是有灵魂的古镇,它的灵魂刻在红石上,装到了石楼上。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厚土善水滋养出石岛红,不仅仅是养着石岛的风景,也曾飞到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毛主席纪念堂等经典建筑,就使用了石岛红。石岛红,不艳不俗,庄重典雅,被喻为“历史红”。红色的历史,需要石岛红,尽管只是一种颜色,但没有一种颜色能够表达出新中国建国的红色,石岛红担当了主色调。
   有人对石岛石楼有着特别的情感,都要找机会去石岛在不同的石楼前留影。人类打制石器,是石器时代,而有了石楼,他们说这是“第二石器时代”。每个时代,都要给后代留下遗产,石楼,是石岛人留给历史的珍贵遗产。
   石岛,沿海群山,赤石生辉,槎山寄放了道家的千真洞,赤山安居着佛教的法华院,石岛山脚留下了天后宫,道佛仙,光顾着石岛,石楼已经成为石岛形象的一张不可多得的名片,更值得人们“观瞻”。
   260年前,曹雪芹为“石头记”,记下一代繁华的衰落,今天,石岛人为“石头记”,留下石楼的繁华开篇史。一部在名著《红楼梦》里,一部在石岛的露天石楼博物馆。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早已褪色斑驳,而石岛的石楼依然红颜面世。
   石楼,珍藏了沉默的石头的前世今生,也珍藏了石头的人文故事。
  
   2024年6月8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95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作者的家乡山东荣成的黄海岸边,有一古镇叫“石岛”。据说在荣成县城还没有楼的时候,石岛就有了石楼,那是最初城市的风标。石岛多石,五彩石是白、绿、碧、赤、黄,其中的赤色就出自这里。石岛,沿岸山为屏,皆产红石。自建国至今,这里出了152位将军,人们才给了“将军红”这个名字,用红色的石头记载这段历史。作者曾在石岛供销社工作。那些石屋,就是作者走向人生成熟的石头堡垒。那些石楼,是石匠的“石绣”杰作,是建筑历史上最早最经典的一页。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但融入建筑体的石头颜色并非一个色调,红色浓淡有别。石岛红,成材时间约为3-5亿年,其密度和质量,都是一般的石头无法比拟的。工匠们使用杠杆升石,肩扛背背,将建设者的硬骨头精神,砌垒在每一幢石楼的墙壁里。作者曾做过“石岛车夫”,体验了“放石”的艰苦。那些真正的“石岛车夫”,因这份营生感到满足,勤劳卖力可以挣钱,红石给与他们的是红色的生活,这是石楼的外溢效应。石楼,冬暖夏凉,在那里工作过的人们,包括作者,都留下了一段幸福的回忆。石楼,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百年风雨不倒。现存的20多座石楼,最著名的有:大鱼岛村部石楼,石岛陆军石楼,石岛中国海关旧址等等。在石岛,不必担心石岛古镇特色会丢掉,相反,它依然产生着人文的魅力,魅力十足。认识石岛,当然要从读懂石楼开始。厚土善水养育的石岛红,不艳不俗,庄重典雅,成了新中国历史的主色调。石楼,是石岛人留给历史的珍贵遗产。石岛,沿海群山,赤石生辉,石楼已经成为石岛形象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名片,更值得人们“观瞻”。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早已褪色斑驳,而石岛的石楼依然红颜面世。石楼,珍藏了沉默的石头的前世今生,也珍藏了石头的人文故事。文章构思奇妙,从《红楼梦》的石头记,写到荣成的石岛镇以及岛上红石楼种种,接古思今,纵横捭阖,描绘与思考,相映生辉。结尾又提及曹雪芹的红楼与石头记结束,首尾照应,浑然天成。精彩美文大作,倾情推荐阅读。【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608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6-08 22:23:51
  知道石岛,最早就是10多年前北京街头发的小广告,卖山东海景房的,很多提到了石岛,也没在也没在意,今天读到老师的文章才知道石岛有这么多会唱歌诉说历史的石头,一会去搜一下,看看这写优美的建筑。祝老师玩得开心愉快!
回复1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09 16:12:40
  发小广告的时代,可能真的一去不返了,但给石岛的红楼,海景房发个广告,我倒没有觉得反感。荣成人也在努力推介他们的作品,精神可嘉啊。刚刚从青州古城回来,回复天方老师的美评迟了,见谅。一个小文,还真能勾起故事啊,有意思。非常期待天方老师的美文,谨祝编创快乐。淡墨老师的房楼装修差不多完工了吧,天方老师吆喝她一声,我们都在期待她的美文。
共 11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