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宁静·承】我心中的屈原(随笔)

精品 【宁静·承】我心中的屈原(随笔)


作者:孟飞 布衣,102.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41发表时间:2024-06-08 21:21:09
摘要:端午节前再读《楚辞》随想

要说对《楚辞》的印象,唯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句,非常励志的一句话,其他就知道甚少了,原来连《楚辞》是由屈原、宋玉、东方朔等人合写的都不知道。这已经不是断章取义,而是断句取义,甚至是断字取义了。一直认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句是可以代表《楚辞》的,代表屈原心志的,岂知也是错误,望文生义了。
   一转眼端午节又要到了。倘若我们要在端午节中,寻找一些人文元素的话,是一定离不开屈原的。端午节最著名的形式内容是吃粽子和赛龙舟,这两项全和屈原有关系。
   二十年前我去过一次朝鲜,在平津市住了两天,正好赶上端午节。未曾想到的是,朝鲜过端午比中国要隆重热烈得多。剧院里有少年艺术团的歌舞节目,体育场有各种群众性的体育活动项目。印象最深的是打秋千,我第一次看到成年人站着打秋千,荡起的高度超过了90度。整个城市都动了起来,满街都是穿节日盛装的人。我问跟随的朝鲜翻译,是否也纪念屈原?翻译反问我屈原是个人,还是个事?翻译是个很漂亮的小姑娘,可能生下来就会中国话,普通话比我说得好多了。但她只懂中国话,不懂得中国的屈原,但懂得朝鲜的端午节。
   很多情况下,是后人的认知决定历史的真相。
   《楚辞》虽然有的人认为其文体属于赋,但大多数认为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游国恩《中国文学史》)我的直观浅显的看法,楚辞就是在句尾或句中加了一个“兮”字的诗歌,没有什么神秘可言。说他是诗歌,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押韵,而之所以加入一个“兮”字,也主要是为了满足诗歌押韵和吟诵的节拍流畅。现在流传最为广泛的是西汉刘向汇集编撰的《楚辞》,一共17卷,65篇。可考的收录了屈原、宋玉、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刘向、王逸等八人的辞赋(作者姓名颇有争议,此处只是一家之说)。
   对《楚辞》的评价历来都是很高的,但这种高其实是沾了屈原的光,现在人们一般称呼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由此,《楚辞》自然一同伟大了。但仔细阅读完《楚辞》之后,就会深深感到,这样的评价有待于商榷。我的观点是两个,一,屈原不爱国;二,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热爱故乡的诗人。
   东汉著名史学家王逸是最早注解《楚辞》的人,他的《楚辞章句》至今是人们学习《楚辞》的钥匙。他注解完《楚辞》还不过瘾,又模仿《九辩》《九歌》《九章》的套路和意境,写了一篇《九思》,附在了《楚辞》的后面,后来人们把他的《九思》,也当作是《楚辞》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逸在他注释《楚辞》文辞的过程中,把“爱国”二字的含义一同注释了进去,虽然他没有明确提出“爱国”的概念。
   和王逸同时代还有一位史学家,名声和影响比王逸要大得多,他就是能和司马迁相提并论,撰写过《汉纪》的荀悦。我们现在说得“爱国”一词,最早就是这个荀悦发明的。
  
   荀悦在《汉纪•惠帝纪》一文中说:“封建诸侯各世其位,欲使亲民如子、爱国如家。”这是说给皇帝的,做一个好皇帝并不难,只要做好“亲民如子,爱国如家”就可以了。不过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开始,据说有近500个皇帝,没一个不能够做到“爱国如家”的,“家天下”“家国情怀”,说得都是皇帝和他们手下的官吏“爱国如家”的情怀。但能做到“爱民如子”的就实在太少了,或者说没有一个能够“爱民如子”,自己的儿子和别人的儿子说什么都放不到一个台盘秤的。所谓“爱民如子”,都是文人骚客们的一厢情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或者是皇帝和官吏们的愚民之言。比如这个荀悦,创造出了“爱国”一词,但他的这句话对汉惠帝以及后来的文帝、武帝……帝,都如同流浪汉写在破庙墙上的打油诗,没有多少意义。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荀悦那里,爱国和爱民是并列的,是不能分割的,要谈爱国,必须谈爱民,否则,国就成了空壳,没有民何来国?比如南极,面积虽然很大,说什么都不能称其为国。
   皇帝以及他的官吏们和老百姓的爱国是不同的。至于百姓的爱国那必须实实在在,这就是“忠君”和“纳赋役”,“忠君”,就是听话,“纳赋役”就是奉献。老百姓不奉献,皇帝和官吏们就没得吃,没得玩,更没得三宫六院和三妻四妾。屈原是官吏,当然和皇帝的爱国观是一致的。
   我们来看屈原,整个一部《楚辞》,没有一篇,或者说没有一句,再严格点,没有一个词是写爱民的,但是篇篇都是忠君。宋玉的《九辩》中写道:“欲寂漠而绝端兮,窃不敢忘初之厚德。”,意思是“欲想寂寞一生断绝对君王的思恋啊,内心深处不敢忘记君王当初的深恩厚德。”可以说,这是《楚辞》所有作者的共同心声,也是对屈原作品的高度概括。能和“民”有点关联的是一篇《渔父》,但体现的并不是爱民,相反,体现得恰恰是屈原和百姓的离心离德。所以,讨论《楚辞》,可以排除对“爱民”的考虑,因为这本书中就没有“爱民”的议题。这一点表现了屈原的诚实可爱,不像有些人一样,骨子里没有“爱民”意识,却非要说得天花乱坠。
   至于说爱国,也不是屈原和其他作者所表白的,都是后人的评价。或者说后人为了推销自己的认知强加给屈原的,时间长了,所有的人也就认可了。
   其实《楚辞》中没有爱国因素,也是非常清楚的,或者说是明摆着的。屈原时期,所谓的国,并不是指得楚国,就像《楚辞》中的“中国”一词,也并非指现在的中国,只不过指得是中原地带。如果非要套一个国度,那时正宗的国家只有一个,就是周王朝,不管他如何风雨飘摇,他总算是华夏中国的支撑。要说“爱国”,孔子东奔西走,“克己复礼”,那才是真爱国。秦始皇南征北战统一中国,那也是爱国。至于屈原,说白了,只是热爱故乡,说他爱国,充其量爱得也是楚国这个诸侯国,就像现在台湾的赖清德、蔡英文一样,爱得并不是中华民族这个大中国,她爱得是台湾那偏安一隅,现在有人如果说赖清德、蔡英文爱国,那不是瞎了眼,就是昧了良心。
   在屈原眼里,除了楚国和楚王之外,全是奸佞,现在讲“洪洞县里无好人”,在屈原的眼里,“楚国大地无好人”,但他自己除外。在《楚辞》一书的17卷中,屈原的故乡郢都这个地名直接出现了约16次,包括《九章》中的专门的一篇《哀郢》。但关于周王朝,不论是直接还是隐喻,一次都没有,其他诸侯国也一次没有提到。所以说,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热爱故乡的诗人,而不是一个爱国的诗人。
   屈原为什么热爱楚国这个故乡呢?因为屈原有“家国情怀”。这个“家国”是实实在在的“家国”,对于屈原来说,家就是国,国就是家,楚国这个诸侯国,都是他们老屈家的,因为屈原和楚王是同宗同姓,芈氏家族的后裔,楚国是他们家的楚国。再者,屈原曾经是“三闾大夫”,是一个职位相当高的官,一旦被免掉了职位,并流放出去,这和古往今来所有被免职的官员都是一样的,郁闷和怨愤。再看《楚辞》中的其他作者,除了注解《楚辞》的东汉人王逸外,其他几个没有一个不是自负清高而怀才不遇,和屈原的处境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他们能说在一起,认识到一起那就不足为奇了,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在《楚辞》一书的作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屈原是一个无尚忠君的伟大诗人,这是没错的。屈原没有一点点夺权的心,但满脑子当官的念。在《离骚》《天问》《九章》中,他始终把楚王比喻为自己心中的美人,比喻成嫦娥、洛神,并日夜期盼着成就他们美好的“姻缘”。如果不是研究《楚辞》和屈原的专家,在一般人眼里,不论怎么看,屈原都有点抑郁症,并且是变态的那一类。
   一部《楚辞》,满纸的忧郁、愁冤、愤懑、怅惘、惆怅、哀叹、伤感、怨愤。一个“哀”字,出现了大约57次,有4次出现在题目里。一个“怨”字,出现了大约21次,也有4次出现在题目里。这对于一本只有三万字左右的书来说,足见“哀怨”在书中的地位。一部《楚辞》,除了哀伤忧愁悲思之外,没有一点正能量,不管年龄大小,谁读谁都会感到压抑。
   年轻人,尤其不可读《楚辞》。不信,你就读读看。
   回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句上来。这一句的上下文是“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翻译过来的大意是:“早晨从苍梧出发,傍晚到达昆仑山上的仙人花园歇息。我计划在神仙居所的大门外稍事逗留,夕阳西下已经暮色降临。我命令车夫徐徐慢行啊,望见崦嵫山时不要急着靠近。前面的道路遥远而漫长,我将上天入地去寻求出路。让我的马在咸池里饮水,把马缰绳拴在扶桑树上。折下若木枝来遮挡日光,暂且自由自在地逍遥徜徉。”由此可见,屈原求索的绝不是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他求索的表面意思是通往天界和神仙玩乐的道路,实际意思是见到君王后官复原职的希望。所以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后人研究《离骚》后,赋予这句话的崭新含义,并不是屈原的初衷所在。
   这就像“空穴来风”这个成语一样,原意和后来的成语含义是完全相反的。空穴来风,来自于《楚辞》中撰写《九辩》的作者宋玉的《风赋》,原文是:“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意思是:臣听我的老师说,枳树树枝弯曲了就有鸟来筑巢,物体有了孔洞后就会形成风。事物是依靠它凭借的东西形成的,凭借的东西不同,则风的特点就不同了。可见,空穴来风的本意是有孔才有风,比喻消息和传说都是有根据的。而我们今天使用多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
   再如“难兄难弟”,出自《世说新语》,原意指得是哥哥和弟弟都很优秀,现在我们解释为哥哥弟弟一起受到了灾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是一样,我们可以用典故创新成语格言,但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成语格言含义去诠释古文中的原意。
   当然,我们不能否定《楚辞》的艺术价值,《楚辞》创造的诗歌新文体,《楚辞》创造的浪漫主义比兴手法,《楚辞》创造的后来被宋词光大了的领字格句式,都为我国诗歌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屈原之后,直到今天,没有任何一种诗体不受《楚辞》的影响,有意或无意地模仿着《楚辞》,《诗经》和《楚辞》,作为中国诗词歌赋的祖师爷,是名副其实的。
  
   2023.6.8

共 409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端午节即将来临的日子里,许多人都会以多钟形式纪念屈原,比如赛龙舟、吃粽子,而作者独出心裁,以一篇文章话屈原,而且还不是完全的歌颂,是客观的评价和冷静的分析。作者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旗帜鲜明地提出: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热爱故乡的诗人,而不是一个爱国的诗人。文章紧紧围绕爱国与爱民这个主题,从历史的角度,深入分析《离骚》中的主要内容,从而得出自己认知。很是佩服作者,他能细数《楚辞》中字词,“一部《楚辞》,满纸的忧郁、愁冤、愤懑、怅惘、惆怅、哀叹、伤感、怨愤。一个‘哀’字,出现了大约57次,有4次出现在题目里。一个‘怨’字,出现了大约21次,也有4次出现在题目里。那么,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呢?我们先得郑重声明:我可以不认同你的观点,但我坚决维护你说出自己的观点。其实,小编是赞同作者的观点,亦想写此类文章,只是懒得在故纸堆里扒拉来扒拉去的。首先,作者的这个观点,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看问题,是辩证的看待一个人,无论这个人被冠以何等的名头。屈原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战火纷飞、诸侯争霸的时代,他能够对其故乡“楚国”满怀深情已是难能可贵,我们不能以当下时代的眼光去审视两千多年前的人与事以及文学作品。第二,辩证去分析屈原也是恢复历史原貌的需要,仅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例,我们必须看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整篇文章的意蕴,而不是断章取义,更不该任意“为我所用”,赋予作者意识意外的内容。第三,客观分析屈原并不是说屈原一无是处,屈原仍然是在当时代的一位杰出人物,作品否定的是后人强加给屈原的那些东西,丝毫不影响《楚辞》的艺术价值,不影响屈原在历史上的作用。文章立意深远,思想深刻,逻辑顺达,可谓是有理有据、层层推进,较好地阐释了自我的认知。美文共赏,推荐文友阅读,一起思考一些值得思考、值得品味的历史。【编辑:小猪她爸】【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614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6-08 21:26:37
  观点鲜明,以事实为依据,有理有据,分析透彻,启发读者还原历史。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6-08 21:27:36
  感谢孟飞老师赐稿宁静社团,老师的作品为宁静社团添彩,期待精彩继续。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3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4-06-11 13:02:02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浩渺若尘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