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龙山记(散文)
一
第一次接触到龙山是在我七八岁上。我的姑奶奶就在龙山西侧的“坨子头”村。那年春节,我和几个堂弟跟着父亲和叔伯去给姑奶奶拜寿。坨子头村距离我家二十多里路,在亲戚里面算是比较远的了。
我和堂弟们坐在大人们的自行车后架上,一路有说有笑。经过当年的新城,看到几栋三四层高的红砖楼房,都觉得是那么的高大,那么新鲜。每栋楼的窗户上都伸出一个黑黢黢的烟囱,冒着黑烟。楼下棚子里码着一堆堆的蜂窝煤。父亲他们谈论,这些住高楼的(当时已经算是高楼)的都是县里的大官,不知道咱们的孩子们是不是将来有福气住上楼房。很多叔伯痴痴地笑,住楼房?不知道老田家祖坟长不长那棵蒿子?
转过一座小山就到了姑奶奶家,我们一众孩子拜了年,拿了压岁钱,转身就起着哄说去看火车。火车道就在村北,可大人们不让我们去,怕危险,说看火车可以上龙山。这是我第一听说龙山的名字,也就是我们刚来路过的小山。龙山简直跟我们村的小东山一样,高不过几丈,长不过数十丈。这个季节光秃秃的山脊上只有几棵酸枣树举着尖刺挺立着,风刮过,发出呜呜的怪叫。我们这几个孩子在大表哥的带领下三窜两蹦就到了山腰,坐在大石头上,大家兴奋地一起给路过的火车数着车厢数。
我从小就是“十万个为什么”,总觉得这山和“龙”沾不上半毛钱的关系。举目四顾,群山环绕,有“研山虎据”、“横井浮烟”、燕山如黛,就连不远处赵各庄矿的“矸石山”都远高于龙山。回来后,我带着疑问去问姑奶奶。姑奶奶是个小个子,总是烟不离嘴,她眯起眼睛跟我说,这个村子叫什么?坨子头,在它的西面和南面有二三十个叫什么坨的村子,就连李大钊都是大黑坨村子的。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这些村子就像“狼狼游儿(类似于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一样都得听我们“坨子头”的,所以这山叫“龙山”,也那不过分吧!我听得似懂非懂,难道这山是这些坨子村的老大?大人们却也跟着哈哈大笑。
二
再识龙山是青年时候读书,了解到滦州辛亥革命“龙山会盟”。这是足以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一次会盟。
1911年,清政府这架即将散架的“老大帝国”定于当年10月在滦州坨子头进行“永平秋操”的军事演习,以求震慑国内日益高涨的革命浪潮,以期苟延残喘。哪知道参加军演的新军里面有很多就是“中国同盟会”的成员,他们早就对清廷不满,想借此次“秋操”起事。但他们内部又分为“立宪派”和“共和派”,相互掣肘,纷争不断。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取消了“秋操”,只留下第二十镇官兵“暂驻滦州,听后调度”。10月27日第二十镇统制“立宪派”张绍曾发动“滦州兵谏”,提出让清政府召开国会,改定宪法,赦免国事犯等“十二条政纲”的要求,并截留运往武汉前线的军火列车,一时震动朝野。清政府假意答应,明里下“罪己诏”,暗里把革命军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张绍曾心灰意冷,出走南方,兵谏失败。
天津的“共和会”得知滦州的革命动向后,组织敢死队,来到滦州城西龙山脚下的坨子头村,联络当地的进步人士,积极酝酿再次配合南方武装革命,推翻清廷。最后14位主要领导者在龙山脚下,以同盟会会章为誓词,撮土为香,歃血为盟,组建起“滦州辛亥革命”的领导核心。由于地处龙山,他们戏称是“龙山十四郎”。
1911年12月31日,驻扎在滦州的第七十九标新军在王金铭、施从云、冯玉祥等的率领下,举起义旗,通电全国,相应南方革命,成立“中华民国北方军政府”,政府定都北京,暂设滦州。他们废除宣统年号,改用黄帝纪元,剪掉辫子,除旧布新。滦州地处京畿重地,是通往关外的咽喉,经济发达,近代有“津西工业,以滦为盛”的说法。清政府气急败坏,立即组织重兵围剿,起义最终失败,革命义士,惨遭屠戮。滦州起义仅仅一个多月后,清政府就寿终正寝,也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1936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发的《优抚滦州殉难诸烈士明令》中写道:“辛亥革命,发轫于武昌,而滦州一役,实促其成……”李大钊烈士指出“这是历史的纪念地”。而滦州“龙山会盟”是滦州革命的重要一环,小小龙山得以写进史册。
上世纪30年代,在戎马半生的冯玉祥将军主持下,先后在北京西北的显龙山和山东泰山脚下为死难的烈士建了两座“辛亥滦州起义纪念园”。其石碑、石刻都详细记载了滦州辛亥起义起因、经过和失败过程,对它的历史功绩大加褒奖,对死难的烈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其中不乏很多民国大佬留下墨宝,盛赞壮举。其中冯玉祥赞扬的“精神不死”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滦州革命精神与“岱岳同辉”。
三
滦州市政府从2002年起,分批、分步骤斥巨资打造了一座“龙山公园”。公园正式以龙山为骨架,在东侧挖湖取土塑山,依势造景,遍植松柏、火炬等树种绿化。在山的东侧形成一池碧水,名曰“龙翔湖”,山的西侧有山顶流下的瀑布形成三个小潭,名日、月、星潭。再配以亭台楼阁,林花草木,曲径通幽,尽显山水灵动之秀美,湖光山色之妖娆。秋季的火炬树染红龙山,最为壮观!
2011年恰逢辛亥革命胜利100周年,滦州市政府接收孙中山和平教育基金会主席,孙中山先生孙女孙穗芳女士捐赠的“中山先生”第49尊铜像(全球共100尊),立于龙山公园入口高台最醒目处,从此龙山公园改名“中山公园”。铜像高1.83米,身穿风衣,右手拄拐杖,左手持“三民主义”,目视东方,尽显伟人风范。中山先生身后是长72米,高3米“贵妃红”大理石材质的辛亥滦州起义纪念墙和一组组白色的浮雕。浮雕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滦州兵谏、文庙会议、龙山结盟、海洋会议、通电起义、成立军政府、雷庄血战,肃穆庄严。纪念墙上还有我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滦州革命人物的表彰题词。其中有毛泽东主席为北方革命军政府王金铭亲笔签发的革命牺牲光荣纪念册,上书“永垂不朽”。有周恩来在为冯玉祥60岁生辰贺词一段,其中提到“……丰功伟绩,已举世瞩目;自滦州起义起……”
四
如今的滦州高楼林立,工商业发达,车水马龙,环境优美,是全国卫生城和园林城。我的家就在龙山对面的金鼎丽城小区,我的孩子就在小区北对面的中山实验学校就读。滦州人还是习惯把中山公园称为龙山,把中山学校称为龙山学校。
每天早晚我都要和爱人、孩子在龙山走上一圈。每次进园,我们都习惯性地问对方,今天走大圈还是小圈?大圈是围着公园院墙内的石板路走,转龙山一圈,有上下山的缓坡;小圈是沿着龙翔湖走,是塑胶步道。无论大圈和小圈,人们都习惯逆时针行走,在公园里随处都可以看到跳广场舞的、打太极的、唱红歌、唱京剧的,也有带着小朋友放风筝和捉知了的,一片祥和。如果只是我一个人行走,我会偶尔心血来潮顺时针行走,这样我可以更有机会偶遇同学,朋友,和他们聊天,说笑;也能逆着时光看到历史的硝烟和往昔的荣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里有“孙逸仙”;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里有“龙山”和“龙翔湖”。孙逸仙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改朝换代,开辟了新时代,可以称得上“真龙天子”。龙山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配得上这个“龙”字,配得上用“日、月、星”取名的三潭,因为这里有历史的根脉,有英烈的忠魂安息。
籍此,滦州这座小城也有了那血染的风采!
首发原创于江山文学
文章还通过对比龙山昔日的传说与如今的现实,展现了时代的变迁与进步,使人深感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美好。这篇散文不仅是对龙山的一次深情传颂,更是对辛亥革命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弘扬。读后让人深受启发,对龙山和那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好文拜读学习,祝天方老师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