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滴水穿石话读书(随笔)
滴水穿石,是尽人皆知的一句成语。其本意是指常流不断的水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穿透。其喻意是尽管力量很小,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办好看来很难办的事情。用这句成语来比喻和启发引导人们读书,应该说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当今世上,完全不读书的人是很少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的。几乎每一个人每天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读着不同内容的书,可是,真正把时间运用得很好,确实读出成效读出水平的人,也实在不多。究其原因,可以说没有处理好怎样利用时间和怎样科学安排读书内容的关系,即“滴水”和“穿石”的关系。本文试就此谈谈自己浅薄的体会。
先说说“滴水”,即如何获得时间。人们读书离不开时间,特别是对于一个需要坚持正常工作的人来说,能用来读书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要读点书,就必须靠挤时间,靠挤出早午晚的点滴时间,靠合理安排节假日的休时间,靠利用别人参与娱乐应酬聚会的时间。这些被挤出来的时间,多则几个小时,少则几十分钟或十几分钟,其零碎程度,真的和“水滴”差不多,常常是积起来不觉多,流失掉了也没觉少。现实生活中,真正把这部分时间利用得好的人很少,把这部分时间丢掉了的人则是太多了。可是,如果算算细帐,这被人们称之为“滴水”的业余时间,着实是一笔惊人的财富呢。我们来算一下,一天有24个小时,除去睡眠8小时工作8小时上班走路加上吃3顿饭4小时,少说也可以挤出2个小时的读书时间。再加上大周日,每次安排4小时,一周之内大约可以有近20个小时的读书时间,等于两天半的工作日。一个月就有10天,一年则等于挤出4个月的看书学习时间。而4个月意味着什么呢?按每小时可读1万多字的中等速度算,3天可以读一部30多万字的书籍,那么一年便可读40多部30万字的书。可见,如鲁迅先生说的,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还是有的。而所谓“滴水”其实并非几滴,当人们没有看重这“滴水”而放掉它时,其实不经意中流走的是滚滚的时光的江河啊。
再说说“穿石”,即如何读出效果。是不是“滴水”都能“穿石”呢,回答是否定的。“滴水”之所以能够“穿石”是有一定条件的,那就是要集中力量,坚持不懈地击其一点,否则,盲无目标地打乱仗,不要说石,就是土或木,也无法穿透的。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在几年或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要确定一个主攻方向,做出攻读计划,定会读出成效来。
笔者回顾近50多年来的读书经历,便是得益于此法。如70年代头些年,处于文革期间,没多少书可读,便结合工作攻读马列,把《马恩选集》《列宁选集》《斯大林选集》以及《毛泽东选集》大部分内容读了,并写了1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自此,对马列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加之后来阅读的理论著作,共有30多部,为自己从事多年的宣传理论教育工作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再如70年代后期的几年中,自已又集中精力史学著作进行了阅读,几十年里,自己先后通读了《中国通史》《英法德俄历史》《欧洲近代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中国近代史》《中国文学史》等60多种2000多万字,写下了3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从70年代初期自己开始了业余文学创作开始,又把读书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上。先后阅读了我国四部古典名著及“三言”“二拍”《东周列国志》等我国古典文学和《子夜》《红岩》《林海雪原》《战斗的青春》《平凡的世界》《苍生》《蹉跎岁月》《芙蓉镇》《这边风景》《人世间》等近现代作品,还有外国的巴尔扎克、福楼拜、莫泊桑、左拉、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雨果、狄更斯、哈代、海明威、泰戈尔等的著作,计200多部。同时,写了一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进入90年代,又读了一些古今中外人物传记作品,如《汉武帝传》《唐太宗传》《朱元璋传》《康熙大帝传》《乾隆传》《张居正传》《李白传》《苏东坡传》《纪晓岚》《唐伯虎传》以及《希特勒传》《蒋介石传》《美国十大总统》《莎士比亚》《契诃夫》《马克·吐温》等60多部传记文学,又使我对古今中外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之后的若干年里,我又以这样一种方式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现在算来,我阅读的20万字以上的书籍已有800多部(不包括短篇书籍和报刊杂志),达2亿多字,2003年我还整理出版一部38万字的读书笔记,内容涉及自己所读过的100部书籍,书名为《灯塔·彩虹》。我不敢说自己读书已经达到了“滴水穿石”的境界,已经读出了成效,但起码可以说是相对系统地学到了一些东西。应该特别说明的是,我读这么多的书籍,全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而且大部分都是零零散散的点滴时间。因为自己60岁退休之前一直在工作岗位上,不可能有大块的时间去读大部头的书籍。退休之后时间相对宽松一些。
总之,我理解“滴水穿石”之用于读书,就是要抓紧点滴时间,有计划的加以利用,既不要让那些宝贵时间流失了,也不要因在利用上形成信手拈来抓啥看啥而造成事倍功半的遗憾,而是要把忍痛割爱(牺牲很多娱乐)捕捉来的时间,尽大限度地变成更有价值的财富。那样,我们就会使占我们生命相当一部分的“点滴”时间变得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