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在青州,遇见三个人(散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我在山东古城青州独行,遇见了三个人,让我对这座古城的人,有了了解。所遇丰富了我的青州一行,他们是我的情感之师。归来,独自感慨了一番:怎么好人都被我遇见!
◎记住小红车
在古城停车场停好车,怅惘时,从小红车走下一个年轻人。貌不惊人,平常的车夫。小红车是青州古城很好看的观光车。我对青州古城马上有了好感。
“坐车吧,”年轻人太热情,我警觉起来,他一定看出我的陌生感,“25块钱,公道价,不扯谎!”
我曾在某景区,遇到不怎么公道的要价,想必年轻人也知道这样的旅游乱象。
年轻人弯腰擦着车子,红色车子,在日光下,闪着光。其实,他的观光车很干净了,或许就是一种习惯吧,就像一个读书人,爱着自己的书桌,每坐,或闲着没有事,总要抹一遍。他给了我好感。我看出他不是在表演,而是在打发闲置的时间。
“太贵了。”我驱车四百多公里,不想徒步走古城,算是讨价还价。
“我拉你逛,不走直线。”年轻人画了一个圈,“古城东西南北6里地,走着累……”不喜欢出租车兜兜转转,却对年轻人的转圈有了好感。
我无言。年轻人继续说:“我给大叔做回导游吧,午后的时间游客少,让我过过瘾……”
“我属于老年人。”我把身份证递给他,我希望他打折,但并非以老自居。
“大叔……大伯,”年轻人的目光在我的脸上头上扫描着,似乎要印证本人和照片是否一致,“我爸爸58岁,头发剩下有限的几根……”言外之意,我的头发多了,且比他父亲大十岁,令他简直不可思议,他的惊讶就是给我一份鼓舞,让我没想到,偷着乐。
“孙悟空满身的毛,他师傅还是秃头呢。”我幽默一把。
他摸摸头,哈哈大笑说:“就怕遗传。收你15块吧,我拉你转40分钟。”
我觉得幽默可以省钱,但我并不放心,生怕上了车,再来一个‘周城’游,加个额外的项目收费。便以去趟洗手间为名,转到“观光车收费亭”。无人,但亭壁有收费说明,60岁以上老年人收取15元。
以下是他的导游词——
这是回民居住区,老房都是数百年的。做面食,馓子、饸饹、长面、麻食……必须尝一尝,挑两样也可以。
这是青州史上唯一的武状元丁殿祥的老宅,别怕房子小,别嫌老屋旧了,英雄不问出处嘛。“小”和“旧”与英雄出处关联上,于是便有了一种开阔的境界。
这是连中三元的宋相王曾的府邸,他说,当官的,把恩赏全揽到自己身上,装自己腰包,那怨恨归谁呢!
连中三元指的是乡试、会试、殿试皆第一。他的话未必是王曾的原话,可在古城靠接送游客谋生的人,还能够转述出来,一句话就说清了一个人物,很精彩,我记住了。我们很在乎恩怨,怨恨不给别人,归于自己吧。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肚里也最能装得下怨恨。
观光车停在欧阳修纪念馆前。他说——
去“三贤祠”看看富弼,范仲淹,欧阳修,他们都在青州做过知州。看看欧阳修纪念馆,读读《泷冈阡表》,懂得贫寒之士为官的艰难,懂得自己的仕途,懂得一切来之不易;看看李清照故居,树上都挂满了她的词,柳絮和春花,都不值得看了。去看看赵秉忠的状元卷,那字写得,字帖都逊色。去看看郦道元,看看青州山水培养了一个“水经专家”……
“你给我当导游,加钱吧。”我说的是陈述句。
他说:“难得有人听我啰嗦啊。”
我也听到过专业的导游词,好像背诵的成分多了点。他并不专业,恰恰是这种不专业,让我有了认识一个车夫心中的青州的可能。我觉得他的肚子里藏着的是青州的经典,更藏着一个普通的青州人对这座古城的深爱。
他像给学生布置作业一样,要我不能错过。每一处古迹,都是经典,足以让我震撼。他提纲挈领,言简意赅,绝不拖泥带水的,没有烂熟于心,不会有如此精彩的提炼。他把一系列的人物拉到我的面前,摆在我面前的更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画面,就是穷其一生,也难以逐一认识。他们是排列在青州古城的一个个响当当的人物。《尚书·禹贡》上说“舜分青州”,青州是古九州之一,历史造就了青州,青州深藏着历史。只是看看古城的样子,可能是最肤浅的旅游;读懂青州的人文史,才懂得“古”的份量,绝不是一种旧色。
他把我送到古城最南的城墙下,告诉我,这里是古城最有看头的地方,可以按照古城游览图板,慢慢地看。
他要赶着去做下一趟的生意,告诉我,晃一晃手腕上的红腕带,任何一辆小红车都会把我送回出发地。他怕我找不到小红车回去,让我记下了他的电话号码。他转头叮嘱我一句“记住小红车”。这时,我发现眼前还有黄色观光车。红和黄,是古城流动的颜色,古城不老,在青砖黛瓦装饰的街巷,是如织的游人,跑动的是红黄的风景,还有,一个车夫给我解说着古城曾经辉煌的声音……
我忘记了问他姓甚名谁,有必要吗?我记住了他的车号18,18,是他递给我的一张没有名字,只有一个数字的名片。我记住了一个热情如火的车夫,还有那个我碰到的幸运数字。
◎遇见义务“导游”
7点我就赶到青州博物馆,距8:30开放参观尚早。博物馆前是有着足球场大的高台,拔起地面一层楼高。正门两侧是圈起的浅浅的鱼池,锦鲤浅游。鱼池四周是硕大的青石围起,青石每一块长三四米,宽一米多,前来参观的人,随意坐在上面观鱼待入门。
我自言自语“这青州石太漂亮了,光若镜,质似玉”,抚摸着,爱不释手。
“是莱州石。”旁边的大哥纠正着我的判断。
“怪不得我怎么看也不像青州石。”我把自己的疑惑说出,“莱州石硬似铁,青州石软如纸。”
从谈石头开始,彼此互道籍贯和人生经历。大哥是青州下营人,1974-1980年在烟台当兵,而1978年我在烟台上学,其中还有着两年共同生活在一个城市的缘分。他说,说不定我们喝着同一条自来水管的水呢。真的是这样,缘分就是一种蛛丝马迹的东西,你看重它,它就产生了关系,否定了它,就视同路人。
“旅游啊,就是寻找不曾遇到的,可冥冥之中有的那个快感。”大哥感慨道。他现在71岁,每周要开车往青州运货,货场就是博物馆附近,工人卸车,他就经常来博物馆看看,每次看几件文物,拍几张照片,如此坚持了四年了。老年人免票,给了他和我一样的方便。
大哥跟我道出旅游的秘诀。年岁大,跟不了团,但可以蹭团,跟着举小旗的人走,没有错,蹭团免费,带团的人,就是发现我们这个“异己分子”,也不会把我们赶走,他们还感觉自己的讲解很有吸引力呢。
想起我进馆也这样“蹭团”,一直想着大哥的话,我倒是未觉得导游把我视作“异己”的眼光。是啊,有谁和一个老者计较的,说不定他们还佩服我们的听讲态度呢。
大哥说,趁着能开车,把青州的风景收下。大哥是青州人,他开始跟我推介起青州的风景来。
去凤凰山,看山如凤凰展翅,绿色的翅膀,似止欲飞,如果能够看到凤凰蛋,那是三生有幸。
再看驼山,山形如驼,是古青州八大景之一,素有“驼岭千寻”的美誉。驼山九峰,远观如卧佛,驼山多佛教石窟,又名“佛陀之山”,驼与陀,两个字就够考证一番的了。
大哥知我是教书人,给我出了个题目——驼山与佛陀。
必须登上云门山,云门山巅有巨“寿”大字。
对这座鲁中名山,我略有知晓。没想到大哥的解释让我更是醍醐灌顶。云是山的常客,山的寿如云,沾沾“云气”和运气,就是“寿比南山”,他手指指向云门山,云雾缭绕,虽不见大大的“寿”字,却已得“极寿无巅”之意。
大哥特别告诉我,要站在那个大红的寿字下,感受一下“人无寸高”的含义。
体力不支,我未按大哥的推介,登山站在“寿”字旁,但进入了云门山景区,仰首望“寿”字若十分钟。旁边的游客告诉我,这个“寿”字下面的“寸”就高2.3米,姚明与之站在一起,还差那么一点点呢。
“人无寸高”,除了告诉我们这是多么大的寿,还有什么意思?我倒是觉得,不要把自己看得很高大,常视自己为不足一“寸”之人,谦逊求知,便进入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中国哲学意境。
走进青州博物馆,我们在馆内回首告别。我的行程很紧,不能如大哥那样,一日只观几件文物,四层的展室,我要在一个上午走遍。下午要去领略凤凰山、驼山和云门山的美景。我给了大哥一个“怀才抱器”的笔名,让他把“江山文学网”下载到了手机桌面。
我怕他记不住,便啰嗦起来。“怀”就是胸怀的“怀”,我拍拍胸脯。“才”就是刚才的“才”,我们要把刚才的相遇留住。“抱”,我上前跟他做了个拥抱,“器”就是博物馆陈列的那些古器的“器”。他说,这一抱我就记住了。
临别,我说,我就给七千年的古城青州做一个“文学导游”吧。他说,特别期待。
◎山路边的“青州杏”
直奔凤凰山去。我喜欢“凤凰”这个山名,尽管天下的凤凰山,可能不下百处,但这么近在咫尺,我怎么可错过这只“凤凰”呢。
夏鸟啁啾,远近相和,未闻凤凰鸣,先闻白鸟叫,最后出场的凤凰,一定是压轴的声音。我觉得百鸟是在“抛砖引玉”,美好的行程,必会生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意境。怪不得在民俗艺术里,总是有“百鸟朝凤”这一幅经典美图呢。
我又马上想到“凤凰来仪”的说法,仪表非凡,凤凰起舞,吉祥如意。人到青州,凤凰来仪。导航指引,直往青州西部山区。蜿蜒的山路,九九八十一弯,驾车进山,仿佛车和我都成了一只凤凰,沿途,缀着一个个村庄,就像一个个藏着的桃花源,那些路标,就像写给凤凰的字,那只凤凰在山上,俯瞰拜读,有的是时间弄懂村名的意思吧,九九八十一村,我数不清,只能用这个概数来记忆。
据说齐长城就经过这座凤凰山,但不是开端,我的老家的百丈崖才是齐长城的尾端,多么想顺着长城寻找起首。
凤凰与长城,这样两个词,怎么可以放在一起呢?还别说,凤凰是瑞鸟,也是伟岸与和平的象征。在凤凰的身躯上,铺设一道长城,这是怎样的构想啊,中华民族的文化,总是与美好关联,即使是看似不相干的事物,也有着严谨的逻辑关系。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凤凰山不得美好。我这样想,但不敢分神,却发现车的油表闪起了红灯,只能找一处宽阔一点的空地掉转车头。
其实,我并无懊恼,路遇一片杏林,我没有停下,心中还觉得遗憾,赶回那里去看杏吧,“杏遇”,不能败兴而回。
杏林之外,路边一大姐在卖杏。两篓子黄杏,闪着眼睛,口中酸水泛起了。
杏子很甜,我不敢多吃,但青州的杏我一定要尝尝。在我的老家,我喜欢到季节买“青州桃”,这是和“肥城桃”并列的美味水果,青州杏是桃的妹妹,一定要一睹芳容。
三块钱一斤,我买一斤吧。大姐怪眼朝我看,生气地说“我给你一捧”。不要钱,这可不行,尽管陌生,我也不能欠下个远方的人情。
大姐一袋就装了10块钱的。好吧,客随主便了。大姐赶着我又添上一把,说是“买一送仨”。她的热情大方让我不能不坐下跟他客气一番了。
大姐是在企业退休的,在村上的一个企业打工,老板说杏子熟了,让她卖杏去。我们聊起荣成和青州。他特别喜欢荣成的海带,女婿就是海阳市的,每年都要托人买一些荣成海带,还喜欢荣成的牡蛎。我喜欢青州的什么呢?喜欢青州的桃和杏,喜欢青州的风景,所以我专程来青州,逛了一天的古城。她说,吃在青州,所有的美食都便宜。她特别推介了偶园街的煎包和郑母烧饼。
我拿出从古城买的郑母烧饼,让她尝,她不肯,说,回去还可以多分邻居一个。
满园满树的黄杏,就在山路一边,几步之遥,大姐跟我互留了微信,居然拉着我的手,钻进了她的杏园。
沾衣欲湿杏花雨,未赶上。大姐一头白发,在黄杏的醉眼间穿梭。她喊道“摘多少拿多少”,我只能作罢,把半篮子黄杏倒进了大姐的篮子里。大姐是在尽“地主之谊”,相见就是美好,我在青州的杏园里,第一次享受了游园摘杏的美。
春秋时孔子有杏坛授课,我始终觉得那是一种师徒之幸。如今我和大姐同入杏园,感受到的是青州人的无比热情和好客。大姐说,她代表不了青州人,去看范仲淹,看看欧阳修,他们也在青州进过杏园摘过杏。哦?我未考察,不知真假。民间演绎一代青州知府的往事,寄托着他们对这些名臣的美好感情,一点也不错,用不着考察。
提及欧阳修,突然想起他的《浣溪沙》写杏的词——
叶底青青杏子垂。枝头薄薄柳绵飞。日高深院晚莺啼。堪恨风流成薄幸,断无消息道归期。托腮无语翠眉低。
我是潇洒一行,所幸并不薄,就以这首填词送给我山路遇到的卖杏人吧。
回家了,我微信发给大姐几句话:未吃青州桃,幸遇青州杏。
在青州,遇见三个人,亦师亦友。也许他们不能代表青州人,但对于我而言,他们就是一个“青州城”,我在古城,遇见古人,遇见今人,感受到了古今一脉传承的精彩。
2024年6月16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