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记忆中的麦客(散文)

精品 【丁香】记忆中的麦客(散文)


作者:闰土 进士,6076.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69发表时间:2024-06-17 17:36:00
摘要:“陕西人好,陕西人实在,对我们麦客太好了。”四十多年过去了,这几句话隔三差五的在我记忆的大河里浮显,时不时地冲击着我神经的每一根丝弦,特别是在“三夏”大忙季节,更是愫绕着我。

“陕西人好,陕西人实在,对我们麦客太好了。”四十多年过去了,这几句话隔三差五在我记忆的大河里浮显,时不时地冲击着我神经的每一根丝弦,特别是在“三夏”大忙季节,更是愫绕着我。
   麦客,是陕西人对甘肃以及其他支援“三夏”,帮助收麦人的统称。
   记得那是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甘肃麦客成群结队,拿上木镰,再拿上一个装化肥的袋子,陕西人统称“蛇皮袋子”——装上几件衣服一背,结伙在附近火车站,搭乘绿皮、拉煤的火车,在不同的地点下来。有些在宝鸡、有些在宝鸡沿线的绛帐、杨陵、武功下车,找个有水的地方,洗洗被煤染黑了的脸和手,然后又搭帮,在镇上繁华地段,集合等人叫上割麦。
   这些麦客,有同一个村的,有亲戚互相走在一起的,更有父子、夫妻、爷孙同出门的,用现在的话说,是支援“三夏”。这些人出门,大都一二十人一起,选出一个有威信、能主持公道、有影响力的人做头儿(领导),负责找活、安全及行程,记录管理出门的一切日常事务。
   陕西地大物博,八百里秦川,资源丰富,加之麦子成熟集中,夏季雨多,这就需要大批人员支援收麦,人们清楚地知道麦子如果不及时收回来,被雨淋坏,那一年的收成就会泡汤。
   我结识了一位麦客,他大我三四岁,是甘肃陇西人。他随着他们头儿,在我这里割麦有五年之久,他给我家割了两三年吧。他父亲后来又收割了两年,这之后我们常通信联系,后来他参军走了部队,我们还通着信。在我的记忆中,他第一次是同父亲一块来陕西割麦的。那时刚实行生产责任制,我家分了十多亩麦子,麦黄后,父亲那天起了个大早,决定去镇上叫上两个麦客,用两到三天时间割完。父亲到集市上一看有二三十个麦客,就跟一个中年男子谈好了价格,没有想到这个人叫来了一个麦客和手拿镰刀的麦客娃。父亲满脸的不高兴,这人一看忙说:“我是这伙麦客的头儿,集市刚开,这大人是孩子他爸,你别看这娃年龄小,但已是第二次出门,可勤快能割,放心去吧。”父亲也是个好人,看着孩子和他爸呆呆地望着他,心一横说道:“那就走吧。”
   人们常说:“熟麦的天气热死兔。”这话一点不假,五月的天气,麦浪滚滚,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在微风吹动下,掀起了金黄色的波浪,仰头望天,万里无云,太阳像火一样烤着万物,就连路边的小草,也耷拉着脑袋,那树上的叶子,也似乎缺乏了往日生机。
   母亲早已准备好了早饭,拌汤下着绿荫荫的芹菜,刚蒸出来的大白蒸馍,散发着浓浓的香气,还有洋葱加黄瓜的凉菜……万事俱备,只等麦客吃饭割麦。饭爷父(父子)两个急匆匆地吃了,那人拿出了自己带的一个小磨石,向我要了些水,三下五除二地把他和儿子的镰磨好了,由我提上喝的开水,向地里走去。
   我边走边想,甘肃人真能吃苦,十六七岁的娃就跟父亲出门割麦,他能割吗?是不是来跟父亲做个伴,混口饭吃呢?带到地头,我把地畔一指,就回去跟父亲收拾垒麦的场去了,母亲跟奶奶只管做饭。上午快吃饭时,我忍不住去地里看看,我知道那块麦种的稠,分蘖多,加之风调雨顺,用农村话说那麦厚的连蛇都溜不进去。
   我赶到地头一看,那二亩三分麦马上就要割完了。我惊得呆呆站在地头,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麦一捆捆像战士打靶一样,整齐地爬在那里,那割的麦茬不但低,地里也很干净,没有遗失的麦穗。再看看那小伙,猛割一阵,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再抬头看看他父亲,割一把麦,把腰下好后,手拿镰刀,挽了两个花字,又一头扎在地里。那火红的太阳,对他们来说,好像没有什么。
   我彻底心服口服了,怪不得人常言:“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话一点不假,他们割麦说实话,我把鞋提到手里都赶不上。我不由得自言自语地说道:“厉害了,厉害了,麦子割的这样好,打死我都赶不上。”
   他父子俩望着我笑了笑,也知道到吃饭点了,就跟我回去了。
   那天他父子两人那天共割了二亩八分麦子,父亲结账时,按三亩付款。按父亲当时的想法,头一天割完走人,第二天割麦时,再在集市上找人,也按第二天的价格付款,父亲看到他父子割得好,就留下了。当天的行价打问了一下,高与低按第二天新的执行。
   那晚吃完晚饭,父亲就安排他们在我家上房歇息去了。
   谁知半夜,电闪雷鸣,天阴的像一口黑锅,父亲忙叫上我和母亲还有弟弟,去场里垒麦。我也知道下午用架子车拉了一下午麦,堆在场里散放着。这父子俩听见雷声,忙跟我们一起去了场里,垒完了所有麦子。父亲感动了,连连夸他们是好人,主动起来帮忙。
   第三天又割了一天麦,下午收割完后,父亲把账结清。临走时,母亲给装了几片锅盔馍,又把我和父亲穿的衣服给了几件。
   我们互相留了地址,恋恋不舍的分开了。这时,我才知道他叫王强娃,是甘肃陇西人,他的父亲王玉海。
   第二年,王强娃这父子俩原打算在宝鸡蔡家坡下车割麦,后几经周折,又来到我家,并顺便给我家带了几斤他们那儿的特产——核桃。
   麦客,还真的成了客了,每年我们都要互发几封信问候,特别是春节,都要互相问好、拜年。
   那年王强娃收割完麦子要回家时,硬缠着父亲要来我家。记得母亲给他们做了顿最拿手的臊子面,把刚蒸出的两件白馒头全部装上,又找了家里的衣服,有些才穿了两三次,全部给了强娃和他父亲。
   第三年他们又来了,我很高兴,给我家收割完后,我又在我村给找了几家,那年他们还挣了不少钱呢。到了冬季,强娃发来了一封挂号信,我忙打开一看,原来他参军入伍了,后天就发服装,让我先高兴高兴,他去部队了再给我写信。强娃当了十三年兵,后来听说还上了军校提干了,他真能干。我不由得打心眼里高兴,当年一个麦客,竟成了一名干部。
   社会在发展,人民在前进,现在收麦都用联合收割机,那当年的麦客,坐上拉煤的火车,支援陕西,帮助收割麦子,任劳任怨,确确实实为陕西八百里平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事实谁都抹杀不了。
   天还是那样的天,瓦蓝瓦蓝的。地还是那样的地,麦浪翻滚。那昔日的麦子,长得更令农人喜笑颜开,可惜没有往日勤劳善良的麦客了,也不见昔日拉煤的内燃机火车了。代替的是大型联合收割机,把农人们从繁忙的劳作中解放出来了,再也不用从收割、碾打、晾晒花费二十多天甚至一月时间了。
   麦客的记忆,如晚霞放出的朵朵异彩,牢牢地拴住陕西人的心灵,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这些打动人心的时刻。
   (原创首发)
  

共 254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细读《记忆中的麦客》,深感描写细腻,语言朴实耐读,写出了麦客的勤劳与善良,写出了作者的热情待客,更写出了人情与感情。“记得那是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甘肃麦客成群结队,拿上木镰,再拿上一个装化肥的袋子,陕西人统称“蛇皮袋子。”装上几件衣服一背,结伙在附近火车站,搭乘绿皮、拉煤的火车,在不同的地点下来。有些在宝鸡、有些在宝鸡沿线的绛帐、杨陵、武功下车,找个有水的地方,洗洗被煤染黑了的脸和手,然后又搭帮,在镇上繁华地段,集合等人叫上割麦。”写的多么好呀,甘肃人的精神,令人刮目相看,不得不肃然起敬,他对陕西人的支持,使人终生难忘。“ 那天他父子两人那天共割了二亩八分麦子,父亲结账时,按三亩付款。按父亲当时的想法,头一天割完走人,第二天在割麦时,再在集市上找人,也按第二天的价格付款,父亲看到他父子割得好,就留下了,当天的行价打问了一下,高与低按第二天新的执行。”还有“社会在发展,人民在前进,现在收麦都用联合收割机,那当年的麦客,坐上拉煤的火车,支援陕西,帮助收割麦子,任劳任怨,确确实实为陕西八百里平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事实谁都抹杀不了。”社长写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写出了对麦客的一片真情,虽然几十年过去了,割麦的情景却历历在目,令人难以忘怀。全文结构严谨,叙述清晰,底气十足,写作手法独特。好文欣赏,推荐阅读。【丁香编辑:段引丽】【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618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扶风王宗合        2024-06-18 20:08:09
  汗流无声滴地湿,
   镰刀有力揽麦来。
   抚今追昔唯记忆,
   多少辛劳机械代。
12 楼        文友:扶风王宗合        2024-06-18 21:54:44
  麦客只留记忆中,
   家在甘肃西更西。
   麦黄今日谁收取,
   一台洋马*一刻时。
   *进口联合收割机品牌
13 楼        文友:江南雨竹        2024-06-18 22:33:01
  现代化的机器固然可以解放生产力,但是也带走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带走了一个带有时代印记的群体。以前在一本杂志上看过写麦客的文章,这篇文章都勾起了对麦客这个群体的崇敬之情,他们勤劳勇敢,为了生活肯吃苦,也把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带给了人们。
永远的绿色
14 楼        文友:莲娃        2024-06-19 06:48:36
  记忆中的麦客,写的非常出色,写出了麦客的辛苦勤劳,更体现了父亲的善良诚实,双方又建立深厚的友谊。全文内涵丰富感人至深,作者对几十年前的事至今记忆犹新。拜读学习了老师美文。
15 楼        文友:莲娃        2024-06-19 06:51:38
  编辑老师辛苦了!感谢编辑老师精心编按。感谢作者老师蒋好文分享大家!
16 楼        文友:闰土        2024-06-19 08:46:30
  文章获精,感谢江山精品组的厚爱。
17 楼        文友:张若俞        2024-06-19 21:46:58
  坚韧顽强的甘肃人,实在了不起!他们总是在光中道最需要帮手的时候,结伴来帮陕西人龙口夺食!
18 楼        文友:张若俞        2024-06-19 21:49:27
  这些特殊的客人,不请自来,热情洋溢,总是把最赤诚的爱捧给最需要的人!
19 楼        文友:西南之南        2024-06-22 20:20:19
  细读闰土老师佳作,受益匪浅。老师文思敏捷,经历过丰富,学习问好老师了!
共 19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