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青州古城人散记(散文)

精品 【东篱】青州古城人散记(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23.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11发表时间:2024-06-18 00:02:42
摘要:进入青州古城,我认识了不少青州人,尽管我没有问清他们的名字,但带给我留下了美好的文明印象,我一律叫作“青州人”吧,他们是我对青州的最初印象。


   靠近青州古城,进入了“安定府”古建小区。其实,我是把这个居民区当作了古城的一部分了。“安定府”的黑石金字匾额,熠熠闪光,真吸睛。门边长长的楹联,捧住了一个圆阔的门,青砖墙面,金色的琉璃瓦顶,把我引进一处古建空间。
   逛遍七街八巷,穿过摇风的翠竹步道,转过婉曲的荷池,绕过“赏荷亭”,走向正南,一处三层古建住宅正在修葺屋顶。
   两个人在屋顶上,一个人在屋下。屋下的汉子一手提着瓦,一晃胳膊,青瓦就像一枚轻盈的黑蝴蝶,飞上了屋顶,被屋顶的汉子接住。这一幕,我年轻时做瓦匠有过,看得我眼热心痒。
   我弯腰拾起一块青瓦。以手丈量它的尺寸,在30公分上,将瓦放在耳畔,以手指轻弹,青瓦声脆,禁不住脱口道一声“好瓦”。
   “喜欢的话,这片青瓦你带走。”那汉子十分慷慨。
   “呵呵,兄弟,怎么可能!”我凑近和他说,“一片青瓦,也要三五块钱。”我很怀疑他看出了我曾经的身份了,这眼力,可一透就五十年。
   “试试?”那兄弟又怂恿我。
   我也不再迟疑推辞,一手持瓦,甩了几个下半圆,一出手就把一片瓦飞起送到了屋顶汉子的手中。
   屋下的兄弟早就用草绳捆绑好了一片青瓦,递到我的手中,笑着说:“送你一片青州瓦,记住青州一座城。”我心中暗笑他在为青州城做了一个生动的广告,临时编词,还那么工整。
   这片瓦,要比那些在景区买下的纪念品,以及所谓的古玩,更有纪念意义。
   每个人头上都有一片瓦,青州兄弟送瓦给我,应该是一种祝福吧。古人还有“弄瓦之喜”,而我手中这片瓦,早就超出了一片瓦的古义,我掂量着瓦,将其视为“兄弟赠瓦”。
   想起“安定府”大门的上联最后五个字是“安居拥丽景”,收到一片青州瓦,我也拥有了安居丽景,幸福在瓦上跳跃着。多么美好的祝福,青州兄弟,你这么深邃!兄弟,你在我的心中,就是一道丽景。
   出了“安定府”门,走进门卫房。我想打听一下旅游青州古城的路线。两个身着保安制服的汉子,刷地从椅子上站起,令我惊惶起来,他们是把我当作了“微服私访”?我慌忙掏出卷烟,想以此告诉他们,我和他们一样,都是普通人。
   他们摆摆手,一个道:“值班期间不能吸烟。”我只能轻放在他们的桌子上。
   “出门向南200米,就走‘万年桥’。”一个保安道。
   另一个保安从抽屉里拿出一张青州古城图递给我。
   这张图,肯定不是为了引导游客而准备的,他说赠与我。其实,我从手机百度上尽可检索,车上也有导航。可那些电子都没有温度,唯有这张并不崭新的青州古城地图,带着一个青州人的温度。
   我马上改变了称呼,叫“老弟”吧,老不是年龄的表达,觉得这个“老”和青州古城的“古”最配搭,怎么动不动就说“人心不古”,古老的青州,依然是古色古香,古朴的气质,写在青州人的身上,刻在他们的心里。
  
   二
   青州古城方圆十里,古迹众多,乘车或漫步,都只能是走马观花。这座古城,不是为了旅游而复旧,依然保留着生动的民居与生活色彩,那些几百年的民居,在沧桑中坚守着一个“古”字。观光车在昭德古街的丁状元旧居前停下了。丁殿祥是青州第一位武状元,于嘉庆十九年(1814)甲戌科武进士第一名,皇帝钦点为“武状元”。旧居的门半掩着,门和墙,岂是一个“斑驳”可形容的,我想找到这处旧居里的故事,但时光已经把故事压在了一座陈旧的青砖黛瓦里。门的一边,坐着三位老婆婆,我凑近了她们。
   她们是回族大姐,观光车司机咬耳告诉我,我明白,说话就要谨慎点了。她们每人手中摇着芭蕉扇,不紧不慢,娴静得就像不舍得把微风扇得疼了一样。我问大姐,这条古街有什么古迹,一位大姐刷地给我背了一串名字(走后,我是根据记忆还原了一些)——荣禄,伯颜,董可威,杨应奎,李文藻……第一个名字我听明白了,是清代内务府总管大臣。
   显然,我的到来,使她们有了展示街坊老邻居的机会,一条街,出过这么多的名人,可能天下难寻。也许他们平时闲着无话的时候,就唠叨着这些人名吧?中华文化,不是一个标签,而是沉淀在居民心中的人物故事。只是我来不及坐下恳求她们讲一段。
   我问及青州第一武状元的旧居,还未等我描述,手一指门墙,一个大姐就抢先说了一句“文革坏了一些”,然后谁也不说话。
   文革是“打砸抢”的代名词,我是经历过的人,但大姐只用了一个“坏”字,却不说“砸坏”、“破坏”、“损坏”……
   我懂得了。有一种痛,是不堪揭开的,那个疤疥是已经落了痛的皮壳,怎么可以再用那段历史来戳痛呢。如今,几位大姐,守在这条具有2200年历史的古街上,接住了漫长时光的一个落点。这条街于2009年入选了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成为十大古街之一。老街,如果只是以那些风物来定义,可能是肤浅了,我觉得三位大姐,也应该是这条名街不能或缺的人物。
  
   三
   逛街逛得身上汗津津的,躲进一家扇子店,挑一把吧,做一回摇扇逛街的古人,离开这里,摇着扇子都就没有了意境。
   选了一把“欧阳扇”,喜欢他的诗——莫笑青州太守顽,三齐人物旧安闲。多么有纪念意义啊!这是欧阳修在青州太守任上做的诗句,题为“春晴书事”,尽管是夏日,我既得春风一扇了。
   店主很有眼力,居然从一把这样的扇子看出我喜欢文学,于是,把“易安扇”和“希文扇”也一并拿出来,易安是词人李清照的号,希文是范仲淹的字,范仲淹在青州做过知州,李清照在青州客居十几年,都是青州的骄傲。店主劝我买下,我犹豫,这么多的扇子,只能当纪念品,我是要实用价值的。他说,买两把扇子送你一把。这不是打着打折的幌子,早把价格提上去的那种商业行为,他的扇子是有标价的。
   还说什么,手握三扇,青州古城尽在清风中。
   想起了王羲之帮老妇卖扇子的故事,一行“王右军书”几个字就增值了,我突然想返回那条昭德古街,送两把扇子给几个大姐,换一把她们手中的芭蕉扇……
   我始终把欧阳修当作真正的青州人,即使进入“欧阳修纪念馆”看到那块“庐陵草堂”的牌匾,也不肯将这位文章之宗,遣回江西。我直入他的“山斋”,登上最顶楼。他端坐木案前,案上一纸,已经破碎了边角,文字尚清晰,跟读第一行——修启,多日不相见,诚以区区。……
   怀才答曰:先贤待吾久矣,斯日冒昧,前往一拜……
   欧阳修于青州为政,暖民惠民,我知青州曾有“惠民县”一个称谓,是否据欧阳公事迹而取名?你“既去,民思之”,在我心中,你永远没有离开。欧阳公,你的生命很长,长达近千年,你是活在青州历史上的名字最响亮品格最高尚的人物。在我的眼里,你就是活生生的青州人,江西吉安永丰只是你的出生地而已。并非青州人送给你一个荣誉市民称号,你的籍贯就是青州。这个话是我在“三贤祠”听到的。你在青州的籍贯是两年。这样的表达,多么诗意,诗意的真实!
   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与古人说话,不是梦境,是真实。他的硅胶塑像,着皂色平民衣装,连那顶官帽我都寻不见了。
   一个太守,就这样已经融入了青州,你说“在乎山水之间也”,所以,你有了山斋,斋前有缓水一湾。你懂得山水之韵,故不往名山大川。所以,我想到,青州人依然守着一座几千年的古城,是否受到你的情怀的影响。
   我也懂得你最美的诗歌——轩冕从来为外物,山川信美独思归。(《岁晚书事》)
  
   四
   踱出欧阳修纪念馆,信步到了青州古城南城墙下,角上的一家店,忘记经营什么了,但门店前的风景布局让我看了20分钟。
   一尺宽的青州石,是入店的路径,石条的两侧各有一个浅池,浅水汩涌,青苔池壁,锦鲤其中,有萍浮于水面,也有莲静卧一角。我摄下几张照片,这袖珍版的莲池,仿佛是店主的一面镜子,迎着光顾的游客身影,我也在其中。
   我问为何设计了这么狭窄的入店石径。
   “窄吗?”店主反问我。
   心中想,的确不窄,走上石径,便觉得挨挨挤挤,或许这就是店主想要的意境吧。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店主跟我解释,看看,都是青石青砖,一点山水之气也没有,给游客什么感觉?哦,我明白了,青州的市民,每个人都是青州古城风景的创造者。他告诉我,这是青州古城管理者允许了才有的两池莲,他的意思是让游客“留莲”,留莲即留恋。店主把一份好客的情怀注入了莲池,我读懂了。所以进出他的店的人并不少。
   宽和窄,并不能决定人来人往的多少。就像成都的宽窄巷子,窄吗?它是容纳游客最多的地方。商家靠诚信赢得顾客,青州人靠一种风景迎接游客。
   我突然发现,那些铺设在青州古城地面的每一块青州石,不仅仅是青州石,而是带着温度的青州人的情怀。据说,铺在古城的青州石比青州城的人口多。没有一个青州人没有走进这座古城的,他们踩踏出的青州石,已经印着青州人的足迹,青州石已经打上了温度。
  
   五
   瞭望古城,是什么样子?我急不可待登上南阳城(城南)城墙,自“阜财门”入,拾阶而上,站在城楼下,俯瞰青州古城,真的是应了城楼“府天云开”的题匾,青黛的瓦,勾勒出青州古城的第二天空。
   “坐下吧,好好看,会欣赏的人,都在这里坐。”一个瘦弱的中年男人在旁边说,确认是跟我说,我笑脸以对。
   他告诉我,这条城墙,有13华里长是他分管的卫生城段。他说,游客都很自觉,文明素质较早年太好,一张纸也不随意丢弃,所以他的工作算是半忙半闲。我小声问,每月给多少钱,他说1500块。他补充一句——这个价不少了,工作量不大。那么容易满足!或许,这就是他的脸上一直挂着笑的原因吧。
   他说自己是清洁工,我不同意。
   “你是守城人!”我给了他一个名字。
   “也是啊,我守的是一段宏伟高耸的城墙,”他兴奋起来,“守的是青州古城的南大门。”
   华夏雁门今犹在,不见当年守城人。青州古城城墙在,又有最新守城人。我想起古诗来,续了后两句。
   这段城墙,原来是土夯城墙,砖城建于明洪武三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复修,才有今貌。
   守城人怕我不能理解他的工作,喋喋地说,我每天都在看风景,看着青州古城一天天好起来,所有的游人都入了我的眼。
   他从衣兜里掏出一张打着字的纸片,指着楼台一侧,对着女墙口的一尊铁炮说,这是我给游客介绍这尊“襄阳炮”的稿子,儿子写的,可普通话不好,也不能照着那些句子念,只能按照自己的话去说。很多顾客并不满足于标牌上那一行字的介绍,常常问他这个守城人,于是有了他“放炮”的机会。
   他指着阁楼上那块“邦海控地”的牌匾说,没有这尊火炮,怎么能控制住这座千年古城!
   我习惯坐下,掏出烟盒,递给他一支,他摆摆手说,要防“城门失火”。多么有趣的一个人,他未必就懂得这个典故,但围绕着城墙,他一定是用心解读了,才有这样的对话睿智。
   一个多么普通的人,他的家国情怀,一点也不普通。
   下了城墙,站在城楼的对面,看到那位守城人面向我,在瞭望,我挥挥手,他未见我。
   我给了他一个告别的手势——致敬一个站在城墙上有着人生高度的人!
   有人说,旅游不单单是看看风景,还有一项任务,就是把陌生人变成我们的熟人。是的,我把在青州古城遇到的陌生人,写进我的文章,给他们留住一幅影像,于是都变成了我的熟人。
   他们或许无法代表青州,但与我却是有着缘分的青州人。
  
   2024年6月18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5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青州的古与现代的新,究竟相隔有多远?青州为古“九州”之首,城建历史有两千多年。那门边坐着的三位老婆婆,如是这份“古”的维护与守护者,千年的古,“坏”了一点点都是心里的痛。那修葺房屋的汉子,对心中城市的爱意,凝聚在一片片瓦的上面。保安手里的那张古城地图,是青州人的热度。慷慨的店主买二送一,不是薄利多销。还有那条狭窄的入店路径,是用心的设计。那个守护在城墙上的清洁工,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收入而计较什么,相反却以守护这份“古”而自豪。青州的古在那里,也在人们的心里,每一位青州人,都在默默地做着自己,做好自己。这是青州的新,这是青州的态度,在为青州做着事情,在把青州的历史延续下去,这也是青州为什么这样古的真正原因。怀才老师的目光很深透,步入青州的街头巷尾,以自身的感知去感受这座古城所给他的信息。他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在把青州的历史,用自身的行动讲述出来,似乎这些更有说服力。古城所带来的东西,在影响着这里所有的人,也让这里始终都焕发着一种青春的活力。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在为古城续写着文明,也为古城增添了更多的光彩。文章深厚,与深刻的观察是分不开的。文字轻盈,有信手拈来之感,行走在人群之中,有参透人群的功底,也是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一群青州人的众生相,鲜活而生动,在老师的笔下灿然生辉!这是一篇独特的游记,真实地记录与忠实的表达,把一座城的美好尽数收入行囊之中。感谢老师的倾情表达,感谢有这么好的文字奉献给读者。谨祝老师身体康健,万事如意!【东篱编辑:枫桦】【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618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枫桦        2024-06-18 00:08:51
  青州的地界,奉行着的传统令人感到震撼!爱这座城,就要拿出自己的态度来,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出来。一座城真正的美感,就这样此。难得有这样的一群人,难得有这样公德之心,让人相信,青州的古文明会永远的持续下去。推荐阅读!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18 08:19:15
  谢谢枫桦老师的精彩编按,美评。我是慕名而往,我曾在即墨古城流连一天,所以就喜欢看古城,登山体力不支,逛城适合我。看古城的建筑,也要看古城的人,接触过的人,都是昙花一现,但留给了我很好的印象,写过一篇《在青州,遇见三个人》,这是姐妹篇吧。古城的人留给我的是文明的风采,这种风采可能我们难以看出2千年的脉流,但我始终觉得这种脉流的存在。看到枫桦老师的投稿了,非常精彩,尽快安排发表。遥握,问候夏祺,谨祝编创快乐!
2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6-18 06:55:36
  旅游不单单是看风景,还把风景中的人写进文章,也把古人的故事链接到当地的风土人情之中,美从远古走来,又忽见现代文明,丰富而渊博的知识,深刻而入微地观察,绵柔又诗意地述说,让青州这座文化古城,深深刻在我的心中。美文,盛赞怀才老师才情,遥握,精彩,老师创作辛苦了!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18 08:52:01
  谢谢欣然老师给怀才小文精彩留评,辛苦了。把遇见的人写进文章,是我这次旅游的一点感悟,觉得这才是“后旅游”时代的要求。我努力去捕捉这些,表达我对美的喜欢和感动。古城有着历史的深度美,更有当下青州人的精神美。到了青州,感觉自己的那点知识,就像古城沟渠里的一滴水,根本不管用。倒是青州让我不断地一瓢一瓢地舀取着文明之水。很庆幸此次游览所得。遥握,继续期待欣然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万事胜意!
3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6-18 08:17:03
  作者通过对青州古与新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深厚历史底蕴和青春活力。从门边坐着的老婆婆到修葺房屋的汉子,从保安手中的古城地图到慷慨的店主,每一个人物都鲜活而生动,仿佛就在我们眼前。文章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青州的深深热爱和敬意,让读者也不禁为之动容。尤其是作者提到古城所带来的东西在影响着这里所有的人,让这里始终都焕发着一种青春的活力,更是让人对青州充满了向往和期待。这篇游记不仅是一篇对青州的赞美之词,更是一篇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度解读。感谢作者的倾情表达,让我们有机会一窥青州的美好,也期待未来有更多的文字能够继续为我们呈现这座城市的魅力。祝怀才老师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18 08:55:49
  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美评鼓励,每次看到你洋洋洒洒的美评,心花怒放,感谢你的热情和善良。我文中写的欧阳修,是江西永丰人吧?但在青州,硬是把他说成青州人,大家争一个古人,不是古人的幸运,应该是文明的崇拜。是江西人的骄傲,也是山东人的自豪。他的两年青州籍贯,让我很接受。所以,我在文章里把这个人物写进来,符合《青州古城人散记》这个题目吧。遥握,期待你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6月25日安排滴善斋老师的采访,希望准备好,期待大放异彩!
4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6-18 09:23:28
  访青州古城,青州人送“我”一片青瓦,一张古城地图,“我”收到安居丽景,收到温暖情怀。青州人成为心中一道靓丽的风景。跟随老师进古城,了解了古青州第一武状元;了解了“文革坏了一些”东西;了解了“欧阳扇”背后的故事,了解了古街入选“中国历史文化街”,了解了古池“留莲”的寓意。两千多年的古文明,在作者的笔下灼灼生辉,一群青州人的众生相,鲜活而生动地展现出来,令人叹为观止。足现作者历史知识渊博,文学功底深厚,深度好文,拜读学习,问好老师,敬茶!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18 09:36:11
  谢谢吴老师的精彩点评。从中考活过来了是吧?最近知你很忙,不敢相扰。老是期待你的佳作,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兮。青州的古文明依旧在的城市,我非常喜欢。一路走,所见是青州现代人,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我感觉是从远古袭来,带着古韵。青州有7000年的历史,5000年的文明史,2000年的辉煌史。底蕴深厚得不得了,能够去看看,尽管读不透,但感受一下那里的尧舜之风,已经够幸运的了。遇见那些青州人,不一定就是青州的典范,典型,但我觉得与我有缘,于是为之记。遥握,问候夏祺,谨祝编创快乐!也得注意劳逸结合,奋斗的旋律里也有提顿的音符,不是?
5 楼        文友:简柔        2024-06-18 09:43:40
  青州,因李清照而熟知,她和夫君赵明诚在这里度过十几年幸福的时光。赠瓦的汉子,安定府的门卫,豪爽携着热情飞扬。怀才飞瓦,山东汉子的豪气凸显,想来如侠客飞镖般潇洒。摇着芭蕉扇的大姐,卖扇的店主,守城人,都镌刻了青州古城的文化气韵。手握三扇,若穿一袭青色长袍,风度更为翩然也。青州古城的清幽与生动,古韵美与人物美在怀才老师古朴而清新的文字里缓缓地呈现,让人沉醉。游记可以这样写,我今天有了一大收获。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18 10:01:09
  谢谢简柔老师的诗意留墨,辛苦了。得你谬赞,心花怒放。一篇信笔的小散文,记下青州所遇人物,不能以偏概全,但这些人物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就像兴奋片,让我写作时兴奋一下。喜欢你的用词,侠客飞镖,这是简柔老师骨子里的古韵古香,我没有想到,不过我的手脚还是笨拙了一些,50年了,没有这么冒险,这次居然回到少年时,毫不掩饰锋芒。有时候错过一段,想想后悔,怎么就不手持扇子,翩翩过古街呢?也有卖古装的,不敢进入,我怕入戏了。怀才信笔而书,五章法,只是觉得大家看着喜欢就是,多谢简柔老师美赞。遥握,期待佳作,谨祝编创快乐,日子总晴。
6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6-18 10:32:29
  游记一般的主要特征是写景,老师这篇游记是写人,这就是本文的独特之处。若不是老师的文字提醒,我还真忘记了李清照和赵明诚这档事,也想不起欧阳修曾在青州留痕。我这些年走了些地方,看来,要拾捡起来,需要时间,我太善于忘记。老师选取的都是民间百姓,所以,他们更能代表古城。那个扔瓦匠、那个清洁工,给我印象深刻。通过他们之口,写出古城的历史文化风韵,妙极。感觉老师吸烟,还是带着烟用于社交?如吸烟,少吸,对身体不好。拜读学习老师佳作,遥握,夏祺!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18 10:47:39
  谢谢韩老师的温暖之评,谢谢你的叮嘱,少吸,我谨记着。我也注意看景,看古城建筑,但总被古城的那些人吸引了,转移了视线,我觉得也算不虚此行的。古城的历史名人太多,李清照,赵明诚,欧阳修,王曾,富弼,范仲淹,赵秉忠,太多了。以后写写。在青州知州任上出过的宋朝宰相就十几个,不算别的朝代,想想就可怕,为何青州出了这么多的名人?韩老师的游记,特色鲜明,我非常喜欢看,一路风光,一山一水的风景都带着韩氏色彩。古城的那些人物很普通,但也深刻,他们让我领略了一个有着温度的古城。吸烟有害健康,知道这句提醒,有时候,改变这个恶习太难,我少一点吧,好吗?谢谢你的温度提醒。遥握,期待韩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7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6-18 11:58:54
  回复3楼怀才老师!
   欧阳修是我们吉安人永丰人,我还没写过,先学习一下你的美文,有机会也要试试写写!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18 12:17:11
  江西多才子,堪称人杰地灵啊。欧阳修是一代文宗,了不得。我正在写欧阳修专题。谢谢滴善斋老师留墨。
8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6-18 14:41:39
  高兴的很哪,文中提到咱吉安永丰欧阳修。一直打算去欧阳修故里走一趟,可还没去成。过两天一定去。怀才老师文中描述的人物,一个个那么鲜活,一个个那么和蔼可亲,读罢,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好文,味道十足,读着轻松愉悦又不失厚重!大赞!遥握问候,谨祝一切都好!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18 15:06:13
  欧阳修是青州人的骄傲,自然要追溯到他的老家永丰的啊,在吉安吧?青州一行,我觉得青州这些人弄好了我的心情,所以愉快着。谢谢湘莉老师的美评,期待你的修文,一定精彩,谨祝编创快乐!
9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4-06-18 17:23:46
  怀才老师笔下的青州古城人分为两种:无名的青州古城今人和有名的青州古城古人。轻盈的一块青砖飞瓦,赢得了青州汉子的一片“赠瓦情”;轻车简从的“微服私访”,获赠了带着温度的青州古城地图。古朴的气质写在既古老又现代的青州古城人的脸上,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18 17:29:47
  谢谢梅骨老师的美评。不要求得到珠玉之宝,每人所求不同,青州人懂我,所以就以瓦以图相赠,特别的纪念啊,我十分喜欢。到青州,名人和普通人,我都见了,完全可以用他们来代表古今的青州。遥握,期待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10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6-18 17:24:41
  心里有缘分,相逢有缘人。看似平淡的小事,在老师的笔下趣味盎然,风生水起,这就是功力,学习!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18 17:32:02
  谢谢南沙老师的 美评。可能是我这个人吧,喜欢民风,一路观察,虽还没有走到青州古城,已经感受了古城来风。愿为那些青州普通人作记。读今天南沙老师的美文,颇有喜欢的感觉,梅芳盈香透了千里网络啊。遥握,期待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共 17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