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一树梅花分外香(散文)
一
草长莺飞,春意盎然。
轻拂的柳枝里,绚烂的花丛中,长发飘飘,步履轻盈,身穿鹅黄、深紫套装的刘梅芳迎着和风款款而来,边走边挥手致意,一对酒窝盛满了甜甜的笑。
对岸早早守望的几位老人,喜笑颜开地大声叫道:“囡囡来了,囡囡来了!”
“囡囡啊,想死我了!”
“唷,囡囡真漂亮,标标准准的七仙女下凡!”
路过的村姑尖声叫道:“她不是电影演员刘晓庆吗?”
她极像刘晓庆,而且和刘晓庆是好朋友。
刘梅芳见状,一个冲刺,如燕子般张开双臂和老人们紧紧拥抱在一起。
“张家姆妈,侬儿子怎样了?”刘梅芳关切地问。
“囡囡啊,我是要告诉侬。自从侬做了工作,伊就来看我了。呶,我身上的羊绒衫就是伊买的。”
张家姆妈一脸灿烂,全然没了往日的愁容。
“杨伯伯,身体好些了吗?”
“好了,好了,彻彻底底地好了。吃了侬给的进口药,我的病没了,硬朗得很呢,可以上山打虎了。侬看——”
杨伯伯敛起笑容,挺直腰板,迈开弓步,“唰,”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腾挪,落地瞬间伴随着“呀”的一声大吼打出右拳,疾如旋风,稳似磐石。刚健灵活像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小伙子,逗得刘梅芳咯咯直笑。
边上的王家姆妈迫不及待地凑近她的耳朵:“告诉侬个好消息,再过几个月,我要抱孙子啦!”
“是吗?恭喜恭喜!”
“多亏了侬。要不是侬东奔西跑带着我媳妇治疗,我还不晓得有没有这个福气哪。”
“……”
这些温馨的画面,常常出现在浦东临港新区养护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刘梅芳和养护院的情缘由来已久。
多年前,她就把这里作为慈善事业的一个点。不仅捐款捐物,还和老人们打成一片,嘘寒问暖,唠唠家常,设法排解他们的寂寞和烦忧,尽力帮他们处理各种各样的难题。她把老人们当成自己的长辈,老人们把她当成自己的闺女。瞧——
天气晴好,她推着轮椅上的老人四处转悠,柔声说:“阿婆,晒晒日头补补钙。我拿来的酸奶,也是补钙的,侬记得吃哦,对骨质疏松有好处的。走路要当心,防止摔倒……”
大腿骨折的阿婆轻轻拍了拍她的手,微笑着连连点头:“我晓得了,晓得了,听侬的,听侬的。”
为了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她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献唱民歌小调,戏曲选段,东西南北,五彩纷呈。
盛夏的一天,庭院浓荫下,刘梅芳声情并茂地引吭高歌:“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一曲又一曲,一遍又一遍。四周围坐的老人们如痴如醉,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
老人们一边欣赏高水准的表演,一边感受体贴入微的呵护,心头暖暖的。他们拉住她的手,舍不得她离开:“囡囡啊,侬要多来来,多来来。”
这是分别时,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老人们对她的依恋,从养护院陈列展览区的爱心人士和企业照片与事迹介绍里,刘梅芳所占篇幅之多中可见一斑。
二
善待健在的老人,是为美德。完成已逝老人的未竟之事,更是可贵的付出。
赵老先生走了,他的《游遍上海》一书是在这里创作的。临终遗言:“若逢烛油燃尽,我会含笑进天堂,我将献出一份令人羡慕和满意的人生试卷”。
为使赵老先生的人生试卷早日面世,了却他的最后一个心愿,刘梅芳偕同友人,不辞辛劳,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发布信息,四处联络,组织并主持一场颇具规模的义卖活动。终于,《游遍上海》送到了读者们的手中。
一向以阳光示人的她,此刻有些多愁善感。她动情地说:“今天我们举办本次活动是对他最好的告慰。虽然老先生仙逝了,但他‘为他人服务、为他人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这是她的肺腑之言,也是她的为人处世之道。追本溯源,她自小就有一颗善心。
刘梅芳出生于浦西虹口区,童年时随母亲来到落后的农村地区——南汇。父亲是某家企业的厂长,家境较好。
在学校,她发现,有的同学常因贫困而挨饿,心里非常难过。于是,每天早上出门前,她都要往书包里塞些糖果、饼干之类的零食,以便及时提供给他们。
又该吃午饭了,还是这几个同学没有回去。
“阿萍、明官、水仙……娜过来、过来,”她笑吟吟地招呼着,从书包里掏出零食,一一分给他们,“饿了吗?吃吧、吃吧!”
“梅芳,侬真好。”
“老是吃侬的东西,真不好意思。”
“谢谢、谢谢。”
“……”
“客气的啥?伲是同学呀,应该的。”她恳切地说。
吃罢午饭,同学们围着她,嘻嘻哈哈,非要她来个节目不可。
这能理解。活泼美丽、天资聪颖的她能歌善舞,是学校文艺表演的顶梁柱。又因为大气善良,同学们都很喜欢她。而大气和善良,往往意味着承担额外的义务。
少女时代的她可能没想到,人在世上,会遇到很多事情。有的如过眼烟云,不留一点痕迹。有的像楔子嵌进灵魂,足以影响你的人生轨迹。
刘梅芳撞上的,恰恰是嵌入灵魂的楔子。
刘梅芳的一户邻居,除了母亲,其他人都得了痨病。这种病,在那时是很难治愈的,一大家子靠政府救济金勉强度日。刘梅芳很同情他们,隔三差五送些自家腌制的黄瓜、咸干菜什么的。
有一次,那位母亲不小心把当月的救济金弄丢了,发疯似地满屋翻找,沿路搜寻,结果徒劳。羸弱不堪的她坐在地上,边嚎啕大哭,边撕扯自己的头发:“没钱怎么过,没钱怎么过?我该死,我该死!”
这一惨象,刻骨铭心,至今挥之不去。极度震撼的刘梅芳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尽己所能,帮助穷人,把扶危济困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打这起,她变了,少了一份天真,多了几分成熟。她告诫自己,勿忘誓言,践行誓言的必要条件是掌握知识掌握本领,让自己强大起来。
目标明确了,刘梅芳更加努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尤其是作文,常常成为班里的范文,贴在墙上。
三
机遇总是青睐勤奋而有准备的人。高中毕业后,刘梅芳被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录用。
当时,该公司人员属于国家干部编制,待遇优厚。学生能够进入这样的公司,在乡村学校是十分罕见的。
踏上工作岗位的她,扬鞭策马,鼓足干劲,业绩可圈可点,连年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又在业务发展开拓杯竞赛中,获得特授优秀展业能手称号。之后,一路披荆斩棘,获奖级别提升到北京总公司。
就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刘梅芳突然辞职。
她觉得,该开启圆梦之旅——践行誓言了。自此,她全身心投入到慈善事业,这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与慈善事业并行不悖的,她还致力于文学创作。本来,写作是她的强项。她要把施爱的过程和心得,记录下来,加以总结,为日后提供借鉴,以便更好地施爱于人。
很快,刘梅芳进入收获期。散文、诗歌频频见诸报端,歌唱大赛屡屡出现她的靓影,获奖层次水涨船高。
不久,她的诗词集《梅花芬芳》出版了。几乎同时,《刘梅芳演唱专辑》发行。几年后,长篇小说《天堂相见》闪亮登场。可谓成果颇丰。
刘梅芳的作品有一个特点——聚焦于社会底层。
她用饱含深情的笔触,为小人物发声,与他们同沉共浮。字里行间,充满了无尽的爱。如《天堂相见》里的男主人公冯雷和女主人公艾丽,演绎了一段跨越世俗、跨越年龄的生死之恋。作者把他们的爱情故事诠释得那么奇绝,那么凄婉,那么感天动地,岂是一句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所能涵盖。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笔调,揭示了人性的两个对立面——假恶丑与真善美,发人深省。
当然,直面现实,关注弱势群体,做他们的贴心人,给他们的生活增加爱的温度,那才是最重要的。
她专为盲人撰写的《感受了温暖的阳光》的歌词,就是熊熊燃烧的爱的火把。她高擎火把,尽可能点亮被阴影笼罩的那部分同胞。
她激情昂扬地在台上领唱:“虽然大地上苍,没给我们光亮,但我们却很坚强。经过彷徨,走出迷茫,感受到了温暖的阳光,实现了梦想……”
盲人们唱着唱着,不禁想起刘梅芳的种种好处:买衣服,送水果,带他们郊游,如家人般倾心畅谈……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眼泪,和着歌声流淌。
在慈善事业的实践中,刘梅芳认识到,与出钱出力、文学作品一样,唱歌也是传播人间大爱的好形式。为此,她发起和成立了上海南汇歌友联谊会。
多年来,她带领歌友们坚持公益演出。农村、工厂、部队,到处留下她的足迹,飘荡着她的歌声。
与之相辉映的,是老少毕集,锦旗夺目。人们欢迎她的程度,远远超过了走穴扒分的影视明星。
四
刘梅芳,人如其名,不管在哪里,关不住的清芬四溢。
然而,有谁知道,看上去精力充沛、乐观豁达的刘梅芳,竟是一位癌症病人。
十年前,她失去了左侧乳房。遭此浩劫,她不但没有消沉、退缩,反而强化了那股不服输的倔劲。她要把有限的生命之火,烧得更旺更旺。这,便是她圆梦之旅的支点。
刘梅芳的善举,得到了文艺界的广泛好评。
知名演员秦怡、梁波萝、马莉莉等,都与联谊会有着紧密联系,或予以指导,或参与演出。在《天堂相见》一书首发式上,马莉莉称赞她多才多艺,充分肯定了她的奉献精神。刘梅芳谦逊地说:“我的偶像是德蕾莎修女,只要能发一点光和热,今生无憾了。”
她所说的德蕾莎修女,把一生献给了慈善事业。
1979年,德蕾莎修女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身穿只值一美元的印度纱丽走上领奖台。
并非刻意,在其他场合,无论是和总统会面还是服侍穷人,她都穿着这件衣服,她没有别的衣服。领奖台上的她从容而坚定。台下,坐着珠光宝气、身份显赫的达官贵人,她视而不见,她的眼中只有穷人。
全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向她致以崇敬的目光。
这个镜头,深深定格在刘梅芳的脑海里。
对照偶像,她感到差距还很大,要奋力追赶。她反复叮嘱自己,牢记初衷,践行誓言,心里永远装着需要帮助的人,像德蕾莎修女。此刻,她又想起了小时候贫困的同学和邻居家那个悲天跄地的母亲……她暗暗发问,普天之下,还有多少这样的人期盼爱的甘霖?我要他们一点毛毛雨也好。
施爱和感恩互为表里,懂得施爱,必然懂得感恩。
上海群众艺术馆声乐指导老师陆廉,待学生像妈妈一样慈祥,尽心尽责。是她,把刘梅芳和她的女儿相继送上舞台。
令她伤感的是,在学生们美妙的歌声里,陆老师渐渐老去,满头青丝已然霜打雪染。
重情重义的刘梅芳心生怜悯,常常和女儿带着亲手制作的点心去探望她。陆老师很感动,老是说:“刘梅芳是最有良心的学生。”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这里得到了诠释。盈满其中的,是弥足珍贵的爱。
她认为,唯有舍得爱的人,才是大写的人。她自己,何尝不是如此?
五
仰天俯地,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间走一遭,只因为爱活着。欣慰之余,她加快脚步继续前行。
可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由于她的不入俗流,具有德蕾莎修女般的傲骨和取得的诸多成就,招致一些非议、嫉妒乃至诋毁。比如,说她的《天堂相见》是别人代笔的,云云。
刘梅芳很生气。转而一想,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的路照常走下去,必须走下去。我可以更优秀,做更多的善事,任何人无法阻拦。
事实证明,她的爱之途在不断延伸。
她说,出钱出力是真爱,勿以善小而不为。两相比较,出力容易出钱难。出钱,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原先,她的先生开一家公司,生意尚可。自从疫情爆发以来,生意一落千丈,连员工的工资都难以发放,日常开销也成了问题,出钱做善事眼看无以为继。怎么办?她想,这样下去不行,我宁愿自己苦点累点,也不能中断行善,那可是我的毕生事业啊。
她扔下一切,不顾病体,重披战袍,回到保险公司奔忙。那里,是她的一根“救命”稻草。她紧抓不放,只为挣钱行善。行善,在进行中。
疫情期间,她每天都要捐款,无论多少,用打工挣来的钱。受捐单位遍及全国,如海南省医疗救助基金会、福建省商盟公益基金会、河北慈善联合基金会……
她叮咛自己:病毒肆虐,疫情凶险,国人深受其害。我要尽绵薄之力,与大家共度难关,不枉中华儿女之一分子。
打工挣钱太艰辛,分分厘厘皆是情。每当捐出一笔钱,她笑了,这是她最开心的时候。开心之余,她没忘记还有一件大事在等着她。
冬日,雪花飞舞,滴水成冰。
星期天一大早,刘梅芳要去浦东临港新区养护院给老人们送温暖。临出门的瞬间,她忽然想起了什么,马上摸出手机:“喂,小沈吗?我为你联系了成法公司,要三千只肉馒头。你好好准备一下,他们明天上午来取货。”
这个小沈,是安徽来沪做馒头生意的,为人本分,从不掺假使坏,刘梅芳很欣赏他。因为刚入行,不谙经营之道,生意清淡,眼看撑不下去了。更糟糕的是,老婆嫌他没用,和他闹离婚。
刘梅芳很着急,三番五次登门调解,教他如何经营,还给他介绍客户。
打完电话,刘梅芳如释重负,迎着呼啸的寒风,疾步走向车站。
雪,越下越大。迷蒙中,一树梅花分外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