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齐鲁文苑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齐鲁】岁月的痕迹(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齐鲁】岁月的痕迹(散文)


作者:单培文 探花,12721.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93发表时间:2024-06-19 17:19:16

◎石磨
   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的篇章里,总有些被岁月雕琢成经典的事物。它们或简单、或粗糙,但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和文化的沉淀。石磨,这一古老而朴素的工具,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不仅见证了人类从粗犷到精致的生活演变,更如同一位史诗般的老者,述说着关于时间、关于生活、关于智慧的故事。
   石磨,由两块石头组成,一块是下磨,方形稳稳地坐在地上;另一块是上磨,圆形轻轻搭在下磨之上。这圆与方的结合,仿佛寓示着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又像是自然规律与人文智慧的完美结合。粗糙的表面,经过手工凿刻出一道道细密的齿槽,正是这看似平凡却精妙的结构,使得麦粒、豆黍在这转动之间化为细小的粉末,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面食、豆浆。
   提起石磨,不得不提的是那推进它转动的力量。或许是一头温顺的牛,踏实地绕着磨盘转;或许是一匹马,马蹄包布以免伤着石板;或许是人,用双手与肩膀的力量,默默承受着这份重量。就这样,一点一滴,一轮又一轮,面粉、豆浆、辣椒酱等在石磨的碾压下形成,带来的不仅是食材的变化,更是对生活细节的体悟和对时间的尊重。
   石磨的声音,是岁月流转的乐章,是宁静乡村的背景音乐。那嘎吱嘎吱的响声,就像是它用自己的语言在讲述着什么,也许是关于丰收的喜悦,也许是关于辛勤的赞歌,又或者是关于变迁的感慨。在那声音的伴随下,不少中国人的童年回忆被唤醒,那时,家家户户都会在逢年过节时用石磨磨出待客的佳肴,邻里间互相帮忙,磨出的不仅是粮食,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在现代社会,电动机械大行其道,石磨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然而,在一些追寻传统和自然生活的人们眼中,石磨依然有它的魅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用石磨磨粮,感受那一磨一磨间的慢生活,品味那份从容与淡定。一些高端餐厅和有机食品店,更是将石磨食品作为健康与自然的代表,向人们展示着食物最本真的味道。
   石磨,它的存在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是快节奏与慢生活的桥梁。每当夜幕降临,星辰闪烁,不妨放慢脚步,去聆听那石磨悠悠的歌声,它或许会告诉你,生活,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享受了多少。如同石磨般,虽缓慢却沉稳地走过每一刻,才能磨出最精致的味道,才能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在这个快闪的年代,让我们不忘初心,用心去体会那些岁月的痕迹,如石磨般悠久而朴实的存在。或许,在不经意间,它们会以另一种形式,教会我们如何去生活,如何去珍惜每一个当下,如何去细细品味这一场悠长而美好的人生之旅。
  
   ◎龙尾砚
   暮色朦胧,微风拂过窗棂,轻抚过我的书桌,仿佛带来远古的呼唤。桌上静卧着一方龙尾砚,它沉默而神秘,如同时间的守门人,见证着历史的沉淀。我手指轻轻滑过砚台,感受着它的冰凉与沉静,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悸动,仿佛触摸到千年的文脉。
   龙尾砚,以龙尾石磨制,质地细腻如玉,色泽油润如墨。人说,用它研墨,墨色浓郁而持久,书写时字迹流畅,不涩不滑,颇有一种超然的境界。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它汲取了山水之精华,经历了岁月之洗礼,方能孕育出这般非凡的气质。
   初次遇见龙尾砚,是在一位老收藏家的书房。那是一个古意盎然的空间,书架上摆满古籍善本,墙角放置着古琴与棋盘,每一件物品都仿佛承载着历史的重量。老人轻抚着龙尾砚,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珍爱。他告诉我,这方砚是他家传的宝物,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从此,龙尾砚便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我开始四处寻觅关于它的故事,从古籍中翻阅资料,向专家请教知识。原来,龙尾砚之所以名贵,不仅因为它的石质优良,更因为它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它是中国文人精神的象征,承载着对书法艺术的无尽追求。
   每当夜深人静,我取出龙尾砚,慢慢研磨墨汁。我喜欢观看墨块在砚面上缓缓转动,随着墨花一朵朵绽放,心中的浮躁渐渐沉淀。在这个瞬间,我仿佛与古人对话,与历史沟通。笔尖蘸满墨汁,挥洒在宣纸之上,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我对生活的感悟,对艺术的热爱。
   龙尾砚不仅是书写的工具,更是我思考人生、领悟哲理的媒介。它教会我,要在浮华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沉静与淡然,要在繁忙的生活里留有一片静谧的空间。它让我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永远是心灵深处最温柔的慰藉。
   某次,我在山间旅行,偶然发现一处古老的砚台作坊。坊主是一位年迈的匠人,他的双手早已布满岁月的痕迹,但眼中依旧闪烁着对手艺的执着。他告诉我,制作一方优质的龙尾砚需要经历选材、切割、雕琢、打磨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不能有丝毫马虎。在他的作坊里,我见到了各式各样的砚台,有的简约朴素,有的雕刻精细,每一方都是匠人心血的结晶。
   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龙尾砚不仅仅是一块石头,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匠人精神的传承。它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它的稀有和美丽,更因为它背后蕴含的匠心和历史。每一件龙尾砚,都是一个故事,都是一段传说。
   如今,每逢闲暇之余,我仍旧会拿出龙尾砚,细细品味那份来自古人的智慧与情怀。龙尾砚,已不仅仅是一件物品,它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心灵的寄托,是我与古代文化交流的桥梁。
   龙尾砚的故事,是悠久的,是深沉的,它不仅仅是一方砚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象征。在它的陪伴下,我学会欣赏岁月的沉淀,懂得坚守与传承的重要。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愿与龙尾砚一同老去,见证更多的故事,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徽派建筑
   徽州,一地青山绿水,孕育出独特的徽派建筑。这种建筑,以其精致的雕饰,合理的布局,和谐地融入自然,成为中国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
   春日的清晨,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葱郁的山林之间。小镇如同空山新雨后的清新脱俗,白墙黑瓦在金色的阳光下显得分外醒目。走进这个小镇,仿佛走进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中,古色古香的建筑,小桥流水的景致,无一不透露着悠长岁月的痕迹。
   徽派建筑的魅力,在于它精细的雕刻艺术。每一座建筑都像是匠人的心手之作,无论是木雕、砖雕还是石雕,都展示匠人们高超的技艺和对美的不懈追求。这些雕刻或花鸟鱼虫,或神话传说,或生活场景,无不栩栩如生,细节之处尤显匠心独运。它们不仅装饰了建筑,更赋予了建筑以生命和故事,让每一处空间都充满时光的低语。
   走在徽州的小巷中,两旁的马头墙高低起伏,像是古建筑的冠冕,既起到防火的作用,又增添建筑的美感。人们说,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标志性元素之一,它象征着一种坚韧与力量,也映衬着徽州人内心的坚持与追求。这些墙面,岁月或许在其上留下斑驳的痕迹,但也正是这些痕迹,见证历史的变迁,承载世代人的记忆与情感。
   徽派建筑的布局讲究“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房屋的朝向、空间的分布,都力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似乎更加紧密,春夏秋冬,都能体会到自然节奏的变化与生命的律动。我常常想象,在古朴的徽派建筑中品茗、作诗、绘画,感受四季的更迭,该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情趣。
   我喜欢漫步于古村落之间,那些青石板路,那些静静流淌的小溪,那些诉说着往事的古桥……都让我沉醉。每一处建筑,每一条街道,都仿佛有着自己的灵魂和故事。夕阳西下,金色的光线洒在古建筑上,一切都被渲染得温柔而美好。站在高处远眺,徽派建筑与大自然的和谐画面,就像是一首无声的诗,让人心生敬畏。
   徽派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在这里,时间似乎变得缓慢,岁月悠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相处之道,都透露着一种从容不迫的优雅。这里的每一砖一瓦,每一草一木,都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承载着家族的兴衰。
   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像是一首无法忘怀的歌,回荡在我的心间。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共 312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由石墨、龙尾砚、徽派建筑组成的一篇锦绣文章。单培文老师以他那灵动之笔、真挚的情感,通过石墨的深沉、龙尾砚的温润、徽派建筑的典雅向我们缓缓述说着岁月在人们的心中刻下的深深痕迹,给人们以深思和启迪。是的,岁月如滔滔不绝的江水,我们任何人都抵挡不住他的冲刷。因为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事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镌刻着时光的痕迹,他们如同岁月的使者,向我们描述着岁月的故事。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光辉历史,他之所以生生不息,就是源于无数的伟大人物推动历史,就是源于无数的历史沉淀成就的中华文明。如同徽派建筑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如同石墨、龙尾砚这些象征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这些物质的表象到精神的内涵,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的痕迹,岁月的力量,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个时刻,同时勇敢地面对未来的各种挑战。也正是这些岁月的痕迹,才构成了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历史画卷。通过单培文老师的这篇文章让我们每位读者都能深刻地领悟到了:岁月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有型的痕迹,更在人们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无形的烙印,这都是我们人生路上最珍贵的回忆。本篇文章如此深刻又富有内涵,把岁月的痕迹刻画得入木三分。感谢老师赐稿。【编辑:含笑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620002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含笑花        2024-06-19 17:22:24
  一篇特别精彩的文章,一篇富有深刻内涵的文章,一篇极富感染力的文章。
位卑言轻布衣身,我以我笔写我心。
2 楼        文友:含笑花        2024-06-19 17:24:12
  编辑单培文老师的文章,本身就是一次学习的过程。感谢老师。
位卑言轻布衣身,我以我笔写我心。
3 楼        文友:紫玉清凉        2024-07-03 18:19:16
  再次品读,仍旧喜欢。问候老师!
紫玉清凉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