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云水】疲秦计(故事)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强国开疆拓土,弱国夹缝求生。战国中后期,经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日渐强大,成为战国霸主,这让其它六国惶恐不安。
公元前246年夏,夜半时分,电闪雷鸣,风雨交加,韩王于寝宫内来回踱步。一想到秦国他就头痛欲裂,号称“虎狼之师”的秦军成为其挥之不去的梦魇。
他清楚地记得十六年前,上党郡与国都的联系被秦军切断,郡守冯亭将上党郡献给赵国。韩王既不甘心将上党郡这块肥肉拱手送给赵国,又希望能借机“移祸大邦,脱我存亡之危”。
果然,秦国对赵国接收上党郡十分不满,立马派名将白起攻打赵国,出奇制胜,不出五个月就在长平击溃赵军,坑杀四十万降卒。唯一能与秦对抗的赵国元气大伤,此后一蹶不振。韩国失去赵国这个强大的外援和依靠,不得不面临秦国更加猛烈的进攻。
此后,他和大臣们又想出了一个吸引秦国火力的办法,割让周王畿附近的阳城、负黍两城给周王室,让周王室派出王师坐镇两地,迫使秦国退兵,并且长期为韩国保驾护航。
“肥周退秦”的结局就是秦相吕不韦领兵直接攻入洛邑,将周赧王囚禁于咸阳,导致了周王朝灭亡。秦王还派蒙骜一口气打到韩国,韩国损失十余万大军,无力对抗秦国的进攻,只好割地求和。失去东周国这道屏障,韩国就直接挡在秦国东大门外,处境尴尬又危险。
韩王清醒地认识到秦国不会因此善罢甘休,他晚上老梦见秦国大兵压境,韩国灭亡,自己成为阶下囚。
韩王长吁短叹,一夜未眠。
次日,韩王上朝,同大臣商议抗秦之策,智囊团纷纷各抒己见。主和派主张继续各地求和,主降派认为韩国犹如弹丸之地,无力对抗强秦,坚持投秦,免得百姓遭殃。两个阵营唇枪舌战,争执不下。这时,一个神情庄重的老臣瞥了瞥争论不休的双方,摇了摇头,犹豫片刻走上前来,跪拜在地:“启奏陛下!臣近日打听到一个消息,秦国关内旱情严重,秦王心急如焚,正四处招揽治水之才。陛下不妨趁此派一名水工入秦,游说秦王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此举名义上是缓解秦国灾情,实则拖垮秦国经济实力,使其无暇东进。此乃‘疲秦计’也!”
韩王一听秦国有灾情,昏昏欲睡的表情瞬间来了精神,那位老臣讲得头头是道,韩王听后,两眼放光,连连称道:“妙哉!妙哉!”他忽然意识到,让敌人变得和自己一样羸弱,就能过上太平日子。于是他立即下旨,派人物色合适人选。经过各地官员层层筛选和举荐,做事沉稳踏实,技术过硬的水工郑国脱颖而出。
郑国找来秦国地形图,经过认真查看,心中便有了修渠的主意。择日,他肩负韩王的神圣使命奔赴秦国。
郑国通过熟人引荐,先见到秦国右丞相吕不韦,陈述了自己的主张。他说,自从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就有兴修水利的优良传统,李冰父子修都江堰,杜绝水旱灾害,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他愿意帮助秦国修建一条大渠,使关中农业年丰岁稔,旱涝保收。吕不韦对郑国的建议深赞同,他深知水利工程对秦国发展的重大意义,第二天,他带领郑国上朝来叩见秦王。
郑国沉着冷静,说道:“大王可否想过,若渭水北岸的大片荒地变成肥沃的农田,那时的秦国会怎样?”
蠃政略带玩味地笑道:“那秦国必然会富得流油,只可惜没有灌溉的河渠。”
郑国赶忙答道:“我可以帮助大王实现修渠的宏愿。”
秦王问郑国:“该如何修渠?”
郑国语气沉稳地说:“西引泾水,东注洛水,关中尽可泽被,五谷丰登,仓满屯满。”
赢政沉思片刻,又问:“渠有多长?何时完工?”
郑国回答:“约三百里,少则七八年,多则十余年。”
朝堂开始一片寂静,随即哗然。有的说,这么大水利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投诸修渠,劳民伤财,不划算啊!
也有人说,用这么长时间修渠,还不如多占一些别国城池和领土,粮食钱财不都有了吗?
……
朝堂上议论纷纷,唯有秦王对郑国修渠建议兴致勃勃,他想到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成都平原变为大粮仓,这让他深刻体会到修建水利工程带来的益处,如果这次水渠修建成功,那么秦国讨伐诸侯国将无后顾之忧。他欣然接纳了郑国的修渠建议,并令郑国主持工程,加紧时间动工。
郑国认真考察了关中平原的地形特点,经过精心测量,决定从中山(今陕西泾阳西北王桥乡船头村西北)以西的谷口开渠,渠首工程东起中山,西到瓠口,利用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特点,在谷口作石堰坝,抬高水位,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流经今天的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县,最后在蒲城县晋城村南注入洛河,全长约300余里。
修渠工程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郑国充分发挥他的技术专长,严把质量关。正当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眼看工程即将接近尾声,忽然有一天,郑国被侍卫带到秦王政面前。原来,秦国情报人员已经打探到郑国是韩国派来的卧底,对他的疲秦阴谋已经了如指掌。秦王大怒,感觉自己受到愚弄和期骗,恨不得立即砍下郑国的脑袋。
郑国一看自己间谍身份已经暴露,心里不由一惊,但转念一想,我不管什么政治阴谋,修渠才是我份内之事,不完工,我死不瞑目啊。于是,他不慌不忙对秦王说:“ 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意思是说,韩王确实是叫我来作间谍的,不管结果如何,我为韩国国君效力是天经地义,即使杀身成仁,也无怨无悔。水渠修成,不过为韩国延长几年气数而已,却能为秦王建万世之功业。
右丞相李斯一看秦王动怒,赶紧跪倒为郑国求情,说秦国水工技术落后,缺乏郑国这样的专业人才,何不免他一死,继续主持修建大水渠,将功折罪。其实,秦王也被郑国掷地有声的一番话打动,加上李斯求情,经过深思熟虑,便不计前嫌,继续重用郑国修渠。
郑国非常珍惜秦王给予的戴罪立功机会,他忘却间谍身份,回归到技术人员状态,专心致志,披星戴月,全身心投入到修渠。经过十年艰苦努力,动用了十万人力,公元前236年,这条大渠终于圆满完工。竣工当日,两岸青山,一条白石大沟从泾河大峡谷穿过,东西山塬挤满男女老少。随着鼓槌敲响,号角轰鸣,隆隆之声震响峡谷,随着闸门缓缓开启,渠水奔涌而出,在场之人无不激动欢呼。因这条渠由水工郑国设计并主持修建,为表彰纪念他为秦国做出的贡献,秦王政将这条渠命名“郑国渠”。
郑国渠采用拦截技术,沿途拦截沿山河流,将冶水、清水、浊水、石川水等收入渠中,以加大水量。在关中平原北部,泾水、洛水、渭水之间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使干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和滋润。“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上游流经黄土高原的泾河水,带来含沙量大的泥土和丰富的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改造了盐碱地4万余顷(相当于现在110多万亩)。在关中平原实现了灌水、肥田、改良盐碱地“一举三得”,每亩粮食产量提高了6倍有余。一向落后的关中农业,迅速发达起来,成为继巴蜀之地后又一个“天府之国”。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
在郑国修渠的十年间,秦国的确减少了东出攻打各国的次数,为韩国换来了短暂的和平期。
公元前230年,郑国渠竣工六年后,秦国国力迅速强大,矛头向东,消灭了韩国。而郑国渠,这个曾被韩国视为救命稻草的水利工程,最终却成为秦国发展的重要基石。郑国渠建成十五年之后,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再次感谢陶桃老师辛苦编发,精彩留言,让人非常喜欢。问好老师。
作为天下第一渠的郑国渠,它的起点在我们泾阳县,它的历史意义重大,写出这个故事,也是想让自己永远记住它。
再次感谢老师支持,祝老师清凉一夏,天天好心情。


只是自感水平有限,文章写得不尽如人意,向各位老师学习。
祝老师六月好心情,工作顺心,生活愉快。

祝老师文丰笔健,夏日好心情,佳作不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