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文璞】难忘故乡的小米香(散文)
年龄逐高,故乡是那样的令我魂萦梦绕。层峦叠嶂的坡岭,潺潺流水的小河,陈旧斑驳的土屋,缥缈袅袅的炊烟,无不引起我无限的回忆,不尽的情思。尤其让我迷恋的,是故乡的小米香。
小米是谷子加工成的。谷子(学名:Setariaitalica),属禾本科的一种植物。古称稷、粟,亦称粱。一年生草本;秆粗壮、分蘖少,狭长披针形叶片,有明显的中脉和小脉,具有细毛;穗状圆锥花序;穗长20~30厘米;小穗成簇聚生在三级支梗上,小穗基本有刺毛。每穗结实数百至上千粒,子实极小,径约0.1cm,谷穗一般成熟后金黄色,卵圆形籽实,粒小多为黄色。去皮后俗称小米。粟的稃壳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俗称“粟有五彩”。广泛栽培于欧亚大陆的温带和热带,中国黄河中上游为主要栽培区,其他地区也有少量栽种。
我的故乡在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东边缘,属于山区向平原过度地带。山不太大,但也山山弯弯,沟壑纵横。沟里有水流,水流清澈,一眼到底,鱼虾相戏,乐趣昂然。山脚里零零星星的有些村落,像上天洒落的珍珠,我的家乡就在其中。山里有草木,草木茂盛,郁郁葱葱,一望无际。山里有地,地是黄土地,土层厚,土壤肥沃。有地就有人种,种上就能收粮。粮食是救命的宝贝,农民们不舍得一片土地闲置。谷子、花生、豆子是坡岭地常见的耐旱农作物。
当秋风吹过,南坡上北梁上,一块一块的谷子丰收了。整个山岭像铺上了一张张黄色的毛毯,又像天上落下了一片片彩锦。谷穗笑得咧开大嘴,露出一颗颗芳香的谷粒,颗粒饱满,沉甸甸的散发着醉人的芳香。谷穗似乎还害羞,又怯生生地弯下脖颈。弯了脖颈,还是不停地摆动,好像微微起舞,俨然待产的孕妇,特别渴望早一刻分娩作母亲,还抑制不住要晒幸福秀甜蜜,享受孕妇之美。
农民来收获了。他(她)们用熟练的灵巧的双手,敏捷地将谷穗裁剪下来,一个个谷穗欢快地跳进蛇皮袋。一堆蛇皮袋堆成了一座小山,被运到打谷坊。一袋一袋的谷穗,流水似地唱着歌儿这边进入打谷机,那边流出来的是金黄的谷粒。谷粒再到碾米机加工脱皮,就分成了谷糠和颜色更加金黄的小米。谷糠也是宝贝,作中药有益气健脾、养血安神、补肾健脑之功效,还可用来酿酒、养蘑菇、发酵饲料、装枕头。看一看那宝贝米粒,金黄、圆润、鲜活,可爱的仿佛新生的婴儿,新鲜的仿佛透明的珍珠。抓一把小米用劲捏捏,感觉瓷实、有力,米粒微微反抗着有点扎手。用劲攥,米粒仍然团结、凝聚、坚实,不像沙子那样滑脱游离,透过手掌就感觉到小米欢跳着喷涌欲出的营养。就近鼻腔闻一闻,若有若无的淡淡的米香味儿,一下想象到了熬熟了的米香味儿,享受到了的种植的幸福。
小米营养丰富,是故乡的主要粮食之一,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和维生素。据专门卫生机构分析,含蛋白质9.7%,脂肪1.7%,碳水化合物77%,而且在每100克小米中,含有胡萝卜素0.12毫克,维生素B10.66毫克和维生素B20.09毫克,烟酸、钙、铁等。小米粥是最简单最常见的饭食。铁锅加水,大火烧开,加入一勺金灿灿的小米。大火再熬几分钟,然后中小火慢慢地熬。未等熬熟,淡淡的迷香味儿就穿过烟火味儿,钻入鼻腔,沁人肺腑,香满全身。不着急,继续熬。熬到二十分钟左右,看米粥粘稠,小米均匀的漂浮着,就是熬好了。停了火,稍微放几分钟再食用,一是米粥更粘稠更清香了,二是米粥不烫嘴了,烫嘴干扰品味米香味儿、影响了吃小米粥的幸福感。
小米粥吃到嘴里,口感顺滑黏稠,淡淡的香味儿直钻肺腑,令人不由得胃口大开,食欲大涨,流连忘返,欲罢不能,全家人百吃不厌。“人在舟中便是仙”,一碗金黄的、香漫全屋的小米粥,一盘麻丝丝的凉爽可口的凉拌嫩花椒叶,让你感觉生活的烟火味、幸福感、真实味,都在这里了,给个神仙也不换。
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小米粥也是如此,各种食材,任你搭配,少有禁忌。加点盐,不能多加,一点就可以,增加了香味。加一点白糖,有了甜味儿。熬粥时放点蔓菁,融进了清爽味儿;加点鲜白菜叶,有了清脆味儿;加点老南瓜,融合了浓香味儿;加点红薯,有了馥香味儿;加点山药,又是一种难以表述的美美的香味儿。
不仅熬粥很香,小米可以制作很多食品,样样都是绝对的美味。小米面烙饼、煎饼、松饼、华夫饼、馒头、窝头、发糕、炉糕、蒸糕、面包、豆包、菜包、面线、面皮等等,或者酥香,或者脆香,或者软香,无不令人口舌生津,回味无穷。
有的地方流行将小米磨成米面,熬粥特别有味。在我的故乡流行正月里吃茶面粥。每到腊月里,村民们把小米磨成细面,配上点细玉米面,炒熟了,再加点炒得喷喷香的花生豆碎块或者核桃仁碎块,就叫作茶面。制作茶面就像蒸年糕、贴春联一样,是故乡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把茶面用凉水搅成稀糊,倒入开水锅,不停搅动,仅仅几十秒钟,锅里的米面粥“咕嘟咕嘟”冒泡了,就是茶面粥熟了,作得快吃着香。过去物资匮乏粮食短缺,吃茶面粥其实内心是为了节约粮食。因为在正月里,既想有吃好的表象,又要节约粮食,茶面粥满足了这个要求,吃着特别香,不过不是多的米面玉米面,加了很多是水。社会发展到现在,正月里整天大鱼大肉,天天不离饺子,早晨或者晚上吃顿香香的茶面粥,换换口味,绝对是难得的享受。故乡家族的婶婶嫂子们,每年腊月给我捎来几食品袋茶面,我视若珍宝。
小米还有相当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记载小米:“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陈者:苦,寒。治胃热消渴,利小便。”气味:咸,微寒,无毒;主治:可以养肾气,除脾胃中热,利小便,治痢疾。磨成粉可以解毒,止霍乱,做粥食用可以开胃补虚。适宜老人孩子等身体虚弱的人滋补。同时常吃小米还能降血压、防治消化不良、补血健脑、安眠等功效。还能减轻皱纹、色斑、色素沉积,有美容的作用。
故乡的小米,简直是人间宝贝,上天赐予人类的极品。所以有古人将小米写成了美丽的风景。宋代裘万顷写道:“据梧枝策事纷纭,楼上看山对晚曛。纵是楼无山色远,只如小米画烟云。”清代王松有诗:“雨奇晴好稼盈郊,北郭先生此结茅;小米丹青摩诘句,诗情画意费推敲。”而在元代王冕在《客思》里,小米又成了客思的寄托:“破衣悬软毛,短发被秋风。汶水长鱼白,滕州小米红。”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错,故乡的水土养育了豪爽、大气、开朗的父老乡亲。说得不完整,一方水土还养育一方植物。故乡的气候,故乡的气温,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土壤,勤劳善良的故乡人,种植故乡独特的谷子,碾成香香的小米。故乡的小米,又养育了故乡的苍生百姓。
多年来我南来北往,东奔西走,四处漂泊,身心疲惫。每每我要坚持不下去时,想到离开故乡时,早晨吃了浓浓的小米粥,母亲把烫呼呼的米面干饼放进我的背包——那是母亲用仅剩的一点小米面给我烙的,用坚毅的眼神望着我说:“儿啊,男子汉,上顶天下立地,出门在外跌倒了爬起来,混出个人样来”,我就增添了力量,咬紧牙关,坚韧打拼。经历了炼狱般的拼搏,终于我在远离故乡的城镇居住,似乎实现了幼年时脱离小山村的梦想,曾经一度引以为荣。随着变老,我越来越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怎么了?我慢慢地体会到,我过去发誓要逃离的故乡,魔咒般是我永远的心灵归宿,始终不能改变。原来我的身体走出了故乡,心灵牢牢的铭刻在山村;我居住的十八层高的楼房,容下了我的肉身,安不下我的灵魂。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米香,始终让我向往,令我怀念。我的心我的情,我的牵挂我的留恋,总是围绕故乡。每次收到老乡从捎来故乡的小米或者小米面,俨然年轻时收到女友的信件那样亲切,那样动情,潮湿着眼睛哆嗦着双手打开包裹。我已想好,等我退休以后,就回到故乡,翻建房院,房前有水房后有山,简单装修,院内种竹栽松养花。种上一亩地,二分种菜八分种谷,自种自食,食用无污染的蔬菜和小米,夏看鱼虾相戏蝴蝶飞舞,冬赏白雪映日松梅飘香,作蓝天白云自在人,桃花源地快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