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站在“归来堂”前读李清照(散文)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我想,他们做出这样的判断,应该和一个婉约词人也有着隐约的关系吧。她叫李清照。
一
1990年夏,在济南趵突泉公园,我走进“漱玉泉”边的“李清照纪念馆”,面对她端庄仪采的雕像,默读着那副对联“枕上诗书闲好处,门前风景雨来佳”,闲适悦心的意境,醉了我,随手就买下了她的《漱玉集》。
1998年走到章丘明水,特地观瞻“李清照旧居”,流连于百脉泉畔,对着“漱玉泉”处,掬一抔泉水以饮,至今泉味还盈香。
我对李清照是怀着由来已久的敬仰,骨子里喜欢她,用今天的话说,她是活在诗词里的女神。
李清照故去870年后的6月(2024年),我跨过永济桥,步入“李清照纪念馆”,站在“归来堂”前,突然觉得,李清照依然活在青州这片故土,堂左的洋溪湖仿佛听得见她轻移莲步,嘤嘤吟词的声音,轻盈的婉约词,让洋溪湖水波不兴,却让我内心漾起圈圈涟漪。
我必须把一个上午的时间,交给“归来堂”,我也“归来”,归来拜读这位“千古第一才女”的丽声绮句。意境,如果没有“境”,意则表现得缥缈,难以在心上留痕。读着婉词,寻着实景,将句子放到景上,我就像在重新排版。
我也有追星的粉丝情结。曾被誉为“旷世才女”的蔡文姬,也只“旷”了东汉之前的时空;曾被称赞为“咏絮之才”的谢道韫,也只是对翩翩柳絮有过奇思妙语,把才气放在柳拂时。在我看来皆不及李清照给我们留下的华章词韵,绵续几世纪,庚传近千年。
“归来堂”楹联是——
红雨飞愁,千秋绝唱销魂句;
黄花比瘦,一卷高歌漱玉词。
一股婉约词风袭来,与仲夏熏风一起沉醉。此时无雨,心中早落红雨缤纷;此时洋溪湖莲荷呈绿,花瘦也不见,怪不得不见李清照,原来洋溪湖东岸,李清照雕像站在绿阴深处,她停下小憩娇喘。其实,这是不知何时的人给这个归来堂题了一副楹联而已,却婉约得就像李清照自题楹联。我理解,仰慕之情,字字高举。至此,这个归来堂堂主,只有李清照我们还记得,因为她把婉约词装在了堂厅之中,把曾经的所有都挤出去了。时光能够给我们留下的,往往不是不损的建筑,而是藏在建筑里的精神。李清照的婉约,不仅仅是一种词作的风格,而是与生活相处的态度。我总觉得,婉约地对待生活,把握生活的细腻韵味,古今唯有李清照走到了巅峰,她是平静对待生活的榜样。
归来堂及庭院,曾经只有几百平方米,今天扩建到4000平。山不在高,堂不必大,有传世的故事,有独具特色的李词,就有了名望。
一副楹联,一首填词,都是安神的药片,也是一种毒,我发现我又中毒了。
其实,归来堂是赵明诚父亲赵挺之所建,“挺之自密州徙居青州”,(《宋宰辅编年录》)便居住于此。赵挺之是青州郭家的女婿,至于为何放弃“密州”(今诸城)而选择青州,众说纷纭。那时,赵挺之和蔡京同为宋相,但惧怕蔡京权势,曾几次请求皇帝罢相归青州。但为时已晚,赵挺之被攻讦罢相后五日病卒。数月后,赵挺之夫人郭氏得以宽赦率阖家归居青州归来堂居住。
青州之缘,对于李清照是“痛缘”。林清玄说,缘是随愿而生的。我觉得只道其一。逼不得已也生缘,“法无主宰”,(南怀瑾语)也安于缘,于是坎坷才主宰了这份缘。似命中注定,无法排遣,缘来也如此。
我明显感觉,赵挺之归愿已久,非常向往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的意境,他想生活在意境里,并非闲适浪漫。在建宅之时就定下这个堂名,是对仕途的惶恐所致。赵挺之没有“归来”,归来的愿望,没有陶渊明那种潇洒,月入五斗米,名绅官宦看不起,瞧不上,放过则是,于是可以按照“归去来兮”的辞令,如愿以偿,“采菊东篱下”。而年俸两千多两银子的赵挺之,则没有那么容易了。“归来”一途,就不是背上一个行囊那么简单了。客死魂归,成了一段悲怆的历史,他成了一个有故事的人。
此时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已五年(1101年成婚),从此在这个归来堂一住就是17年。愿求“归来”的人,无归;好在归来的是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也算圆了父亲得归的心愿吧。我们今天拿来陶渊明的“归来”吟哦之作,觉得那么任性率真,归于田园,志趣如此雅致,好生羡慕。其实,我们往往忽视了诗人内心深处的那种无法自愈的痛。有些痛,是被迫接受的,并非要故意弄一叶舴艋舟来载着“许多愁”,载不动许多愁,所以,我们看到的李清照,绝没有陶渊明的洒脱,所以,她的词,多是用来自我排解的,那时没有网络,圈不了粉丝,也无法留言代为分担其痛。写词看词,就像服下一片止痛药,根治不了愁的病根,缓解而已。也好,我们有幸看到了“婉约词宗”在病痛愁绪中诞生。
二
这也让我想到了北宋皇佑三年(1051)任职青州知府的范仲淹。此时,他和李清照并无交集,李清照已经流浪南国。范仲淹在他的《岳阳楼记》里曾道“微斯人,我谁与归?”当然,他感慨的是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是否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精神感应?“归”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最具有温度的字眼,多数人为了这个“归”字,寻觅着,探索着,也痛苦着,深情相许。李清照能够在家世巨变的时候,还有这么一条归路,自然对“归来堂”三个字感慨万千。归,在古代几乎和“退”有着相同的含义,退一步海阔天空,归一处安顿漂泊。无求繁华,偏安一屋,厮守一堂,这对于一个急需安身安心的李清照,多么迫切难得啊!她不会有什么东山再起,更不会有“十年不晚”的执念。从李清照的填词内容看,几乎就没有关于在汴梁生活的描述和得意,只留下一首《清朝慢》,汴梁只给她刻上了“独占残春”的观感,繁华反而成了她生活里的春痛。归去来兮有词31首,青州真的好幸运。所以,当我走进她的纪念馆,顿觉归感特别,如入庭院,尽管花事已过,仿佛花香等我不散。
遭遇就像一张网,裹着一个人的生命,多数人陷入沉痛,简单地告诉这等聪慧之人去忘却,那显然是一种瘙痒。于是,赵李夫妇才有了根据赵挺之“归来堂”名以表心志的室名——“易安室”。把所有前朝事化为一颗安居心,是无奈,也是再得人生境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无论怎样,都要先安顿下来,日子还要过,最难也“易安”。
“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两个”,(《如梦令》)这是赵李分别后的处境,不能视作他们夫妻生活的常态。李清照也有过一段漫长的甜蜜时光。十多年里,赵李二人庆幸自己可以“共剪西窗烛”,不必彼此思念,可以相守做些情调的事情,他们举目看看“归来堂”,推窗看看洋溪湖,垂柳多情,拂水撩波,一样也比得上那个萧瑟秋风灌满了的南山东篱下,多了一份暂忘家世之变的痛楚,讨论起他们这处十几平米的居室的名字来。李清照深谙《归去来兮辞》,突然夜吟“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顿觉此时即使是片刻之欢愉安适,也值得弥足珍惜,便有了“易安”的室名,并借用为自己的号“易安居士”。“易安”,是多少女人对安居生活的向往,不求显赫腾达,就是甘愿做一个小女人的心态,简直可以让我们捧在手心里,呵一口热气,再暖一暖,这是“易安”两个字让我们生出的情感。也许,就是这样两个字,护佑了她的一份心愿,使她和赵明诚在这处水岸私宅里,安度了17年(有人考证是20年,其中把赵李短暂的分离也算进去了)的琴瑟和鸣的生活。“易安”了这么多年,也算是时光深情呵护了这位才女,待之不薄,或许李清照都要为自己能够“拂柳吟时光,对溪唱婉词”的日子感到莫大的庆幸了。其间,赵李并无子嗣,感情的纽带已经松弛,夫妻感情淡之若无,完全靠一种填词慰心,实在令人唏嘘。如此“易安”,是在痛楚中的易安。刮骨疗毒可以忍一时之痛;每日拉锯伤口,堪称“大忍”。其后李清照离青南行,始终还是使用“易安居士”的号,再也没有了易安宁静的闲适生活了,她只能靠“易安”的信念,希望时光给她一份安定。她有一颗“易安”的灵魂,遭遇则成了跳跃在她灵魂上的一抹尘埃,只要一首婉约的词就可以赶走,可以拂掉,哪怕赶了拂了还来,她都要不厌其烦,“易安”的信念,在李清照的心中多么强大,就算被冷落,她也自嘲“静中我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她的知心朋友就是“没有”,发发牢骚而已。她和赵明诚的爱情生活,经历过“淡而无味”的考验,其中“易安”的信念力量不可估量。
留住赵李青州故居生活的写照,这是这座纪念馆的一个设计考虑。洋溪湖西岸,木廊蜿蜒,影投湖水,斑驳的木色,仿佛把时光拉到深处,有多少填词,就是李清照在木廊来回踱着而吟出,湖水无声,词脚有韵,莲步踏廊,自生平仄。李清照留存的词作不多,其中一半是在洋溪湖畔所写。安顿平静的生活,并未让她觉得写不出什么惊天泣鬼句子的失望,她开辟的是一条婉约的幽径,自成格调。可以说,洋溪湖的水,岸,亭,舟,被李清照全部纳入了词句之中,再也无人敢给这座湖添上一句了。有时候想,每一座湖山塘水,住下像李清照这样一个词人,那我们的风景,会蕴入多少人文浓彩啊!青州,这座7000年的古城,因为有了李清照,多么幸运!似乎李清照就是为了青州古城而活着的。古城有风骨,更有柔情。李清照给青州一个唯美的注解,若把青州喻为一架古琴,李词的每一句都能拨动琴弦,弹出宋时的旋律。
三
我特别喜欢在“归来堂”东侧欣赏赵明诚和李清照的一尊雕塑。李清照端坐抚琴,赵明诚侍立其后,手持书一卷。这是一组可以颠覆礼教的经典雕塑,尽管出自今人之手,但我觉得是深刻理解并标榜了李清照的生活人格,她被丈夫尊重着。一个有着才华的女子,值得一个男人去陪侍。赵明诚不以“金石学家”自居,依然恭敬垂立,这种理解,完全符合中华文化的理解,一个优秀的女人,是能够树立她的地位的。即使没有这尊雕塑的出现,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也会看到这种文化表现。就像民国的林徽因,梁思成可以与之缱绻厮守,徐志摩可以为她倾倒,金岳霖能够为她单身一辈子。当然,我们不能以正统的婚姻关系来给人物定性,起码我们可知女性的人格魅力,完全能够征服男人。有人把林徽因看成了李清照转世,或许在林徽因的成长里,就有了李清照的人格再造的影子。
静心思虑,李清照到底影响了多少女子!我想,做一个知性之人,可能是每个女子的初衷,李清照应该是形成女子初衷的一面镜子吧。即使是男子,在李清照的婉约词里,也沾上了柔情,哪怕一丝一缕,也对他们的性情产生了美好的影响,那些喜欢读李词的人,性格里一定播下了一粒婉约的种子。或许,这就是李清照这个人物一直被世人推崇并喜欢走近她的原因。
举目看见牌坊的匾额题“婉约词宗”,隶书刻字,尽显缱绻之气,从李清照的宋词创作看,大部分内容显示的是婉约风格,婉约含蓄,写意达情,绮媚柔美,清虚高格。但我在这里突然想起她的一首《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绝句风格显然无法归于婉约,悲愤怀古,爱国热血,喷涌而出,字字珠玑,句句铿锵。侧身一见,原来归来堂一侧有“人杰亭”,亭中有碑刻此诗。
站在这里,我打开一段历史。公元1129年,做了年余江宁知州的赵明诚,得到调任湖州知府的升迁令,正在办理交接,下属急报,御营的统制官王亦准备叛乱,当晚,他和部下两个官员“缒城逃走”,以求全命。这一幕,让李清照对赵明诚有了鄙夷之心,目光如剑可以刺穿他的灵魂,更有这首绝句,可以让苟且之人羞耻一生,影响一代代人。赵明诚自私贪生,李清照寒心痛心,当她走到乌江镇时,李清照百感交集,吟诗感慨,赵明诚心知肚明,无言以对,羞愧难当。研究金石之学,却无金石之骨,这令李清照苦闷异常,她一生的婉约词风,温润的生活,一下子被撕破,破烂不堪。李清照南下之后,她的填词尽管婉约,但注满了锋利,多是感伤国事,如她的《武陵春》,“欲语泪先流”,并非是个人的境况令她垂泪,其中就有对赵明诚的深度失望。此前,李词多在一个“愁”里盘桓,此时一个“泪”字,是升华了“愁”,也是愁的结果。
如此说来,我们应该把“爱国词人”的头衔送给她,而且一首绝句就奠定了她在这个题材上的历史地位。相比“大江东去”的豪放,李清照绝句,更多了赴死的悲壮。这不是她性格的两面性,而是跌宕的情感,是家国情怀的激昂迸发,骨子里的坚韧如钢,她一点都不少血性。
于我心中,是不愿李清照这样的笔锋陡转,希望她的婉约词一直绵延到她的生命终点。
四
我最喜欢的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能够站在归来堂前,面向洋溪湖,背诵这首词,感觉特别,不仅仅是风景再现,更有一种入境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