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月】登云会(散文)
正月返乡过春节期间,从村委会的广播中得知,停办三年之久的乡村闹元宵活动,今年又将重启了。
提到闹元宵活动,第一个节目我就会想到“登云会”,那可是我们村闹元宵活动中的主要节目。每年大年十四,村里的闹元宵活动就开始了,一连要持续三天,至大年十六的晚上方才结束,精彩纷呈的表演吸引着周边三村五里的人们都来围观,其中最受到人们喜爱的就是登云会。十几位主角身着宽大的彩服,浓妆艳抹,在半米多高的高跷上伴随着鼓点的节奏且歌且舞,偶尔还会出现一些花哨儿的惊险动作,令观看的人既喜欢,又不免提心吊胆。
在小时候的记忆里,村里每年的闹元宵活动就没少过登云会的影子,哪怕遇到刮风下雪,只要天气没有恶劣到人们无法外出的情况,依旧会有人组织,宁愿冒着危险如期出会,以此活动庆贺元宵佳节的来临。虽然闹元宵活动中的耍龙、舞狮、扭秧歌等节目也是精彩纷呈,但大家最喜欢看的还得属登云会。由于疫情三年,为了避免聚集感染,村里闹元宵活动不得不停办,如今疫情灰飞烟灭了,憋了许久的乡亲们一心想在今年搞一场热热闹闹的登云会。
登云会,又名高跷会、踩高跷,俗称缚柴脚,是我国北方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形式,属于中国古代百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列子·说符》中就曾有相关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接其胫,并趋并驰……”除典籍中有所记载外,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婴,就是那位我们所熟知的使楚而不辱使命的齐国大夫,有一次他又承王命出使,由于其身材矮小遭到邻国君臣的嘲笑与讥讽,但他并未因此而羞愧赧颜。智慧过人的晏子让侍从找来一位工匠,按照他的要求制作出一副木腿,晏子踩在木腿上来回踱步,顿时就显得身材高大起来,此举动把邻国的君臣看得瞠目结舌、啼笑皆非。晏子值对方发怔之际,凭借出色的口才表明了出使的目的,并借题发挥,把对方狠狠挖苦了一番,最后得到了邻国君臣的诚挚道歉与拍手称赞。此事过后不久,晏子发明的木腿样式就不胫而走,悄然流传到了民间当中国,后又慢慢地演变成了一种表演形式,这就是踩高跷的雏形。
正宗的登云会里共有十二个角色,因表演时需要随着鼓钹的节奏扭动表演,故也称为“高跷十二乐人”。后来由于想参与表演的人多了,慢慢各地方表演的人数也就变得不固定了,但一般都是偶数,因为表演过程中会有两两互动的环节。人多起来也有好的效果,不会因角色数量少导致队形松散,从而体现不出节日的热闹气氛。但是,无论是哪个地方的登云会,也无论是参与的演员有多少,其中几个主要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下面我就凭自己的印象简单介绍几个。
大和尚,又称打棒的,黑氅花脸,头陀模样,作为开路先锋,威风凛凛;小婴哥,一身孩童装扮,妆容粉嫩,身披红彩衣,手执马鞭;白杆,是队伍里最漂亮的女装打扮,柳眉杏眼,白衣飘飘,头饰琳琅,手执藤条,藤条顶部拴有绸缎做的花蝴蝶;紧随白杆后面的就是浪荡公子,脸画丑妆,粉艳小褂,外披绿衣,手拿纸扇,一步三晃,尽显纨绔子弟的形象;再后面就是青杆,这个角色与白杆类似,也是漂亮的女子妆容,一身或青或蓝的衣服,手执藤条的顶部挂着一条红绸做的金鱼;她后面的角色是渔翁,皱纹堆垒,白髯飘飘,头戴帽圈,弓背黄袍,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傻妈,旦角装扮,腮有黑痣,身着彩衣,手拿蒲扇,一步一摇;傻小儿,有着京剧里小丑的妆容,头扎冲天辫,身穿对襟袄,一手提篮,一手执鞭,他也是队伍中唯一一个可以东钻西窜的角色,随时可以脱离出队列与任何一个角色进行互动。我只对这几个角色印象深刻,其余的我也辨不出是什么角色,总之是个个都着戏服、描彩脸,形象各异,精彩纷呈。
角色在队伍里的位置也是有讲究的。比如大和尚永远是打头的,他的位置恒久不变。白杆与傻公子及青杆与老渔翁则必须紧挨着,因为在表演过程中他们之间会有互动的戏份。当表演达到高潮时,其他角色会外撤打开场子,白杆、青杆在场内各站一边,快速踏动着小碎步,并将藤条快速抖动起来,傻公子就会追逐白杆藤条上的蝴蝶,用纸扇和衣襟做出各种扑蝶动作,老渔翁也会紧紧盯着青杆藤条上的金鱼,曲腿弯腰,伸手做出抓鱼的动作。在观众的喝彩声中,这几个角色还会使出劈叉、翻腰等技巧,将扑蝶、抓鱼动作表演得惟妙惟肖。傻小儿更是身怀绝艺,在高跷上大跳、跨栏都是易如反掌。这些就是我们村登云会演员们的灵巧身手,也是文高跷表演必备的技艺。
踩高跷有文武之分,以上是参照我们村高跷的样式描述了文高跷的情形。对于武高跷我涉猎不深,也仅仅是在电视中看到过,所以不敢妄言。不过据所了解的来说,相对于文高跷注重的扮相和扭逗,武高跷则更注重于动作技巧,除了有文高跷中的劈叉、跳步等简单动作外,还有翻跟头、单腿跳、叠罗汉、倒立等难度很大的动作,更加惊险连连、技巧精湛。
小的时候,我在老家跟随同龄人也学习过踩高跷。半米多高的高跷木腿,上粗下细,中间部位横出一个脚掌宽的脚踏,并穿有结实的彩绸用以绑扎腿脚之用。学习踩高跷是个苦活儿,不跌上几十个跟头根本不可能正常迈步,更遑论跟随鼓点扭动表演。小伙伴们都好逞强,也更加好玩,所以即便是跌得腿青胳膊肿,也依旧会热衷练习。等可以熟练走路了,前辈们就会根据每个人的体型、气质定角色,细细讲解每个角色的动作要领,并会亲自用动作进行教习。正是在这种“传、帮、带”的传承下,才使得我们村的登云会人才济济、技巧娴熟、闻名遐迩、经久不衰。当初我想扮演青杆的角色,因为我很喜欢这个角色的服装和藤条上的金鱼,可是等最终敲定时,我只落得了一个小婴哥的角色,为此还生过闷气。不过转头想想,没分到让人一见就怕的大和尚与丑态百出的傻小儿这两个角色也算是幸运了,心中也就很快释然了。其实如何分配角色,都是前辈们根据每个人特征和表演经验商议定的,恰如其人的表演才能获得观众的认可。
登云会之所以取名登云,应与高跷木腿较高有关,人站在上面比正常人高出许多,夸张点说就是双脚离开地面登上云彩之意,并蕴含着蒸蒸日上、高人一头的美好寓意。听说山西一带有高达近两丈的高跷,并被列入了吉尼斯纪录,如此高的高跷在加上人的身高,如从地面仰视角色的脸庞,还真的可以谓之为登云了。
如今的登云会表演,已不再局限于北方地域,在南方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并深得人们的喜爱,角色也因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增加了八仙、关公、红娘等,表演上也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元素。其实,北方高跷也好,南方高跷也罢,文高跷也好,武高跷也罢,或诙谐有趣,或粗犷喜人,都是民间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人们以自己的理解赋予角色不同的含义,在欢歌笑舞中增添节日的气氛,有此足矣。不同地域因文化各异,逐渐形成了各自鲜明的高跷风格,并日趋成熟、发扬光大,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瑰丽的结晶。如今,许多地方都将高跷列入了当地非物质文化范畴,令这一民间活动得到了更好的推广与传承。
虽然今年元宵节我们村里上演了盛大的闹元宵活动,但由于我在外地工作的原因,不能像小时候亲眼围观,更不能亲身参与其中,心中不免遗憾。但自从得知这个消息的那一天开始,我的心就不由自主地躁动,记忆中的场景也在脑海里翻腾。在朋友所发的现场视频中,我看到除了熟悉的面孔外,还有许多年轻人也参与到了登云会表演中,心头顿时得到如潮的安慰,这说明我们村里的登云会没有断代,在今后许多年中,它依旧会活跃在每年的元宵节活动中,依旧会用精湛的演技赢得观众们的喝彩!
登云会,就像是青杆藤条上金鱼口中的钩子一样,牢牢勾着我青涩年华的记忆,也牢牢勾住了璀璨夺目的民俗文化。
2024.6.19廊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