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璞书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璞】灵巧的妈妈(散文)

精品 【文璞】灵巧的妈妈(散文)


作者:静净 秀才,1449.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37发表时间:2024-06-23 19:03:57


   一
   “叮铃铃”手机屏上显示妈妈来电。
   “阿弥陀佛!”我举起手机,一声佛号是对学佛人最好的问候,最大的尊敬。
   “阿弥陀佛!你一会儿来家拿粽子呀。”妈妈愉悦的声音传来。
   “妈,你又提前把粽子包出来了。”
   “嗯嗯,先包一锅分了。明后天再包一锅。”
   “好好,我收拾一下,一会儿就回家。”
   放下妈妈的电话,我似乎都闻到妈妈的味道了。
   妈妈今年八十岁,全银色的头发烫成蘑菇型的卷发,灰褐色的眼睛闪闪发光,光滑白皙的脸庞少有褶皱,看起来神采奕奕,她自己都说比她六十几岁的时候还显年轻。
   每每有人夸她年轻、气质好、状态好,她都笑得合不拢嘴,立刻告诉人家:“我学佛、吃素二十几年。大夫说我五脏六腑、血液循环像年轻人一样。吃素是真好呀!”
   又是一年粽飘香。当我回到妈妈家,刚坐一会儿妹妹就敲门进来了。这时,妈妈已经炒好了几个菜摆上桌,妈妈炒的普通家常素菜,就是有特殊味道。
   妈妈用纤细灵巧的双手剥开一个粽子,拿起筷子夹了一小块举到妹妹的嘴边说:“快尝一尝。我一共包了三十一个粽子,这个是最小的,送人不好看。其他三十个分给亲朋好友刚刚好。”
   妹妹一边嚼一边说:“妈,你包的粽子就是好吃,软糯还有嚼劲。有什么秘诀吧?”
   妈妈又低头夹了一小块送到我的嘴边,我摇了摇头说不吃,然后顺手拿起一颗樱桃丢进嘴里说:“妈,就那么一个小粽子,你快吃吧。”
   我们一边吃一边听妈妈讲包粽子的秘诀。“首先糯米要浸泡四个小时,粽叶和马莲提前煮二十分钟。”
   “啊?粽叶和马莲也要煮呀。”妹妹这时睁大眼睛好奇地问。
   “对呀,不然粽叶和马莲那么脆,怎么包?五斤糯米能包三十个左右,在高压锅里一个一个码好,倒入水,没过粽子煮一个小时。关火之后不要开锅,在锅里焖着,直到凉透。这样吃起来的口感才会更加软糯。”
   “哦哦!妈,你下一锅什么时候包?我要跟你学包粽子。”妹妹雀跃地说。
   “嘻嘻嘻嘻”我捂着嘴忍不住笑。
   “姐,你笑什么笑?”
   “没有没有,你好好学,反正我跟着妈妈学了几次都没学会。”
   “妈,真有那么难学吗?我看过很多包粽子的小视频,感觉很简单。”妹妹撅着嘴,满脸不服。
   “看着简单,动手包真挺难的。”
   “妈,那你是怎么学会的?”
   “记得你们小时候,每年过端午节都是你姥姥把粽子包好分给我们,我拿来家自己煮。后来我在厂里食堂帮厨,那一年跟大厨学习包粽子,不是上面漏米,就是下面漏米,粽叶在我手里根本不听指挥,还好我没有放弃。刚好厨房里有大葱叶子,下班之后,我就用大葱叶子反复练习,最后大厨终于点头认可。我也终于学会包粽子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让你姥姥辛苦。对了,也手把手地教你大姨包粽子,她也没学会。”妈妈说起这一段,我看着她的眼眸,她似乎陷入深深的回忆中。
   “妈,你还真挺灵巧的,还想到用大葱叶子练习。”我用赞许的目光看着妈妈说。
   看着妈妈热情洋溢的笑脸,我就知道她老人家的话匣子要打开了。
  
   二
   妈妈常说身为一个女人,该掌握的那些生活技能,她都想学会。
   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孩子们并没有被计划。家家户户少则三五个,多则十个八个孩子。妈妈的兄弟姊妹八个,孩子们的衣服都是小的捡大的穿,不管男孩女孩,都是姥姥手工缝缝补补。终于有一天姥爷搬回来一台缝纫机,当时简直就是稀罕物,宝贝得不得了。姥爷是干机械,自然学会了怎样使用缝纫机,可是姥爷上班空闲的时间很少。当时妈妈也是青春美少女,捡大姨剩下来的衣服穿,不合身,就去缝纫机前鼓捣。姥姥发现了就会吼:“二丫呀,你可别惹事了,鼓捣坏了,你爹回来不揍死你。”或许妈妈天生在这方面有灵感,每次姥爷用缝纫机给他们做改衣服,妈妈就在后面看姥爷怎么操作。或许那时妈妈就有了所谓的“缝纫机情怀”。
   当我问起妈妈是不是在这方面有天分和灵感时,她垂下眼帘,陷入回忆:“你姥姥有八个孩子,她夏天煮饭的影像总是在我眼前挥之不去。她穿着补丁落补丁的衣服,每天在大锅里烀一锅饼子,只够全家人吃一顿,弯腰从大锅里把饼子拿出来,热气扑面而来,姥姥的破衣烂衫早已被汗水浸透,两胸下会起痱子,你姥姥就用一根绳子捆绑在胸下,我一直想给她做一件胸衣……”妈妈每次说到这里都会哽咽,灰褐色的眼眸泛起水雾一片片。
   我姥姥不识字,一生也没有上过班,而她把一生的工作都献给了一个家庭,一群孩子。在她八十三岁那年离开了我们,仅仅七天就安详而逝。我们几乎很难想象姥姥一生没有吃过药,弥留那几天,只要硬塞到她嘴里的是药片,她都会用舌头顶出来。她的生命之树如此繁茂,乐观开朗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之后的十年,姥爷把姥姥没有吃的药片、苦水都吃了。姥姥、姥爷和最小的姨生活在一起,最小的舅舅也住在隔壁楼。不过,那十年呀,妈妈和大姨坐公交车一周至少去三次侍候姥爷,姥爷九十三岁寿终正寝。我也曾问过妈妈怎样平衡自己的心理状态,她微笑着跟我说:“时刻告诉自己,妈妈就养了我一个孩子。”妈妈把“言传身教”发挥得淋漓尽致吧。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曾几何时,这样的穿衣理念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
   直到妈妈婚后,有了自己的缝纫机——大连缝纫机厂生产的知名品牌“前进牌”,还是凭票购买的呢!
   就是现在,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也搬了几次家,它始终是妈妈的宝贝,守护和陪伴的妈妈,见证了一个家庭的故事。如今,依然在妈妈屋里显眼的位置上熠熠生辉。亲朋好友找妈妈缝缝补补,她总是乐此不疲。前几天还看到她给大姨做买菜的布包和椅子坐垫;今天妈妈又用它给妹妹改了个裤脚。使用缝纫机,妈妈可以说是自学成才。很惭愧,我和妹妹都不会使用缝纫机,妹妹甚至都不会缝扣子。
   这台缝纫机,不知承载了多少时间的印记和难以忘怀的情感,它是时光的见证,散发着岁月的沧桑和难以言说的韵味,贴烫着自己的灵魂。妈妈说等她百年之后,把这台缝纫机捐献给大连博物馆。
   有了这台缝纫机,奶奶和爸爸的衣服穿着永远是最得体。妈妈秉持着“人靠衣服马靠鞍”的着装理念,我和弟妹穿的衣服、裤子、裙子永远都是最时髦、最合体,令其他小朋友羡慕不已。尤其在少女时代,我至今还记得妈妈给我做的白晚霞子(白衬衫,日语中引用的英语whiteshirts)是圆的娃娃领,全校独一份,因为其他人的都是尖领,当时我简直风光无限。
   再说说,妈妈手工编织毛衣。改革开放后,外贸出口棒针毛衣,根据图片的款式、花样、尺寸编织,妈妈的织物从来都没有返工,邻居阿姨有时候还得向妈妈请教。妈妈用她灵巧的双手挑灯夜织,为家里贴补了很多家用,我和妹妹穿的毛衣外套也总让人羡慕不已。现在想想妈妈的编织早已走向世界,不知编织了多少女人的梦想。
   自己有儿子之后,我也学会了织毛衣,通过织毛衣让自己的心静下来,钻研各种花样的织法,不单让一件毛衣有了灵魂,更赋予了它的艺术性,同时锤炼自己更有耐性和毅力,凡事不急于求成。
   插播夸自己的广告结束,继续说妈妈。后来妈妈又迷上了绣花,不是十字绣,是苏绣。说起这一段儿的时候,妈妈都会眯缝着眼睛一脸幸福状,因为用于固定布料,使其保持紧绷状态的绣绷,是爸爸给她做的,甚至妈妈偶尔需要绣花针的特殊尺寸,也是爸爸在厂里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给妈妈打磨的。绣花是一门精细活,妈妈在穿针引线中秀着自己的人生和心性,“耐烦”的功夫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当下岗大潮来袭的时候,尤其那些不景气的厂,妈妈的自行车分厂当然没有幸免。那时妈妈还有好几年才能退休,她便开始自己寻找出路了。看着当时遍地兴起的发廊,妈妈决定去学剪头发,那时大连红星理发馆最知名,去学习每堂课两块钱。妈妈每天下班之后,就去学习。或许妈妈天生一双巧手,再加上她认真钻研的劲头,很快就剪得有模有样,最后吹、剪、烫都以高分毕业。剪头发是熟练工,妈妈把我们家几个人的头发都剪了一个遍,周日公休就去公园免费给人剪头发,妈妈在不断地练习中已经有大工师傅的风范了。
   自行车分厂解散以后,妈妈没有下岗被分到其他单位,几年以后退休了。妈妈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让爸爸给她做了一个四方凳还有一个上面写着“理发”的牌子,拎着去公园想赚钱了。可是天公不作美啊,第一次去,狂风大作,被吹回来了;第二次去,被雨浇回来了。爸爸大笑说:“事不过三,你可别吃这碗饭了。”尽管妈妈没有凭借“理发”赚到钱,不过凭她的手艺,与左邻右舍相处得非常和睦,前天还给对门九十六岁的老奶奶剪了头发。
   之后不久,机缘巧合,妈妈接触了佛法。她把信念、信仰与行动实践统一结合,修炼一颗坚定的心,心无旁骛地每天诵经念佛、修布施。
   现在想想妈妈指尖上的功夫是何其了得!她常说:“艺多不压人。”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况下,都能讨到生活。尤其作为一个女人,再苦再难也不会在红尘中沉沦。
   妈妈的睿智,处事宠辱不惊、平心静气的心理素质,都是在她的生活实践中历练出来的。
  
   三
   在我搁笔的时候,我那灵巧的妈妈又做出了一次超越常人的举动。
   “阿弥陀佛啊,妈你今天去哪了?我刚刚回家,你不在家。”
   “哦,阿弥陀佛,我刚刚去中华慈善总会捐款了。”听到我妈妈电话那头传来的喘息声,我就知道她还没有走到家。
   “哎呀我亲妈呀,好了,你别一边走路一边讲电话了,不安全,到家了再说吧。”
   我真服,我这亲爱的八十岁老妈总能做出惊人的事,她坐公交车跨越了大连市内四个区,近二十公里的路程去中山广场的大连中华慈善总会,从她每月不到三千块钱的退休金里,拿出一千块捐款,还附带替家里的儿孙每人捐出一百块钱。
   记得第一次我陪她去中华慈善总会捐款,还是因为那年汶川大地震,她一直在家等着街道来收捐款,一直没有等来。等我陪着她找到慈善总会,工作人员问:“你们代表哪个企事业单位来捐款?”
   “不是不是,我们是个人来捐款。”
   “啊?”只见工作人员带着惊异的眼神仔细地打量了我们俩,然后赞许地点头说:“好好好!个人来捐款太少有了。”
   工作人员赶快登记。当妈妈说慈善捐款荣誉证书上就用“妙音”的名字时候,另一个工作人员凑过来说:“哇哦!你们还是匿名捐款,太有爱心了。得向你们学习!”我和妈妈微微笑了一下,迈着轻盈的步伐离开。从那以后,只要妈妈在新闻里听到什么大情小事,她就时不时地去捐款。
   妈妈时常说,一个女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个人家庭里,女人把一个“安”字做好,必定家庭和睦;作为一个普通公民,遵纪守法,不给国家添麻烦;作为一个学佛的修行人,要成为榜样。
  
   (原创首发)
  

共 429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温馨又感人的散文。文章以女儿的视角,讲述妈妈在平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事情虽小,却温暖感人,像被岁月蒙上了一层滤镜,氤氲着平静喜悦又朴素淡然的气息。妈妈已是八十岁高龄,但依然会用灵巧的双手包粽子,还电话通知女儿们到她那里去拿,这是多么平淡却又珍贵的场景,因为有老妈妈,女儿就永远是女儿,安然享受着母爱的关怀与宠溺;在计划经济年代,妈妈从姥爷那里观察学会使用缝纫机,又无师自通地为孩子们裁剪衣服,用一双巧手缝制着生活的丝丝缕缕,让女儿的衣裙在清贫的岁月里依然闪着光;改革开放后,妈妈又用她灵巧的双手挑灯夜织毛衣,为家里贴补家用,我和妹妹的毛衣外套让人羡慕不已;妈妈不仅会绣花,下岗分流的浪潮袭来,她又自力更生学会理发,方便家人,服务邻里……妈妈的指上功夫何其了得,让平常的生活葳蕤生香,机缘巧合妈妈又接触佛法,她把信念信仰与行动实践统一结合,身体力行布施行善,不辞辛劳,以八十高龄到二十公里外的慈善机构捐款,疫情期间更是以个人名义捐款。这是温暖的妈妈,灵巧的妈妈,心怀大爱的妈妈,一位令人可亲可敬可爱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文章行文灵动活泼,善用对话推动叙事,语言极富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感染力强,不失为一篇优秀散文。感谢作者赐稿文璞,期待新作。【文璞书苑编辑:别似幽居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627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寂寞看风        2024-06-23 20:03:51
  灵巧的妈妈,勤劳的妈妈,热情的妈妈,其实,都是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母亲的故事,永远令人感动。
2 楼        文友:静净        2024-06-23 20:45:11
  谢谢别似幽居人老师用心的编者按,解读得非常到位。我那灵巧的妈妈就像一盏灯塔,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引导家里的孙男娣女积极上进,成为家庭社会有用的人。
3 楼        文友:静净        2024-06-23 20:52:10
  谢谢寂寞看风社长驻足品读留评,在家庭教育中,母亲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在潜移默化中,引领着孩子们成长、成才!
4 楼        文友:别似幽居人        2024-06-23 21:09:51
  静净老师真幸福,有一位灵巧慈善心怀大爱的妈妈,福佑着儿女子孙积极上进,引领着孩子们成人成材,真是功德无量,福往者福来。谢谢静姐散文,祝老妈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幸福安康!
5 楼        文友:严新伟        2024-06-23 21:17:05
  《灵巧的妈妈》这篇散文的人物刻画生动。作者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 ,如包粽子、使用缝纫机、挑灯夜织毛衣等,展现了母亲勤劳、灵巧的一面。 这些生动的场景描写,让读者仿佛亲眼见到了母亲的伟大,感受到了母亲的温暖和慈爱。
   文章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展示了母亲的灵巧和能干,每个情节都相互独立 但又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同时,情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没有突兀之感,使得整篇文章读起来既连贯又富有节奏感。层次分明,丰富多彩。
   作者通过对母亲的深情描写和赞美,让读者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尤其是在描写母亲捐款的行为时,更是体现了她心怀大爱、乐于助人的品质。 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深受感动。感染力强,情感真挚。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使得文章读起来既流畅又富有画面感。 比如对母亲外貌的描写,通过“全银色的头发烫成蘑菇型的卷发”、“灰褐色的眼睛闪闪发光”等词句,生动地展现了母亲的精神 状态和气质特点。整篇语言生动形象,画面美感实足。感谢作者呈现上品一篇!学习!欣赏了!
6 楼        文友:静净        2024-06-23 21:30:20
  谢谢严新伟老师驻足品读,用心留评,评语更像一片洋洋洒洒的小散文,解读得非常到位。遥祝夏安!
7 楼        文友:麻雀        2024-06-23 21:45:50
  读了灵巧的妈妈这篇散文,第一感觉就是:八十岁的老母亲,皮肤光滑白皙,一头银色的卷发,从她神釆奕奕的脸上看,最多也就六十五岁,这是一个女儿眼里真实的母亲,有这样一位慈祥的母亲,该是多么的幸福啊!端午节,吃母亲亲手包的粽子,那种儿时妈妈的味道,很容易勾起人的回忆,让人羡慕不已。母亲不光是心灵手巧,还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抽出一千块钱去做慈善捐款,这是何等的大爱之人啊!
8 楼        文友:静净        2024-06-23 22:14:54
  谢谢麻雀老师驻足品读留评,是啊,老母亲八十岁了,儿女们还能吃到她煮的饭,真的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幸福健康!
9 楼        文友:南国的红豆        2024-06-24 04:16:51
  读了静静老师的美文,看着湖边的芦荻花,一夜无眠。想念妈妈了。
10 楼        文友:天涯暮归女        2024-06-24 06:19:33
  妈妈有大爱,八十多岁不忘捐款救济别人,妈妈手灵巧,裁剪衣服织毛巾挑花绣朵学理发、包粽子分享给儿女们,不仅如此,妈妈潜移默化,用心血和行动教育培养出一个美丽快乐会写文章的女作家。为这样优秀的母亲致敬、点赞,也感谢静净老师充满深情而自豪的文字分享!
共 14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