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永远的托尔斯泰(赏析) ——再读《复活》,为玛丝洛娃的爱情称颂
对托尔斯泰作品的喜爱,使我又一次翻开了他的《复活》。记得第一次看它是在十年前的一个夏天,读着它,忘记了酷暑带来的炎热;第二次品茗阅读时已过去了五个春秋。总以为两次相阅已读懂了它,可是,最近难得的假日再次翻阅它,掩卷沉思后却有着新的感悟。
《复活》中的女主人翁玛丝洛娃,是托尔斯泰笔下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女性,毋庸置疑,她也是书中真正复活的人。马丝洛娃有一颗向往幸福、生机勃勃且善良美好的心,其艺术形象丰满生动,令人难忘。可是,关于她的爱情,似乎早已盖棺定论:她因为爱聂赫留道夫,但是为了他的名誉和地位,她却牺牲自己的爱情,嫁给了政治犯西蒙松。持这一观点的人应该不在少数,且我也这样认为。可是,这种观点是否符合这篇名著的艺术形象,玛丝洛娃最终究竟爱谁?我想,这一点对本书的意义至关重要,玛丝洛娃对爱情的最后抉择关乎到“复活”的精髓。
《复活》作为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情节的基础是一个真实案件,它讲述了这样的故事:贵族青年聂赫留道夫,当初纯真向上,曾经对生活和生命充满美好期盼,后来在上流社会的大染缸中浑浑噩噩,堕落于花天酒地。他在姑妈家做客,寻机诱奸了姑妈的养女、单纯美丽的农村姑娘玛丝洛娃,以至她后来沦为妓女,在长达八年的生活中堕落下去,而当她被诬陷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面对他曾经伤害过的玛斯洛娃,他再也不能心安理得了,因此不敢直视她的眼神。似乎是灵魂的反省,他面对眼前两个形象,一个是当初的少年,现在成了一个漂浮在上流社会中的“老爷”,另一个是下贱的“窑儿姐”,遭人唾弃和垂怜。涅赫留朵夫此时感受到自己就是使她破罐破摔深陷泥潭的男人,灵魂背负着沉重的罪恶,受到良心谴责的他决定赎罪,于是,他为她的罪行一次次奔走申冤,上诉失败后又陪她去苦寒之地去流放……
过去,我一直这样理解:玛丝洛娃从此刻起重又爱上了聂赫留道夫,并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而牺牲爱情,去和一个革命党结合,随他远走天涯……
玛丝洛娃后来是不是真得爱聂赫留道夫,这个问题必须得搞清楚。正如心灵的复活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即使在当代,许多人也许正为了物资或者其它貌似重要的东西,悄然埋葬着自己的一些美好的感情却毫无所觉,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正是《复活》这样的作品来唤醒沉睡的心灵吗?
说回到书中的法庭审判前,玛丝洛娃对聂赫留道夫的感情经历了一个由爱到恨的过程,但后来是否又爱上他,却没有这么的简单。由于聂赫留道夫一次又一次的探监,真诚的忏悔,一次次为她和无辜的蒙冤的犯人奔走上诉,她的心灵的确是受到了震动,对聂赫留道夫的感情也起了变化,即便如此,饱受了人世辛酸的玛丝洛娃,在她那伤痕累累的心房里,在她那被愚弄被玷污的感情世界里,再怎样也不可能简单地用一个“爱”字来概括了。作者托尔斯泰之所以伟大,之所以成为文学巨匠,就是他在把笔端深触到人物内心的时候,总是善于深入地挖掘细腻地剖析那复杂与矛盾的心理,那隐蔽最深的思想内涵,都在他的笔下抽丝剥茧,层层展现。
聂赫留道夫第二次去探监时,提出要和玛丝洛娃结婚,以此赎罪,可玛丝洛娃气得脸色大变,像火山爆发般,对着毁掉了她的青春、信仰、爱情把她推向绝望深渊的人,愤怒地控诉道:“你打算用我来拯救你自己……你在尘世的生活拿我来取乐还不算,你还打算在死后的世界里那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那副肮脏的肥脸!”这字字血泪的控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作为一个底层女性对当时贵族老爷的憎恶。当聂赫留道夫走后,玛丝洛娃的灵魂进行了痛苦的搏斗,因为他的真挚一次次打动着她,当他第三次来探监时,她对他的称谓都发生了改变,亲切地叫他“德米格里.伊凡诺维奇”,这个称呼是十年前她爱他时用过的,可以看出,这是她的挣扎,爱情有了萌动的迹象,可是,这爱情的萌动又促进了她灵魂深处的反思,尤其是一件事情的发生,让她明白了不可逾越的障碍。那是她在医院被一个脸上长满疮胞的医生调戏,尽管她奋力反抗挣脱了纠缠,可人们还是向她泼污水,甚至把她赶出医院大门,而聂赫留道夫知道后竟然也相信人们的传言,围绕着要不要继续为她做出牺牲进行思想斗争,后来尽管思想斗争得出一如既往的结果,依然要和她结婚,“那怕是形式上的结合也未尝不可”,而她从他漠然处之的态度上意识到他对自己是不信任的,终于看清了她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和作用,因此,她没有做任何辩解,“极力忍住呜咽”,将委屈的泪水吞到肚子里去。实际上,这时的玛丝洛娃才真正认清聂赫留道夫掩藏在正直、善良、赎罪的面孔下那副居高临下的施舍之心,以及他始终没能摆脱的贵族阶级所固有的自私、虚伪的本性。得不到他的爱,甚至连起码的信任都得不到,对她来说“比起她已经最后判决服苦役的消息来,更加使她痛苦”,她的感情骤起轩然大波,无论如何不可能去爱他了,如果说她对他还有一点儿柔情和依恋,那么,一旦当她有机会结识另一类阳光的人——政治犯西蒙松,和他志同道合,与前情分道扬镳,这便是最正常不过的了。托尔斯泰未用任何的语言,仅用自己的艺术形象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西蒙松和玛丝洛娃的结合,并非女主人翁的自我牺牲,更不是迫于无奈而将爱情转嫁到政治犯身上,以此解脱聂赫留道夫,其实,细读作品不难从玛丝洛娃身上发现,在赴西伯利亚的漫漫长途中,玛丝洛娃与他并肩前行,“她和新同伴们的交往,给她揭开了她以前一点也不了解的各种生活趣味。”觉得他们是“好的出奇的人”,“她明白这些人是站在人民一边反对上层人的。这些人本身就是上层人,都为了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特权、自由和生命,这就使得她特别器重这些人,钦佩这些人……”可以说,以西蒙松为代表的政治犯们,带给了玛丝洛娃巨大的思想跃进,使她从内心到外表,都发生了骤变,西蒙松在一路上是从对待弱者的出发点上帮助她、开解她,渐渐地,她从他那深蓝色的眼睛里放出的光彩中,领悟到了真正的平等、尊重,也深深地爱上了他。小说的结尾,玛丝洛娃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这意味着她砸碎了精神枷锁,为了光明、自由,毅然踏上了曲折坎坷的革命道路,她的价值观和西蒙松变为一致,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结合在一切,她是西蒙松的同路人。看到这里,不得不为玛丝洛娃称颂,不得不为作者称颂,艺术形象战胜了空洞的说教,画龙点睛之笔完成了人物的最后塑造,使之脱颖而出、熠熠生辉,这样的玛丝洛娃才是“复活”了,真正地“复活”了,这是作者为她找到了一条合情合理的归宿。
谢谢精准的编按,或许这篇赏析深度不够,只是自我阅读后的一点感悟而已,能得到你的赏识,有幸了!
提前祝你元宵节快乐,阖家幸福,诸事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