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情感小说 >> 土地与黄鹂

精品 土地与黄鹂 ——土地流转的困扰


作者:寻找姚黄 举人,4738.7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05发表时间:2017-07-03 19:52:02
摘要:老点当然知道人们为什么不关心年景了。不关心年景的人当然也不关心土地。

土地与黄鹂
   听到侄媳妇问年景,老点一脸厌烦的情绪马上消失了,他快速地揉完麦穗,简单地吹去麦壳儿,数了数,一共65粒,与老点的年龄正好一致。老点觉得这是一件喜事,也是一件怪事。“65粒!上等年景!”当老点喜滋滋地报出年景指数时,侄媳妇和哑巴一群人已经走出了地头,走到了村村通水泥路的那一边,他们是给村治安主任点花生去了。
   老点非常失望,也非常恼火,好像被什么人骗了似的。他觉得他们简直不可救药了。刚刚过去的那些人,都是叛徒,都是背叛田地的叛徒!
   老点当然知道人们为什么不关心年景了。不关心年景的人当然也不关心土地。1998年盛夏,一场特大洪水消灭了所有的绿色庄稼。老点在田地里还有“瓜皮水”的时候,就开始撒播绿豆种,秋后,大地一片枯黄,只有老点等少数农户的田地里是绿色的。这一年,老点收到了满满7笆斗绿豆。看看他的邻居,什么都不种了,一片片的良田都在秋天的太阳底下晒垡头。入冬之后,政府不再像以前那样发救济粮、购粮本了,而是改为“借粮”。政府动员受灾的老百姓到粮管所借粮,需要多少借多少。当时说借多少来年还多少。村里有六成群众借了数量不等的小麦。借小麦的人转手就把小麦卖给了粮食贩子。他记得,侄媳妇刘翠英就借了2000斤颗粒饱满的小麦。刘翠英借粮的时候,还是他用手扶拖拉机拉回的呢!当时老点批评侄媳妇说:“今年借明年还,你不嫌麻烦呀?你们家又不缺吃的!”刘翠英说:“要是不用还不就赚了么?”老点说:“做梦!”
   最令老点气愤的是侄媳妇竟然“美梦成真”了。过去15年了,政府根本不提还粮的事儿。老点觉得被什么人戏弄了:借粮的白借了,不借的白不借。这跟大集体吃大锅饭有什么两样?
   两只黄漏子不停地鸣叫,在黄漏子抑扬顿挫的鸣叫声里,村书记张强来到了老点的麦田。村书记张强的爹是老点当民兵排长时的生产队长。老点比张强长两辈,张强管老点叫爷:“老点爷,今年咋样?”这是今年第二个向老点问年景的人,也是村书记第一次向老点问年景。老点赶快丢掉刚才刘翠英们制造的不快,伸展着树皮一样的大手,把手中的青麦粒暴露在村书记的面前,说:“65!上等年景。要是政府还收公粮,保证顺利。”老点知道,村书记最关心的是收缴公粮和计划生育。不过,那是八年前的事情了。收公粮那阵儿,老队长身体不好,老点实际上就是代理生产队长。他整天催公粮,嗓子都喊哑了。那时的小队干部村书记很倚重的。可惜后来不收公粮了,小队干部没有用了,没有用了的小队干部就失去了工资提留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下岗了。
   张强书记把烟卷掏出来,递给老点一支,自己叼一支。 书记“啪”地打着了火机,火苗窜出一拃高,把空气烧得“嘶嘶”响。老点伸着脑袋点燃了烟卷,猛抽一口,咕咚咽进肚里,问:“书记认为今年年景咋样?”
   书记抽着烟,把眼睛望向树上鸣叫的黄漏子,说:“可能比去年更好一些。”停了一下,问老点:“今年麦收过后,村里土地流转,你这块地准备咋办?”
   老点问:“流转是啥?”张书记解释说:“流转就是土地集中,办农场。凡加入者,每亩地一年支付500元,土地补贴和粮种补贴,还归你个人。你要到农场打工,农场按月支付你工资。”老点沉思片刻,似乎没有明白,问:“是村里集体办,还是私人办?”张书记说:“当然是私人。我们从县城引来一个富商,他说集中在一起有千亩土地,他就承包。”老点说:“500太少了吧?”张书记说:“不弯腰不受累,净收入500元,还少呀?你这6亩地一年纯利润有3000吗?”老点说:“好年景不止收入3000!”书记说:“不会都是好年景的。不管好坏年景,平均500,你也不吃亏,人家也赚不了多少的。”老点说:“伺候驴贩得驴屎,伺候王八落盖敲。人家不赚,图啥呢?”张书记笑道:“人家是机械化生产,赚还是要赚的。再说,办一个千亩农场,这叫科学发展观,上级政策支持,是有一部分补贴的”。老点“奥”了一下,说:“他们都同意了?”张书记知道老点问的是这片地的所有者,回答道:“基本上都同意,就差你了。”老点说:“我当不了这个家。我得打电话问问儿子。”张书记说:“我们村等着跟人家签订合同呢!你现在就打吧!”老点说:“没带手机。”
   其实,老点是带着手机的。他的手机是儿子买的,移动卡。每月最低消费15元。老点在上衣背部内缝着一个小口袋,专门装现金和手机,他觉得这样保险。老点害怕打长途话费太贵,便撒了一个谎。张书记说:“用我的打吧!”张书记掏出手机递给老点,老点说:“不记得儿子的号码了,要查找手机才能打。”张书记说:“那我跟你回家打好吧?”老点看看手腕上的电子表,说:“书记你看,接小孩的时间到了,俺得上幼儿园了。”张书记说:“那你抓紧时间哈!”老点说:“好。”
   张书记又给老点一只烟,老点揪掉过滤嘴,把剩下的半截烟接在这支烟上。张书记再次叮嘱老点早点打,然后把手插在裤兜里叼着烟卷走了。
   老点赶到幼儿园的时候,还没有到放学的时间。老点坐在电瓶车拖斗里一边抽烟,一边隔着大门上的钢筋棍看孩子们做游戏。他的耳边老是响起麦粒儿在空中展开的“沙沙”声。老点心想,决不能给儿子打电话,儿子几年前就动员他带着孙女跟他们一起去上海,儿子和媳妇在上海崇明承包了一片葡萄园,他们让老点看守葡萄园,老点当然舍不得他的6亩土地。他拒绝了儿子,为此,儿子气得跟被气筒打了气似的。
   老点认为一亩地一年500元太少了。他也明白,那些不认真种地的人,一年的纯收入是达不到500元的,特别是秋季,天气稍有旱象,水稻就得灌四五次井水,光抽井水的费用一亩水稻少说也得300元,加上种子、化肥、除草剂、农药等,500元只多不少。碰上这样的年景,种地就是“赔本赚吆喝”了。不过,老点不会“赔本”的,他有一口属于自己的“老鳖井”,那是几年前天旱,他请专业打井队打的,花了8000多点,政府补贴4000元。事实上,老点或多或少地期望天旱,天旱时,他的“老鳖井”就发挥了作用,能为他赚到不少钱。
   女儿和儿子早已结成统一战线了。他们一起跟老爹较劲。30年了,老点由35岁到65岁,起初,每逢收割,老点就害怕,就想起妻子。就像那些黄漏子,它们是嘴上叫做“麦黄咋过”,老点是心里叫着“麦黄咋过”。后来,女儿出嫁了,儿子也娶了媳妇。他们都在外地打工。每到麦收季节,老点都要打电话给女儿和儿子,要求他们来家帮助割麦打麦。但是,当女儿和儿子都结婚以后,老点再打电话,他们都拒绝回来。老点对着电话发脾气,骂了女儿骂儿子。女儿和儿子是他一手带大的,老爹孤身一人生活了30年,他们知道老爹不容易,他们都是孝顺孩子,他们都要求爹要么跟他们一样到上海来住,不种地了;要么让老爹找机器割麦、打麦,所有的费用都是他们来出。他们跟老爹细细地算了一笔账,他们来回的路费和误工费加起来比老爹收的粮食还多。老点明白了这个帐,就不再要求孩子们回来了。但他不会丢掉土地去和他们同住的。因为这里有他的家,他的土地,他妻子和父母的坟墓。
   幼儿园放学了,孙女跟一群布娃娃一样的幼儿站在大门内侧,等待家长来接。大门被打开,孩子们像蝴蝶一样扑向他们的家长,只有他的孙女站在那里,他的孙女站在那里像一个被遗弃的布娃娃,老点微笑着亲了一下孙女的脸蛋。他看见孙女的脸蛋红得如同一只染色的鸡蛋,他的嘴唇触摸到孙女的脸蛋上就像触碰到一只盛满开水的瓷碗。老点感到很惊讶:“乖,头这么热!你病了么?”孙女咳了两声,说:“爷爷,我头疼。”
   老点有着专家一样的经验,他的经验就是根据少儿的肤色、体温、精神状态来判断少儿是什么病。这是他独自一人把女儿和儿子养大的结果。他知道孙女生病了,孙女肯定是夜里吹电风扇吹病了。夜里本来不算热,可是孙女却要吹风扇,吹着吹着就睡着了。老点判断,孙女可能是感冒了,还有被医生称为“呼吸道感染”的咳嗽。
   老点把孙女拉到镇上医院,医生对他孙女展开漫长的检查和化验,结果出来,孙女得了感冒和急性肺炎。老点办理了住院手续,要给孙女连续服药和挂吊针治疗。老点平时很抠,但对孙女从来不抠。何况现在又有“新农合”,可以报销70%,花不了太多的钱。老点准备一直把孙女的病完全治好了再回家。
   这家医院是乡“新农合”指定医院,条件不错,医院里病人不多,老点占了一间病房,病房里有三张病床。老点从来也没有独占一间病房的经历。他觉得很满意。
   医院前面30米处就是街道,街道上有饭馆,吃饭、饮水都十分方便。孙女喜欢吃火腿肠下方便面还有鸡蛋炒干饭。这两种食物简单且便宜。老点喜欢吃面条,每顿一大碗面条即可。这样在医院里呆了三天,孙女不再发烧,可咳嗽还没有见好。主治医师建议再化验一下,老点不敢大意,听从医生的安排,再次做了检查,发现血象依然很高。老点有些不高兴地说:“打了三天吊针,还有炎症,你们用假药呀?”医生说:“谁敢用假药呀?我们这是正规医院!你这孩子是炎症时间长了,没有别的问题,再住三天必好。新农合给你支撑着,你怕什么呀大叔?”老点说:“不是钱的事儿,时间长了,俺孙女跟不上课了!”医生说:“你孙女上几年级?”老点说:“学前班。”医生说:“学前班上什么课呀?不就是玩么?”老点说:“还背《弟子规》呢!”医生说:“你不会教她呀?”老点说:“我只上过四年级,《弟子规》上的字还认不全呢!”医生说:“认不全你问我呀?我保证百问不厌!”
   老点不置可否地“嗯”了一声。同意继续用药。老点知道,什么事也没有孩子的事情大。如果耽误了孩子的病,他没法向儿子、儿媳交代的。
   老点住院的第四天下午,张书记带着一位陌生人来看老点。陌生人大约四十来岁,剃着板寸头,大脸大眼大鼻子,穿一生银灰色的西服,足蹬黑皮鞋,公司老总和黑社会老大的派头兼而有之。张书记向老点介绍说:“这位就是承包我们村千亩土地的王总,听说孩子病了,特地看看你。”说着,两人把手里的东西放在一张空闲的病床上。老点看到,王总拿的是两桶奶粉,张书记拿的是一盒纯牛奶。“来就来了呗,还带东西!”老点埋怨地说。张书记说:“另外村里几位干部商量一下,决定给你解决三百元药费。”张书记把三张红皮的崭新的钞票递给老点。老点感激的眼睛有点潮湿了,连声说:“谢谢!谢谢!”
   老点知道,这些年村里也是没有多少钱的。张书记拿钱给他,肯定与土地流转有关。老点把张书记拉到门外边,悄声说:“这人承包咱们的土地,是种粮食还是盖房子呀?”张书记说:“当然是种粮食啦!千亩土地盖房子,谁有那个胆呀!”老点又问:“他会种庄稼吗?他种庄稼认真吗?”张书记说:“放心吧,人家是省农业大学毕业的。在我们县农业局工作八九年了。”老点点点头,重新回到屋子里。
   老点问王总:“你一个人种一千多亩地,你种得了吗?”
   王总笑着说:“外国人韩丁一个人种几千公顷土地。我们是机械化生产。再说,我也不是一个人种,我要雇几个长工。到收种的时候,我还要雇很多短工。”老点“奥”了一下说:“我现在就给儿子打电话。”说着掏出藏在背后的手机,可是手机不知啥时候自动关机了,他怎么也打不开。老点沮丧地说:“几天没充电,手机没电了。”张书记问:“你没有电话本?”老点说:“没有。号码是儿子弄手机上的。我一会回家拿充电器,晚上给儿子打。”张书记说:“抓紧时间,这两天就要割麦了。我们在收割前要签订合同的。”
   张书记和王总走后,老点在病房里走来走去思考问题。医院墙头外面是已经泛黄的大片麦地。墙头内是一排高大的白杨树,白杨树的枝桠升到了二楼病房的高度还在继续往三楼升。老点看见窗外的阳光里飘浮着一团绿色的云雾,若有若无的绿色云雾像远处有一群鸟在阳光里飞翔,空气因而充满了绿色植物的馨香。他清晰地看见了树枝上站着一只红眼睛、绿脊背、黄肚皮的黄漏子。这只黄漏子肯定也看见了老点。但这个黄漏子一声不吭,黄漏子不叫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老点觉得黄漏子好像害怕惊扰了病中的孙女。他突然很感激这只美丽的黄漏子,感谢黄漏子的沉默。 
   第二天老点听到了墙头外面的机器声。这是一种名叫“谷神”的胶轮联合收割机。现在村里已经有三台这样的机器了。只要天气好,三四天就能把地里的小麦收拾干净。老点注视病床上的孙女,他有点担心是否耽误收割小麦。不过,老点又觉得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村里割麦,要从村村通水泥路边第一块麦田开始,老点的麦田正在这块千亩土地的中间,收割机到达谁的麦田,机主会通知你的。如果你有事儿不能到场,机主会用随机三轮车把你的麦子送到你指定的地方。

共 13732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土地是农民的根。可是在时代的发展中,农村留守的只是那些老弱病残,老点就是其中的一位,也是成千上万留守人员中,最普遍、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舍不得土地的人,他的坚守在时代的变迁中,显得那样的不堪一击,最终变得苍白无力。小说用现实手法,将现实中的农村,农村的真实现状,一一的表述出来,将老一辈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依恋之情,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用黄漏子(黄鹂)凄惨的叫声:“麦黄咋过?麦黄咋过?”贯穿全文,将农民种地、抢收的辛苦呈现出来,通篇读完,热泪盈眶,为三十年前,老点的“老婆与那个小媳妇一样,都是死于麦收时节,死于没日没夜地抢收抢种的所谓“三夏”时节”;为老点对土地的坚守,为农村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农村人的思想变化等等而感动,更为作者富有生活气息的、深厚的文学修养感动。拜读佳作,倾力推荐共赏!【编辑:清纯芳心】【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704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纯芳心        2017-07-03 19:55:21
  感谢赐稿江山!遥祝夏安!期待更多精彩!
清纯芳心
2 楼        文友:清纯芳心        2017-07-03 20:01:40
  很感人的小说,问候作者!
清纯芳心
回复2 楼        文友:寻找姚黄        2017-07-03 20:45:09
  感谢编辑的正确解读和深刻按语!
3 楼        文友:寻找姚黄        2017-07-03 20:47:01
  今天无网,才看到,谢谢编辑的深刻解读!
寻找姚黄
4 楼        文友:老土        2017-07-04 07:22:58
  老点的形象,是很多坚守农村的老一辈农民的代表,内容深刻,有社会意义。恭喜老师美文加精!
老土祝您写作愉快!
回复4 楼        文友:寻找姚黄        2017-07-04 12:52:25
  谢谢老土先生!俺写的也是老土!
5 楼        文友:樱雪        2017-07-04 08:47:04
  麦黄咋过,麦黄咋过?土地都没了,何来麦黄呢?老点最终架不过儿子,去了上海看葡萄园。小说将当下农村之现状表达得淋漓尽致,种了一辈子地的老点便是当下亿万农民的代表,如今没人再愿意耕耘在脚下的黄土里,那些黄土地的价值在哪里?虽然土地政策五年一个变化,但是时隔十五年,也没人提起,即使没地的人也不吭不响。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问好老师!
一个人的KTV,自己唱给自己听。
回复5 楼        文友:寻找姚黄        2017-07-04 12:53:31
  谢谢跨界阅读和评论!
6 楼        文友:雅润        2017-07-04 09:34:39
  恭喜精品,精彩无限!祝福写作愉快,夏安吉祥!
雅润
回复6 楼        文友:寻找姚黄        2017-07-04 12:54:08
  谢谢编辑朋友!
回复6 楼        文友:寻找姚黄        2017-07-04 20:27:12
  谢谢编辑老师。
7 楼        文友:醉童        2017-07-04 13:07:13
  恭喜作者获评精品,祝佳作不断!
回复7 楼        文友:寻找姚黄        2017-07-04 20:27:55
  谢谢您!
8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07-04 17:03:15
  拜读老师精彩美文,欣赏学习,祝贺精品,遥祝夏安!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回复8 楼        文友:寻找姚黄        2017-07-04 20:26:35
  谢谢追梦。
9 楼        文友:清纯芳心        2017-07-04 19:03:19
  恭喜获得精品!
清纯芳心
回复9 楼        文友:寻找姚黄        2017-07-04 20:25:22
  谢谢编辑人!
回复9 楼        文友:寻找姚黄        2017-07-04 20:26:05
  谢谢编辑老师!
10 楼        文友:哪里天涯        2017-07-06 22:02:27
  欣赏老师精品佳作并祝贺。
哪里天涯
回复10 楼        文友:寻找姚黄        2017-07-07 05:12:53
  谢谢您!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