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北风情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北】记忆中的农村(散文3)

编辑推荐 【东北】记忆中的农村(散文3)


作者:卜奎老人 布衣,15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97发表时间:2020-02-17 16:37:36
摘要:回忆过去东北农村的生活境况


   点煤油灯的人家,实在不多,即使是地主、富农之家,也不敢这样破费。只有逢年遇节,稍宽绰的人家,才能用煤油灯和蜡烛。简陋的煤油灯,也可以自制。带盖的玻璃瓶,装个铁片卷成的灯芯管,安上线芯,倒入煤油,就是一盏灯。
   那时候,农户家大都没有钟表,计时全靠太阳,真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农民干活要起大早,唤醒全靠公鸡。公鸡打鸣,比钟表还准。夏季,鸡叫头遍,大约在凌晨3点多;鸡叫三遍,则东方闪白了。到了冬天,鸡叫就没有人理会了,农村人劳累了春、夏、秋三季,全靠猫冬将息呢。不必怕鸡叫搅了谁的回龙觉,庄稼人没有失眠的。
  
  
  
   二十旧时的童养媳
  
   过去,农村存在童养媳现象。童养媳在辽宁一带,叫做小接媳妇。意思有两层:一是这媳妇年龄很小,二是这媳妇不是正式迎娶“大接”来的,而是随便的“小接”来的。
   那时,穷人家孩子多养不起,就把女孩给人家做童养媳。女孩一般在五六岁,就被婆家接去,养大到十五六岁,就成亲圆房了。接时,一般男方要给女方一些彩礼,只是数目很小,常常是几百斤粮食之类。
   小接媳妇,是变相的奴隶。奴打奴做的劳动,自不必说,还要受多样的欺侮和折磨。婆婆是施暴的主力,好像要把自己当媳妇时受到的虐待,在童养媳身上发泄出来。小姑、小叔,常常做了帮凶,也加油添醋。至于未来的丈夫呢,年小无知,绝不会施以援手。
   及至童养媳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就举办适当的结婚仪式,叫做“上头”“圆房”。成了正式媳妇,地位也不会上升多少。因为“娘家没人”(主要是穷困),她们始终不能直起腰板。多年媳妇熬成婆,只有到了婆婆衰老不能掌事时,童养媳才能多少改变处境。如果遇到寡情无意的丈夫,那样她们则会委委屈屈直到终老。
   在过去,婆婆虐待媳妇,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童养媳是在最底层的。女人何必虐待女人?原因很是复杂,历史上妇女地位的低下,贫穷造成的情绪的焦躁,一代代婆媳矛盾的恶性循环,或是个别人性格中的怪癖因素,造成了“婆媳是天敌”这一至今未能弥合的陋习。
   如今,农村女性的地位近乎恶性的提高。结婚时要求的“万紫千红一片绿”,(万紫:10000张5元票;千红:1000张100元票;一片绿:600张50元票,共18万元),一动(轿车)不动(房屋),显示了女性的新的身价。且慢,难道这是为昔日的童养媳在复仇吗?
  
  
   二十一农户家的孩子
  
   过去落后封闭的农村,农户家的孩子,因为家境经济上的贫穷,加上家长们思想的保守与短视,绝大多数都较少读书,因而输在起跑线上。
   漫长的封建社会,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数亿文盲。及至到了20世纪中期,农村孩子读书止于初小毕业,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原因是:第一,当时乡村一般只设初小,读高小要到中心村,这就要增加许多负担与困难。第二,贫穷的家庭,急需劳动力下地干活,多数的十多岁孩子,就都成了“半拉子”(童工)。第三,多数家长,还没有“知识改变命运”的认识,特别感到女孩读书无用。
   在过去,对农户家男孩的人生安排是:学龄前的5、6岁,就要帮家里干些杂活,如扫地、喂鸡之类。上学的间隙,也要做些家务,或是干些地里的杂活。初小毕业,多数家长不会考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事,而是自然而然地下地种田。看来,在中国最容易就业的岗位是当农民种地,不看学历,不要求技术,也无须考试,就可以上岗。男孩在11至16岁之间,是半个劳动力,农活负担半份。他们铲地时捣短,铲一段,扔一段;回程时,再铲扔下的那半段。割地时,拿成人的一半的垄数,总之速度是同样的。16岁的男孩,在劳动强度上,已经与壮年的庄稼汉相同。
   同期,对农户家女孩的人生安排是:学龄前不能够尽兴玩耍,也要做些力所能及的杂活。在较长时期里,女孩是不上学读书的,在家学做饭,学针线。有的女孩上学,也只限初小,中途辍学的情况也是有的。16岁是旧时女孩出嫁的起始年龄,一般不会超过20岁。出嫁,决定女孩大半生的命运,在较多的情况下,吃苦、受气,是常见的遭遇。过去的妇女,身处底层,承受多方面的役使、欺侮、钳制,农户家的女子,苦楚更加重几分。
   时值21世纪,中国农村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由于历史形成的农村、农业的劣势,加上自然环境的制约,农村的孩子的人生起跑线,仍然较城市的孩子延后了较长的一段距离。当前的精准扶贫,就是要矫正这历史遗留的差距。
  
  
   二十二农村的光棍
  
   光棍,是指终生未娶的男子,已婚丧偶后长期未能再娶者也在此列。这是一群孤独的人,失去生活常态的人,因而也是值得同情的弱势群体。
   生为男子汉,为何成了光棍呢?原因大体有如下几点:
   适婚期过于贫穷,无有女人肯于下嫁,一误再误。老实说,过去农村姑娘出嫁,要求并不高,只要对方是个身强体壮的男子汉,并没有财物上的过多要求。找不上媳妇的男人,那是穷到极端的境地了,再加上男方本人过分窝囊,也就把婚姻错过了。
   本人身有残疾,难以找到合适配偶。有的男子,因为老天不公,使他生下来就有残疾,有的双目失明,有的腿脚瘸拐,这就不好搭配了。当然,也有的残疾人,有志自立,学有一门手艺,能够糊口。这样的人,也能够残找残,疾对疾,成家婚娶。
   为人好吃懒作,身染种种恶习,没有女人敢嫁。在农村,二流子一类的人不多,但是每村总还会有那么一二个。这种人,游手好闲,贪吃懒做,小偷小摸,坑蒙拐骗,真是人见人烦。显然,没有女人敢于近前。
   身处穷山恶水的荒僻乡村,女子只出不进,难以婚配。有的地方,自然条件过分恶劣,拿农民的话来说,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这里是年年歉收,岁岁饥荒,即使是精壮的劳力,也不得温饱。人们都想离开这个地方,却苦于没有门路。只有姑娘们有一线生机,那就是嫁出去,这算是第二次投胎。这样,剩下的,就是一群男光棍了。
   解放以后,情况有所好转。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消灭了过度的贫穷。适龄的青年男女,都得到了理想的搭配。
   然而,好景不长,对农村男子婚姻冲击的新因素出现了。城市的引力,一天天在增长,嫁工人,嫁干部,嫁军人的潮流势不可挡,姑娘相继飞走了。没有飞走的,逐渐在抬高身价,从“三转一响上下凉”,到“三金”“四大件”,再到“一动不动”“万紫千红一片绿”,使农村小伙子们望而却步。就这样,原本逐渐缩小的农村光棍群,又日见扩大了。
   救救这些光棍后备大军!
  
  
   二十三农民的养命大豆
  
   东北盛产大豆,它是贫民百姓的养命豆。说它养命,是因为贫民吃不起肉,蛋白质主要靠大豆供给。
   大豆的第一个贡献是:给东北贫民做大酱。大豆烀烂,打成酱块,吊在厨房棚上使其发酵,来年开春用盐水冲兑,再发酵即可。大酱是东北贫民菜肴的基础,沾酱菜是一年四季的看家菜,从野菜到家菜,沾了酱就可下饭。即使是炖菜,大酱也是主要的佐料。在东北,每家都有一口大酱缸,有了它,当家的心里就有底了。
   大豆的第二个贡献是:给中国贫民做豆腐。大豆磨成浆汁,熬熟之后,用卤水或石膏点兑,经压制即成。豆腐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可以称它为祖国第五伟大发明。它是一种万能菜,可凉拌,可红烧,可卤制,可清炖。据说豆腐能做出几百种菜,光是用这一种材料,就能做出豆腐筵席。
   大豆的其它众多的贡献是:它可以百般花样,随意成菜。炒盐豆,煮毛豆,生豆芽,磨小豆腐,做纳豆,等等。在没有塑料大棚技术之前,冬季缺乏蔬菜,大豆挺起饭桌上的半边天。
   我自幼生长在农村,又属贫民阶层,所以对大豆有很深的感情。即使今日各家生活水平已经大有提高,但是仍不能疏远豆腐。日常菜谱常有“鸡刨豆腐”“红烧豆腐”“豆腐汤”压桌,即使到饭店聚餐也常点一款“麻婆豆腐”。谢了!大豆。
   最近,网络揭示:近几年中国每年进口大豆达到需要总量的70%,这情况真是令人吃惊,感到难以接受。中国是大豆的故乡,是中国人的救命豆,如今自己不种需要进口,我们愧对祖先啊!
  
  
   二十四万能的鸡蛋
  
   过去在农村,鸡蛋有着多种功能:它是食品,它是菜肴,它是营养品,它是礼品,它有时还可以代替货币。养鸡,成本小,易饲养,农家几乎家家都要喂上几只,鸡蛋自然家家都有。
   煮鸡蛋,是最基本的吃法,哄孩子,给孩子过生日,家人出远门,农家都会煮鸡蛋。不过,这类吃法,只是少量的尝试,不会煮得太多。唯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妇女生小孩时,可以多煮些。说来可怜,女人平常是舍不得吃鸡蛋的,生产时没有什么营养品用来补充体力,只好破例多吃些鸡蛋了。
   摊鸡蛋,就较为上档次了,大都在逢年遇节或是贵客进门时食用。此菜正规的名字叫“摊黄菜”,因色彩而得名。饭店做的这个菜,呈整体的圆饼状,不散不碎。农家都是大锅,无法颠勺,碎了也照样吃个满口香。
   鸡蛋糕,这是专给病人、老人吃的品种。两个鸡蛋,一大碗水,加上佐料搅匀了以后上锅蒸熟。如果有个头痛脑热,一大碗鸡蛋糕吃下去,发了汗,也就好了。
   荷包蛋,在汤水中成形,白皮包黄心,状如荷包。它的用场,与鸡蛋糕类似,适合病人、老人食用。
   鸡蛋酱,这是一种又节省又下饭的吃法。一个鸡蛋,半碗大酱,不过是借个味罢了,是打发馋鬼的招数。
   咸鸡蛋,鸡蛋攒多了,又不太急于用钱,就腌上它。腌好了,家人吃时,每人一个。来了客人,一切四瓣,码上一盘,也可凑个数。
   鸡蛋做礼品,农家也有个人情来往,没钱购买礼物,鸡蛋就是很好的礼品了。为亲戚家产妇下奶,送鸡蛋;看望亲戚家老人,送鸡蛋;探视亲戚家病人,送鸡蛋;亲戚家孩子进城上学,送鸡蛋。
   代替货币,旧时农村,大多数家庭处于贫困状态,除秋后卖粮有些现钱之外,平常日子里是手无分文的。那时的农村,几乎没有商业活动。然而,买火柴,买针头线脑,买文具,买豆腐,这最最起码的项目,不能不进行吧?于是,变通的方式出现了,鸡蛋可以代替货币。一个鸡蛋,换四盒火柴;四块豆腐,要用二个鸡蛋交换,等等。
   小农的自然经济,封闭的农家村落,人们就是这样生活着。做为一位曾经在这种环境中生活过的人,这些情景,在我的记忆里永远地存留着。
  
  
  
   二十五农村的互帮互助
  
   过去在农村,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淳朴自然、平等互惠、相互依赖、坦诚无间的。一个村落,近乎一个大家庭。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因素:
   村落的形成,都是一户或几户从关里逃荒而来的农户,逐年增殖扩大。每一个村子,都有一个或几个同姓的家族群。农户之间,往往是亲连亲,亲套亲,这是同地域繁衍的结果。同族或亲属,有血缘牵联,自然亲密。
   生产力的低下,经济上的困窘,个体无法生产与生活,必须共同合作,相互依赖。要想种地,需要两匹大牲口,三个劳力,俗称一副牛犋,搭伙是必须的。种地需要工具,大到犁杖车辆,小到木铣钉耙,不下百余种,小门小户是置办不起的。自然状态下的生活,需要的工具,也是很多的。碾米的石头碾子,价格昂贵。筛粮筛米面的箩筛,多至十几种,用费不菲。在农村相互借工具、用具,是经常而随意的事情。有时,某家的梯子,借遍全村,主人用时需要现找。而熬药的瓦壶,只能借,不适合归还。
   封闭又是抱团聚拢的一个原因。自然村落,似乎与世隔绝,没有外来的任何信息,更不会有外人光顾。人们需要相互交流,只能去找三叔、二大爷;闲时想要唠唠嗑,只能去找七大姑、八大姨。乡亲之间,见面必按家族辈份与亲戚关系称呼,不能提名道姓。没有任何家族亲戚关系的两个人,一声“二叔”或“三舅母”,真是热乎乎的氛围。
   在农村,各家遇有大事操办,各家都主动上门帮忙。
   盖房子。盖房子是农家的一件大事,有人为此拼搏终生。当然,农村家住房,依据自身条件,可大可小,或高或低。在过去的农村,最低档的住屋是窝棚或马架子。那就是用柳条、茅草撮起来的“人”字形的小小的窝。土坯、草房,是较为普遍的住所,因为原料都取自大自然,用的是劳力。脱坯割草,靠自家长时间的积累,而组合建造则是由村民们出手相助了。
   婚丧大事。农家遇有婚娶,各家青壮年主动前来帮忙,迎亲的准备,筵席的操做,都是村民们各司其职。谁家老人去世,也是大家主动上门,帮助料理。因为家族与亲戚关系的密集、交叉,几十人、上百人为逝者披麻带孝的情景常常见到。
   繁重、复杂、特殊技艺的项目。有时,农户家出现靠自家力量难以完成的项目,就必须求助于乡亲了。比如,搬家,移动重物,寻找走失的牲畜,护送病人,排出雨水,编筐织篓,剃头,写信,腌菜,裁剪新式衣服,搭便车,等等,都要大家合作互帮。

共 19371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的经历,越是生活经历丰富多彩的人他创作的文学作品就越被人们所喜爱。作者卜奎老人用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基础,洋洋洒洒地为读者创作出近三万字的散文作品,让读者清晰地了解了东北民俗的点点滴滴,同时也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到东北地域农民千百年来约定成俗的生活习惯,了解了这一文化的深刻内涵与外延。感谢赐稿!期待继续!【东北风情编辑:朱暖】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云集        2020-02-18 14:40:43
  卜奎老人写的实实在在,很有东北地方特色。作者是否是东北齐齐哈尔人?
我巳向贵网发去15篇文章
2 楼        文友:卜奎老人        2020-02-20 06:33:06
  谢谢阅读。我是沈阳人士,在齐齐哈尔大学(师专、师院)工作、退休已经近60年了。我回忆的生活细节,是辽沈地域的情景。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