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一篇鬼话,一段深情(随笔)

精品 【晓荷】一篇鬼话,一段深情(随笔)


作者:秋水翁 秀才,1759.1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97发表时间:2022-11-12 15:39:40
摘要:此为《红楼梦》七十八回笔记。


   林四娘的故事,本是远去的传奇,并无可考,然而却被这一群腐儒强作了歌功颂德的题目,以颂扬当时的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也许在当时,找不出可以歌颂的东西,所以借这样的故事来作这篇婢文,以颂皇恩浩荡。可见大多数婢文,不过是满足时局的需要,所以虚构或枉吹的东西居多。
   不过我们可以借贾宝玉所作的诗文,来探一探作者的态度:
   ……
   恒王得意数谁行?姽婳将军林四娘。
   号今秦姬驱赵女,秾桃艳李临疆场。
   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
   胜负自难先预定,誓盟生死报前王。
   贼势猖獗不可敌,柳折花残血凝碧。
   马践胭脂骨髓香,魂依城郭家乡隔。
   星驰时报入京师,谁家儿女不伤悲!
   天子惊慌愁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
   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
   我为四娘长叹息,歌成馀意尚彷徨!
   这是贾宝玉诗文的后半部分,前面已经有环、兰二位作了铺垫,贾政说不够恳切。然后贾宝玉便对写这类诗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宝玉笑道:“这个题目似不称近体,须得古体或歌或行长篇一首,方能恳切。”众人听了,都站起身来,点头拍手道:“我说他立意不同,每一题到手,必先度其体格宜与不宜,这便是老手妙法。这题目名曰《词》,且既有了序,此必是长篇歌行,方合体式。或拟温八叉《击瓯歌》,或拟李长吉《会稽歌》,或拟白乐天《长恨歌》,或拟咏古词,半叙半咏,流利飘逸,始能尽妙。”贾政听说,也合了主意,遂自提笔向纸上要写。
   贾宝玉首先提到写这类词的形式和风格,咏古词,应该半叙半咏,方可尽情,所以这词应属长篇。这其实正迎合了贾政的想法。再看他写的内容,“起承转合”运用得相当熟练。尤其是最后两句,一方面赞美林四娘,另一方面却对当权者进行了讽刺——在男权社会里,本该由男人出征打仗的,而却要歌颂一个女人的战功,那些天天叫嚷仁义道德的男人又是多么的不堪!所以诗文“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是对当时掌权者极大的嘲笑。
   虽然这后半部分极力赞美了林四娘,也十分动情,然而整篇看来,不过是应景之作,是缺乏真情实感的。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样作来的诗,才有美感,才能产共鸣,也才有灵魂。
  
   五
   所以作者立即调转笔头,借了《姽婳词》的衬托,给读者展示了一篇真正深情的诗文:《芙蓉女儿诔》。
   在为晴雯写这一篇悼词之前,作者是煞费苦心的,前面一系列的铺叙,都在把贾宝玉那种悲愤的情感推向高潮。他参加应酬;去晴雯家亲自祭悼扑了个空,寻黛玉不着,转而又作这一篇“鬼话”,作者似乎有意在让贾宝玉的深情和悲伤被打扰,——越是被干扰,越能积累起人的情愫。
   所以当一天的忙碌过去之后,四周一片静寂,他把那颗属于自己的心安放下来,过去的点点滴滴才涌上心头:每一次相逢和笑脸,每一次嬉戏与打闹,她的一颦一笑,一转眼,一回眸,都那样刻骨铭心,那样撕心裂肺。
   独有宝玉,一心凄楚。回至园中,猛见池上芙蓉,想起小丫鬟说睛雯做了芙蓉之神,不觉又喜欢起来,乃看着芙蓉嗟叹了一会。忽又想起:“死后并未至灵前一祭,如今何不在芙蓉前一祭,岂不尽了礼?”想毕,便欲行礼。忽又止道:“虽如此,亦不可太草率了,须得衣冠整齐,奠仪周备,方为诚敬。”想了一想:“古人云,‘潢污行潦,荇藻苹繁之贱,可以羞王公,荐鬼神’,原不在物之贵贱,只在心之诚敬而已。然非自作一篇诔文,这一段凄惨酸楚,竟无处可以发泄了。”因用晴雯素日所喜之冰鲛一幅,楷字写成,名曰《芙蓉女儿诔》,前序后歌;又备了晴雯素喜的四样吃食。于是黄昏人静之时,命那小丫头捧至芙蓉前,先行礼毕,将那诔文即挂于芙蓉枝上……
   这一篇诔文,是大观园女孩子的众生相,既有共性,又有人的个性。芙蓉,俗称荷花,代表一种美好的生命特征:孤傲、纯洁,远离世俗的一切污渍。女儿,不仅指晴雯,更指大观园那些悲惨结局的女孩子。这一篇诔文与前面林黛玉的《葬花词》形成对照和呼应,似乎都是对青春的一种悼念,也是对世俗压迫人性的一种无奈的申诉。
   特别是诔文中那句“始信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陇中,女儿薄命。”一方面表达了贾宝玉对晴雯的深情和表白,另一方面,却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不舍和遗憾。也许多少个日夜里,贾宝玉独枕床榻,思念起晴雯时,只有眼角的泪、伤痛的心陪伴着他……
   前面的《姽婳词》与此时的《芙蓉女儿诔》,都是纪念一个死去的女性,作者很擅长用对比来展现小说里内容的推进和情感的演变。从内容与形式上看,这两篇诗文的对比正好说明的了什么是婢文,什么是人文,读者一看,便知道哪篇文章更具有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诔文后面借助屈原《离殇》的形式,表达了对晴雯的怀念,寄托了对美好事物永不消失的期望。那些美好的形象,愉快的经历,如今只停留在记忆里,随着岁月的流走,余下一片荒漠,让人怅然失落。
   “发轫乎霞城,还旌乎玄圃。既显微而若逋,复氤氲而倏阻。离合兮烟云,空蒙兮雾雨。尘敛兮星高,溪山丽兮月午。何心意之怦怦,若寤寐之栩栩?余乃欷怅怏,泣涕徨。”
   倘若你真的有幸成仙,那么你就该驾着车子,从碧霞城出发,又回到昆仑山的园圃。隐约之间,我能看到你在太空,仿佛我们的情感已经互通,你感念到我对你的思念,你如仙家的形态在我眼前漂浮不定,我与你之间隔着蒙蒙的烟云细雨。此时此景我无限地悲伤、失魂落魄,泪水横涌。这令人多么感伤!多么不舍!又是多么地痛心!
   这篇诔文的完成,似乎也是对大观园里众多生命的一个完整的交待,是青春的结束语,就像学校的毕业留言一样,充满着离散的悲戚;告别的殇楚;命运的寄托与期望……
   《芙蓉女儿诔》是一篇充满着悲愤的诗文。文中前部分写晴雯的生平;贾宝玉与她长期以来相处的情感,然后带着憎恨的口吻,写到晴雯遭妒被逐而夭的过程等,其实这正揭示了礼教正统思想约束人性,残害生命的罪恶。也许作者呼唤着一个美好社会的到来:那样的社会,应该是人与人和谐共处,尊重人的个性,拥有更广阔的空间让人得到自由的发展。
  
   2022年11月12日于源来茶府
  

共 7509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晴雯死后,王夫人驱赶了大观园的小戏子,到贾母处述职,又说了晴雯不少坏话;宝玉应酬回来,迫不及待询问晴雯的死讯,却被贾政唤去作诗;接着讲了林四娘的故事,宝玉按要求写了一篇《姽婳词》勉强应景。而这一切都是为宝玉写《芙蓉女儿诔》作铺垫。“姽婳”即“鬼话”,是专为利益集团服务的,不带任何个人情感,《芙蓉诔》是宝玉纪念晴雯的最高形式,倾注了深情,揭露了残害美好生命的罪恶。在一假一真的强烈对比中,体现了作者的憎与爱:憎恨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对生命的残害,呼唤民主、平等、自由的到来。对比和隐喻是曹雪芹一贯的手法,强烈的对比代表强烈的爱憎,隐喻则预示着书中人物的命运走向,晴雯之死为黛玉之死埋下伏笔。作者的笔记,在原著的基础上深度挖掘,用独到的见解,将人性与制度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展现在读者面前,发人深省,引人思索。力作!开阔视野,启迪心智,读之受益。【编辑:亭上秋风】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1117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亭上秋风        2022-11-12 17:33:13
  鬼话与真情,丑恶与美好,低贱与高贵,黑暗与光明,共存于世间。一切戕害人性的东西都是丑恶的,因为有了对比,我们呼唤真善美的存在。但愿人间少一些罪恶,多一些美好。去伪存真,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学习老师文章,创作辛苦了。
世间万事,皆有利我
2 楼        文友:萧垦        2022-11-17 22:42:55
  恭喜老师文章加精,点赞。
3 楼        文友:亭上秋风        2022-11-18 09:03:21
  读书笔记比散文更难写,散文是心灵和情感的纪实,而读书笔记是建立在对原著的理解和领悟上。特别是像《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著,更需要有渊博的学识,独到的见解,才能推陈出新,独树一帜。为老师的智慧和魄力点赞!
世间万事,皆有利我
4 楼        文友:陌小雨        2022-11-25 12:09:44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水成泛……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