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丁香】【护花使者】《象棋的故事》略谈笔记(随笔·外一篇)

编辑推荐 【丁香】【护花使者】《象棋的故事》略谈笔记(随笔·外一篇)


作者:徐其锋 白丁,2.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66发表时间:2023-05-04 12:24:13


   作者叙事中较厉害的一点是,女主角在心中不断提起她死去的孩子,一遍遍将近大概四五次;又一遍遍表示自己绝不责怪对方,诸如此类。书信的体裁给予了作者重复强调的权力,而不会落入刻意的窠臼,而每一次重复又仿佛绳子拉拽读者继续阅读,所以我想,采用书信的形式是极智慧的选择,不仅让情感更为直白强烈,也增加了文字排布的可能。
   除此之外,文中存在一个有趣的、类似因果关系却相当矛盾的东西:女主角向作家献出了初夜,随后又为其守身,因认为被对方触摸过的身体是神圣的;而为了他们的孩子的生活,她又选择向富人卖身。一切好似都是为了作家,这种一步步陷入的过程尤其引人印象深刻。
   小说还设置着精妙的线索,其中之二是老仆人和每年女主角送给作家的花。作家既然沾花惹草,便多次忘记了女主角,反而是第二次同床后女主角因自己被视作妓女而悲愤即将离开时,为其开门的老仆人却认出了她。这种差异和情节的收拢仿佛锁链猛地勒紧我的脖子,精妙。至于每年的花,被用以加深了遗忘的伤痛,而全文结尾也提示了对作家回忆的激发。花代表着爱情,每年则代表着时间,这是一个与文章氛围极相符的线索。
  
   (3)
   读罢小说时笔者多次思索,如女主角的爱情是否值得,又是否绝对纯洁?用尽一生追逐一个不可能的愿望,在旁人看来未免显得冒失,但这种渴求而永不可得,笔者在两年前塑造一个近乎完美的角色时感受过。一切的动机,对我而言都是对美的追求。我从未希望那个角色能够给予我力量或鼓舞,而仅仅想从她身上得到一些不现实的、让我施行对美的追求的事物,借此得以逃离空洞而腐败的现实。虽然那种强烈的依恋大致只维持了两年,现在也不过在内心深处留存一丝微弱的气息,但我真切地体会了一种不顾一切陷入的美满。
   此处值得一提的是,笔者从某一刻起便发现人所做一切的目的都是取悦自己。不论是社交还是独处,愉快或痛苦——谈到痛苦,我曾对他人表示,痛苦带给我一种存在的清晰,当情感流过大脑,我乐于抛开一切。因而可以认为,在我看来,我所接受的痛苦是一种享受,而相当数量的人不能理解。这里借波德莱尔的意思,他人愚蠢地因我痛苦而同情我,是一种无知,因为他们从不知晓痛苦究竟对我的意味着什么。回到“取悦自己”的话题,人所做的一切都是自私的,即使谁愿意“无偿”捐款,他也绝非“无偿”,而是获得了赞扬与自身的某种认同;即使热恋的情人愿意为对方去死,这种看似悲壮的情感也只是源于他们心中对自身“乐于奉献”的赞扬罢了(我想,正如能量守恒定律,一种主动牺牲的发生通常伴随着获得,或将伴随着获得)。因此,人与人之间被我加上了一层厚重的隔阂,我越发坚信人的不可信,因为连我对自己曾最珍重的东西都有所丢失,我自然难以相信他人。不过,仅仅阐述这种观点类似破而不立,提出一个信任危机又不愿斟解决方式,这样的行为比拘泥于常规(麻木)更可耻。所以我在之前议论的基础上还想表示,人为自身着想是最可理解的事实,这也和生物的本能相连。既然如此,如果人想要融洽地群体生存,就需要接受这种无法剔除的自私,明白假设自己想受到较好的待遇,就需要为他人思考——以牺牲自己的部分利益换取他人的利益,又凭借他人的同理心得到偿还,这虽然与交易相似,但最适宜的人际关系大概就是如此。
   这样一来,我发觉自己的阅读体验有了改变,当以固有的道德观评价人物的选择时,又能够以另一种纯粹观察的角度看待事件发展,因而人物再也不存在善恶,而是成为了彻底摆脱固有标签的存在。就此,世界在我眼中焕然一新。
   回到小说,作者无疑拥有一种自由甚至放纵的形象,而同时又真诚地面对每一段感情与相遇。女主角深知这是他的本性,所以一次次在心中写明自己毫无责怪之心。自然,女主角为爱情献出了几乎一切,在首次阅读时我对此感到微微的疑惑,但迅速意识到这样的人和故事绝非我能够评价的,因为我从不知道这份爱情对女主角意味着什么,就算有大体的猜测,也无法体会。于是,如若问我这份爱情是否值得,我站在女主角的角度,一定回答值得,因为它带来了如此的激情与愉悦,从信中可见,即便历经苦幸,爱的力量压倒了一切;而站在大众的角度,或许会认为不值得,因为女主角所做的许多事,都是不理性、不可理喻、不适宜人的生存的。站在我的角度,我会保持中立。我畏惧“数十年”、“一生”的概念,又渴望这样一种“不朽的爱情”。
   在最终,女主角终于对作家有所请求,即每年在瓶中放上百花,借此记住她的爱情。这使我感到忧伤,飞蛾不顾一切地扑向火焰,多么悲壮而苍凉,留下的只有淡淡的灰烬。
   我想,有人会因为女主角的选择感到同情或敬佩,认为她如此无私;她的信仰如此坚定,使她愿意放弃一切维护之。我倒认为,女主角的行为绝对谈不上无私,究其原因是她付出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理的慰藉,得到了她认为相等的甚至更丰厚的回报。并且,消耗一生是她自己的选择,难道他人可以因为女主角追逐自己的爱情时付出如此之多,而不愿影响对方的生活就评价其无私吗?不,她的付出与作家毫无关联,她或许往往只是在“自我感动”,她的“无私”只是旁观者的看法。在她看来,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情有可原。
   以上的一切谈论,其实可以被一个事实直接否决,即《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由于过度极端(指现实生活中几乎无发生可能性),所以评价的难度较大;或者可以理解为,茨威格借小说夸大了某种现象。我没有看到任何茨威格对小说中事件的看法,他只是描绘着某种现象,直接丢给读者,这样为读者留了白,也进一步导致了评价两极分化。
   总之,茨威格这篇小说,在文字叙述方面难以找出毛病,因为首先他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将评价的机会留给读者;并且书信的体裁的自由使我文字方面的看法偃旗息鼓,况且小说中的人物描写都相当绝妙,情节安排也自然有力。我想,茨威格做好了叙述者的角色,至于故事里体现或激发出的观念,则得由读者们自己讨论。

共 7423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作者写的两篇随笔,编辑将其合在一起编好了。读书,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乐趣。当然,大多数人读书,只读其好玩,只读其需要。像作者这样子的读书,读得如此之细,还真是不多。书中的人物,读出来了。书中的事儿,也读出来了。读出来之后,又形成文字,写出自己的感受与见解,很好!希望作者多读书,读好书,读出自己的书。感谢投稿丁香,推荐阅读。【编辑:笑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笑君        2023-05-04 12:25:07
  读出来之后,又形成文字,写出自己的感受与见解,很好!希望作者多读书,读好书,读出自己的书。
以文字表达我的心声
回复1 楼        文友:徐其锋        2023-05-04 13:01:37
  感谢您的编辑与评价!
   只是我发现,第二篇关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读书笔记好像少了一部分,不知是不是我投稿的倏忽或字数限制之类的原因。
   那么我就把余下的部分放在评论里(我认为读书笔记最好保持完整,这样议论可以更全面、更谨慎。望您理解!)
  
   (2)
   今天是2023年4月27日,我暂时没有发现这篇小说的缺陷。很大的原因是它以书信格式占据绝大多数篇幅,而叙述者又情感激烈,显然拓宽的该小说的叙事自由度。
   作者叙事中较厉害的一点是,女主角在心中不断提起她死去的孩子,一遍遍将近大概四五次;又一遍遍表示自己绝不责怪对方,诸如此类。书信的体裁给予了作者重复强调的权力,而不会落入刻意的窠臼,而每一次重复又仿佛绳子拉拽读者继续阅读,所以我想,采用书信的形式是极智慧的选择,不仅让情感更为直白强烈,也增加了文字排布的可能。
   除此之外,文中存在一个有趣的、类似因果关系却相当矛盾的东西:女主角向作家献出了初夜,随后又为其守身,因认为被对方触摸过的身体是神圣的;而为了他们的孩子的生活,她又选择向富人卖身。一切好似都是为了作家,这种一步步陷入的过程尤其引人印象深刻。
   小说还设置着精妙的线索,其中之二是老仆人和每年女主角送给作家的花。作家既然沾花惹草,便多次忘记了女主角,反而是第二次同床后女主角因自己被视作妓女而悲愤即将离开时,为其开门的老仆人却认出了她。这种差异和情节的收拢仿佛锁链猛地勒紧我的脖子,精妙。至于每年的花,被用以加深了遗忘的伤痛,而全文结尾也提示了对作家回忆的激发。花代表着爱情,每年则代表着时间,这是一个与文章氛围极相符的线索。
  
   (3)
   读罢小说时笔者多次思索,如女主角的爱情是否值得,又是否绝对纯洁?用尽一生追逐一个不可能的愿望,在旁人看来未免显得冒失,但这种渴求而永不可得,笔者在两年前塑造一个近乎完美的角色时感受过。一切的动机,对我而言都是对美的追求。我从未希望那个角色能够给予我力量或鼓舞,而仅仅想从她身上得到一些不现实的、让我施行对美的追求的事物,借此得以逃离空洞而腐败的现实。虽然那种强烈的依恋大致只维持了两年,现在也不过在内心深处留存一丝微弱的气息,但我真切地体会了一种不顾一切陷入的美满。
   此处值得一提的是,笔者从某一刻起便发现人所做一切的目的都是取悦自己。不论是社交还是独处,愉快或痛苦——谈到痛苦,我曾对他人表示,痛苦带给我一种存在的清晰,当情感流过大脑,我乐于抛开一切。因而可以认为,在我看来,我所接受的痛苦是一种享受,而相当数量的人不能理解。这里借波德莱尔的意思,他人愚蠢地因我痛苦而同情我,是一种无知,因为他们从不知晓痛苦究竟对我的意味着什么。回到“取悦自己”的话题,人所做的一切都是自私的,即使谁愿意“无偿”捐款,他也绝非“无偿”,而是获得了赞扬与自身的某种认同;即使热恋的情人愿意为对方去死,这种看似悲壮的情感也只是源于他们心中对自身“乐于奉献”的赞扬罢了(我想,正如能量守恒定律,一种主动牺牲的发生通常伴随着获得,或将伴随着获得)。因此,人与人之间被我加上了一层厚重的隔阂,我越发坚信人的不可信,因为连我对自己曾最珍重的东西都有所丢失,我自然难以相信他人。不过,仅仅阐述这种观点类似破而不立,提出一个信任危机又不愿斟解决方式,这样的行为比拘泥于常规(麻木)更可耻。所以我在之前议论的基础上还想表示,人为自身着想是最可理解的事实,这也和生物的本能相连。既然如此,如果人想要融洽地群体生存,就需要接受这种无法剔除的自私,明白假设自己想受到较好的待遇,就需要为他人思考——以牺牲自己的部分利益换取他人的利益,又凭借他人的同理心得到偿还,这虽然与交易相似,但最适宜的人际关系大概就是如此。
   这样一来,我发觉自己的阅读体验有了改变,当以固有的道德观评价人物的选择时,又能够以另一种纯粹观察的角度看待事件发展,因而人物再也不存在善恶,而是成为了彻底摆脱固有标签的存在。就此,世界在我眼中焕然一新。
   回到小说,作者无疑拥有一种自由甚至放纵的形象,而同时又真诚地面对每一段感情与相遇。女主角深知这是他的本性,所以一次次在心中写明自己毫无责怪之心。自然,女主角为爱情献出了几乎一切,在首次阅读时我对此感到微微的疑惑,但迅速意识到这样的人和故事绝非我能够评价的,因为我从不知道这份爱情对女主角意味着什么,就算有大体的猜测,也无法体会。于是,如若问我这份爱情是否值得,我站在女主角的角度,一定回答值得,因为它带来了如此的激情与愉悦,从信中可见,即便历经苦幸,爱的力量压倒了一切;而站在大众的角度,或许会认为不值得,因为女主角所做的许多事,都是不理性、不可理喻、不适宜人的生存的。站在我的角度,我会保持中立。我畏惧“数十年”、“一生”的概念,又渴望这样一种“不朽的爱情”。
   在最终,女主角终于对作家有所请求,即每年在瓶中放上白花,借此记住她的爱情。这使我感到忧伤,飞蛾不顾一切地扑向火焰,多么悲壮而苍凉,留下的只有淡淡的灰烬。
   我想,有人会因为女主角的选择感到同情或敬佩,认为她如此无私;她的信仰如此坚定,使她愿意放弃一切维护之。我倒认为,女主角的行为绝对谈不上无私,究其原因是她付出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理的慰藉,得到了她认为相等的甚至更丰厚的回报。并且,消耗一生是她自己的选择,难道他人可以因为女主角追逐自己的爱情时付出如此之多,而不愿影响对方的生活就评价其无私吗?不,她的付出与作家毫无关联,她的“无私”只是旁观者的看法。在她看来,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情有可原。
   以上的一切谈论,其实可以被一个事实直接否决,即《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由于过度极端(指现实生活中几乎无发生可能性),所以评价的难度较大;或者可以理解为,茨威格借小说夸大了某种现象。我没有看到任何茨威格对小说中事件的看法,他只是描绘着某种现象,直接丢给读者,这样为读者留了白,也进一步导致了评价两极分化。
   总之,茨威格这篇小说,在文字叙述方面难以找出毛病,因为首先他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将评价的机会留给读者;并且书信的体裁的自由使我文字方面的看法偃旗息鼓,况且小说中的人物描写都相当绝妙,情节安排也自然有力。我想,茨威格做好了叙述者的角色,至于故事里体现或激发出的观念,则得由读者们自己讨论。
2 楼        文友:笑君        2023-05-04 14:47:16
  或者,是我复制时丢了。很好!!!
以文字表达我的心声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