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水村山郭衍风情(散文)

精品 【心灵】水村山郭衍风情(散文)


作者:山水耕夫 举人,3247.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13发表时间:2023-08-15 09:57:35
摘要:为政之道,重在利民,民心所向,政之所往,恰如一缕缕轻柔飘逸的春风,荡漾在美丽的中赤河畔,给妩媚多情的水乡带来美好的未来。


   然而,岁月如流,时日不居。中赤荫桥历经二百年的风雨洗礼,为一河两岸的乡民带来通行便利,如一位皓首穷经的老者,阅览无数悲欢离合的人间故事,终于步入风烛残年,耗尽了最后的一点心血,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的历次洪水中逐渐损毁,最终在百年未遇的一九八三年“六•一六”洪水中轰然垮塌,隐没在滔滔洪流当中。只剩下两个破败的桥墩,在流水潺淙声中兀然独立,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流逝和人世间的沧桑变化。
   老荫桥毁弃之后,给当地群众留下许多的不舍和遗憾,牵扯几许难以忘怀的记忆,带来无数悠悠淡淡的乡愁。当此政通人和的太平盛世,许多村民怀念过去的时光,纷纷要求重建此桥,以偿夙愿。中赤镇党政领导倾听民众呼声,回应群众关切,决定利用社会力量重新修建万成桥,并于2019年5月发起募款建桥倡议,得到全体乡亲父老、外出乡贤、社会爱心人士的热烈拥护和广泛响应,大家奔走相告,慷慨解囊,共襄盛举。经过先行组织筹备,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保证行洪安全的前提下,重新勘测,优化设计,充实完善建桥方案。新建的万成桥于2019年10月动工,于次年10月竣工,总造价达190余万元。
   如今,重新修建的万成桥,全长56.78米,宽3.48米,墩高6.8米,廊道高4.18米,亭高5.18米。整个桥身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结构完美,布局精巧,呈现轩昂敞亮的优雅风韵,展现美观大方的非凡气势。它映照晨曦初日,融和夕阳斜晖,横跨在碧波漪澜的中赤河上,如同一列清新典雅的水墨丹青画屏,静静地矗立在青山绿水之中。
   走近这座富丽堂皇的荫桥,沿着桥台拾阶而上,可以看到大桥两边的廊柱上悬挂着“风雨廊桥承嘉庆,清明山水衍太平。”“青山掩映传诗韵,赤水逶迤列画屏”的对联,内容清新典雅,字迹峭拔遒劲,完全契合于大桥周围的意象。大桥上方的梁架檐檩上,悬挂着儒家理学的格言警句,让人耳濡目染,深受教益。吹拂着一阵阵清爽宜人的河风,漫步于平整宽阔的桥面,伫立于大桥栏杆旁边眺望,中赤集镇一河两岸的旖旎风光,如同铺开的一轴清新自然的山水图景,潇然于心,美不胜收。
   站在万成桥上抚今追昔,感悟它的前生今世,不禁让人思绪翩然,感慨万千:一座桥所承载和反映的历史,便是一个人的历史,一个村镇的历史,甚至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
  
   灵光寺的佛缘
   中赤灵光寺,是一座供奉定光佛的古庙,坐落在中赤上村朱屋自然村,中岩公路正好在寺庙前经过。从水泥公路边踱步上去,来到灵光寺的庙门口,是一个约200平方米的长方形土坪,土坪两边分别构筑一个香炉,是善男信女们焚香祷告的场所。
   中赤灵光寺总体方位坐北朝南,背靠北边突兀的山丘,面前是一片开阔平整的稻田,清风徐来,稻香飘逸,让人心境顿开。在这片稻田的前面,越过绿树葳蕤的河堤,便是碧波潺淙、轻歌曼舞的中赤河,扭动着温婉柔美的身段,吟唱着轻盈欢快的歌谣,自东向西奔流而去,充满柔媚曼妙的风情,展现清纯婉约的风华。小河前面便是延绵起伏的群山,连接邈远苍茫的天际,崇岭叠嶂,满目翠微,山岚雾气,云蒸霞蔚;云水交融,气象万千。
   站在门坪上,仰头看见“灵光寺”三个苍劲的大字,显现在大门上方的门楣上。大门两边墙壁上镶嵌着几块“功德碑”,记载着历次维修寺庙捐款人的姓名,大概有弘扬先行者、激励后来人的意思。确实如此,所有的庙宇道观都是依靠社会力量得以维持和发展,这也是一种功德圆满的事情,契合普罗大众人心向善的初衷。走进灵光寺,发现古庙是一个上、下两进的厅堂。前厅中间摆放一个供桌,桌面铺一块绣有“龙飞凤舞”图案的布幔,上面摆放一个镌刻精致图案的香炉,香炉中点燃的香烛正在升起几缕袅袅的香烟,浓郁的檀香味道弥漫整个庙堂。供桌正对着上厅中央安放的定光古佛的金身塑像,还有弥勒佛及护法伽蓝的塑像,领受广大信众前来烧香朝谨膜拜。定光古佛郑自严慈光映照,峨冠博带,慈悲肃穆、法相庄严,以流布大千世界的梵音,指点世俗迷津,以慈悲善良的心性普渡世间的业缘,庇佑天下众生。上厅堂两边镌刻着一副对联:“定有光辉昭日月,古来佛法镇乾坤。”明确地昭明灵光寺供奉的主神是定光佛,以及定光佛信仰作为客家民系特别尊崇的保护神的精神主旨和崇高境界。
   有关中赤灵光寺的记载,目前已经完全散佚,难以寻找到确切的资料。《武平县志(民国编,卷二十)•古迹志》第458页记载:“灵光寺,在中赤上村”,仅此寥寥几个字,诚然无法了解其真实的情况。根据当地民间口口相传的轶闻,以及一些长辈耆老的零星记忆,可能灵光寺建成时间在明末清初,距今在200年左右。在灵光寺建成之初,香火旺盛,信众云集,仅住在寺庙里的僧侣就有100多人,后来逐渐清净沉寂,其中的缘由实在无法考究。世间的一切因明,自有其内在的原由,岁月渐老,一切都会成为过去,唯有悲悯慈爱的情怀,才能达到永生的境界。
  
   朱屋围里
   中赤上村朱屋,又称朱屋围里,是中赤村朱姓家族的聚居地。据说朱姓前辈七世祖朱法传,于清朝嘉庆八年(1803年),从十方镇朱兰乡(今处明村)迁至中和村,然后又转迁至中赤村,开始在中赤上村朱屋自然村定居。他们栉风沐雨,荜路蓝缕,开荒垦殖,戮力开拓家园,振兴朱氏宗族,使朱姓一脉在中赤这块土地上得以繁衍生息,瓜瓞绵延,人丁蕃盛,传承朱熹理学的文化遗产和精神懿范,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受到地方的瞩目。
   朱屋围里,地处中赤村上村一块突起的小山丘上,是有名的松山岽山峰的余脉,地势舒缓,视野开阔,方圆几十亩,居住着朱姓百十户人家。因为朱姓族人在这处聚居地的外围,修筑了一条数百米长的围墙,将整个朱姓家族围拢在一起,作为自我防御和保护的一种建筑设施,借以防止外敌骚扰和野兽侵袭,保护自身的家族利益,维持安定团结的生活秩序,能够起到极其有效的实际效果。久而久之,便有了“朱屋围里”的说法。
   如果认真考究起来,朱屋的围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民用设施,而是经过朱姓始祖反复勘察测量,延请风水大师细致堪舆,根据天人合一、又兼顾风水地理的原则,进行人工构筑的民用设施。据说围墙的东、南、西、北各个方位都开设了过道和侧门,围墙上设置了瞭望孔和射击孔,用于防范一旦遭到外部攻击时,可以随时进行观察和射击。如此说来,其内部结构可谓匠心独运,精巧合理,兼取安全性、封闭性、防御性于一身。
   整个朱屋围大致呈南北走向,而居于中轴位置的朱屋祠堂“沛国堂”,由于风水堪舆的需要,却是坐东北朝西南的方向。朱屋祠堂历史上几经损毁,经过多次修葺,现已恢复原来的样貌。其厅堂两边书写一副对联:“汉代名臣第,宋朝理学家。”祠堂右边有一条平整的石砌路直通外围,用100块青麻石砌成,一定有其特殊的蕴意和涵义。祠堂左边的门坪外部,大致依照坐北朝南的方向,矗立一座气势轩昂、飞檐翘角、精致灵秀的砖石结构的门楼,朝向奔腾的中赤河以及对岸连绵起伏的峰峦,门楼两边镌刻的一副对联:“行祖宗之门必恭敬止,由家庭之路惟孝友于。”与祠堂门口的对联可谓珠连璧合,互为,相得益彰,极好地说明了朱氏宗族的家学渊源、精神寄寓和文化联系。
   在众多朱氏家族的成员中,朱连增是一个特殊的人物。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赤下坝区苏维埃政府主席、赤卫队大队长,后因叛徒告密,在中赤万营村卷头坑参加秘密会议时,被反动民团抓获,在和平乡(今民主乡)英勇就义,时年29岁。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岁月,抱持一颗救国救民的赤子之心,为了追求公平正义,实现大众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精神永存,忠勇可嘉,不仅是朱氏家族的骄傲,更是中赤人民乃至中华民族的骄傲!
  
   童姓子兴公祠
   中赤村童氏子兴公祠,堂号“雁门堂”,地处中赤村河南片沙坝墩上,是中赤村以及周边村落童氏宗亲的总祠堂。该祠堂呈坐南朝北布局,背靠龙脉绵延的奄子塘埂,面朝钟灵毓秀的杉山岽顶,朱梁碧瓦,飞檐翘角,顺应风水堪舆学的原理,山水照应,虚实结合,布局精巧,气势非凡。堂前有100多平方米的池塘,源流清澈,长年不涸。祠堂前面是一片开阔平整的稻田,再往前便是清波漪澜、流水欢歌的中赤河。从祠堂门口向远处眺望,但见明堂开阔,案山罗列;虎踞龙蟠,左右映带;流觞曲水,舒爽而行,得聚富贵生旺之气,确实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该祠堂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其后经过漫长的岁月,受到风霜雨雪的侵蚀,多次受到损毁,曾经几次修葺。后于2007年经过宗亲广泛协商,成立祠堂修缮理事会,并向全体宗亲发出修祠倡议,动员大家慷慨解囊,出钱出力,广泛筹集祠堂修缮资金,基本按照原先的规制和布局,适当扩大祠堂规模,进行修葺重光。修葺一新的童氏宗祠,在厅堂上方悬挂鎏金大字“雁门堂”匾额;正中的神龛上供奉中赤童姓开基始祖子兴公、维敬公一脉列祖列宗的神位。神龛两边对联:“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启万代文明。”厅堂前廊两边镌刻对联:“祖宗积德源远,庆长文章华国;大振家兴崇政,守道存厚永昌。”厅堂两边墙壁上分别悬挂外地宗亲赠送的“根同枝茂”“承先启后”两块匾额,充满源远流长的童氏宗族文化气息,足以说明童氏族人对于宗族文化的重视。
   根据中赤《童氏家谱》记载,其先祖童子兴生于元朝至正四年(1344年),原祖居地在本县十方镇乐畲村童屋岗,生三子维珍、维敬、维信。其次子童维敬于明朝永乐八年(1410年),迁中赤乡开基,尊子兴公为一世祖。此后经过600多年漫长岁月,童氏家族在中赤这块土地上休养生息,繁衍发展,发扬勤劳俭朴、吃苦耐劳、积德扬善、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戳力开拓,奋发向上,弘扬祖德,光大祖业,家族奕兴,人丁蕃盛,成为中赤地区人才辈出、声名远播的兴旺家族,得到周边地区广大民众的普遍瞩目和广泛嘉许,足以让童氏家族引以为傲。
  
   河堤春晓
   近两年来,许多人来到中赤村,都会感觉到眼前一亮,惊奇地发现一个让人十分惊艳的变化,那就是中赤河忽然变得开阔敞亮、明媚清新起来。不但一河两岸绿树成荫,芳草萋青,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与水岸边的田园农舍交相辉映,风物清新宜人。而且河水清澈,碧波潺湲,曲桥倒影,游鱼戏水,河道变得干净舒爽,水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完全改变了过去河岸壅蔽、河水浑浊、堤防崩坏、荒草凄迷的一派杂乱荒凉景象。
   这一切完全得益于韩江上游河道堤防工程的全面实施,经过几年的持续努力,总计投资三千多万元,建成了中赤村上自余钟屋和横石水电站,下至万成桥和中赤墟场,一河两岸全长约8公里的河堤工程,构筑起一道气势恢宏、美轮美奂的亮丽风景线。并且,在建好河堤的基础上,还全面疏浚了中赤河道,清理河边临时搭盖的违章建筑,对滩涂水湄进行规范整理,极大地提升河道行洪能力,使中赤村的防汛抗洪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从三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达到“天下安澜,比屋可居”的理想境界。与此同时,按照“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原则,进行认真勘查,高起点规划,在河堤内外配套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同步做好水利排污设施,规划建设临河栈道和人造景观,构筑亲水平台、吊桥、水榭、亭阁、廊桥、步道等配套设施,让村民群众有一个步行观景、康养身心的休闲场所,使中赤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闻名遐迩风光秀丽的美丽村庄。当地群众发自内心地称赞这是一项利在当代惠及千秋的德政工程,高度赞赏当地党政的为民情怀,由衷地感谢镇村干部为民造福的不懈努力。为政之道,重在利民,民心所向,政之所往,恰如一缕缕轻柔飘逸的春风,荡漾在美丽的中赤河畔,给妩媚多情的水乡带来美好的未来。
  
  

共 9947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散文作品《水村山郭衍风情》,洋洋洒洒九千余字,详细介绍了中赤镇的风土人情。作品架构完整,文字流畅,基本涵盖了中赤镇的方方面面,是一篇集史料性、地域性、文学性于一体的作品。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满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用饱沾激情的文字,讲述了中赤镇的历史沿革,山水风光,历史传说,特别介绍了此地几处代表性的地点,如万成桥、灵光寺、朱屋围里、童姓子兴公祠等,让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风情,了解到了众多未曾去过的地方的基本情况。通过中赤镇的变迁,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对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有了更为坚定的信心。推荐共赏。【编辑:透明秋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819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3-08-15 09:59:20
  拜读大作,感谢你带来的佳作!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回复1 楼        文友:山水耕夫        2023-08-15 22:41:53
  谢谢秋语老师的编辑和点评!顺祝吉祥安康,万事如意!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3-08-15 10:03:30
  跟随老师的文字,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了解到了这么多知识。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3-08-15 10:05:05
  恭祝秋安笔健,创作丰收!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