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风恋】母亲的故事

编辑推荐 【风恋】母亲的故事


作者:爱好者快乐 白丁,54.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26发表时间:2023-12-08 19:24:39
摘要:母亲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不仅是生命的延续,也是灵魂的继承,她孕育了孩子绚丽多彩的未来。母亲的形象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母亲是孩子出生的第一个情感的传递者。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民族的较量就是母亲的较量。”还有人说:“推动摇篮的手也是推动世界的手。”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也曾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由此可见,母亲意义之伟大,母亲教育之伟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母亲的素质决定着人类和民族的未来。因为几乎所有的人所受到的早期教育都来自母亲。从某种意义上讲,母亲教育是“根”的教育,是“源”的教育。 母亲的爱,决定孩子一生的幸福;母亲的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的成就。作为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母亲智慧的形象将点亮孩子生命的辉煌。 对母亲过去的故事,我零零碎碎写了这些,虽然写得不好但却是我对母亲的回忆和纪念。而最后所说这些话,是我最想要说的。我的母亲很平凡,她像千百万个普通中国母亲一样,但在我心中我的母亲却是人世间最伟大的母亲。


   如何营救我姥爷的这些事情,自然都落到大舅的头上。面对土匪提出的赎金,只能大舅去想办法,先将家里金银首饰变卖换成大洋和家里的大洋交给土匪,然而土匪还嫌不够,后来土匪还是不让人,家里卖土地,换成大洋。经过这一来二去,就把家里一百多亩土地都买光了。只留下几亩没人要贫瘠的土地。家里值钱的东西也都变卖了。我们姥爷也没有被赎回来。母亲的爷爷也因此去世。母亲家境一下子天上跌落到地下。这样我们的母亲在解放时候评成分时候反而只评了个中农。否者的话就得评个地主的成分。
  
   四、母亲结婚
   母亲的婚姻是包办婚姻,母亲十四岁的时候便嫁给我的父亲。父亲当时的家境败落了,家里有十几亩薄田维持生计。母亲哪个村子和父亲的村距离不远。对我们父母来说当时那个年龄来说不存在什么爱情不爱情的那回事。父母们一生总是在磕磕绊绊度过的,一路走来有怨恨也有亲情,随着儿女们的长大,他们的亲情逐步增加了。
   母亲结婚那年是1943年,日本鬼子侵占华北已经有五六年,连年的战火,使当地的人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生活在战火之中人们对时时听到的枪声,生活在恐怖之中。父亲所在的村庄是河北省青县马厂乡。马厂乡属于战争期间的拉锯地区,日伪军,国民党的军队,还有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游击队都在那一带住过,时常是今天你占领,明天又是他占领,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忍受战争的苦难。日本鬼子抓丁征粮,更是闹得老百姓鸡犬不宁。
   母亲嫁到父亲家之后,自然是过起了男耕女织的生活。父亲从八岁起就和我的曾祖父一起下地干活了。到父亲十四岁时候,已经跟着曾祖父干了六年庄稼活的父亲,早就从祖父哪里得到了真传,梨耙锄铲,插禾种菜,农家十八般武艺无一不精通。由于家里缺少劳动力,母亲也不时到地里去同曾祖父和父亲一起劳动。繁重农家活也练就了母亲的一身好体魄。为母亲后来无论干什么工作都感到不吃力。母亲一生生了六个孩子。在父母结婚的第四个年头,也就是我们老家快解放的那一年。当时十八岁的母亲的生下了第一个孩子,母亲故事我们那个是个女孩。女婴还在月窠里就得病,当时医疗条件太差,没多久女婴就死了。
   1947年6月14日终于盼来了青县解放。从此人们终于能够免于战争带来的灾难,享受和平安静的幸福生活。
  
   五、到天津要饭
   人们说幸福的日子人很难记住,而困难的日子,人们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从1947年母亲的家乡解放,到1958年,母亲的生活过的平静如水。我多次问母亲讲一讲这一段时间事情,母亲总觉得没有什么可讲的。倒是后来饿饭的日子,却使母亲记忆犹新。
   1958年农村裁掉了每个家的锅台,在我们老家也开始吃起了农村的公共食堂,大炼钢铁时期,我们老家一时也搞得红红火火。大哥进了村小学,大姐被送进了村子里的幼儿园,母亲也参加了集体劳动。
   一开始集体食堂是随便吃的,人们吃不了的食物就倒掉了,粮食的浪费也很严重。后来粮食就紧张起来,集体食堂是每人饭食也有了定量的。这可就苦了我的父亲。父亲当时还不到三十岁,正是能吃的时候身体,母亲说父亲当时一米七五的个头,体重就有一百三四。一家人五个人的口粮,却不够父亲一个吃的。母亲说过当时父亲一次能够吃掉一扁担长的窝头。到了1959年家里实在没有吃的了。看到这种情况,当时母亲只好领着八岁的大哥牵着五岁的大姐,怀里抱着不满周岁二姐来到天津。投奔我们的姑姥姥家。到了天津一看,姑姥姥家吃饭也管不了几天,好在总算有了一个落脚的地方而已。所以说,以其说是投奔姑姥姥家,其实就是到天津去要饭。于是每天早上一起来,母亲就带着大哥大姐抱着二姐,在天津的挨家挨户沿街乞讨。要来存不住食物,母子四人就吃了,能存放食物,就背回姑姥姥家,晾干晒干,等待存放一定数量的时候,就送回老家给父亲吃。一次在火车站五岁的大姐一不小心掉到火车道上,此时一列火车正徐徐向站内开来。火车站上的一名列车员看到这种情况,眼明手快一把将大姐从站台下拉了上来。列车员刚把我大姐拉上来,一列火车就从我大姐掉下的铁路上驶过。真是太险了。接过列车员送过来的孩子,母亲对列车员是千恩万谢。后来,母亲和我们说当时要不是那位列车员手疾眼快,一把将你大姐从火车道下拉起来。恐怕你大姐早就不在人世了。每当说起这些,母亲眼睛总是红红的。
  
   六、去东北谋生
   这样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村子里就出现了有饿死人的现象。挨饿日子实在是不好受,一直这下去,无异于等死。在天津要饭的时候,母亲就听到人们说,当时东北正在大量地招招募工人,只要招上工的人马上就发十斤粮食。于是母亲就将这一消息告诉了父亲。父亲一想,这确实是个好消息。我父亲和母亲一商量,在一晚上,背上干粮,带着三个孩子悄悄地离开了我们的老家,连夜赶到了在唐官屯火车站当站长的舅老爷家里。一找到舅老爷,我的父母就将他们想去东北当工人的想法和舅老爷说了。让舅老爷想办法把他们送到东北去。当时我们家实在是太穷了,连购买去东北火车票的钱也没有。看到这种情况,舅老爷二话没说,当天舅老爷把我父母一家五口人,送上了一趟开往东北的闷罐火车上。
   也不知道火车走了多久,终于在一个车站停下来。当时我们父母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他们认定有招工的地方就行。我父母被火车站的人撵下火车,一打听原来已经来到了辽宁阜新的地界。这时有一位好心人听我父母说是从关里来的,准备到东北招工,就忙对我父母说阜新煤矿正在招工,男女都要,他愿意带我父母去哪里,父母对此自然是千恩万谢。来到招工地点,我父母一起被录用。立马为我父母每人发放了十斤粮食,并安排了临时住处。同时通知我父母第二天到某处报道。当我的父母想再次感谢哪位好心人时候,哪位好心人早已经不知去向。看来,天底下还是好人多呀。
   当时父母都被分到矿山的物资装卸队,就给火车装沙子,水泥和煤炭等物资。装火车是一个重体力活,一般的人还真吃不小,然而父亲八岁就随着曾祖父干农活,早就练就一身的好体力。此时的母亲也早就不是那个养尊处优的古家大小姐了,生活磨砺早已经把母亲变成了一个身强体壮的中年妇女了,早些那年,自从嫁给父亲,就开始参加劳动,自家里种庄稼,也少不了母亲这把手。后来乡里又成立人民公社,参加集体劳动,母亲也是一名好社员。这样的工作自然也难不倒母亲。母亲和男职工一样走在两米多高的跳板上无论是推车挑担,如走平地。一点也不逊色于男职工。母亲说当年她在煤矿装卸队里和男职工领着一样保健豆。
   可是开始好景不长,母亲在装卸队还没干上一年,正赶上当时全国工业项目大下马的浪潮,工厂一时需要不了那么多的工人,很多工厂开始减人。母亲也和那些被精简的工人一道被裁减了下来。听母亲说,当时住在我们家傍边的邻居,张叔叔一家就是那次被精简回到老家农村的。万幸的是父亲没有在被精简的队伍中。使我们一家人总算留在了城市里面。
   在我父母在阜新工作的时候,老家的人们已经饿得不行,我的父亲的继母在农村饿的待不住了,就来到阜新来找我父亲。我父亲自然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给我的奶奶吃。由于我父母刚到阜新,工资也不是很高,也就是基本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住的是临时的板皮房,四处透风,当时正值寒冬。晚上我的父母和三个孩子挤在破棉絮中睡觉。看到这种情况,父亲的继母在住了一些日子就离开了阜新回到老家。
  
   七、到家属队工作
   当时家里毕竟是一大家子人,母亲被裁减下来以后,就只有父亲一个人在上班,家里毕竟有五张口要吃饭,于是父亲便要求去煤矿井下工作。来到阜新矿务局兴隆矿一段当了一名采煤工。虽然父亲到井下工作工作有所提高,但必定是新工人,工作还是高不到哪里去。家里的日子过得还是结结巴巴。还在当时矿里解决一些家庭的事迹困难,同时也是发挥妇女的作用,在煤矿成立家属队。家属队的工资虽然很不多,但必定能补贴家用,于是母亲就报名参加了阜新矿务局兴隆煤矿的家属队。
   母亲是一个不惜力的人,干什么活都是抢着干,从不叫苦叫累,多次受到领导的表扬。不到一年的时间,母亲就被上级领导任命为家属队的副队长(后来家属队改为“五.七”连,母亲就成了“五.七”连的副连长。)
   母亲虽然识字不多,但记忆力很好。在一年时间里,母亲就对家属队一百多号人谁是谁,都能够记得清清楚楚。母亲在点名的时候,很多名字中一些字是不认识的,但由于母亲平时对这些人就熟悉,连猜带蒙,母亲也就能够把大家的名字点下去。
   母亲对家属队的姐妹,十分关心,我记得在家属队有一个叫杨姨的,她的丈夫因病去世,家里还有五个未成年的孩子。家庭十分困难。母亲有时间都要她家里看望她,帮助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当时我们家情况也不宽裕。母亲却不时地接济她们家。我还记得我跟随母亲来过杨姨家,母亲帮助杨姨忙上忙下。当我们离开东北到大西南来的时候,杨姨抱着母亲抱头痛哭,十分不舍母亲的离开。
   作为副连长,自然就是领着大家干活的人,所以在劳动中,哪里活重,哪里危险,母亲总是抢在前面。
   当时日子虽然很清苦,而母亲却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乐观和希望。常常对我们说生活会好起来的,只要我们到了四川,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就像《列宁在一九一八》中瓦西里的台词:“面包会有,一切都会有的”使我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而事实确实像母亲说的那样,我们到四川以后,我们的生活马上就真的好了起来。
  
   八、参加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是中国西部开发史上的一部气吞山河、波澜壮阔的史诗。所谓三线建设,是针对我国地理区域而言的。一线地区主要包括沿海和边疆的省区;二线地区泛指中部地区;三线地区分为两大片:一是云、贵、川三省以及湘西、鄂西地区,二是包括陕、甘、宁、青四省区以及豫西、晋西地区。上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形势错综复杂,而我国的很多国防工业、工矿企业集中在沿海和东北地区,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制约了国家建设和发展。
   1964年,三线建设拉开序幕。其方针是“大分散、小集中”“依山傍水扎大营”。三线建设规模之大、投入之多、动员之广、行动之快、人们积极性之高都是空前的。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全国数以百万计的建设者们,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从四面八方会集三线。据统计,从外地迁入三线企业的建设者(不含家属),就多达400万人。1964年至1978年,在三线建设中建起了星罗棋布的1100多家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成10条8000公里的铁路干线。成千上万的企业和工厂,陆续在西南、西北的深山当中建成。与此同时,涌现出各种特色新兴城市,如钢城攀枝花,煤都六盘水、汽车城十堰、铜城和银城白银等。可以这么讲,三线建设举全国之力,这种力度和速度,在世界上也不多见。
   总体上讲,三线建设的实施,是推进我国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对于提高国防能力、改善国民经济布局、推进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经说,三线建设使西南荒塞地区整整进步了五十年。
   在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集中力量办了很多大事,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无与伦比的优势。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期,在西北、西南广大地区进行的三线建设,就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1965年父亲所在阜新矿务局兴隆煤矿一段全体职工被调往大西南参加三线建设。由于当时遵循的“先生产后生活”建设方针,只能是建设职工先过去,家属还留在原单位。从此母亲带着我们留在辽宁阜新。母亲一个人带着我们几个孩子,还要上班,那艰难的程度不是现在年轻人所想象的。总算熬到了1971年年底,我们终于等到可以迁家到渡口的通知。母亲自然高兴的不得了,一家人终于可以团圆了。
   到了渡口母亲依然闲不住,在家里呆了不几天就在“五.七”连报了名。当时大姐刚初中毕业,不想继续读书,也想上班,就和母亲一起报了名。当时“五.七”连还不能解决太多的家属上班的问题,要求一个家庭只能一个人到“五.七”连。母亲只好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大姐。
  
   九、在攀枝花的日子里
   我们刚来攀枝花的时候,当时攀枝花还不叫攀枝花,而是叫渡口市。当时父亲所在的单位名称叫渡口市4-16。也就是渡口市煤炭指挥部太平煤矿。当时煤炭系统叫4号信箱,太平煤矿就是附16号。当时我们去现在的煤炭集团公司,人们就会问:“你去指挥部吗?”,这些名字早已经淹没于历史的烟尘中,只有那些年纪大的人还记得这些名字。
   刚来渡口的时候,吃菜是一个大问题。那时候的菜店蔬菜品种很少。最常见么过于土豆了,叶儿菜很少。母亲看到我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想着要给我们改善一下伙食。父亲知道母亲的想法之后,就给老家的弟弟写信,让他邮寄些蔬菜种子过来。于是母亲除了我们一大家做好一日三餐,还把门前屋后的土地利用起来,此时母亲又恢复自己原来农民的身份。把那些土地开垦出来,种上各种蔬菜。有三月瓜,瓠瓜,黄瓜,小白菜,豆角,后来还种上了牛皮菜。有些北方的蔬菜,在攀枝花母亲种过几次都没有成活。记得那年我们家种了菜瓜,到菜瓜成熟的季节,我们家里收获了整整一大筐的菜瓜,大家吃起来特别地开心。母亲也露出喜悦的笑容。

共 12333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和无私的爱。作者从母亲的口中还有其他亲人的传说里,把母亲的一生整理成一篇文章,来回忆和纪念母亲。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却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被老人剥夺了读书的权利,去认真学习老辈人那些所谓的规矩女红手工。但是,解放后母亲通过扫盲学习还是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并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儿女,不愧是曾经历过多少大事的老一代女性,她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正是那一代人的代表人物。作者说:母亲智慧的形象将点亮孩子生命的辉煌。这句话说得没错,这不仅仅是爱,更是一种传承。作者认为几乎所有的人所受到的早期教育都来自母亲,这个观点我也很认同,从文中一一叙述的母亲的经历和那种精神,伟大而平凡,都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好文章,推荐共赏。【编辑:刘春庆】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春庆        2023-12-08 19:26:45
  感谢老师赐稿,一篇好文章很能感动读者,希望老师精彩继续,遥祝冬安吉祥。
2 楼        文友:黄土地        2023-12-12 09:05:43
  【点评】这是一篇关于母亲的回忆录。在对母亲的回忆中,弘扬了伟大母爱的主题,往事历历在目,件件刻骨铭心。略一斑而见全貌,从此文也感知作者生活中那段历史,一个经历过苦难岁月,具有传统美德的老一辈母亲故事值得品茗。其实,作者此文写得有血有肉,较为感人。但我个人觉得如今写回忆录并不讨巧,这似乎成为作者的家事,很多杂志对此类文章并不看好。假如我来写,会截取母亲生活中的经典故事,用散文的写法来创作。
文化苦旅,苦乐兼容。 人品如竹,如竹文风。
回复2 楼        文友:爱好者快乐        2023-12-12 11:05:42
  感谢黄土地老师的关注,如老师所说,这种长篇大论写母亲的文章,不是著名作家的文章各种杂志是不会刊登的。所以为了聊以自慰,我选择《江山文学网》和《中国作家网》刊登这篇文章,以抒发我怀念母亲一片赤子之心。十分感谢老师的点评。
3 楼        文友:黄土地        2023-12-12 09:07:25
  此文信息量很大,母亲的故事较为感人,也见证了老一辈母亲的生活经历。
文化苦旅,苦乐兼容。 人品如竹,如竹文风。
回复3 楼        文友:爱好者快乐        2023-12-12 11:07:21
  诗篇文章写了好多年了,一直珍藏在自己的电脑里面,没事的时候就自己读一下。
4 楼        文友:黄土地        2023-12-12 09:08:50
  我虽然是风恋的新人,却也是江山的老朋友,敬请朋友们接纳和支持。
文化苦旅,苦乐兼容。 人品如竹,如竹文风。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