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永遇乐】心行者(征文·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永遇乐】心行者(征文·散文) ——读纷飞的雪散文《绝尘》


作者:策马南山 举人,4441.3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58发表时间:2018-01-18 14:57:30

【流年·永遇乐】心行者(征文·散文) 这是一次心灵和身体共同的一次行走,是在时光岁月的极致回归模拟中,透过心身情景融汇式的体验浸入,从而使灵魂在最低程度的抵达中,感受并找寻自己前世的身影——遗落在前生的一个梦。
   理解这篇文章的思想意义,应该先从本文的标题开始,《绝尘》——法云古村寻踪。“绝尘”的解释是“超脱尘俗”。《文选·范晔<逸民传论>》:“盖録其绝尘不反,同夫作者。”刘良注:“绝尘谓超尘离俗,往而不反者。”绝尘谓超尘离俗,往而不反者为另解。那么此处“绝尘”二种意思全有,即:精神上的“超脱尘俗”,精神上的“停留不返”,这是一种高级层面独立的人格魅力和人性特指,并暗含了“安缦”精神的内质。《绝尘》——法云古村寻踪,给此文的精神寻找设定了一种双重象征,但其隐示着是作者在现代生活中的复杂思绪。随着物质和金钱的澎涨,现今人世关系变得复杂,真情却越来越难求得,超尘离俗精神之境地实难寻觅,唯在自然的山水乡间还保存着丝丝纯朴的真情,但还需用最大的努力去发现保存,才能让乡土文化中那旧时光的温情幻境,带给人们对淳厚质朴的民风,纯净无瑕的人性的一次深情追忆,从而让人们心底最初的愿望之溪流,絮絮低语,潺潺流淌。
   所以此文以“绝尘”代之,反映了作者“超绝尘路,与世隔绝”的寻找心。副标题“法云古村寻踪”,则是寻找的去向目的地。
   中国社会不断的经历激烈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随之发生了快速而剧烈的变化。万物在变,我心相随,应接不暇的风潮让各种关系变得复杂。面对现代社会物欲至上的行为理念,人们的灵魂将无处安放,许许多多的心理困境在侵扰着人们的生活。世界在恒动,我心如何能不动;万物牵引我心,我心如何能屹立,立在大道之上,才有不动之心。这是东方哲学体系的中心内涵,纷飞的雪正是在散文《绝尘》的叙述中,展示并寻觅自身内心的这种理解。
   文章开头就不凡,一句“我把我眼中的一瞥惊鸿,投给杭州城灵隐寺边上的法云古村。”就把读者带入无尽的遥想中。曹植在《洛神赋》里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来描绘洛神之美态,在这里作者用“惊鸿”来形容法云古村,有一种多少次相遇从“一瞥惊鸿”开始,百转千回的相知,一见如故的遇见,心有灵犀的相伴,默默无言的寻觅。世间所有的痴情相遇,却原来还在红尘中寻找……之情境。让读者的思绪刹时滑落在作者的情思即将陷入的法云古村。
   “如果不是你,我从来都不会知道,在风光妙曼、春深似海的杭州城里,会有一个远离尘嚣的古村落,它以沉默,清宁的方式存在于都市的烟尘中。”这个你是谁呢?我们往下读,“而你早在七年前,就从千里之外的故园来到江南,几度探寻,最后选择在杭州城郊的法云古村安住下来,至今已隐居七年。”这个“你”就是安缦,因为后面有一封来自安缦的邮件,但这只是一个寻找的假想契引。
   作者是受安缦精神的吸引前去体验寻找的。安缦(Aman)在梵语的意思是:平和。
   作者这次去的是安缦的所在地法云古村。
   法云古村与灵隐禅寺相连接,就在灵隐景区内,是杭州最早的居民聚居区。这里基本上保持了古村落的风貌,一幢幢房舍错落分布,走在里面让人感觉特别的宁静平和,安逸静谧。
   安缦法云在此地是很出名的,因为它代表了一种生活理念。所以,作者是慕名去经安缦改造后的法云古村寻找“绝尘”之踪。
   “那是一个被春光簇拥的晨,我走进了杭州城郊一条名曰“法云弄”的山径。轻声念着“法云弄”,竟觉恍若隔世。”读到这里,仿佛感到作者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一个神奇的世界——轻声念着“法云弄”,竟觉恍若隔世。这条山径不寻常。我曾多次去过中国的佛教圣地五台山,乘坐的汽车一转弯,忽然就仿佛到了一个充满灵气的圣地,那大山的层峦叠嶂,那山中柏木郁郁葱葱,雾霭升腾,仙气飘飘……我也竟觉恍若隔世。在“法云弄”的山径上行走,作者居然也有这种神奇的感觉,这是万物通灵的景象,是回归自然的惊喜,也是作者多年来寻找的那种“绝尘”之境的再现。
   从步入法云弄的那一刻起,作者就开始恍惚,那种弥漫在空气中似有似无的气息,让作者分不清是在现代还是古代。“陈旧的木房子,斑驳的黄土墙,黛色的屋瓦片,错落的石阶和砖石,潺潺的水声……我迷失在这无边的寂静中。”这是一幅怎样的“婆娑绿阴树,斑驳青苔地。”的现景图画啊?一种更为恍忽的隔世之感充斥在作者的眼里,迷漫在心头,此时作者的身心开始进入了“绝尘”之境的外相内连。
   早上七点钟作者进入了法云古村,初升的阳光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多变的,然后与早晨的薄雾一起交相辉映,升腾迷漫,就像欢快的光影幻动舞蹈,将青碧的茶园,茂密的竹林,时隐时现,时而簇拥时而散开。还有声音,哗哗哗,沙沙沙,轻微的低吟飘荡在古村上空,此起彼伏,此呼彼应。如果说上一段的描述是静止的各种“分不清是在现代还是古代”的画面组合的话,这一段描写就充满了动感、光感、声感,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画面啊。从这里场景的描述中,我们发现作者的文字描写非常具有画面感,流动感,色彩,声音,样样俱全。如果作者有机会作一个电影导演,或许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非常唯美的镜头画面,还可以享受一种独有的情感叙事方式营造的电影语言,或许会带来一种飘逸帷幔般感人至深的类型电影艺术。
   作者这一段的由景至情的情感铺设是有用意的,这种温馨古意景观情绪勾兑出的迷醉之醇,将会引发作者的心绪沉醉波动,这种描写制造出的情境动感,发出了一种暗示——心里涌动起无限的欢喜。这种涌动在心里的欢喜,是自从步入法云弄的那一刻起,一点点的在恍惚积累中产生的。这种从心底产生的欢喜涌动像潮水一直上升,“涌至我的胸腔,漫过我的咽喉,”这个过程就是将积聚了多年的郁气排出体外的象征表述,是心灵在这神圣之境净化后排出浊气的表达,是心之行必要的精神思想准备。此行需先净心,然后才能静心,悟心,得心。这个净心的过程“又仿若是在经历了无数个黑夜之后,迎来了曙光——一派骤放于眼前的澄明。”这无数个黑夜是什么呢?我们或许从海子所有关于黑夜的诗来理解一下。海子作为一名诗人,诗性的思想在黑夜里行走,他忍受黑夜,却也享受黑夜。诗歌的道路并不平坦阳光,暗夜里荆棘遍地,海子在行走中,将诗歌嵌进自己的生命,将黑夜嵌进自己的生命,用于痛苦的歌唱。但海子是渴望光明的,在《以梦为马》里,海子“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此时的作者或许也是这样的心境。
   “我将步子放慢,抬脚,轻轻落在石板路上。我知道,这时的你还在安睡中,路边的茶园,竹林,草舍,溪水也在安睡中。”这时你又出现了,我们已知道“你”是安缦,因此,此时这里的一切都在安睡中。我们注意一下作者此时的用词,“安睡”而不是“沉睡”,作者在此文中是在用“心”来体验一种“安”,因此在她的文中就让一种安缦的理念:平和,平静,宁静,来萦绕全篇。作者在法云村的清晨,对仿佛童话世界里的所有精灵,俯身,低头,向它们致意,和它们对话,享受着这里早晨的第一缕清风中荡漾出春的韵律。
   “我走的这条山径有着极其迷人的弯度,同样迷人的是深谷和缓的坡度,它们给予我的期待填满了我的心。”在人类已知的世界里,“迷人的弯度”已然幻化成了随性的精灵弧度,不仅是优雅的代名词,它同时还是一种鲜活的个性符号,代表着一种理想的无限创意和张力,以及自由奔放的价值理念。在极其迷人的弯度旁边还有“同样迷人的是深谷和缓的坡度”,深谷的景象和诗意在许多艺术理念里都有表述,因为深就生幽,就有太多的想象和期望;而“缓的坡度”则可以理解为这是一次稍需用力的寻找,然而并不艰辛,这是一次悠闲的心灵之旅,是到“坡顶”后面寻找让人期待的未知,而这种期待填满了我的心。“我的脚步被它们牵引,我舍不得离开。在这条山径上走过,随时会与用黄泥、秸秆夯筑的土墙相遇,土墙上覆盖着黑色的瓦片,土墙外围是扦插着各色花草的竹篱笆。”当一件事物被强烈的吸引时,就会发生一种不知不觉的形体动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下意识”,学术上称其为“潜意识”。在这里作者用了“我的脚步被它们牵引,我舍不得离开。”这样一个句式,就是表明此时的作者依然处于恍忽隔世之感的迷思中,此时的她是用自己所有的意识,尽情的收集那让人痴情的画面,是潜意识牵引着她的脚步,一步步走向那心灵中的期待。这种极为讲究的精致用词在本文中随处可见,可以想象作者写作时,在缜密思考和精致用词上是下了相当功夫,并以此表现了一种痴情的向往和久违了的期待。
   下面这一段文字就开始了“心行者”和“安缦”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作者用内心隐藏的最深情的自我,和眼前所有景物幻化出的“安缦”精神进行心灵的互解,藉此从中感悟“绝尘”的秘笈。
   我们来重点分析一下这段话:“我在竹篱笆前停了下来,紧挨着的是一堵石墙,各种大小的砖头叠加在一起,我发现石墙上长满青苔,一圈一圈又一圈。这青碧的苔藓是古村里最为沉默的春色,风吹向它,它不动;水漫过它,它不动;我走近它,它也不动。春天里,万物生,所有的生灵都在忙着搔首弄姿,只有它们怯生生地与春色和谐相处。”
   石墙上长满的青苔,居然是古村里最为沉默的春色。“风吹向它,它不动;水漫过它,它不动;我走近它,它也不动。”作者在这里连续用了三个“不动”,来形容最为沉默的春色——青苔,这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不动”是东方哲学思想、文化精神里重要的表现成分。
   印度著名的《薄伽梵歌》里的触目惊心、广阔无限的“不动心”理念就塑造了安缦精神,中国文化中“不动心”的思想源流及其影响也源远流长,造就了中国文化中的绝尘理想认知。
   儒家经典中有尊崇地位的《孟子》是四书之一,其中的“不动心”思想影响深远,值得我们仔细品读。孟子的“不动心”源之于孔子的(《论语·为政》),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不惑之年的孔子也达到了不动心。
   所谓“不惑”,就是不为诱惑所动,志气已定。
   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儒家的修养哲学都将“不动心”视为一种现实的君子人格素养,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保持自己的操守,修炼自己的心志,从而成为真正的君子。
   《坛经》中记载:“有风吹幡动。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诤论不已。惠能上前说:‘你们辩论不休的原因不是风动,幡动,而是你们作为修行人的心在躁动,心不清净啊!”这里指的是人心清净即为“不动”。
   禅,不是一天到晚面壁打坐,《坛经》里面跟我们解释禅定的意义是,“外不着相叫做禅,内不动心叫做定。”这两句话是出自《金刚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是禅,如如不动是定。
   在佛法里面就是修清净心,念佛一定要修“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就是禅定。佛法是以禅定为中枢,将八万四千法门都设定为修禅定,唯有修禅定才能开智慧。
   禅定就是“不动心”。
   王阳明的心学博大精深,他的精神世界也是君子“不动心”。由此可见,作者在此的“风吹向它,它不动;水漫过它,它不动;我走近它,它也不动。”是用极高的赞美来为沉默的春色——青苔,塑造精神的象征,并用“春天里,万物生,所有的生灵都在忙着搔首弄姿,”来反衬“只有它们(青苔)怯生生地与春色和谐相处。”这里作者刻意用了“搔首弄姿”和“怯生生”这两个词,用来表示对一些现象的审美取向,以及喜爱和憎恶的态度,并用接下来的文字深情的赞美“青苔”的精神意象。
   用“静默与疏旷”来形容青苔,这是一段多么深沉厚重的比喻啊!只有用一种博大深情的观注,只有一种悲悯的诗心,才能将那种常态下的微小生命,和这样的词句连接起真情的钮带。这还不够,作者用了更为纵情的诗句,将青苔这种微小而博大的植物给予了更为宏大的颂扬:是这绚烂春色中最接近古村气质的植物。它们互相依存,用与生俱来的古雅和恬淡,将岁月刻写,刻成一卷史书,刻成一世的沧桑,厚重而深沉,谦逊且宽容。
   接下来作者用美国诗人惠特曼写在《草叶集》中的诗句: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来形容生命的顽强与坚守,来赞颂生命“静默与疏旷”的精神内涵。
   作者生长在江南水乡,从小就随处可见到这种绿色植物,因此对青苔这种植物的情感和拟人的想象,与身自有,此生相随,在不断的诗意般的思想充盈中,青苔这种植物早己在作者心底铺满了绿色的心结。此时的思绪是触景生情的一次升华,是一种绝尘的心浸入法云村石墙上青苔的魂魄,和这里所有的气息沟通,让心中长久寻找的绝尘之境有了一个魂魄之间的相通相连。

共 11078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此篇美文,是对纷飞的雪的作品《绝尘》的解析。现代大都市,喧嚣,高楼林立,人被禁锢在钢筋水泥中,再加之快节奏的生活频率,使人不免会产生精神上的压力,常常让人喘不上气来。走出都市,逃出高楼的禁锢,脱离红尘的烦扰,走向静静的山野,让身心放松,让灵魂上升。《绝尘》是纷飞的雪法云古村寻踪的游记。作品不仅语句优美,意境优美,散文韵味浓郁,更是在思想上的超越。此篇文章紧紧围绕着《绝尘》,首先,由点入面,再由字面到它的内涵,做了详细的剖析,指出了文章的主旨——走出喧嚣,走出红尘,让心灵回归,让灵魂抵达。其次,又从《绝尘》的文章框架,语句运用及语调都做了详细的解析,细致入微,没放过一个细节。可见作者对《绝尘》已仔细阅读,并深刻地领会了。本文作者才华横溢,通晓历史知识,并在文中大量应用,让人受益匪浅。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18-01-18 15:00:29
  欣赏美文,感谢作者的分享!
   问好作者,祝写作愉快!
五十玫瑰
2 楼        文友:策马南山        2018-01-18 17:40:18
  首先对玫瑰女士为此文作编评表示十万分感谢!在此向编辑道一声辛苦了!这是我近来写的有关纷飞的雪散文赏析系列的最后一篇了,写这几篇赏析的动因是在一次偶尔的阅读中,读到了纷飞的雪的文章还有编、评及跟贴评论,感到有话要说。因此才有了这几篇抛砖之作,其目地是想说纷飞的雪的散文还可以这样来读。
   这几篇赏析文章之所以称为随笔,是因为社团不让发赏析,故以随笔代之,因为我不愿意写自己社团的事情,自己社团看不到,这样有悖于社团成员热爱自己社团的初衷。尽管因此系统不高兴不予评精绝,然而我不以为然,流年快乐就好。
   今天特别感谢玫瑰女士对此文的费心编评,从编案的言辞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到编辑工作的不容易,感到编辑作品时编辑的操劳。感谢之余,我想借此说一些有关编辑工作的想法,妥否,算一个探讨和商榷,请诸君笑纳。
   我在流年的第一映像是,这里的编案写的长,长的好处就是给人是认真编辑的印象,是对作者的尊重,让人感动,很好,不错。但我读了许多长的编案后发现,其实有些编案不需要那么长,减掉三分之一较好。因为里面有些编案的文字实在是为了长而添加的,是一些廉价的好话。但有些作者就喜欢这些廉价的好话,你稍为赞美的短一些,不管你的编案是否是切中要害,是否对其未来的写作有帮助、有提示,他(她)就不高兴。我认为编辑就应该尽可能说点真话实话,编案当长则长,当短则短,恰当为适宜。
   我的前三篇赏析是邀请编辑来编的,这次再邀其中之一,为此文作编是否会是一个金苹果,挑起特洛伊战争的罪名不好承担。假如再挑选其他编辑,又有好像不满意前三位编辑的嫌疑。因故就发到后台,谁想编就编吧,南山将表示十万分感谢!其实我一直以为,每个编辑的编案都是有特点的,都有许多智慧的光点在里面跳跃,让人细思极恐——自己的这点宝贝都被人家看穿了。因此,更增加了自我修身的决心和动力,也是一种学习的机会。今天我读着玫瑰的编评就有如此心情,再次谢谢玫瑰女士为此篇的辛劳费力之功。
人生如梦
3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8-01-22 12:20:19
  谢谢南山对我的拙文《绝尘》深刻细致的解读!祝福冬安。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