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永遇乐】心行者(征文·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永遇乐】心行者(征文·散文) ——读纷飞的雪散文《绝尘》


作者:策马南山 举人,4441.3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30发表时间:2018-01-18 14:57:30

【流年·永遇乐】心行者(征文·散文)
   相通相连的结果就会想的更多更远,由“苔藓是草的另一种生命形态,”想到“有水的地方就会滋生青苔,”想到“在江南民居墙院的角落里,在铺满鹅卵石的旧巷子里,在某个废墟的断瓦碎石中,随处可见墨绿色的青苔。”作者还要想的更远,想到了“过了春天,盛夏炽热的阳光会将它们照射,它们会渐渐枯黄。”由此作者产生了对生命过程无奈的感伤:“青苔带着时光的痕迹,多多少少会给人一种凋敝的苍凉感。”接下来,作者将此情此景纳入自身的感悟:攀附在法云村石墙上的青苔是一幅清幽简静的素描,我多看它一眼,心里的惆怅就多一些。枯萎后的青苔多像身在异乡,渐渐老去的我们,满腔的离别愁绪,无人可诉的相思之情,如李商隐在《端居》中所写的“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种一咏三叹的描述手法,不仅让读者对微小生命的坚强脆弱产生忧情,同时也对自身的生命存在和意义有了精神沟连,为本文下面的精神叙事营造了情绪上的预埋。
   这是作者精美的文本设计。
   纷飞的雪总是用出乎意料的写作方式让我们吃惊:“你来了。欢迎你,你是今天第一个来到法云村的朋友。”这时出现了一个“你”,这个“你”好神奇,“一身如雪白衫,不染纤尘的模样,如梦如幻,站在那里,如佛经中写的“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一身如雪白衫,不染纤尘的模样,是不是绝尘的意蕴呢?而且“如梦如幻”,这就不像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象征。这个还要如佛经中写的“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这样有了禅意了,更意味着是一种与作者心中期盼的那种绝尘之美恰好接承。此时的作者惊呆了,“一时,我无法直视你的美,你的肌肤如白雪,眸子如深潭,黑发如长瀑,一袭长袍裹身,体态轻盈,如落入凡间的仙女。”这种由衷的赞美发自内心,因此才用如此的形容来赞美这个“你”,真让人叹为观止。“在经历了短暂的眩晕之后,我说,这个村子真美,你也好美,这么多年了,你一点都没变。”读到这里明白了一点了吧,这个“你”不是这个村子,而是与这个村子相依的“安缦”,因为前面已有介绍,是安缦“邀请”作者来的,这里的邀请可以理解为“吸引”。到此,我们发现,纷飞的雪的神来之笔的妙处了吧,即:不是像一般人那样说,进入村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什么,什么,还有什么……而是用拟人的手法,用一个“你”来尽情的赞美。
   然而作者是不罢休的,她要誓将梦幻般的描述进行到底,让读者在如痴如梦中,随着作者牵出的情迷彩带,一步步走进作者寻找的绝尘之境。此时“你”居然又说话了,“来,我带你去休息一下,中午我为你准备了你喜爱的素食,你会喜欢的。”这个你在读者的眼前似真似幻,一时间一种让人迷惑的甜蜜感涌上心扉,让人倍感亲切,然而你还要对我嫣然一笑,又怎能不让人“是一阵猝不及防的眩晕。”
   沿着这条山径一直走,穿过一座石桥,看到一个亭子,亭子顶端铺满黑瓦青草。这亭子似曾相识,多少年了,我的眼前时常会出现一座古雅的亭子,一位洒脱不羁的雅士,一盅清冽甘醇的好酒。
   他在此归隐,著书以终。面对青山碧水,时而举杯独饮,时而挥毫著文,酒气化作山岚,墨香融入山野。他仰天长叹,大声悲呼:
  
   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梁,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此处的“洒脱不羁的雅士”就是张岱。
   关于张岱的理解,还需要有更多的现代思考,因为历史上传说的张岱,是受中国政治历史局限的。在独家王朝文字狱的高压下,每个记载张岱的文字都是精挑细选的,每句描写张岱心情的文字都是用最大的努力消减其真实的场景,理解张岱一般来说都是从他的遗留的诗文中感悟他的心境和情怀。作者在此地寻绝尘之踪,遇到中国文人最为推崇的精神文化的图腾之一张岱,迷一般的张岱让作者陷入了心灵迷踪——张岱那个痴是个什么“痴”呢?张岱《自为墓志铭》里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为梦幻。”这里的其它“好”读者可以去想象,唯独“好娈童”需在这里说明一下,“娈童专指与男人发生性行为的男童和少年,“娈”字本意形容“美好”,部首为“女”,即“相貌美丽的女子”。南北朝开始,娈字与童搭配,意指被达官贵人当作女性玩弄的美少年。”
   这是一种怎样的“痴”?
   人之所以当娈童,是受人威势所胁利物所诱,蓄意地造成他们心理变态所致。而男性之所以恋童,除了古书上所说的他们与女子的容貌、性情并无二致之外,还有图新鲜、跟风的原因。
   这是一种什么风?
   明朝淫狎娈童的风气盛行。张岱《西湖七月半》描写当时的社会风气“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李渔《肉蒲团》内记家童书笥、剑鞘,“两个人物都一样妖姣,姿色都与标致妇人一般。”晚明的同性恋风气是“盛于江南而渐染至中原”,明人多称男风为“南风”,有时亦称男妓卖淫场所为“南院”。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联想一些中国文化中哙炙人口的诗句,如:“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个句式在中国识几个字的人都会随口涌上喉头,可仔细想一下,烟花三月是谁在下扬州?是下什么样的扬州?下扬州,你不腰缠十万贯,是下不了这个扬州的,文人心里的下扬州是要去狎妓,去好娈童。是要有“深深庭院,眼神波俏的丫环,繁花和少年,华丽的衣裳,骏马奔跑的姿态,神奇的灯,烟花在幽蓝的夜空中绽放;还有梨园歌舞,紫檀架上的古物,研究棋谱,新绿的茶叶在白水中缓缓展开,这些都是张岱喜欢的事。”社会风气糜烂如此,中国不亡国才怪呢。张岱的“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就是一种中国畸形社会发展的必然结局,只是张岱恰巧赶上了,就留下这让中国男女文人感怀深切的“张岱式”幽思。说到底,张岱的这种人生观是中国奇葩文化里的最烂的一朵花,是中国文人身上最软的一根贱骨头,是历代统治者为了社稷的永固,精心打造的中国文人当一条顺狗的哲学——给一根骨头,就趴在那里摇头晃脑的“痴”。“痴”死了作贱的自己,“痴”亡了万里江山。作者在这里表现的对“痴”的观望,也是用一种广义上的“痴”性的参照对比,在中国文化的这种“痴”的畸形语境中,寻找中国文化中“绝尘”思想的外在形式和精神内省,并将“绝尘”为何是一个难以跨越的精神迷踪来思考。
   作者接下来说到了琵琶、阮咸,说到了“竹林七贤”,说到了知音,这些都是中国文化情结里动人的画面和情节。作者在这里体验和寻找“绝尘”幻境中不可少的“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感觉,而且也知道:“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内心孤寂的人填了一首词,快乐的人会无视,暗暗笑讽,那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有一人会被词的意境所吸引,他懂得你的感伤,懂得你的意念,并与你和上一首。”作者此时的寻踪也是,苦苦寻觅等待的就是那个能停下来,与她相和的人。将可遇而不可求作为一种精神的奢华等待,用穷尽毕生的坚守来遇到那个与其心相通,意相近的人。而这个人必定也应该的“竹林七贤”式的人,有绝尘之情境,有知音之懂得。这种寻找是对回归自然的思想呼唤,是绝尘意念完成的灵魂相随相依的期盼。
   “你被刚才送茶进来的小伙子喊走,留我一个人在房间里。我取出随身带着的惠特曼的《草叶集》,”作者此时又提到了“你”,这个你是作者在此处体验安缦精神的“你”,你就是安缦。此时作者不说:我的安缦情思被刚才送茶进来的小伙子打断了。她要说:“你被刚才送茶进来的小伙子喊走,留我一个人在房间里。”这种独特的写法不仅是将意念输入僵冷的文字,更是给生硬的男性化叙述方式增添了软和的女性化写作的柔美婉情。不禁让人为作者如此柔美的描写手法扼腕赞叹。
   作者的身体和灵魂此时是同在寻找绝尘之踪的路上,从张岱想到阮咸,再想到“竹林七贤”,就完成了中国文人“绝尘”思想的基本观察。而她随身携带的惠特曼的《草叶集》,则是作者心灵深处“绝尘”的思想设计,是要来和中国文化中唯我的及时享受放纵的张岱式“绝尘”,和退回自我内心的修身“竹林七贤”式“绝尘”,和安缦式的回归自然的“绝尘”精神理念作考察对比的。
   《草叶集》是19世纪美国作家惠特曼的浪漫主义诗集,共收有诗歌三百余首。作者在一开始就将诗集中这样一句诗:“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写在法云村石墙上青苔里的幽思中,将一幅清幽简静的自然素描图景,切入到惠特曼诗歌中长满大地的芳草中,不仅让“绝尘”最初的思绪遥想,生气蓬勃,还能散发出“绝尘”思想终极目标的诱人芳香。
   惠特曼的一生用他作品中的自然性唤醒了沉睡的世界,他和自然亲近的思想是和作者暗合的。“我极爱他的《草叶集》,许是被他淡泊的性情所吸引,每每诵读那些诗句,都能想象,在某个清晨或黄昏,年迈的他拿着小凳子,去丛林去山谷去河边冥思静想。他坦然地接受着生活的考验,与自然悠闲地相处,无论是在哪里,他总是努力地让自己活得自由自在。”在这里,作者完成了对“绝尘”精神的思考对比,将一种极简精神展示出来,用于对“绝尘”思想概念的最终图解,让一种温馨惬意的诗性生活在她的笔下,在她的精神视线的极处,呈现出恬淡的静美。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是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精髓,此时的作者恬淡精神的滋生,恰是“绝尘”思想的绿草迎风生长。这风是世俗之风,是传统文化之风,是人伦教化之风。此时的作者怀抱心中的“绝尘”之圣婴,迎风而去,踏日而归。
   当作者对绝尘的精神和思想精髓有了最终的认定后,心绪上就有了畅然的快意,就会心情平静的在这绝尘之地放松自己,惬意的享受着这世外桃园般的幻境。
   “我坐在木质的沙发上听阮姑娘弹奏琵琶,
   ……
   当一曲《琵琶语》穿过高高的房梁,木柱子,传入我的耳朵时,竟如一曲舒缓的催眠曲,令我昏昏欲睡。
   我在柔软的沙发上遁入梦境,待我醒来时已是黄昏。
   ……
   我伸伸双臂,很是惬意,像是在自家的卧房里,安静的,无比舒适的。”
   傍晚时分作者醒来,又走到了早上走过的那条山径。大家要看仔细了,作者此时是“又走到了早上走过的那条山径。”
   早上作者是在一个被春光簇拥的晨,走进了一条名曰“法云弄”的山径,竟觉恍若隔世。一路走一路惊喜、畅想、思考、对比,她是在和眼前景象里漫漶着的“恍若隔世”之感,用生命中潜藏的绝尘的不同理念,进行意念上的反复交叉对比。在各种理念中我们不要忘了,作者是随身带着美国诗人惠特曼写在《草叶集》走进法云古村寻踪的,这是作者来这里寻绝尘之踪的基本思想准备,也就是作者对这里的安缦理念的认定底线——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作者一路上的对绝尘理念在历史上不同的认知反映,不同的思考意义,不同的观念价值,进行了反复对比。
   而此时作者是在傍晚,“起身,出了木门,我又走到了早上走过的那条山径。”而且是“可以按着自己的心思,随意地走,
   ……即便是不小心迷路了,也会有人来寻你,将你带到你想去的地方。”读到这里,大家可以理解我刚才说的“迎风而去,踏日而归”了吧。这踏日而归,就是心灵上的回归,是迎风思考后的心路终结,是绝尘意念的完美回响。作者“在法云村,不必担心会走失,也不必刻意地往哪个方向走,可以按着自己的心思,随意地走,再怎么走,还是在村子里,”这个“村里”就是绝尘之境,就是绝尘之自由王国。在这个自由王国里再怎么走,还是在“村里”,这个“自由王国”就是“回归自然”。
   这就是安缦回归自然的精神,就是惠特曼的“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就是“我自己呼出的气息……在田边、在小山旁所感到的快乐。”就是可以按着自己的心思,随意地走。
   这就是绝尘。
   接下来就是作者在这绝尘之地惬意的漫游畅想和度过中,再次将情景交融的盛大和感动展示出来,让一种感性直观的绝尘之景,绝尘之境,绝尘之风,绝尘之恍惚,呈现在读者眼前,让人“眼眶有微微的湿润”。作者此时发出了最深沉、最明亮的顿悟:法云古村遁世了经年,在江南恬淡的水色中、在西湖幽静的山谷间,静绝尘氛。最自然的才是最清净的,最原始的就是最禅意的,在法云村,禅意是无处不在的。在法云村,无需轮回也不必穿越,灵隐的风会消弭堆积在内心的尘烟。入夜后,夜空上高高悬挂的明月会让我们看到自己前生的模样。

共 11078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此篇美文,是对纷飞的雪的作品《绝尘》的解析。现代大都市,喧嚣,高楼林立,人被禁锢在钢筋水泥中,再加之快节奏的生活频率,使人不免会产生精神上的压力,常常让人喘不上气来。走出都市,逃出高楼的禁锢,脱离红尘的烦扰,走向静静的山野,让身心放松,让灵魂上升。《绝尘》是纷飞的雪法云古村寻踪的游记。作品不仅语句优美,意境优美,散文韵味浓郁,更是在思想上的超越。此篇文章紧紧围绕着《绝尘》,首先,由点入面,再由字面到它的内涵,做了详细的剖析,指出了文章的主旨——走出喧嚣,走出红尘,让心灵回归,让灵魂抵达。其次,又从《绝尘》的文章框架,语句运用及语调都做了详细的解析,细致入微,没放过一个细节。可见作者对《绝尘》已仔细阅读,并深刻地领会了。本文作者才华横溢,通晓历史知识,并在文中大量应用,让人受益匪浅。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18-01-18 15:00:29
  欣赏美文,感谢作者的分享!
   问好作者,祝写作愉快!
五十玫瑰
2 楼        文友:策马南山        2018-01-18 17:40:18
  首先对玫瑰女士为此文作编评表示十万分感谢!在此向编辑道一声辛苦了!这是我近来写的有关纷飞的雪散文赏析系列的最后一篇了,写这几篇赏析的动因是在一次偶尔的阅读中,读到了纷飞的雪的文章还有编、评及跟贴评论,感到有话要说。因此才有了这几篇抛砖之作,其目地是想说纷飞的雪的散文还可以这样来读。
   这几篇赏析文章之所以称为随笔,是因为社团不让发赏析,故以随笔代之,因为我不愿意写自己社团的事情,自己社团看不到,这样有悖于社团成员热爱自己社团的初衷。尽管因此系统不高兴不予评精绝,然而我不以为然,流年快乐就好。
   今天特别感谢玫瑰女士对此文的费心编评,从编案的言辞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到编辑工作的不容易,感到编辑作品时编辑的操劳。感谢之余,我想借此说一些有关编辑工作的想法,妥否,算一个探讨和商榷,请诸君笑纳。
   我在流年的第一映像是,这里的编案写的长,长的好处就是给人是认真编辑的印象,是对作者的尊重,让人感动,很好,不错。但我读了许多长的编案后发现,其实有些编案不需要那么长,减掉三分之一较好。因为里面有些编案的文字实在是为了长而添加的,是一些廉价的好话。但有些作者就喜欢这些廉价的好话,你稍为赞美的短一些,不管你的编案是否是切中要害,是否对其未来的写作有帮助、有提示,他(她)就不高兴。我认为编辑就应该尽可能说点真话实话,编案当长则长,当短则短,恰当为适宜。
   我的前三篇赏析是邀请编辑来编的,这次再邀其中之一,为此文作编是否会是一个金苹果,挑起特洛伊战争的罪名不好承担。假如再挑选其他编辑,又有好像不满意前三位编辑的嫌疑。因故就发到后台,谁想编就编吧,南山将表示十万分感谢!其实我一直以为,每个编辑的编案都是有特点的,都有许多智慧的光点在里面跳跃,让人细思极恐——自己的这点宝贝都被人家看穿了。因此,更增加了自我修身的决心和动力,也是一种学习的机会。今天我读着玫瑰的编评就有如此心情,再次谢谢玫瑰女士为此篇的辛劳费力之功。
人生如梦
3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8-01-22 12:20:19
  谢谢南山对我的拙文《绝尘》深刻细致的解读!祝福冬安。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