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室雅兰香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雅香】伟人毛泽东的读书功力(随笔)

编辑推荐 【雅香】伟人毛泽东的读书功力(随笔)


作者:曹济南 布衣,354.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31发表时间:2020-05-07 22:51:20
摘要:笔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对他的读书功力进行管窥,希望读者能从读书功力这一侧面,对伟大领袖毛主席能成为伟人的原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以此激发我们更加热爱毛主席的深厚感情,同时,让我们从毛主席的读书功力的经验中得到启迪。


   前言
   毛泽东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所以,毛泽东同志成为了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杰出人物之一。
   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文学天才不仅表现在他的洋洋百几十万言的《毛泽东选集》(已出版五卷,第六、七卷待出,百度《毛泽东选集》词条中有第六、七卷的具体目录)中,表现在他的脍炙人口的众多诗词和对联中,而且还表现在他的处事与交际中,真正体现了“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伟人风范,他在文学上的卓著成就不能不归功于他的深厚博大的读书功力。
   笔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对他的读书功力进行管窥,希望读者能从读书功力这一侧面,对伟大领袖毛主席能成为伟人的原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以此激发我们更加热爱毛主席的深厚感情,同时,让我们从毛主席的读书功力的经验中得到启迪。
   “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这是中国晋代最具权威的文论家陆机《文赋》中的名言。意思是石中蕴藏着美玉,会使山岭有光辉;水里含有宝珠,能叫河流更美丽。比喻在写文章时如果能创造出精美的佳句,那么它会使整个文章光彩照人,温润妩媚。毛主席的诗词文章,达到了“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的艺术境界。那么,伟人是怎样达到这一境界的呢?
   答案是他不仅酷爱读书,而且善于读书和活用读书。读书在他那儿,变成了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一门技巧,所以他能真正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高超境界。
   毛泽东超常的读书功力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酷爱而持恒地读书
   有人说,读书成就了毛泽东,我亦深有同感。
   因为我既首肯前苏联杰出作家高尔基对书的意义的评价:“书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它概括了世界生活的全部知识,表现了理性成长的全过程,以及全球人民的文明史和全部的经验——因而,书籍是进一步发展人类精神力量的最有力的工具。”又赞赏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说读书的重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对于我,比王位更加宝贵。”这两位世界级的文学巨星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因为书籍太宝贵,所以读书太重要。
   在近代历史上,湖湘热士,英雄辈出,其中最璀璨的巨星级人物,非毛泽东莫属。他从穷乡僻壤、封闭落后的韶山冲里的一个乡村少年而成长为救国救民、创立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代领袖和伟人。纵观毛主席的人生轨迹,可以发现他从小就热爱读书,他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而能够使他成为一代伟人的原因,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与他酷爱读书是分不开的。
   他常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又说,“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
   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和读书爱好早在少儿时期就已经养成,也正是少儿求学时期,他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并与图书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才使他超常自觉地把读书与人生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结合起来,从而成就他的救国济民的伟人地位。
   毛泽东的童年(1——8岁)是在韶山市大坪乡的外婆家度过的。他的外公酷爱读书,除劳动外,总是书不离手。他的舅舅秉承读书家训,是“耕读典范”,是当地一位有名望的文人雅士,当地的婚丧喜庆,都会请他题联做对,他还开设了蒙馆。毛泽东咿呀学语开始,外公就教他读书认字,舅舅就带他在蒙馆里听课读书,告诉他吟诗作对。天真童稚的毛泽东表现出了对读书的极大兴趣和聪慧,经常受到外公、舅舅和邻居们的称赞。
   8岁以后,父母接他回韶山冲,在自家门口的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南岸私塾正式入学读书。塾师邹春培先教他读《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等,接着教他读《论语》、《孟子》、《诗经》《礼记》等儒家经典,不仅要求学生会朗读,而且还要求背诵,不能背诵的,就要被处罚。毛泽东对这些书不仅能背诵,而且能够理解运用。
   有一次,邹先生以“濯足”出题,要毛泽东对下联。毛泽东不慌不忙对道:“修身”。这对联不仅平仄词性等均符合对联要求,而且立意恰到好处,且都有出处。“濯足”源自《孟子》,“修身”语出《礼记》。可见,毛泽东不仅会读书,而且会用书,幼小的心灵,已深受古代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几年后,南岸私塾已不能满足毛泽东的读书要求了。1910年秋,毛泽东不顾父亲的反对,下决心离开闭塞的韶山冲,要到当时颇有名气的东山书院里的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去读书。临行前,他写了这样一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他把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让父亲不为他的出外读书而不满和担心。这诗表达了他一心向学读书和志在四方、成就功名的决心和信心,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读书精神啊!
   东山高等小学原为湖南有名的东山书院,随着清末教育制度的革新而改革为新式学堂。除了开设传统的经史子籍的课程外,还设有自然科学和地理、英语等新学科目。可喜的是学校新设了藏书楼,里面收藏了大量中外书籍和新潮报刊,学生可以来此阅读和借阅图书。毛泽东对图书馆情有独钟,除经常在馆里阅读外,还不断借书阅读,他备有读书笔记本,将自己读到的最精彩最有用的内容抄在笔记本上。
   据他的同学回忆,毛泽东读得最多的是中外历史和地理方面的书籍,因此对外国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怀着极大的兴趣读了《世界英雄豪杰传》后,对书中所记载的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卢梭、孟德斯鸠等英雄豪杰十分敬佩,感动不已,并暗下决心向他们学习。毛泽东特别喜欢读梁启超那些带着强烈感情宣扬维新思想的文章,于是他开始受到维新派思想的影响,他的表哥文咏昌曾借给他一套《新民丛报》合订本,他反复地阅读,一些重要文章还能背出来,还写下了许多批注,谈他的独到的见解。
   1912年,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在此期间,他的国文老师叫柳潜,了解到毛泽东十分喜爱读书后,便借给他一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他如获至宝,一字一句地认真研读。
   由于学校课程很有限,加上校规很死板,读了半年后,毛泽东做了一个令别人不能理解的决定——从学校退了学,每天到湖南图书馆去自己选读最想要读的图书,他想通过自修来满足自己的读书愿望。他认真制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按照计划脚踏实地地实施。
   湖南图书馆创立于1904年,是我国最早用“图书馆”命名的省立公共图书馆。当时,毛泽东寄居在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每天早出晚归,步行三里地到位于浏阳门外定王台的图书馆,风雨无阻,从不间断。一个图书馆管理员在回忆中说,那时候,我们图书馆每天早上一开门,就“欢迎”毛泽东,因为他来得最早,他已等待多时了;每天下午关门,要“欢送”毛泽东,因为他走得最晚,不催他,他就不会走。
   1913年春,毛泽东又以优异成绩考入五年制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但当时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没有阅览室和图书杂志,毛泽东就坚持每天到学校里悬挂当天报纸的地方去看几十分钟报纸,每个周末就跑到湖南图书馆去看书,如果听说哪个朋友有好书,他就会想方设法向那个朋友借书。
   到长沙以后,毛泽东就养成了阅读报纸杂志的习惯,阅读得最多的是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报纸,到1927年上井冈山为止,他从来没有中断过。他还想方设法减少自己的伙食和零用钱,省出钱来购书买报纸。据他自己的回忆,他购书买报的费用,占了他生活开支的大部分。
   如果说毛泽东在求学的青少年时期酷爱读书不足为奇的话,那么他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仍然坚持不忘读书就是一个奇迹了。
   下面讲一个他在长征途中借书的笑话吧。
   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是在敌人的围、追、堵、街中艰难行进的,每前进一步都异常危险,有时候为了摆脱困境,连吃饭的铁锅都要丢掉,更不要说带书了。为了每天有书看,毛泽东只能东借西借。有一天,红军队伍经过一个村庄,毛泽东命令队伍在村外扎好营地,然后派警卫员去村里借书。
   毛泽东对身边的警卫员说:“小王,你去村里看看有没有读书人,想办法帮我弄‘水浒’和‘三国’来。”警卫员赶紧跑到村子里,找到了几个读书人,问他们谁有‘水壶’和‘三锅’,部队首长要借用。其中有一个私塾先生,他知道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好兵,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听说红军首长需要“水壶”和“三锅”用,私塾先生二话不说,拿出家里的水壶就给了警卫员,可是,他家里实在没有“三锅”,只有“一锅”,但他也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一口烧饭铁锅交给了警卫员。
   警卫员谢过私塾先生,喜洋洋地把水壶和铁锅带回了驻地。警卫员说:“主席,水壶拿来了,村里人没有一家有‘三锅’,我就借来了‘一锅’。”毛泽东抬头一看,禁不住笑了。他把警卫员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小王呀,你有空要抓紧学习文化知识才行啊。我要你去借的是中国四大名著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而不是烧水的水壶和做饭的铁锅啊。”警卫员听了满脸愧色,他连忙把水壶和铁锅还给了私塾先生,并说明了原因。私塾先生重新拿出了自己珍藏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并叫警卫员带路,要亲自把书送给毛泽东。
   原来这位私塾先生也是一个《三国》迷,毛泽东亲切地和他聊起三国的历史,三国的人物,毛泽东谈了自己对中国未来的和世界形势的发展的看法,分析得头头是道,使私塾先生佩服不已,感慨不断。他紧紧握住毛泽东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从这个笑话,可以看出,毛泽东在常人难以想象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险重重的岁月里,都能坚持读书,这种酷爱而持恒的读书精神和功力,真的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和发扬。
   二、广博而重点地读书
   毛泽东学贯古今中外,这与他能广博地读书有关。
   在湘乡东山书院读高小的时候,因为学校里有一个图书馆,他利用图书馆广博地阅读了大量的图书,经史子集、中外名著、野史、诗歌、笔记和传奇小说等,无不涉猎。
   1914年春天,第四师范合并到湖南第一师范。一师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不仅每天向师生开放,而且借阅时间不加限制,还有一个很大的报刊阅览室整天开放。毛泽东如鱼得水,就像高尔基说的:“我对于书本,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他如饥似喝地阅读各种图书,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时代思想家的著作无不涉猎,从二十四史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昭明文选》到《韩昌黎全集》,从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到本省的县志,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图书,到国外的政治、历史、哲学、文学等名著,他都认真地研读,认真地做读书笔记。
   毛泽东在青年求学时代读过多少种图书,已无法统计。但解放后,有一个为他管理图书的管理员叫逢先知,他有一个统计。他说毛泽东的藏书有六七万册。
   他的读书兴趣十分广泛,除了经常阅读马、恩、列、斯等的经典著作外,还读了大量的史书,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还读一些有史料价值的野史和历史小说。如常读野史《东周列国志》、《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和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等,他还喜欢读古代诗词。据中南海毛泽东故居图书管理员张贻玫统计,毛泽东生前圈画过的诗1180首,词378首,曲12首,赋20篇,总计在1590首(篇)以上。一般性的欣赏翻阅,至少在2000首(篇)以上。诗中最爱唐代“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喜爱他们的浪漫主义风格。特别是推崇李白,其诗气魄宏大,感情充沛,具有神奇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魅力。词中他最喜欢宋代“苏辛”(苏东坡、辛弃疾),他崇尚苏、辛词作的爱国主义内容和豪放的艺术风格。他饱受泱泱诗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经常读诗词,而且经常写诗词,所以他也成为了诗坛巨匠。
   由此观之,毛泽东真可谓“读书破万卷”,莫怪他“下笔如有神”。
   毛泽东既广博地读书,同时他又有目的地重点读书。
   如他在湖南图书馆和一师图书馆阅读时,他涉及的书籍非常广泛,传统的经史子集和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哲学和文学著作,无所不读。不过,他的主要精力还是用来研读中国的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的著作和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等,同时重点研读西方18、19世纪资产阶级的哲学和以进化论为核心的近代科学著作,如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以及严复翻译的著作,如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论》、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等。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比较系统深入地接触和了解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共 15418 字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读过毛主席著作的人,都有一个普遍看法,那就是通俗易懂。可别小看这“通俗易懂”,没有高深的理论功底,没有高深的写作水平,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那么,这些从哪来?很显然,都是从读书中得来。作者从四个方面给我们概括了毛主席的读书功力。这四个方面的概括,无不透露出毛主席读书,并非读死书,而是学了就要用,还有一点就是要活。正如古人所说,尽信书不如不信书。看似矛盾,实则是对立与统一的两个方面。诚如毛主席所说,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都说毛主席伟大,那么,伟大在哪里?从毛主席的读书生涯可见一斑!感谢作者投稿雅香,雅香有您更精彩!【编辑:老游湖】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老游湖        2020-05-07 22:56:15
  感谢作者,让我重睹老人的丰采!对老人的爱,不因时间的流失而淡漠!这样的爱,没有任何利益在其中,一切都是发自肺腑!感谢赐稿雅香,雅香有您更精彩!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观人间,揽经史子集,只为敷衍成一则小文。
2 楼        文友:闲妹        2020-05-08 05:20:40
  洋洋万字是作者内心真情实感,为你作品点赞。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3 楼        文友:浩瀚        2020-05-08 07:12:33
  好文章,有功力,共欣赏!
我希望我奉献给读者的是心灵鸡汤而不是地沟油。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