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采飞扬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文采】情绪的花:菜根之“淡”与湿地爬行(杂文)

编辑推荐 【文采】情绪的花:菜根之“淡”与湿地爬行(杂文)


作者:孙彩文 举人,3001.3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798发表时间:2020-10-04 12:17:38

记忆的梗上,谁不有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林徽因
  
   01
   多少人一世奔波,被时光追逐,却忘记了,等到老去那一天,想要的,不过是简衣素布、粗茶淡饭的宁静生活。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直到今天,有一本中国古代典籍在日本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经久不衰,很多日本的企业家、政治家和学者,都将它作为立身处世的模范,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这本影响深远的典箱叫作《菜根谭》。《菜根谭》在明代就流传到日本,部分民众曾尝试通过《菜根谭》以精神修养的形式来解决青年的精神困惑和提升国民的道德水平。
   为何《菜根谭》会被日本人奉为经典呢?
   因为随着战后经济的复苏,人民的富足,日本人在越来越繁荣的社会现状中迷失了自我,逐渐脱离了生活的真谛,老年人变得空虚,年轻人变得拜金,社会越富足,人反而愈来愈不幸福。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日本人就提倡返璞归真的运动、在他们看来,想要获得充实就要抛斤杂念,明白真正的生活真谛,由此崇尚朴素的《菜根谭》就成了很多人的精神支柱。
  
   02
   谭=谈
   “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颠顿风波,备尝险阻可想矣。”
   《菜根谭》的治学思想,其背后蕴藏着的儒释道文化精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修养、治学、治家等内容,为当今碎片化和浮躁式的治学状况,提供了古人的智慧和经验
   其一,平息欲望,回归本性。
   “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这句格言强调了平息欲望在治学之路上的重要性。劝学篇中提及:“可见名为招祸之本,欲乃散志之媒,学者不可不力为扫除也。”这一观点与道家“超越意识”思想相契合,提倡人们超越世俗的功利,净化自身心灵,复归自然。
   其二,复归本然,自我实现。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菜根谭》劝学篇还警示道:“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这启示我们应当回归学习本性,从而获得较为深刻的感悟。关于本性和原初思想,文中还提及“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反映出无论是文章书写还是品德修养都应该回归本然。正如原文中举例道:“如桃源犬吠,桑间鸡鸣,何等淳庞气象!”朴实无华的事物中往往蕴藏着令人追求和向往的宝藏,求学之道便是探求自己的本真状态,教育的作用即是找回散失的初心。
   其三,横逆困穷,志趣留存。
   逆境对人的锻炼作用在儒家学派的孟子思想和《菜根谭》劝学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磨砺当如百炼之金,急就者非邃养;施为宜似千钧之弩,轻发者无宏功”,学习如火烧铸陶器,需耐得住足够的火力和粹取时长。孟子也曾谈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治学,需远离纷扰,静心清欲,同时,还应当留存志趣,使得自己的生活愉悦恬淡,如“身不宜忙,而忙于闲暇之时,亦可警惰气;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摄之后,亦可鼓畅天机”,这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最高指归,即中和、中庸思想。
   其四,心地纯净,扫除障碍。
   “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对于心性修养的途径,《菜根谭》阐明:“完得心上之本来,方可言了心。”这将道家回归本性和佛家心性构建的思想融合了起来。首先,要“观心”。《菜根谭》中提及:“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其次,要归心。平息个人欲望从而达到心性沉静最后再发现自我,回归人和事物的本性;在逆境中求学的同时涵养令自己愉悦舒心的志趣;积极构建和观察个人心性来不断地警醒自己向善和求真。
  
   03
   谭=淡
   《菜根谭》之“淡”与老子的“无为”思想不谋而合。老子吁请人们以“不争”、“柔”、“弱”、“不尚”、“不贵”来收敛自己过分膨胀的欲望,诲示了一条“虚”、“静”、“自然”、“素”、“朴”、“婴儿”安然相处之道,借此凝炼自我内在的生命深度与气象。
   依“味”解“淡”。
   《说文解字》解“淡”:“薄味也”,主要表征内在的情愫。“淡”味与酸、咸、苦、甘、辛“五味”相对。从“味”上悟“道”,《老子》第六十三章(王弼本)提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命题,诲示尘寰世人:以“天道”取法,敛欲守朴,无所造作。《菜根谭》解“淡”与之构成互文性阐释,皆自然,致之、守之、甘之,则“道非有非无,故谓之大象。”
   依“道”解“淡”。
   “道”以“不自是”、“不自见”、“不自伐”的谦卑姿态处,以“弱”胜刚,呈现“众人熙熙”、“俗人察察”的风格。“道”洞悉一切但却渊默不语,以至于用来表述“道”的言语也是淡然无味的。“淡”字的意涵,成全世间万物而不占有、不宰制、不自夸、不自我骄矜,即便是对“道”所加以表述的言论也不像世俗文采华丽之言,而是淡然无味之言。此“淡”为“道”,无为无施、无造无化、不恃不宰,在“言”这一层面呈现“无味之味”。
   依“心”解“淡”。
   从“心”这一层面注解“淡”,老子曰:“夫执大象者则不然,不以欲乐示于人,故言之岀口,淡乎其无味;教之人心,泊乎其不美。”
   宋人吕惠卿注解“淡乎其无味”一句为:“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则非饵之可嗜;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则非乐之可乐,若然者用之,岂可既乎?”这里“淡”不是淡于味,而是针对内心而言,道之出口为淡,是因为心“淡”而已。明末清初的高僧释德清很看重老子的思想价值,他注解“恬淡为上”一句为:“恬淡者,言其心和平,不以功利为美而厌饱之意”。“道”因其无所欲求也不刺激人的各种内在欲望,所以其出口也是淡然无味的。“淡者和心而养人,浓者荡神而爽口,是有可欲”,魏源的这句注解着实在浓淡之分上点得很透彻。
   内心有欲与否会涵养两种不同的状态一一“浓”和“淡”,只有内心无所欲求的人,其气象才会是淡泊宁静的。
  
   04
   淡淡于谈。
   “淡”、“谈”,简单的两个字,真的应用于生活实践,指导我们的工作,我们足足用了10年的时间,在进行教师叙事探究。
   叙事研究首先要有“事”可“叙”,这就需要选择、观察、收集、整理故事;叙事研究也要对“事”进行“研究”,这就需要理论的准备和理性的审视;叙事研究还要对研究成果进行撰写,这就需要流畅精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简洁明快的文字写作能力。惟此,研究的结果才具有其独特的价值,生命的成长气象才会趋于淡泊宁静,自会曲径通“道”。
   如果用一条“道”来表现教师的叙事流程,即为: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对象——进入研究现场——进行观察访谈——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锄。当然,这样的流程非“道”之“道”,但确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道。因为不论是专家还是教师本人,从现场、现场文本到研究文本,都需要接受一定的方法训练和理论提升,以及情志磨炼,归纳起来,有三点:
   其一,了解人文学科的前沿进展,拥有丰富、深刻的洞察能力,能够从自己的教育经验中“解读”出内在的生命“意义”。
   其二,明了经验的呈现不等于叙事研究,叙事研究需要“把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以及其他研究,以及在这些研究方法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具有描述性的叙事研究方法引入教育研究,具体来说是引入到对教育经验的关注从而进一步对日常教育实践的观察上来,探索塑造教育思想和实践,把握教育细节,使日常教育经验获得重新的理解,建构教育叙事研究方法论。
   其三,最好的研究方式莫过于研究我们自己,研究教师自己和学生自身教与学的经验,把教育变革建立在日常教与学的经验基础上,关注我们自己日常教育经验的文化处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从自身的经验和实践出发,才能变革我们自己的教育。
   我们通过网络平台,聆听教师重构教学故事,收获心灵妙境。
  
   05
   湿地爬行
   昌军老师一直在组织教师读书叙事。他爱好读书,坚持写作。在当初选择“叙事研究”作为教育教学实践基础时,他答应写日进录,一坚持就是8年,当结集出版《湿地爬行》时,我为他做了“序”:读书,教师的责任担当。
   在“曹妃甸第四小学读书叙事群”和老师们共读,能觉察到,昌军老师读书的勇气影响了一群人,大家和他一样,自觉担当进入爱的循环。
   这份爱,是对教育的执着、理解和包容。
   昌军老师是内心强大的人。他1987年师范毕业,30多年一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他心灵成长之旅起落坎坷,开始几年他对教育教学热情洋溢、激情四射,后来认识到应试教育有违他对教育本旨、教师职责的理解,他探索,他抗争,遭遇打击和阻碍,让他对现实产生了严重的无力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相遇于全国“勇气更新”读书共同体,共同开启“河北省教师读书叙事活动”。昌军用自己的成长和叙事影响更多教师跟进读书,更新教学勇气。
   他曾这样描述我们的相遇:“本想熬到退休拉倒,却不想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一次偶然的冲动,让我遇到了我愿奉为终身人生导师的孙彩文老师,于是我的心灵世界又被激发出了希望。”
   昌军真心喜欢与心灵打交道的工作。他和学生天真烂漫的心灵水乳交融,在“玩”中完成教学目标。他“童心泛滥”,爱好广且杂。他从不限制学生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更不会阻碍学生天性的发挥,不管多么调皮捣蛋的学生,在他手里,都能成为教育的正面力量。他的课堂教学,不管数学、语文、科学、自习,都独具特色。他既利用课本来教学,又不迷信课本,甚至连参考书他都敢以科学的态度提出质疑。他班学生有固定的娱乐活动:每日晨曲,朗诵比赛、讲故事、编故事,还有跳棋比赛、象棋比赛,激情燃烧。
   昌军喜欢读书,也会读书。我们都有过读书的经验,但每个人的经验都是不同而独特的。在昌军的体验里,读书叙事,特别是用爱带动我们从正面的角度来觉察内心,使我对自己产生“自卑”感时依然有勇气走出来,才是帮助“我”在内心慢慢累积自信的成长通道,它可以改变和完整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他擅于打开心灵空间,让心灵成长在一刻间真实发生;他喜欢与教师一起叙事,一同经历探究内心的旅程;他喜欢前行,一直走在与自己建立联系和变得智慧的旅程;他喜欢竭尽己力,建立一个又一个相互支持的读书共同体。他的成长叙事滋养着自己,也肥沃了一方土地。
   昌军老师组织教师读书叙事,有着明晰的认知路径。以共读《自卑和超越》为例:首先是速读摘录。这本书重点摘录与自我、与教育相关的内容。然后是逻辑重构。先围绕概念词“自卑”提出三个层面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然后沿用本书特点,理论加故事,完成一篇读后感。这本书讲了很多故事,采用的是转述的方法,转述在叙事中驾驭难度很大,大家都想尝试。第三步是自我叙事。对于叙事,刚参与共读的老师有些畏惧。昌军老师用“词刺激”方法激活潜意识。他自己做“词刺激”测试时,用“自卑”和“勇气”这两个概念串接故事,先冥想三个画面,与自我、与家人、与社会联结,然后发现画境背后的力量。他的发现是,自卑感转化为勇气力量形成“爱的循环”圈。
   我的直觉告诉我,昌军的读书是通达内心的,也是与外部世界相勾连的,这是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不断发掘的内心景观和外部景观。
   昌军组建了学校读书群,引领教师读书日渐精进。他说:读书叙事是能够帮助教师找到“真我”,自觉进入爱的循环的最佳途径。还说:读书写作,主要目的不是给别人看,而是为了提升自己。昌军打了一个比方:“读书叙事,参与和旁观,就像亲自钓鱼和看热闹,当用心垂钓者满载而归的时候,看热闹的人最终会空手而归,最多轻松了一下心情。”我很赞同他的观点和做法,“共同体读书叙事”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大家可以互相影响,共同进步。
   昌军叙事是他送给自己的一份珍贵礼物,也是送给所有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一直跟进昌军老师的叙事,他思想的犀利,不仅有震撼力、杀伤力,更是真情动人。他觉察到自己“从教二十多年,成长呈现低层次和反复性,更多是迷惘与纠结”,他说:“期间的遭遇,让我对中国教育失望甚至绝望。其中性格的过于激进乃至偏激可能是主要原因,但活动范围狭小,造成眼界和格局受限,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能感觉到昌军自我突围的愿望强烈,这是教师觉醒最好的理由。
   在昌军老师组织的“第四小学叙事群”,老师们由最初的静观,渐渐走入读书叙事的行列中来。姚文佳老师跟进阅读养成写作习惯,她自己的公众号日更教育叙事,引起家长和社会关注。
   一个人会走得很快,但一群人会走得更远!
   《湿地爬行》是作者郑昌军老师自己的成长故事,略显稚嫩,但很像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未选择的路》中所说:“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这一点,我们读书吧!
   期待昌军影响更多教师读书叙事,心灵觉醒,自觉进入爱的循环。

共 11222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从《菜根谭》谈起,用“谈”、“淡”二字贯通教师读书叙事,以昌军老师的《湿地爬行》验证教师成长路径,一离不开“研究”,二离不开“修心”。作者用情绪之花界定“淡”的意境,离内心近了,更近了,超凡脱俗,又根植于生活点滴,同时,让我们感觉到,“道”非道,不远“道”,情绪之花,可栽培,可培植,可开花结果。“淡味”是那花的味道,淡“心”是那养花人的修为。一曲《菜根谭》,“谈”出一朵花来,“谈”出一段故事来,高!推荐阅读!问候作者!【编辑:马永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