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祖母的馍馍磕子(散文)

绝品 【流年】祖母的馍馍磕子(散文)


作者:江凤鸣 探花,16368.2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298发表时间:2020-12-02 10:09:25

【流年】祖母的馍馍磕子(散文)
   一年一年过得真快。一晃眼的功夫,天就凉了,斜风细雨里,焦黄的梧桐叶儿落了一地。小镇上,人家篱笆墙下的野菊花开到蔫了,又到了腊月天,年根根就要到了。
   小时候,每到这时去到老祖母家,我就等着闻小麦馍馍的甜香味儿,那个甜香的味儿,能勾出我肚子里一千条馋虫来。我出生的时候,国家离开战火硝烟还不过十年,老百姓刚吃了几天饱饭,就又遭遇了席卷大半个国土的自然灾害。那时的胶东乡下,不像如今的城里,只要有钱,大米白面管够。那时候,你就是有钱也难得吃上白面馒头,有了钞票,还得有粮票。说起来,现在的“零零后”不相信,那时候,就是想吃块臭豆腐,也得等过年凭票排上一天的队。
   这是城里头,乡下就更不用说了。胶东地方是丘陵地,大田里种的最多的是玉米和地瓜。小时候,我拿来果腹的主要是玉米饼子和地瓜面窝窝头。以至于我后来到河北求学,同学们笑话我,一开口就是玉米碴子地瓜味。
   我们村里的老辈子人说,大约在明代的时候,有个人从外面得到了玉米种子,回来就在岚上开了块地,种上了玉米。山东人管玉米叫苞米,河北人叫棒子,说的是一种东西。但玉米在山东长得非常高大,非常挺拔,非常有韧性,这大概是我们山东大汉,把自己的脾气、性格、基因也传给了几百年来一直相伴相生的玉米。现在有人说玉米的营养价值比大米高7倍,比小麦高5倍,但我儿时,100倍地想吃白面馍馍,不想啃玉米饼子。
   祖母家里有口大铁锅,上面烀玉米饼子,下面煮地瓜干。一年到头,一家人主要就是围着这口大锅,就着咸菜疙瘩,啃玉米饼子吃地瓜干。这是正常年景,等到自然灾害时期,玉米饼子也没有了,锅底下就剩下了烂菜叶和地瓜干。
   这年冬天,母亲在城里弄了三十斤玉米面,喊了祖父来拿。回家时,母亲给了祖父二十元钱,让他坐车回家。老汉哪里舍得,他想到二十元钱,能买多少口粮呀。于是,在风雪夜里,踉踉跄跄地赶了几十里山路回了家。为了这三十斤玉米面,祖父生了一场大病,差点丢了性命。再到后来,地瓜干也没得咽了,老汉在炕上饿到全身浮肿。
  
   二
   儿时,我太想吃白面馍馍了,想到夜里做梦口水浸湿了枕头。当盖垫上那一堆黄灿灿的玉米饼子中出现白面馍馍的时候,心里就会莫名地激动。我两只小眼儿滴溜溜地偷看着大人的脸色,两只小手像猫爪一样颤栗着,时刻想扑上去啃上一口。
   白面馍馍只有在节日或有亲朋好友来的时候,才有的吃。再就是麦收。麦收的时候,可以吃好些天的白面馍馍。于是,我总盼着过年,盼着家里来亲戚朋友,盼着麦收。上小学的时候,我年年都在麦收的季节积极地参加拾麦穗儿。中午割麦的大人歇晌的时候,我会偷偷地逃进沟渠里,用火烧麦穗儿吃,那个滋味想起来都让人流口水。
   我曾在一本书上读到一位专家说,我的老家莱州,商周时曾是东夷人建立的莱子国,称作莱夷。莱人是神农氏的后代,他们是从西部迁徙而来。莱人之名源于他们首先培育了小麦,商周时期,称麦子为莱。古书《集韵》上说,“齐谓莱,从来,从麦。”莱国,春秋时为齐国所灭。小时候,祖父也曾告诉我,我们这一支族人,是由甘肃、四川而来。我想,我的族人或许就是发明并培育了小麦的莱夷后人吧。我这么痴迷白面馍馍,是否是祖先传承的基因作怪?
   夏天躺在麦田里,看着麦浪在阳光下翻滚,在微风吹动下,麦田里到处都洋溢着淡淡的馨香。这带着泥土的芳香,一阵阵冲击着少年的胃。从少年开始,直到现在,我吃馒头从来都不就菜,就连咸菜也不带,那麦子本身的香味,就足够开胃了。从地里回来,还没跨进家门,我就会大声嚷嚷:奶奶,我要吃白面馍馍!
   每当这个时候,祖母总是快活地说,好呀,好呀。奶奶给你蒸大鱼、大公鸡、给你烙金元宝。祖母说话算数,她扭动一双小脚,开了东厢房的仓房,舀了大盆的面粉,这些面粉藏了一个冬天,雪白雪白的,煞是馋人。
   祖母瘦瘦小小的,却浑身都是劲。她日复一日地张罗一大家子十几张口的饭食,却从不喊累。案板、锅台、风箱就是她的主阵地。我最爱看祖母傍晚盘腿坐在蒲团上拉风箱的样子,她一手拉着风箱,一手往炉灶里添柴,火焰照红她半面脸膛,木刻版画一样的美丽。
   此刻,祖母将面粉和老酵头一起放进铜盆,浇上温水不停地搅拌。揣均揉透了,就把面团儿搁在面板上醒面,醒一回儿洒上干面粉揉一次,再醒再揉,直到在面团上用手按下凹陷能自己恢复为止。这时候,祖母的秘密武器就要出场了,她从炕头东边的小木匣子里,拿出一把铜钥匙,摸进黝黑的东屋,摸索着开了一只暗红箱子的门,拿出大大小小十几只馍馍磕子。祖母的箱子里有几十只馍馍磕子,每次,她都会根据不同的需要,拿出其中的一部分。
   祖母大显身手的时刻到了。夏日的斜阳照在她身上,瘦小的身子在光影里晃动。她变戏法似的,将一个个早已做好的面剂压进馍馍磕子,然后,“乒乓”一声响,从馍馍磕子里就跳出一只虎头鱼,一只大公鸡,一只小猴子,一只大桃子,一朵莲蓬子,还有一串圆圆的金元宝……祖母摞起笼屉上火蒸,麦香的味道在老屋里到处弥漫。金元宝不是蒸的,是放在鏊子里烙熟的。
   一顿用白面做成的丰盛晚宴在夏日的农家小院开张。虽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肉食,却也有鸡、有鱼、有苹果、桃子……我和孙辈们的脖子上,都挂了一串老祖母用丝线穿起来的金元宝。二腚喊,奶奶我要吃鸡!三腚喊,奶奶我要吃鱼!二岁的四腚也奶声奶气的嚷嚷,我要吃、吃个小猴子!我和堂兄弟们使劲地吃、拼命地吃,吃到咽不下去了还用手往嘴里塞,直到吃得肚子滚圆,不停地胀气、打嗝、放屁。这是庆祝丰收的喜庆日子,吃了这顿丰盛的晚餐,明天一家老少就要冲向麦田开镰了。
  
   三
   祖母不是我们岚上人,她的娘家远在一百里地以外。这些馍馍磕子,是她的陪嫁。自打我懂事起,就听她反复地说,她是被祖父骗到山村里的。祖父大祖母11岁,当年是远近有名的穷鬼。还在襁褓里,就没了爹娘。他十几岁年纪,就随了兄长去闯关东,在松花江上放木排。祖父在九死一生中,从波涛浪里挣了几个拼命钱,在关外立不住脚,就又回到岚上老家。近处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要奔不惑之年了,才央了媒婆说破三寸不烂之舌,雇了乘小轿,将祖母抬进了家门。
   祖母的娘家在平地上,生活还算过得去。她虽然不识字,但在小镇上听了不少戏文,也算有些见识。她被抬进这个穷困的小山村,见到的是一个满脸风霜的老汉子,不由得有些气恼,以后的几十年里,她对祖父的称呼就是老汉。但想到在家就是主母,上面没有婆婆,这空置了几十年的祖屋,因她来了才打开柴门,也就死了想逃走的心。她从娘家带来了锅碗瓢盆,带来了一大箱子馍馍磕子。这些馍馍磕子是她娘家的传家宝。这些宝贝,伴随她的到来,养育了一大家子的儿孙,并将快乐刻进他们的记忆里。
   祖母的娘家是苹果产地,馍馍磕子就是用苹果木做的。做馍馍磕子的苹果木很考究,要用十年以上的树龄主干。为了不使木材开裂,伐下来的木头先要用三个月的时间,放在背影处慢慢风干,解成型板后,还要放进滚水中煮,直到把水煮成暗红色。煮好的板材还得放进水中浸泡,第一遍浸泡的水依旧是暗红色,再泡第二遍,直到水色变淡了,将木材中原来的水分全都泡出来,这个时间也得三个月。据说这样处理过的苹果木做成馍馍磕子,可以几十年不开不裂不变形。
   材料处理好了,就要下刀刻画花纹。刻馍馍磕子的木匠没有现成的图样,全靠心灵手巧自己揣摩。我的姑父是个木匠,他会打门做窗装钉箱柜,但馍馍磕子,他说做不了。旧时代,“宁帮十吊钱,不将手艺传”,技艺是手艺人的饭碗,轻易是不传人的。聪明的工匠,凭着园铲、平铲、刻刀等简单的工具,就能在20厘米直径的板材上,刻出花鸟鱼虫、动物植物等图形。儿时,我常见到的动物类花色有虎头鱼、鲫鱼、金鱼、小猴、公鸡、鸟儿和鸣蝉,植物类的有葫芦、桂圆、莲子、桃子、秋叶、花篮等,中秋节用的馍馍磕子比较大,有嫦娥奔月、广寒宫、桂树、玉兔捣药等,再就是寿桃和金元宝,是专为老人孩子祝寿、过生日用的。
   祖母的馍馍磕子,都是些老古董儿,平时锁着不用。她不识字,又是个小脚儿,虽然离娘家也就100多里路,但自从嫁进山村就没回去过。这些馍馍磕子,也就成了她思念娘家人的念想。虽然,在别人眼里,这些东西不算个啥,但她却看得比珍宝还重,用油纸裹了,红绸缠了,锁在箱底。这里边寄托了她对亲人、家人全部的爱意和情份。儿时,我们家乡有在新年初三、初四拜姑妈的乡俗,我就曾提了小篮子,跟在毛驴后头,将寄托了祖母爱心的刻花馍馍,一家一家送到姑妈家的锅台上。我有四个姑妈,沿着岚上向下的山间小径走下去,每隔3里一家。回来的时候,我也不空着手,姑妈们又把各家的面鱼和刻花馍馍让我带回娘家,送母亲尝尝,报的是娘亲的恩。
   那年,我的外婆从江南到了胶东去会亲家,山村里没啥好送的,祖母送了套馍馍磕子给外婆带回了南京。江南人以稻米为主,外婆不会做面食,这套馍馍磕子不派用场,加上动乱年代,外公、外婆被赶去苏北乡下放鸭子,这套馍馍磕子,也就在动乱岁月里,没有了下落。
   上个世纪60年代中后期,我父母从山东调防河北,祖母也给了我母亲一套馍馍磕子。她是要儿子、儿媳不要忘了家乡的山水,乡间的情谊。这套馍馍磕子,母亲一直收藏在一只草绿色行军挎包里。在我读高小的时候,母亲还用馍馍磕子,给我们兄妹烙过金元宝儿。后来,运动的风声越来越紧,怕被人给“破四旧”吧,这套宝贝就被藏了起来。
   改革开放初期,我从部队回到江南。成家后,过上了自己的小日子,我就想起了这套馍馍磕子,回忆里,那带着麦香、苹果甜和阳光味道的白面鱼型、鸡型、莲蓬型……的刻花馍馍,又激活了我的一千条馋虫。躺在阳光直射的麦田里,爬在秋阳斜照里的花椒树上,躲在冬日麦秸草垛中的惬意日子,就像电影一般从脑际闪闪而过。我迫不及待地想得到那套馍馍磕子。我对母亲说,我想要那套奶奶送给我们的馍馍磕子。母亲叹息说,哪里还有啊,那些年运动、迁徙、搬家,早不知哪里去了。傻儿子,现在城里大街上什么点心没有呀,你怎么还想着那些旧玩意?
   那不是一般的旧玩意儿呀,那是我收藏在岁月深处的一颗童心。
   我一直不死心。父母故去后,我翻遍了他们居住的屋子,始终没有再见到这套馍馍磕子。唉,动荡的岁月,真的将它们遗弃了。

共 41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祖母的馍馍磕子》是一篇满怀珍贵童心的文字。文章起笔于特定的年代,身处在玉米和地瓜的产地,对白面馍馍的向往尤为迫切,作者以儿童的视角来写这种感受,日思夜梦,充满童真童趣,富有感染力。祖母的馍馍磕子完美实现了儿童对白面馍馍的念想,祖母用它们给孙辈们做成了面食动物,挂在脖颈间的金元宝,满足了一个小小孩童的好奇心和虚荣心,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珍藏在恒久的岁月里。祖母的馍馍磕子,是作者一生的念想,它们在岁月辗转中终于不见,那份念想总在,想物思人,它们后面站着瘦小的祖母,她用自己的巧手和心思,打造贫瘠岁月里的美丽风景,难以忘怀。文章情真,情深,叙述舒缓,如缓缓清流,淌在阅读者心中。作者笔法成熟,虽是怀旧,又穿插了历史和现实,使文章颇有厚度。又着意于细节,对祖母做白面馍馍的过程,描摹得生动传神,读来过目难忘。非常好的散文,带着岁月的沁香,特别推荐。【编辑:伊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12020005】【江山编辑部•绝品推荐20210111第0001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伊蘭        2020-12-02 10:11:58
  打开流年,看到二哥的文字在,窃喜,机缘巧合,给了我一次更深入阅读和学习的机会。读来满是愉悦,真是一篇极好的散文。
万人如海一身藏。
回复1 楼        文友:江凤鸣        2020-12-03 13:14:46
  谢谢伊蘭编缉写下如此精彩的按语。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都过上了好曰子,天天大米白面,顿顿有肉有鱼,真是当年不敢想的,这得感谢我们的党,我们的领袖。但是我们不应忘记过去的岁月,忘记那些苦日子。我想中国今天的成就,是牺牲了数代人的生命与幸福换来的,尤其是农民兄弟,用他们的困苦,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他们才是改革开放的奠基人。人性中最显光辉的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从馍馍磕子到3D打印,谁说它们没有血肉联系?我想不忘馍馍磕子,追随3D打印,这个应该不矛盾。
2 楼        文友:永远红梅        2020-12-02 16:48:22
  看完二哥的文章,那飘香的白面馍馍仿佛就在我的眼前,文章情感真挚,久远的岁月,祖母的馍馍磕子写出了那个年代的艰难,想吃上一顿白面馍馍可真不容易。文章抒写了作者对祖母深切的怀念,祖母做的白面馍馍是那么香,也寄托着祖母对家人的深切情感。欣赏佳作,赞!红梅学习了!
永远红梅
回复2 楼        文友:江凤鸣        2020-12-03 13:42:57
  谢谢红梅夸奖。年纪大了容易回忆,回忆那些岁月里的旧事,啰嗦唠叨给年轻一代,估计人家也不大爱听。那就说给自已听听,回望一眼来时路。
3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0-12-03 17:12:59
  小小的馍馍磕子,积淀着岁月沧桑,积淀着幸福和心酸。醇厚的文字,给人以美感和真诚。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回复3 楼        文友:江凤鸣        2020-12-04 07:38:19
  感谢一舟兄一以贯之的鼓励。文学源于生活,真善美总是在生活中体现。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就是生活的本真,也就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初心。这是我对写作的认识,不知对否?
4 楼        文友:风逝        2020-12-10 08:07:23
  看到二哥文题中的磕子(我们当地喊小馃ka子),很亲切,在二哥的文字中再次感受到了二哥对故乡的深情,对奶奶的深爱。也在二哥的文中体味着贫穷年代孩童心中渴望的幸福滋味,慨叹到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感谢二哥的美丽文字,唤醒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4 楼        文友:江凤鸣        2020-12-11 21:52:08
  谢谢风逝的关注。人老了,就爱想事,想起家乡的人,家乡的风俗和吃食。咱胶东原本是个好地方,可那些年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真的还很穷。但穷有穷的乐趣,那个面卡子就是一种念想。我们七里岚叫做馍馍磕子,走到我三姑家到了莱阳就家面卡子了。小时候在奶奶家,过年、麦收才能吃上一顿馍馍磕子卡出来的一顿白面馍馍,这是生活在江南的人们难以想象的贫穷。鱼呀,肉啊,哪里吃得上呀,全是面卡子磕出来的花色,那个也解馋呢。现在什么没有呀?我是打心眼里拥护改革开放的,它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要不是吃上白面馒头,我咋会16岁就去当兵啊。我是馋上了人家营房里的大肉包子。
5 楼        文友:石语        2020-12-16 19:40:36
  读完美文别的先不说,先把餐桌上的半拉馒头解决掉。馋虫被二哥给勾出来了。
回复5 楼        文友:江凤鸣        2020-12-16 19:57:06
  哈哈。落花幽默。
6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1-01-12 18:18:56
  祝贺老弟佳作获取绝品。真情实感的文字,生活细节的捕捉和精到描述,幽默睿智的语言,使文字具有可读性。获取精品,实至名归!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回复6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1-12 20:15:22
  轻舟兄,谢谢您的夸赞。我们这个年龄上下的人,都经历过那些岁月,那些贫困中的甘甜。我想记下那些日子,让后代子孙明白,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富足后,不要忘了贫困的昨天。我还觉得对生活细节的描述,应该会胜过许多华丽而高大上的结论。再次谢谢老兄的鼓励!
7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1-01-12 19:03:28
  祖母的馍馍磕子,承载着童年的记忆,蕴含着祖母的温情,一直在作者的心中珍藏、怀想。文章宛如一条从心灵深处流淌的岁月之河,轻轻地叩击读者的心田,令人生出无限感慨。绝品,实至名归。恭喜二哥!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回复7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1-12 20:24:06
  春光谢谢你这么美好的文字,温馨而诗意。很多往事,讲给小辈听,他们都以为讲的是童话。不以为然地问:咋还会有那么贫穷的日子?但是咱们这代人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从穷困中走出了大山,走出了乡村。虽然过往的日子不堪回首,但是那些温情、那些纯真、那些对美好生活的祈盼,比今天富足而庸俗的生活要美丽。我们是那么轻易地就有了幸福感,我们是那么不加思索地就懂得了感恩。今天的人已经失去了对生活变化的敏感,感动成了一件奢侈品。人上了年纪,就容易回忆,回忆也回不到真实的情境了,岁月过滤掉了苦涩,留下了甘醇。
8 楼        文友:清鸟        2021-01-13 09:36:54
  首先祝贺二哥美文获绝,作品实至名归。馍馍卡子,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是珍藏心底的艺术品,岁月流逝,物质日益丰富,各种吃食早已不存在新奇,不会钟情哪个,却唯独怀念以前的馍馍卡子,那是一段情感记忆的收藏,温暖,温馨,奶奶最深情的爱藏在里面,藏在岁月里,从未走远。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回复8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1-14 19:48:09
  谢谢清鸟老乡,家乡的老物件,总是让人念想,不经意间就湿了眼角。
9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1-01-13 09:55:27
  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第95篇绝品。祝贺二哥散文荣登江山绝品榜。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10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1-01-13 10:31:23
  这世界,值得怀念的旧物有很多,它们消逝在老去的时光里,了无踪影,如灯花般坠落。
   多少年后,当我们渐渐老去,这些旧物却带有它们独有的气息,沉香在岁月里。
   读二哥此文,能在文字的缝隙中望见老祖母在灶台忙碌的身影,能望见从她掌心里变出来的那些虎头鱼、大公鸡、小猴子,大桃子,莲蓬子……
   深情的人总是会念旧,会找寻,会沉思,而这样的散文更是有着无数动人之处,除了自带时代印记、文学魅力和艺术光芒,还将带给我们回忆,还有一颗不小心遗失的童心。
   细节的丰满让散文的意蕴更为深远。绝品,当之无愧!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10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1-14 19:56:08
  雪,谢谢你的欣赏,也谢谢你的坚持。乡情与亲情是中国文学永久的主题,农耕文明的那种温馨、温暖与温情,我们似乎是最后一代人,随着工业化的推进,钢铁、机器、金钱,带来了富足也带来了冷漠,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不再有情感,有的只是利益、利用、利害,这是很可悲的,我是个悲观论者,我觉得来的太快的富足,让亲情失血,让幸福贬值的太快。但我也知道,一切都在向前疾走,我们已经回不到从前。人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人了,在物欲里大多数的人终究会变成没有亲情的裸猿。
共 25 条 3 页 首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