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祖母的馍馍磕子(散文)

绝品 【流年】祖母的馍馍磕子(散文)


作者:江凤鸣 探花,16378.5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355发表时间:2020-12-02 10:09:25

【流年】祖母的馍馍磕子(散文)
   一年一年过得真快。一晃眼的功夫,天就凉了,斜风细雨里,焦黄的梧桐叶儿落了一地。小镇上,人家篱笆墙下的野菊花开到蔫了,又到了腊月天,年根根就要到了。
   小时候,每到这时去到老祖母家,我就等着闻小麦馍馍的甜香味儿,那个甜香的味儿,能勾出我肚子里一千条馋虫来。我出生的时候,国家离开战火硝烟还不过十年,老百姓刚吃了几天饱饭,就又遭遇了席卷大半个国土的自然灾害。那时的胶东乡下,不像如今的城里,只要有钱,大米白面管够。那时候,你就是有钱也难得吃上白面馒头,有了钞票,还得有粮票。说起来,现在的“零零后”不相信,那时候,就是想吃块臭豆腐,也得等过年凭票排上一天的队。
   这是城里头,乡下就更不用说了。胶东地方是丘陵地,大田里种的最多的是玉米和地瓜。小时候,我拿来果腹的主要是玉米饼子和地瓜面窝窝头。以至于我后来到河北求学,同学们笑话我,一开口就是玉米碴子地瓜味。
   我们村里的老辈子人说,大约在明代的时候,有个人从外面得到了玉米种子,回来就在岚上开了块地,种上了玉米。山东人管玉米叫苞米,河北人叫棒子,说的是一种东西。但玉米在山东长得非常高大,非常挺拔,非常有韧性,这大概是我们山东大汉,把自己的脾气、性格、基因也传给了几百年来一直相伴相生的玉米。现在有人说玉米的营养价值比大米高7倍,比小麦高5倍,但我儿时,100倍地想吃白面馍馍,不想啃玉米饼子。
   祖母家里有口大铁锅,上面烀玉米饼子,下面煮地瓜干。一年到头,一家人主要就是围着这口大锅,就着咸菜疙瘩,啃玉米饼子吃地瓜干。这是正常年景,等到自然灾害时期,玉米饼子也没有了,锅底下就剩下了烂菜叶和地瓜干。
   这年冬天,母亲在城里弄了三十斤玉米面,喊了祖父来拿。回家时,母亲给了祖父二十元钱,让他坐车回家。老汉哪里舍得,他想到二十元钱,能买多少口粮呀。于是,在风雪夜里,踉踉跄跄地赶了几十里山路回了家。为了这三十斤玉米面,祖父生了一场大病,差点丢了性命。再到后来,地瓜干也没得咽了,老汉在炕上饿到全身浮肿。
  
   二
   儿时,我太想吃白面馍馍了,想到夜里做梦口水浸湿了枕头。当盖垫上那一堆黄灿灿的玉米饼子中出现白面馍馍的时候,心里就会莫名地激动。我两只小眼儿滴溜溜地偷看着大人的脸色,两只小手像猫爪一样颤栗着,时刻想扑上去啃上一口。
   白面馍馍只有在节日或有亲朋好友来的时候,才有的吃。再就是麦收。麦收的时候,可以吃好些天的白面馍馍。于是,我总盼着过年,盼着家里来亲戚朋友,盼着麦收。上小学的时候,我年年都在麦收的季节积极地参加拾麦穗儿。中午割麦的大人歇晌的时候,我会偷偷地逃进沟渠里,用火烧麦穗儿吃,那个滋味想起来都让人流口水。
   我曾在一本书上读到一位专家说,我的老家莱州,商周时曾是东夷人建立的莱子国,称作莱夷。莱人是神农氏的后代,他们是从西部迁徙而来。莱人之名源于他们首先培育了小麦,商周时期,称麦子为莱。古书《集韵》上说,“齐谓莱,从来,从麦。”莱国,春秋时为齐国所灭。小时候,祖父也曾告诉我,我们这一支族人,是由甘肃、四川而来。我想,我的族人或许就是发明并培育了小麦的莱夷后人吧。我这么痴迷白面馍馍,是否是祖先传承的基因作怪?
   夏天躺在麦田里,看着麦浪在阳光下翻滚,在微风吹动下,麦田里到处都洋溢着淡淡的馨香。这带着泥土的芳香,一阵阵冲击着少年的胃。从少年开始,直到现在,我吃馒头从来都不就菜,就连咸菜也不带,那麦子本身的香味,就足够开胃了。从地里回来,还没跨进家门,我就会大声嚷嚷:奶奶,我要吃白面馍馍!
   每当这个时候,祖母总是快活地说,好呀,好呀。奶奶给你蒸大鱼、大公鸡、给你烙金元宝。祖母说话算数,她扭动一双小脚,开了东厢房的仓房,舀了大盆的面粉,这些面粉藏了一个冬天,雪白雪白的,煞是馋人。
   祖母瘦瘦小小的,却浑身都是劲。她日复一日地张罗一大家子十几张口的饭食,却从不喊累。案板、锅台、风箱就是她的主阵地。我最爱看祖母傍晚盘腿坐在蒲团上拉风箱的样子,她一手拉着风箱,一手往炉灶里添柴,火焰照红她半面脸膛,木刻版画一样的美丽。
   此刻,祖母将面粉和老酵头一起放进铜盆,浇上温水不停地搅拌。揣均揉透了,就把面团儿搁在面板上醒面,醒一回儿洒上干面粉揉一次,再醒再揉,直到在面团上用手按下凹陷能自己恢复为止。这时候,祖母的秘密武器就要出场了,她从炕头东边的小木匣子里,拿出一把铜钥匙,摸进黝黑的东屋,摸索着开了一只暗红箱子的门,拿出大大小小十几只馍馍磕子。祖母的箱子里有几十只馍馍磕子,每次,她都会根据不同的需要,拿出其中的一部分。
   祖母大显身手的时刻到了。夏日的斜阳照在她身上,瘦小的身子在光影里晃动。她变戏法似的,将一个个早已做好的面剂压进馍馍磕子,然后,“乒乓”一声响,从馍馍磕子里就跳出一只虎头鱼,一只大公鸡,一只小猴子,一只大桃子,一朵莲蓬子,还有一串圆圆的金元宝……祖母摞起笼屉上火蒸,麦香的味道在老屋里到处弥漫。金元宝不是蒸的,是放在鏊子里烙熟的。
   一顿用白面做成的丰盛晚宴在夏日的农家小院开张。虽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肉食,却也有鸡、有鱼、有苹果、桃子……我和孙辈们的脖子上,都挂了一串老祖母用丝线穿起来的金元宝。二腚喊,奶奶我要吃鸡!三腚喊,奶奶我要吃鱼!二岁的四腚也奶声奶气的嚷嚷,我要吃、吃个小猴子!我和堂兄弟们使劲地吃、拼命地吃,吃到咽不下去了还用手往嘴里塞,直到吃得肚子滚圆,不停地胀气、打嗝、放屁。这是庆祝丰收的喜庆日子,吃了这顿丰盛的晚餐,明天一家老少就要冲向麦田开镰了。
  
   三
   祖母不是我们岚上人,她的娘家远在一百里地以外。这些馍馍磕子,是她的陪嫁。自打我懂事起,就听她反复地说,她是被祖父骗到山村里的。祖父大祖母11岁,当年是远近有名的穷鬼。还在襁褓里,就没了爹娘。他十几岁年纪,就随了兄长去闯关东,在松花江上放木排。祖父在九死一生中,从波涛浪里挣了几个拼命钱,在关外立不住脚,就又回到岚上老家。近处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要奔不惑之年了,才央了媒婆说破三寸不烂之舌,雇了乘小轿,将祖母抬进了家门。
   祖母的娘家在平地上,生活还算过得去。她虽然不识字,但在小镇上听了不少戏文,也算有些见识。她被抬进这个穷困的小山村,见到的是一个满脸风霜的老汉子,不由得有些气恼,以后的几十年里,她对祖父的称呼就是老汉。但想到在家就是主母,上面没有婆婆,这空置了几十年的祖屋,因她来了才打开柴门,也就死了想逃走的心。她从娘家带来了锅碗瓢盆,带来了一大箱子馍馍磕子。这些馍馍磕子是她娘家的传家宝。这些宝贝,伴随她的到来,养育了一大家子的儿孙,并将快乐刻进他们的记忆里。
   祖母的娘家是苹果产地,馍馍磕子就是用苹果木做的。做馍馍磕子的苹果木很考究,要用十年以上的树龄主干。为了不使木材开裂,伐下来的木头先要用三个月的时间,放在背影处慢慢风干,解成型板后,还要放进滚水中煮,直到把水煮成暗红色。煮好的板材还得放进水中浸泡,第一遍浸泡的水依旧是暗红色,再泡第二遍,直到水色变淡了,将木材中原来的水分全都泡出来,这个时间也得三个月。据说这样处理过的苹果木做成馍馍磕子,可以几十年不开不裂不变形。
   材料处理好了,就要下刀刻画花纹。刻馍馍磕子的木匠没有现成的图样,全靠心灵手巧自己揣摩。我的姑父是个木匠,他会打门做窗装钉箱柜,但馍馍磕子,他说做不了。旧时代,“宁帮十吊钱,不将手艺传”,技艺是手艺人的饭碗,轻易是不传人的。聪明的工匠,凭着园铲、平铲、刻刀等简单的工具,就能在20厘米直径的板材上,刻出花鸟鱼虫、动物植物等图形。儿时,我常见到的动物类花色有虎头鱼、鲫鱼、金鱼、小猴、公鸡、鸟儿和鸣蝉,植物类的有葫芦、桂圆、莲子、桃子、秋叶、花篮等,中秋节用的馍馍磕子比较大,有嫦娥奔月、广寒宫、桂树、玉兔捣药等,再就是寿桃和金元宝,是专为老人孩子祝寿、过生日用的。
   祖母的馍馍磕子,都是些老古董儿,平时锁着不用。她不识字,又是个小脚儿,虽然离娘家也就100多里路,但自从嫁进山村就没回去过。这些馍馍磕子,也就成了她思念娘家人的念想。虽然,在别人眼里,这些东西不算个啥,但她却看得比珍宝还重,用油纸裹了,红绸缠了,锁在箱底。这里边寄托了她对亲人、家人全部的爱意和情份。儿时,我们家乡有在新年初三、初四拜姑妈的乡俗,我就曾提了小篮子,跟在毛驴后头,将寄托了祖母爱心的刻花馍馍,一家一家送到姑妈家的锅台上。我有四个姑妈,沿着岚上向下的山间小径走下去,每隔3里一家。回来的时候,我也不空着手,姑妈们又把各家的面鱼和刻花馍馍让我带回娘家,送母亲尝尝,报的是娘亲的恩。
   那年,我的外婆从江南到了胶东去会亲家,山村里没啥好送的,祖母送了套馍馍磕子给外婆带回了南京。江南人以稻米为主,外婆不会做面食,这套馍馍磕子不派用场,加上动乱年代,外公、外婆被赶去苏北乡下放鸭子,这套馍馍磕子,也就在动乱岁月里,没有了下落。
   上个世纪60年代中后期,我父母从山东调防河北,祖母也给了我母亲一套馍馍磕子。她是要儿子、儿媳不要忘了家乡的山水,乡间的情谊。这套馍馍磕子,母亲一直收藏在一只草绿色行军挎包里。在我读高小的时候,母亲还用馍馍磕子,给我们兄妹烙过金元宝儿。后来,运动的风声越来越紧,怕被人给“破四旧”吧,这套宝贝就被藏了起来。
   改革开放初期,我从部队回到江南。成家后,过上了自己的小日子,我就想起了这套馍馍磕子,回忆里,那带着麦香、苹果甜和阳光味道的白面鱼型、鸡型、莲蓬型……的刻花馍馍,又激活了我的一千条馋虫。躺在阳光直射的麦田里,爬在秋阳斜照里的花椒树上,躲在冬日麦秸草垛中的惬意日子,就像电影一般从脑际闪闪而过。我迫不及待地想得到那套馍馍磕子。我对母亲说,我想要那套奶奶送给我们的馍馍磕子。母亲叹息说,哪里还有啊,那些年运动、迁徙、搬家,早不知哪里去了。傻儿子,现在城里大街上什么点心没有呀,你怎么还想着那些旧玩意?
   那不是一般的旧玩意儿呀,那是我收藏在岁月深处的一颗童心。
   我一直不死心。父母故去后,我翻遍了他们居住的屋子,始终没有再见到这套馍馍磕子。唉,动荡的岁月,真的将它们遗弃了。

共 41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祖母的馍馍磕子》是一篇满怀珍贵童心的文字。文章起笔于特定的年代,身处在玉米和地瓜的产地,对白面馍馍的向往尤为迫切,作者以儿童的视角来写这种感受,日思夜梦,充满童真童趣,富有感染力。祖母的馍馍磕子完美实现了儿童对白面馍馍的念想,祖母用它们给孙辈们做成了面食动物,挂在脖颈间的金元宝,满足了一个小小孩童的好奇心和虚荣心,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珍藏在恒久的岁月里。祖母的馍馍磕子,是作者一生的念想,它们在岁月辗转中终于不见,那份念想总在,想物思人,它们后面站着瘦小的祖母,她用自己的巧手和心思,打造贫瘠岁月里的美丽风景,难以忘怀。文章情真,情深,叙述舒缓,如缓缓清流,淌在阅读者心中。作者笔法成熟,虽是怀旧,又穿插了历史和现实,使文章颇有厚度。又着意于细节,对祖母做白面馍馍的过程,描摹得生动传神,读来过目难忘。非常好的散文,带着岁月的沁香,特别推荐。【编辑:伊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12020005】【江山编辑部•绝品推荐20210111第0001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1-01-13 16:23:23
  我们依然渴望淳朴的回归与传承。一些善良与真诚久远的时光,温馨的岁月,困苦的年代,只能在回忆里想起。但时光不远,余音犹在……为质朴而深情的文字喝彩!祝贺绝品实至名归!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11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1-14 19:58:59
  若雪,你写得很诗意,我也赞同你的观点。真的,乡村在消失,乡情在变淡,乡关何处?日暮途远。
12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1-01-13 16:59:09
  读罢二哥这篇美文,很是感动,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白面馍馍,是每个人的向往。那时候的白面馍馍,是最好的食物,甚至比现在的鸡鸭鱼肉、海鲜都好吃。那充满麦香味的白面馍,是人一生的记忆。祖母再用馍馍磕子,制作成各式各样的馍馍,更是让人难以忘怀。文章厚重,大气,用情至深,并用细节描绘出了生活中的场景,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此文获得绝品,实至名归!祝贺二哥,祝贺流年!
五十玫瑰
回复12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1-14 20:09:22
  老姐,我们是同龄人,都曾生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那是个没有物欲的时代,能填饱肚子就是所有的幸福所在。回顾以往,我觉得我们今天似乎就是生活在天堂。这才几十年的功夫,我们的生活真的是沧海桑田。我们真的很幸运,能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乱,没有饥饿的年代。贫困与饥饿是我们青少年时代的主旋律,谁也没有想到我们会过上如此富足的生活。可我就是一个不知趣的人,总会忆起,过去时代那些真纯的岁月。如今,日子富足了,精神寡淡了,亲情与真诚成了奢侈品。难道,这就是我们对现代化的追求吗?
13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1-01-13 20:34:42
  我在路边买过这样的物件儿,但从来没有用过。看到二哥的文章,很想翻出来试试看,可有担心做不出想象中的味道。我们都知晓,永远吃不到的儿时美味中,藏着岁月的味道,亲情的味道。因为无法得到,而倍加珍惜!感谢二哥美文,欣赏,受益。
回复13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1-14 20:25:38
  阿真,谢谢关注。虽然,我早就离开了乡村,但乡亲好像早在儿时就在心中生了根。我尤其思念那些老物件,那些盘磨、那些独轮车、那些纺机、那些染土布的大缸,那些犁耙、镰刀、下种用的耧,间草用的锄,捶衣用的杵,就算扁担、柖桶、竹篓也都闪烁着农耕文明的光影。但这些都依然远去了,梦里水乡不再,回忆,也失了真。年轻的子孙,没人愿意听这些唠叨。老了,才理解了诗人“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寂寞心情。忆旧,其实就是寂寞的回音。
14 楼        文友:江山绝品评议组        2021-01-20 16:59:14
  时间与空间,事物与情感,揉合在一起产生奇异的魅力。乡情与亲情,是人类永远的主题,慰藉着心灵的追思、怀念和远逝的疼痛,沉香于岁月。文章深远的意境,正如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言“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更是一根温暖的苇草。佳作推荐共赏。
15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21-02-11 10:13:02
  乡关何处?在盛着亲情与美味的苹果木制成的馍馍磕子中,在珍藏在岁月深处的一颗童心和温情的记忆里。
   祖母瘦小而忙碌的身影,脖子上吊着金元宝的稚子,鱼鸟形状的白面馍馍……立体的画面,真实的细节,叠影着时代的光影,令人泪目。
   二哥绝品,伊蘭美按,实至名归。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回复15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2-11 12:49:48
  雁子谢谢你写下如许美言。岁月在流淌,但那些记忆的痕迹却不会流失。人的一生都是烟云,唯有真情不会散去。
16 楼        文友:康心        2021-04-26 21:56:02
  反复品读此文,一套馍馍磕子,其实写了一个物质馈乏的贪穷年代,祖母那颗慈爱的心,乡恋的愁,以及文中的“我”对童年的馍馍制版的喜欢,对祖母深深的思念。佳绝!
用文字记录人生的轨迹,修一条心心相通的小径
回复16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4-27 14:57:35
  十分精准的评论。留评人,你用心了。非常感谢康心。
17 楼        文友:东风有力        2021-07-08 07:47:18
  感觉作者跟我应该是同时代的人,熟悉玉米面馒头,对白面馒头的渴望,问好作者,问好同龄人!
回复17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7-08 10:25:27
  谢谢东方朋友留评。似乎,我应该比你年龄大,我已经退休了。
18 楼        文友:疏影横窗        2022-11-14 22:35:04
  前辈的这篇文章看得我饥寒交迫啊!这是一篇深夜放毒的好文章。不光是回忆起了姥姥的味道,还有姥姥家的就摆件,旧房子,还有姥姥劳作的画面都出现在这篇文章中。烟火气十足,多余的话就不多说了,祝愿前辈童心永驻。
不忘初心,还原本质,真实为美。
回复18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1-17 22:27:59
  谢谢您的美评。不晓得雪是怎么想的,又翻出这篇旧作让大家留评。这篇散文原文发在前年的《太湖》杂志上,后来才发到流年。雪的眼睛一贯是很毒的,她知道这是篇用情、用功的文。申报了绝品,又让大家来评。这篇文的没有什么技巧,唯一的好,就是真情真意真感受。
19 楼        文友:生米        2022-11-15 06:24:06
  祖母的馍馍磕子
   时光是一把刀,总会在人们的脑子里做雕刻,那些抹不去的,不是印上了深深的痛就是印上了深深的爱,二哥的情怀,是后者!
   祖母是个有故事的人,她经历了很多别人不曾经历过的经历,她的音容笑貌,刻在二哥的心,永远都抹不去!
   我们南方人吃面食少,我对馍馍不了解,更不知道什么叫馍馍磕子!
   二哥说,馍馍磕子都是用苹果树做的,我就想,用苹果树做的馍馍磕子蒸出来的馍馍,吃到嘴里是不是还会带些苹果味!
   呵呵,怪不得,二哥在吃馍馍的时候,是,不吃得饱嗝连天坚决不放手!
回复19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1-17 22:31:59
  生米,你的留评非常好,很喜欢。儿时,祖母给了我许多的爱,就像我今天对待我的小孙女,那是一种毫无保留的感情。活过一个甲子,我才悟到一个人之所以会有爱心,那是他在童年得到了太多的爱,以至于长大后,他要急切地将这些爱释放出来。我写祖母的馍馍磕子,就是这样一种情绪。
20 楼        文友:越来越好        2022-11-15 13:46:41
  《祖母的馍馍磕子》一直留在了作者的童心里,一辈子让作者难忘,在哪贫穷的日子里,祖母总能用巧手满足自己的童心,读着就让人流口水,作者真是有眼福啊。如果不是读这篇文章,我是不知道这事的,也让我在忙碌的日子享受佳作的同时,长了知识,亲情乡情,又有味道的文章,读着就舒服。
回复20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1-17 22:36:11
  是呀。人过六旬里,我还记得从梁上吊下来的那条木鱼,祖母说咬一口饼子,就一口大鱼。玉米饼子是真实的,大鱼也是真实的,只是它吊在空中,吃不到嘴里。但儿时我仿佛是将它吃到嘴里了,吃得很香。那些日子是困苦的,但那种快乐,也是今天的孩子所没有的。那就是祖母发自内心的爱,一种朴素的,毫无保留的爱。那爱都含在馍馍磕子里。
共 25 条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