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愿】闲话南京大萝卜(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愿】闲话南京大萝卜(征文·散文)


作者:江凤鸣 探花,16333.2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13发表时间:2021-08-19 09:40:59


   刚写下这个标题,我就有些后悔,觉得对不起南京,对不起母亲,也对不起自己,因为母亲是南京人,我是南京人的儿子。想到我是南京人的儿子,这个题目多少就有了自嘲的况味。
   其实,我是个生在青岛海滨的山东人,跟南京没有多少关系,直到我到了上小学的年纪,才随母亲由黄海边上的一个小镇去了趟南京。那时运动的风暴已经来临,母亲带着我和小妹先去了南京城,见了姨妈、娘舅,而后就乘了一辆破烂的大巴车,一路颠簸,一路扬尘,到了江苏最顶头、也是最穷困的泗洪县——那场内乱的风暴以革命的名义将我的外公、外婆刮到了洪泽湖畔,他们将在这里种稻子、放鸭子,用当时时髦但损人的话说,就是劳动改造。
   母亲一路上忧心忡忡。那时,父亲已经接到命令,他的航空兵师将从滨海转移到内地的大山里,我们一家当然也就得跟着挪窝。运动来得凶险,命令也来得急促,母亲心里打鼓,不晓得此去是否就是生离死别。
   母亲大概在脑海里预演了各种不同的见面情景,一路上不断提醒我和小妹,要懂事、要坚强,不要跟着外婆流眼泪。我和小妹也都傻傻地满口答应。到了泗洪县,我们换乘了一只小木船,晃晃悠悠了一个上午,还在船上吃了午饭,才到了外婆居住的小村子。
   跟南京城里到处喧嚣、到处都是乱窜乱吼的红卫兵、满街满墙都是大字报的情境不同,这个三面水抱,一面滨湖的水村出奇得安静。洪泽湖上碧水涟漪,大田里,翠绿的稻子、茭白随风轻扬,河边上有闲散的鸡在啄食,懒洋洋的狗躺卧,水里是不时发出“嘎嘎嘎”欢叫的水鸭群,鸭群很庞大,有数百只。
   不等我们下船,外公、外婆和小姨妈就一起笑吟吟地迎了过来。虽然才到几个月,看得出他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外婆说,大队里用水杉木给他们盖了房子。她在家里种菜,小姨妈在队上种稻,外公放鸭子,一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里乡亲们对他们很好,常常送水鲜给他们吃,送柴火给他们烧,不用担心在城里时要办学习班,要交代、要做检讨、要被批斗。这里人好、风景好、空气好,在外婆的叙述里,这里简直就是世外桃源。母亲放下心来,带我们在这个苏北的小村子住了三天,临行留下钱钞、粮票,依依不舍地又带了我们兄妹向北方奔去。
   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南京人的天性。从大城市被直接赶到僻远穷困的农村,别人当作天大的事、承受不起的事,许多人哭着闹着要寻短见、要上吊,外公外婆却当作是个寻常事,某种意义上还当成了好事。他们在乡下一蹲就是十年,无怨无悔。以后外公平反了,上边要求他们回城,外公、外婆却有许多不舍,想在那儿终老。外公、外婆始终记挂着那个艰难的十年里,乡亲们对他们的好,临走时,将房子送给了大队,将所有物件通知乡亲们自己去拿,拿完拉倒。两个人就那么空着手回了南京城。
   长大了,我就想,只有南京人才有这般心性。
   八十年代初,我从部队转业到了江南小城无锡。常常听到两句当地俚语,一句是“江阴强盗无锡贼。”一句是“南京大萝卜。”“江阴强盗无锡贼”,别人听的是贬义,无锡人却有些暗喜,在吴语的语境里,那是表扬他们和属县江阴人在商品经济大潮里,会抢占先机的厉害,和在生意场上的贼精。
   这个“南京大萝卜”,从哪儿飘来的,还真没地方查考,从好的方面说,是说南京人实在,没有花花肠子,从缺点说,是指萝卜长大了容易空心,暗指南京人缺心眼。外地人到南京,千万别当面说“大萝卜”,不然,没啥好果子吃。南京人不说“大萝卜”,他们说“二”,“二杆子”,或者“二五”,据说这个“二五”有“革命傻子”的意思。巧的是当年的邮电部居然给南京的电话区号是“025”。江苏省内,镇江电话区号0511,苏州0512,南通0513……无锡0510,偏偏给南京的是025。谐音起来,不是“您二五”就是“通二五”,想到电话区号,有“统通二五”的喜感,让人不禁哑然失笑。
   不管外人怎么编排,“南京大萝卜”却在外人认为的缺心眼里有自己的活法,自己的浪漫情怀。《儒林外史》写道,日色西斜,有两位粪夫,挑了一天大粪后,并不急着回家,而是先到永宁泉去喝一壶茶,然后相约了去雨花台看落照。那种面对困苦,依旧记得享受生活的人情练达,是“南京大萝卜”所独有的。
  
   二
   南京这座城,据说差不多有二千五百年历史。诸葛亮说它是“虎踞龙盘”,刘禹锡说它是“山围故国”。走进烟雨中的南京城,一扇扇往古城门次第打开,一座座岁月楼台在朦胧中隐隐临风。大江奔流,群山葱茏,金陵王气,随山岚而升。
   这里有着王朝兴衰的传奇,有着旧时王谢的风流,有着夫子庙翰墨的遗篇,有着秦淮河的灯火阑珊,有着金陵十二钗的女儿梦,有着紫金山中山陵的风雨春秋……南京是座有故事的城市,南京人说,那都是别人的故事。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在灭吴之后,在秦淮河南岸,如今雨花台和长干桥之间的一片高地上建起一座城,这座城据说是由和美丽的西施姑娘有那么点暧昧关系的范蠡建造的,因此,也被称作“范蠡城”,现在被史学家们叫做“越城”。
   这就有意思了,南京城从一开始就不是由南京人自己建造的,而是由外来的占领军建造的。越人建造了这座城想着作为进攻出发阵地去攻打楚国,没想到,以熊为姓的楚王大展熊威,一举灭掉了越国,南京城遂成了吴头楚尾。
   之后,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都曾在此建都,南京是名副其实的“十朝古都”。有人计算过,从东吴到民国,这里曾经出过五十多位皇帝和总统,若论顶级的王公大臣和政客,起码超过一个加强营。不过,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南京人。
   新世纪以来反腐倡廉,南京出了两个著名的大贪官,原市长季建业,原市委书记杨卫泽,他们都不是南京人。南京人说,在南京的历史上,从知府到市长,没有一个是南京本地人。今年抗疫防毒,全中国都在严防死守,但南京禄口机场失守了,新冠病毒快速蔓延至河南、山东、湖南、上海、云南等省市。南京感冒,害得全国吃药,城乡各处,又开始刷脸、刷码、测温,一时间,南京被骂成了过街老鼠。南京人一起喊冤:那个东部机场的董事长,是从无锡派来的!
   就算为南京城泼墨添彩的著名作家,写《南京》的朱自清、写《金陵古迹》的石评梅、写《中山陵》的郭沫若、写《燕子矶》的黄裳、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俞平伯、写《南京盐水鸭》的范小青,也没有一个是南京人。
   既然这座城市当官的,管事的,写字的,泼墨的都不是咱南京人,因此“南京大萝卜”也就什么都不在乎,不在乎就养成了一种不着急、不在意的从容性格,反正就算天塌了,也有外面来的大个顶着呢。有人形容南京人的从容不迫,说是火烧眉毛时,南京人会从脚丫子救起。叶兆言说“即使明天天要塌下来,南京人也仍然可以不紧不慢,仍然可以在大街上聊天,在床上睡觉,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在麻将桌上打麻将。”
   我外公是有着典型南京人性格的人,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着急。一辈子都过得无所谓,一辈子都生活的懒散。他有个三部曲的处事程式,叫做“什么事?”“多大事?”“没得事!”解放前,他的四弟是地下党员。一天正在家里以打麻将为掩护和几个同志开会,忽然间,有特务在外敲门。他的四弟和同志们想跳窗撤离,外公说,这外面就是秦淮河能往哪里逃?我去应付。他喊了四弟和一个同志,坐上家中马桶,自己去开门,一边殷勤地将特务往家里引,嘴上还向特务打听:家里人染上了霍乱,到哪里买药啊。特务听了,向屋里望一眼,看见两个蹲马桶的,转身跑了。
   抗战中,南京失陷,外公果断丢下生意、实业,带领一家人,隐匿到乡下,过起了原始的农耕生活,不但躲过了南京大屠杀,也迎来了抗战胜利。对于那些身外财物,外公总是说,那有多大事?了不起从头再来。解放后,外公响应国家号召,放弃所有,成了公家的人。在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后,开始了一个接着一个的运动。面对一波接一波的打击、委屈,老头儿总是对人说:我女儿、儿子都在革命队伍上,能有多大事?直到文革来了,他被以“反动资本家”的罪名扫地出门,划着小舢板,在洪泽湖的茫荡云水间放鸭子,他依然笑语:能有多大事?没得事!他们早晚会放我回去。在乡间,他和乡亲们打牌、喝酒,高兴了还喊两声京戏。真给他说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小平同志重新出来,他也在此后被接回了南京城。
   南京人这种随遇而安,什么都不在乎的“大萝卜”性格,是他们的优点也是缺点。这种性格带来的另一种特征就是无伤大雅、不拘小节的疏慢。天老大,我老二,地球还被我踩着。想起来干点啥,“大萝卜”是不顾后果的。这次禄口防疫,江宁封城,六十四岁的南京老媳妇毛老太,居然不管不顾政府法令法规和一切政令通告,居然透过层层封堵,从南京潜逃扬州,搓麻、逛街,造祸一方,四处散播病毒,一个人倾倒一座城。
  
   三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大暑天,门外白杨树上的知了有一声没一声地烦叫,河沟沟里的青蛙不时地“呱呱”两声。我母亲坐在窗前,手里拿着张照片,眼里泪水涟涟。我午睡起来,悄悄凑近一看,是母亲南京的外甥们,每个人身上都穿了件纱布衫。我不由得笑出声来:这漏肉漏风的还真凉快。
   母亲叹口气说:你大舅和舅妈来信说,孩子们要开学了,交不上学费。你看看他们多可怜,身上穿的,这是拆了口罩做的纱布片儿。说完了,母亲就问我讨要十五元钱。她说,刚给你爷爷、奶奶寄了生活费,这个月没啥钱了。你大了,多少也给家做点贡献。
   那些钱是我在暑假里,在纱厂装了一个月的织布梭子,累死累活挣来的中夜班费。我说,娘,那是我攒了要买口琴的钱。一样是初中生,我能自己挣钱交学费,他们咋就不能?想到我那个大表弟只比我小几个月,我虽然把钱拍在桌上,心里却是一百个不情愿。不愿意也得掏钱,是我见不得母亲那张泪汪汪的苦瓜脸。
   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月,我的娘舅受家庭出身牵连,被部队赶回来到工厂做个普通的技师,舅妈也是“剥削阶级”出身,被安排在居委里压面条,一个月只能挣个200毛,他们有四个孩子,在南京那样一个大城市,生活确实困难。
   你困难,别人也困难,你得想办法克服困难呢。“南京大萝卜”没这个觉悟,他就是吃不上喝不上,也不会想太多。今朝有酒今朝醉,今朝没酒回家睡。得过且过,他不会想办法去挣那个酒钱。
   改革开放后,上世纪九十年代,面临大规模的职工下岗,江南流行这么一句顺口溜“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处处不养爷,爷当个体户。”我居住的江南小城无锡,也有着“下岗当老板”的豪言。但“南京大萝卜”却没有这种豪情,也没这种冲动,他们习惯了在国企吃大锅饭,就算没有大锅吃了,也更愿意给别人打工。
   “南京大萝卜”从不眼馋别人发大财,他们也不愿意为发大财背井离乡去闯荡江湖。他们快乐地挣着别人眼里的小钱,以自古以来养成的慢节奏,养家糊口,过着无伤大雅、不拘小节的疏慢日子。就算穷极了,一时吃不上饭,也不会穷急生疯。最多是三五成群地跑到朝天宫广场上去骂骂娘。骂完了,气顺了,哼着小曲儿走回家。
   有人调侃“南京大萝卜”,就是上吊都不会在家里找绳子上梁。他要慢慢穿戴整齐了,不急不忙地到栖霞山、燕子矶这样风光秀丽的地方去。反正早晚是个死,又不急那一会儿。
   中国有海派,有京派,一样的曾经十里洋场,一样的曾经有过皇城根,南京却撑不起个“宁派”来。在上海人眼里,全中国都是瘪三;在北京人眼里,全中国都是乡下人。在南京人眼里,外来的都是有钱人、有权人,只有自己是平头百姓。城里当官的、做学问的、搞艺术的都是外面来的。就连秦淮河里八个明艳的漂亮姑娘,也都是外地人。好不容易有了个叫莫愁的小姐姐,还被专家们论证说是个河南人。总之,在南京地界上,自古以来出了无数的名人、能人或者类似与今天“网红”的人,可惜没有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南京人。
   在这种情景下,“南京大萝卜”自己都觉得当个南京人实在没啥意思,干脆也就不想承认自己是南京人。阿Q知道自己不如人,却能说出:妈妈的,我祖上比你们阔气。“南京大萝卜”连这点出息都没有。据说,世纪初,有关部门对171位南京居民进行“你是哪里人”的抽样调查显示,只有一成的人,自称自己是南京土著。近一半的人不认为自己是南京人,虽然他们都出生在这个城市里。既然都不是南京人,这座城市的大事小事,管我啥屁事?不管我屁事,我为啥要为它使劲,为他努力?
   南京人有着这样的心态,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南京这个地方说是地处江南,其实跟中原腹地就隔了一条江,每当历史时期,中原的皇权更迭,皇帝们就带着大臣、妃子往南迁,都城的首选之地就是南京。东晋南渡,带来一群河北人、河南人、山东人;南宋逃难,同样带来一群河北人、河南人、山东人;等到朱元璋建都金陵,又带来一群安徽人、浙江人。都城南移,免不了要带来大量的贵族和官吏,这使得南京本地人就没了什么当官的机会,一直到现代南京成了江苏省会,南京人的父母官,还都是外面升迁来的。历史上的南京人,又不善于经商,也就没出过徽商、晋商那样的大商人。有人调侃说:南京人当大官不如北京人,做小官不及苏北人;发大财发不过上海人,发小财又发不过“小上海”无锡人。官场不行,商场也不行,“南京大萝卜”也就认清了历史与现实,既然成不了精英分子,倒不如踏踏实实地过自己的小日子。

共 663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编者还以为是写南京的饮食呢,却不料是如此的幽默风趣,南京人这样的心性儿,倒让人羡慕了,让编者情不自禁想起成都人,都要地震了,还在街上支起麻将桌,玩得不亦乐乎。在南京人眼里,就缺“急”这根弦儿,多大个事儿,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再说了,天也塌不下来。作者从自家外公外婆下放到泗洪县洪泽湖畔写起,打记忆起,就不见外公外婆急过,总是乐观面对,一觉醒来太阳照旧升起。作者自幼耳闻目睹了南京人“无心无肺”的“南京大萝卜”,无论上层为官者,还是大财团主宰,亦或者文坛名家似乎都与南京人无缘,反而,南京人乐得做个平凡人,踏踏实实过好日子,一觉睡到大天亮,仿若洪泽湖畔的生命体,轻扬闲散自得安逸。散文读来形散然神不散,一种积极乐天派的处世哲学流淌在字里行间,就连从枪林弹雨过来的外公也是“老慢”,啥事也没,都会过去,都会好起来。文本读来表面似乎有引经据典的调侃味儿,实质上却是对南京人的生活方式进行客观的评价,甚至赞许。实为佳作,倾情推荐阅读。【编辑:山地731828829】【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0821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1-08-19 09:45:53
  一气读完,满满的人生况味,好读无任何滞感,这就是散文的美的诱惑。
   虽然写了酸甜苦辣,读来还是让人心生温暖。
回复1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8-28 11:23:00
  非常感谢山地兄的美按,前段时间在企业做咨询,回复晚了,请原谅。因了南京禄口机场防疫失守,让我们想到母亲家乡南京人的秉性,忆起那些过往,自己心里先觉得好笑,又感到温馨。南京人的“大萝卜”性格,就这样让我有了写作的冲动。谢谢山地兄如此美好的解读,比我创作时的心情,理性了许多,也客观了许多。
2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1-08-19 09:50:39
  南京大萝卜表象下,好好过日子才是真。很有启示!
   明明写了沉重与痛,读来却十分轻松。喜欢阅读这样的作品,读完嘴角上扬。
   我老家其实是南京人,仿佛这篇文写的就是我的心性。
   谢谢二哥带来的佳作!学习了!
3 楼        文友:雪飞扬        2021-08-19 11:07:45
  围绕“南京大萝卜”,引经据典,古今贯通,把南京人厚道的为人处世,达观的性情描摹得淋漓尽致。诗意盎然,韵味十足的文笔,给人带来阅读快感的同时,也让人沉思。
   不愧为才子二哥,大赞!
回复3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8-28 11:25:57
  飞扬,谢谢你的夸奖,我是半个南京人呢,写得还算顺手,要说夸张,可能是那么一点。哈哈,一方说土养一方人啊,山环水绕养育了“大萝卜”。
4 楼        文友:梅子青        2021-08-19 11:12:17
  读二哥的文,一定能感觉到他成文时的行云流水。顺手拈来,在任何行当中都是一种至高境界。这种境界的达成在于有相关的知识积累,在于有相关的生活积累,但关键还在于会思考,有思想,能够触类旁通、融汇贯通。在二哥的笔下,那些生涩的历史,似莫愁舞曲,绵长优美。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品格,南京虽是“十朝古都”,正如二哥所说,因为它一开始就不是南京人建的,又在历次动荡中,以最高统治者的强权压服,形成了南京人接纳包容的性格,南京这个舞台竞相上演的都是外地人的精彩。二哥挖掘深入,分析透彻,看似贬损,实则夸赞,毕竟平平淡淡才是真。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回复4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8-28 11:30:42
  谢谢子青客观理性的解读。我这人自小桀骜不驯,很多正经事,到了我这儿就被念成了歪经。对南京人性格的解读,我这只是一家之言,有感于南京在禄口机场防疫失守后,依旧不急不慢,漫不经心的样子,我不由地写了此文。我觉得很多地方,它不是政治,是性格使然。性格决定命运。
5 楼        文友:风逝        2021-08-19 12:33:12
  以自己的外公一家做典型来剖析南京人的性格,并从历史渊源入笔挖掘成就此地域人的性情特征的原因,二哥的善于读书善于思考可见一斑。由禄口机场失守,触动二哥来分析南京人的特征,二哥的创作灵感来得太快。善于观察思考勤于读书,将自身的经历与阅读体验融会,成就了睿智的你与深刻的文。钦佩!
   二哥,弱弱问一句,那些文革时期在南京打砸抢的人也来外来的?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5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8-28 11:41:46
  风谢谢您的解读,理性客观。你那一问也非常好,只是,我已经在文中做了解答。南京自古以来就是个帝王度都,也是个移民城市,几乎没有多少当地土著。我读中国历史,有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皇帝们都不将首都建在自己家乡。夏朝大禹王生在四川汶川,他的都城在山西运城;商的老家在山东胶东,他却跑去了河南安阳。刘邦是江苏人,他首都选在陕西长安。唐是山西太原人,也跑到了长安。大明的朱元璋是安徽人,他跑到江苏南京建立都城。全中国人民都知道南京的王朝是短命的,但却有十个政权在那儿建都。有十个外来户在一个地方建都,那个城市不想当移民城市都难。这样的地方也就形成了南京人独特的性格特征,咱大家都是外来户,就井水不犯河水,稀里糊涂过日子吧,反正当官的都不是咱自己人,应付着过吧。哈哈。再次谢谢风的美评。
6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1-08-19 16:42:05
  我们这儿有句话叫“外来的和尚不念经,万事得靠自己”。读二哥的南京大萝卜,突然觉得,我们错了,谁说外来的和尚不念经了,看看二哥笔下外来的和尚们,念的可都是大经文呢。
   听雪生在西北,对西北以外的“外地人”知之甚少,今在号称百科全书的二哥的文里,不但读到了南京人,还读到了南京之外的山东人、江浙一带的南方人,收获颇多!
   嬉笑怒骂皆文章,二哥大才,听雪来学习了!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回复6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8-28 11:45:10
  听雪,谢谢美评。二哥其实也是半拉“大萝卜”,正经的事儿,总说成不大正经。这个个性也是与生俱来的,不管啥事儿,不调侃它几句,能憋死我。哈哈。
7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1-08-19 16:50:09
  通篇以幽默风趣的笔调穿梭在三个时空的截面,从动荡不安的南京人,到发展建设,经济腾飞中的南京人,再到当今疫情防控中的那个外来毛老太太,一路潜逃一路留毒,致使一座城市沦陷事件,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从古到今对南京进行深度解读。对南京这个城市有着独特的深刻的体察,对于南京的城市氛围、南京人的性情习俗有着独到的见解。南京人的性格、好恶、习惯以及南京城的历史在南京人的集体意识中留下的痕迹,都在文中有着细腻的展现,活画出南京人作为一个群体的精神和灵魂。二哥为文直言率性不折腰,正身律己无俗套。点赞!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7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8-28 11:51:31
  若雪,你这个解读正中下怀,先点个赞!我原本是半只“大萝卜”,又在军队这个大熔炉里煮了一煮,那就汤水稀烂了。说实在的我写这些文字直率是直率了,要是我那些表兄妹见了,估计还得费点口舌。“谁不说咱家乡好”,你小子这么说来,也太损了。估计他们会这么说。但是,凡事要实事求是嘛,谁让你做错了事,还漫不经心呢?我这一冲动,也就实话实说了,至于是否客观,那就真不好说了。哈哈,“南京大萝卜”。性格决定命运。
8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1-08-19 16:50:24
  一篇南京大萝卜,带出与南京人有关的许多故事,也带出作者对南京人性格特征的概括和评点。幽默风趣的语言,使文字有吸引力。纵横捭阖的素材采撷,使文字有血有肉。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回复8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8-28 11:53:54
  轻舟老兄,谢谢夸奖哈。大凡正经的事,到我嘴里就是篇歪经。不过要是歪打正着,也许还是有点意思的。感谢鞭策。
9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1-08-19 17:17:58
  二哥从多个侧面描摹了南京人的特点和处事风格,并从南京的历史着手,探讨“南京大萝卜”的成因,洋洋洒洒几千言,一气呵成,语言诙谐幽默,看似信马由缰,实则形散神聚,且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读来非常受益。就我个人而言,非常佩服文中外公的处变不惊和乐观豁达的性格,或许,南京人的心宽量大、啥都不在乎的性格,正是他们几千年来应对频繁兴衰更替的反应?
   二哥美文,拜读学习!
闲云落雪
回复9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8-28 11:57:30
  落雪,谢谢美评。我找个哪也是信口开河,真相或许就不是我认知的那个样,但我也不打算向“大萝卜”道歉。因为在我眼中“大萝卜”就那个样,至于别人怎么看,与我无关。相对于历史,相对于对一个区域人群的看法,本来就是瞎子摸象。谢谢鞭策哈。
10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1-08-20 16:53:50
  文学的最高境界是哲学深度
   ——读二哥凤鸣散文《南京大萝卜》随感
   一
   这是一篇非常有哲学深度的好散文,大散文。
   作者的历史知识之渊博,视野之开阔,全部绽放在字里行间的花朵之上,闪耀着生活哲学的蓝光。
   一句话,太喜欢这样的文章了。
   二
   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读完二哥凤鸣的《闲话南京大萝卜》很自然地想起了《红楼梦》一书中的这句名言。文章之大气,可以配得上“南京”之霸气,随大江奔流,山岚而升。
  
   三
   性格决定命运,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一个城市,一群人的性格,确实是与一个城市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
   作者纵横捭阖,上下千年,人文历史典故,娓娓道来向我们叙述南京人一种“不着急、不在意”的从容人生,读来让你不得不信服。
   特别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作者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心理学家,作者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讲“人的性格”的形成,这就是文学的魅力,也是文学的意义。
   佳作欣赏!写得真好!
回复10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8-28 12:01:08
  明月兄,总是诗意地解读流年人的文本,这点令我非常钦佩。解读一个区域人群的集体性格不易,只能说这是我这个人的主观认知,也许有点谱,也许根本离题万里。但是我这样认知,我就这样写了。更何况我不是专家,没人跟我较真。谢谢明月兄美评。
共 15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