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走马观石,在青州(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走马观石,在青州(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23.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14发表时间:2024-06-29 05:55:59
摘要:青州古城,石头并非是古城的主角,却入了我的眼,去了几处,应该说是扑着石头去的。未得深刻解读青州石的文化,也算走马观石,有一段情趣的行程,所见也精彩。


   青州,它的古城是以青砖黛瓦为料做成的,与石头好像没有什么太大关系。但我发现了青州石对于古城的灵魂价值,在青州,石头是行走的,是还活在古城的朋友,于是,我有了与“石语”的特别旅游体验。
   走马观花,在长安。诗人孟郊登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我“走马观石”,在青州,有着厚重历史的青州石,成了我一日游青州,不能不投去目光的“石友”,一见钟情。
   站在“欧阳修纪念馆”“山斋”前的篁竹梢头之下,看一眼欧阳修和金石学家赵明诚一盘博弈,我不懂围棋,便分神了,伫立在那面用青州石镌刻的《泷冈阡表》面前,我伸臂丈量高度,眼量宽度,手抚碑文。我马上想到,真正的刻着“阡表”的碑现在坐落于江西吉安永丰的“欧阳文忠公祠西阳宫”一侧,但欧阳公是把他悲吟“阡表”的声音,留在了这里。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篁竹摇风,声音悲切,正在围棋的欧阳公抬头看我,他懂得,若没有相似的身世,我不会以他人悲情来动心。他“四岁而孤”,我三日失母。触景生情,哀叹人生不幸,幸遇碑文,释我心怀,让我更理解了家世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阡表”有一句话“汝家故贫贱也”,所以,虽遭贬,虽乏财,都能回到“故贫贱”的原点看待。我的家也“故贫贱”,求学之后,有了教书的饭碗,不奢望什么,温饱之外,懂得回报。一块石头,微言大义,我读之有感。
   刻在石头上的字,也是镌于心上的。能够慰藉身世的,有时候并非需要别人的几句怜悯的话,石头就充当了一个慰藉者,它有了温度,也有了悲悯的情怀。我冒着忌讳,只“唯心”,选择了和这块“温度石”合影,仿佛母亲与我同框。
   这是欧阳公跟金石学家赵明诚友学篆刻金石的第一部作品。阡表高丈许,宽约一米,仿佛是一竖幅,厅堂装不下,在此接受着千年的风雨,所有的字幅都不能有声,唯这幅,其声穿越时空犹在耳畔。石头无语但有心,不坏每一个字,不崩一边一角。欧阳修知州青州,没有给青州留下什么传世的工程,只留下一块石头,又带走了一块石头。留下什么,带走什么,可能是每个官吏在任和离任时都要费心思虑的,欧阳公不加思虑,却留下了千古雄文,诠释了孝道的时代内涵,道出了他为政进取的初心。
   真正感染人的东西,绝不是一些口号,而是一份情怀。灵魂总有寄托,一切皆如烟消云灭,但不灭不消的不是一个人的身影,而是留给人们的精神气质,是为魂魄。
   馆内的人员告诉我,每年都有家长牵着孩子来读《泷冈阡表》。一方碑文,有多少人会如此临读,这“阡表”至今还发挥着教育的功能。
   不是每一块石头都有生命,是这块青州石遇到欧阳修才幸运,还是欧阳修购得这块石头刻字,让石头和文字,有了流传千古的力量?就像一匹马遇见伯乐吧,这匹马此时必须出现在伯乐的面前。所以,我觉得,刻着“阡表”的石头,依然要“石声”吟着那些字,是不是生命还在?活着的一定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块石头。
   “阡表”就是坟头的石头。一块石头,一旦置于坟头,即使没有一个字,也有着连接死者前生后世的功能,不然,为何祭奠的人,总是面对一块石头呶呶不休?是在怀念死者的前世,也是在给死者的灵魂做着安慰。这也是后人在求取生活的力量。欧阳修给与我们的不仅仅是家族的概况,更有启迪人们行孝做人的谆谆心声。
   一块石头的教育力量,绝不亚于一本书。不是石头不碎,而是精神不朽。典籍记载,青州石“采之易脆,不宜经风”,而“阡表”石却坚硬不碎,历经千年风雨,却依然完好,这不是石头的物理性质可以解释的,只能让我寻找它身上的人文密码,触摸石头上流淌的血脉。
  
   二
   在青州博物馆里,我突然惊呼——怎么哪里都有苏东坡的身影和手记呢!其实,我对苏东坡嗜好酷爱石头早就知晓,没想到,他为了一块怪石,不远三百里而临青州!他做过密州(今诸城)知州,写过《密州出猎》,该不会出猎跑三百里,偏离方向,应该是听闻怪石而特地前往一观吧,果然是。
   在博物馆里,那块“怪石”被命名为“醉道士石”,石后载苏轼的《杨康功有石状如醉道士为赋此诗》,看来,这个石名也是苏轼所命。苏轼爱酒,描摹酒后之态,非常传神。他说“人间真一东坡老,与作青州从事名”,(《真一酒》)我推测苏轼也是醉酒赏石,有了“为赋此诗”,他以诗演绎了这块石头的形成与出山,“三年化为石,坚瘦敌琼玖”,苏轼赏石不得,怅惘一顿,叹息道:“吾言岂妄云,得之亡是叟。”不能夺杨公所爱,只能对石赋诗,算是了结一番纠葛。这首诗,140个字,在苏轼的诗歌中,有不多的古体诗,我揣摩,他作这首诗,一定是一气呵成,哪管律绝的框框,一破而为快。全诗言石却也言情言心,表达他希望醉而无为的道家情怀,在醉态和丑态上,他宁肯选择“顽且丑”。他应该是第一个提出“美”学的人,他曾直接发问“何者为美?何者为陋?”这种哲学与美学问题的提出和思考,可以说是开启了后世的美学研究。苏轼一生,仕途多舛,不过,怎么狼狈,他都带着自嘲,自嘲就是他的醉酒,这是隐喻,时光风化一块石头,那么“坚瘦”,但他觉得赛得过“琼玖”这样的玉石。苏轼看似吟石,却是表白情怀,也正是这样的信念,所以在大半生的贬谪流放过程中,始终是一个乐观者。斜掮一布囊,沿夕阳遮着的古道,从一地辗转另一地,遇茅舍则宿,逢美食则喜。看似如此潇洒的背后是一股信念,没有别的解释。
   苏轼在怪石上找到了自己的样子,于是表达喜欢。苏轼的仕途,就没有多少日子是坐在衙门做官,始终在路上。那些循规守矩的官吏们,就像坐满一个教室的学生,都在规规矩矩地听讲上课,背着手,目不敢不转睛,面朝黑板,端庄不敢转头,不能窃语,而苏轼呢,就像一个被老师罚站罚跑的学生,总在教室外,甚至被短暂编入别的班级。难怪大宋的朝官们都在嘲笑苏轼。被嘲笑的,一定是丑陋的,是奇怪的,是不能入眼的。但苏轼觉得这就是他的品格,于是在青州找到了榜样的力量,一块怪石,才有了把“顽且丑”视为艺术风格鲜明的东西的超俗眼光,这是他的情怀和审美的一次深刻表达,也是他的自我辩解和表白,没有人听,他写给石头吧。
   在中国文化中,石头被视作“云之根”,理解起来有些玄妙,但我给出的解释是,石头是思想性情的根,是人赋予了石头以生命。一拳石头,如果冷然掷于世界,没有人文的关照,就成了枯石粗砾,人文才是开发石头的工具。
   关于苏轼爱石,我读他的诗词,特别关注过,之前总以为这是他的一个嗜好,但在青州博物馆观看“醉道士石”之后,我马上觉得之前的解读有些肤浅了。他也始终在借石表达着什么,石头无语,苏轼叫它说话。苏轼在山东登州府任上干了五天知府,又被调走,经过我所在的荣成,走的是那香海一线,那香海的著名在于有“纹石宝滩”,于是他变成了一个海边拾贝人,捡石者。他不是为了玩,是表达他经历的感慨。他说“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一粒石头可以代表一面大海,我们可以用现代那句名言来理解,“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他给那香海写的诗,也在表达着他的道家思想,“俯仰了大块”,“大块”就是天地自然,一块石头,让他理解了世界,石从海水中磨砺而出,才成珠玑,才为“琼玖”,一个人如成纹石,也需要这样不断洗练洗礼的过程。苏轼,除了告诉我们各地有很多好吃的东西,还通过石头告诉我们一些人生之趣。
   最为有趣的是,苏轼不仅追求石头形状的审美,还特地赶到江西的湖口,去听石钟山的声音,写出《石钟山记》,他听出了石钟山的石头声若“无射”,音似“歌钟”,在他的心中总是响着空谷回音,总是一曲曲的天籁。这就是我心中的苏轼,一个观石如己,闻石如自吟的人物。
  
   三
   一路往青州的凤凰山去,山深路长,车油见底,只好歇在路边和卖杏人闲聊。她说,去不成,可以去黑山,黑山产“红丝石”,不过,她叹息着说,说不定可以在人们刨过的地方,突然发现一块,要看运气。我明白了,这位略比我小几岁的老妹子,是在炫耀她的故乡特产,她的村就处在红丝石产区。我略知,这种红丝石,是可以做砚的,很名贵。红丝石距今4.5-5亿年,是制砚的天下名石。战国时代《尚书》《禹贡》篇有记载,称“奇石”“怪石”,赏石以瘦、透、漏、皱、纹为特征的赏石理论,有着青州石作为例证的贡献与荣耀。而其中的“红丝石”名冠天下,在唐代,红丝石砚台居四大名砚之首。唐朝书法大师柳公权,在他的《砚论》中赞曰:“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
   我问何以知晓我喜欢石头做砚台?她说,早看出我的手不像拿枪的,不像拿锄头的,是拿过笔的,就知我喜欢。真开眼了啊,她告诉我秘密,凡来这里的,村民都是先暗中端详来人的手,天下之奇,无奇不有,如此之奇,让我见识了。她看了我的手,又戏说起来,看你的手,那么瘦,就像和青州石一样的瘦,肯定有缘。见识了,原来这也是缘分?
   这种石头,是以石粒状态而存在的,所以她说需要在山坡或地里挖,我家乡的山,其岩石都是抱成一块块,形成山峰,而青州形成的红丝石,却是别样的存在,是天公播撒于土地的。于是我生出了诗意。青州的土地,在漫长的岁月沧桑里,有了一种孕石生根的特性,大自然将石头栽到了泥土里,泥土里,深情地孕育着一粒粒生命的种子,然后交给时光去发芽……
   我迫切地返回青州古城,因为在一条街上我之前看到了红丝石店铺。一方方红丝石砚,每一件都是精品,店主告诉我,现在已经形成一份产业,搜集和加工,已成一条龙,产石区已经得到合理保护。尤其是青州红丝石做砚,没有一件是雷同的,世上的工艺品,可以复制重复的模样太多,唯有青州石砚和青州石山,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这些年,没有提笔练习书法了,我不知我到底喜欢哪一种,犹豫起来。我告诉店主,等我再来,带着我的心中红丝石砚样子来,帮我选一方。这不是借口,就像苏轼喜欢“醉道士石”,我喜欢的,应该是那种古朴顽皮的,因为我始终把练习书法当作一种消遣,同时,也要洒脱无拘,成为我纵情的寄托。我不知店主是否能根据我的爱好,找到那一块石头。
   我把这个意思归于“走马观石”,了解不透,店主很理解。是幌子,还是真实?我自己都说不清了。不过,旅游在我看来,每一次都会留下遗憾,遗憾就成了下一次前往的合理理由。
   店主说,你要欣赏,可以到古城的“大明衡王府”的华门里,那里有一处“红丝石砚文化园”,就怕我走不出红丝石砚的吸引圈。
  
   四
   游程紧张,我还是走出来了。一脚踏进了“李清照纪念馆”,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就是研究石头的,他是史上少见的有成就的金石学家,于是,我发生了猜想——
   赵明诚生于青州,在他和李清照婚后,其父赵挺之受到蔡京等的攻讦而罢相,五日便含愤离世,赵李就举家迁回青州的祖居,过上了赵明诚研究金石,李清照填词的幸福安静生活,好在其间的近二十年,赵挺之案没有得到平反,赵明诚也无需颠簸外地做官,又有欧阳修知州青州,虽半路入行,却是机缘相投,互相切磋,使金石之学研究达到巅峰。与其说是身世不幸,不如说,青州石成就了一个学者,让青州的金石得幸。青州石不能说是他成名的基石,也应该是一块块垫脚石,也可以说,是他的里程碑。我不懂得金石学的价值,但明白其中的文化传承的意义,它是继青铜铸字之后是一次创造。一块石头,成就一门学问,青州石,不可小觑。本地的物产,往往都有着特殊的文化价值,一个热爱家乡的人,总能找到自己和特产的特殊关系。赵明诚做到了,所以无论他的为官品质有什么不堪,但谁都不会抹杀他对金石学的贡献,不会忘记一代学问家对家乡青州的特殊贡献。
   走马观石,也听青州石的传闻。
   据考证,曹雪芹《红楼梦》里写的贾宝玉那块命根子“通灵宝玉”,就是青州红丝石的原石,从乾隆皇帝收藏了一块“旧坑红丝石”,我们可以这样推断,这个说法有一点逻辑的真实。
   石头与文化,或许就是一个难分难解的关系。在青州,走马观石之后,我坐下来,坐在街边的一块不知名的青州石上歇脚,想到了那些与石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物。
   蒲松龄淄川人,他距青州百里之遥,在他的《聊斋志异》里有一篇《石清虚》,应该也是蒲松龄爱石藏石的写照,那个主人公邢云飞爱石成癖却惹来一段祸事。青州石啊,你启迪了柳泉居士的创作文思,根据他喜欢在野外设茶汤求取路人故事的记载,这个故事出自青州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曾在潍县做过县令的郑板桥,他的治所就距青州几十里之遥,他喜欢画竹画石,也喜欢写诗咏竹咏石,他笔下的石头是否就是青州石呢?即使不是,也是受到青州石的影响吧。
   他曾有《竹石图》多张画作流传于世,其题画诗中有两句是“七十老人画竹石,石更崚嶒竹更直”,崚嶒,是青州石之形,更是人格的特征。我看网上图,觉得那石头应该就是青州石。石头,是郑板桥画作的重要题材,如果他不爱石,不可能总是一再重复画他的“竹石”。或许有青州人,带着青州石去他在潍县的“十笏园”求诗?我大胆推测吧。胸中有竹,可胸有成竹;眼中见石,也可画出“石破天惊”的效果。
   再给我三天时间,我就不是走马观石了,我会去寻觅那些刻满中华文化符号的青州石,细读附着在石头上的文化,把握青州石留存的文化灵魂,找到一条古今传承的清晰脉络。
   灵魂是在人体里,当肉体化作尘埃,石头便接过了人的灵魂,继续活着,这是我对青州石意义的理解。
   谁说石头无根,无根怎么能够扎在青州这片土地上!
   下次,我不想这样匆匆地走马观石,想选几块富有成色的青州石,仔细把玩,和青州石好好来一场窃窃私语。
   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看到奇石,爱之成癖,居然对着恭谨作揖,让人忍俊不禁,也因此受到那些官吏们的诟病,但他不改拜石为兄弟的性情。并非他孤独,也并非没有人缘,以石头来讽刺什么,石头值得膜拜,人呢?他还在石头上找到了创作书法的启迪,找到做人的气质。我还没有这样虔诚,但我喜欢石头,尤其喜欢青州石,我也视青州石为远方的诗友。走马游天下,心中想着青州石,我想成为一粒行走的石头。
   有诗人说,愿做一块有温度的石头。活到这般年纪,我想说,我愿做一块打开便有尘封的故事跳出的石头,不求传世,但愿故事成为我的美好回忆。做一块石头不易,不是谦虚,是此心已许。心许一块块石头,石头便有灵气。
  
   2024年6月29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571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城青州,青砖黛瓦,但作者偏偏遇到了青州石头,便有了与“石语”的旅游体验。作者站在“欧阳修纪念馆”“山斋”下面的篁竹梢头之下,看一眼欧阳修和金石学家赵明诚一盘博弈,分神于用青州石镌刻的《泷冈阡表》,原来,自己三日失母,和欧阳修“四岁而孤”身世相似。此时,石头以独有的温度和悲悯情怀,充当了慰藉者。欧阳修知州青州,只留下一块石头,留下了千古雄文,诠释了孝道的时代内涵。石头还活着,它的教育力量,绝不亚于一本书。“阡表”石千年不碎,是因为石头上流淌着血脉。在青州博物馆,作者遇见苏轼喜欢的那块怪石——“醉道士石”。苏轼以自嘲的醉酒方式,对石头表白醉而无为的道家情怀。苏轼仕途坎坷,经常被人嘲笑,这块“顽且丑”的怪石,给了他榜样的力量。苏轼始终在借石表达着什么,石头无语,苏轼叫它说话。苏轼曾到那香海“纹石宝滩” 捡石,一块石头,让他理解了世界,石从海水中磨砺而出,才成珠玑。苏轼还写出《石钟山记》,是一个观石如己,闻石如听自己吟的人物。青州盛产红丝石,尤其是青州红丝石做砚,没有一件的雷同的,世上的工艺品,唯有青州石砚和青州石山,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因时间关系,作者并没有去“红丝石砚文化园”,而是一脚踏进“李清照纪念馆”。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就是研究石头的,他是史上少见的有成就的金石学家。与其说其身世不幸,不如说,青州石成就了一个学者。无论他为官品质怎样不堪,但谁都不去会抹杀他对金石学的贡献。走马观石,作者也听到青州石的传闻。曹雪芹《红楼梦》写的贾宝玉那块命根子“通灵宝玉”就是青州红丝石的原石;蒲松龄在他的《聊斋志异》里有一篇《石清虚》,应该也是蒲松龄爱石藏石的写照等等。当肉体化作尘埃,石头便收留了人的灵魂,继续活着,这是作者对青州石的理解。石头有根,扎根在青州大地上。作者视青州石为远方的诗友。走马游天下,心中想着青州石。文章立意新奇,选取易被常人忽略的景物行文,妙笔纵横捭阖,让青州石头均匀地呼吸。想象优美,文采过人,灵动温婉的文字,力荐文友,一睹为快。【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629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6-29 05:57:57
  这是一篇写青州石的精彩美文。要说的是,青州的古城特色,应该不是石头。但老师能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青州石的历史文脉,便成就一篇刀走偏锋的文字。这就是一位优秀作者的不同凡响之处,读者可在自己仔细的品味中,感受文章的深度与厚重。记不清这是老师的第几篇“石头系列”文了,期待老师继续奉献石头佳作。顺祝身体康健,写作大丰!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9 08:45:23
  谢谢韩老师的精彩编辑,辛苦了!石头,是我喜欢关注的东西,写过的,文友叫“石头系列”,从前的石头,多在家乡,这次去青州,看到了更有精彩的石头,忍不住,就必须为石头写一篇。剑走偏锋,是不好驾驭的,而且青州石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把握没有深度,往往流于介绍,写不出我的特别读感。尽管我接触不多,好在我特别关注了,所以选择的青州石,我觉得具有了代表性。优秀这个词,不敢当,但始终是一个以文学方式去感受生活的人,青州石的系列,还有一片“青州纸”。非常期待韩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6-29 07:13:01
  这篇关于青州石头的游记,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别开生面的青州。作者不仅将青州的石头赋予了生命和故事,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片土地和文化的深深眷恋。通过欧阳修、苏轼等历史名人与石头的微妙联系,文章巧妙地融合了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使青州石头成为了跨越时空的桥梁。作者以诗意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世界,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石头的力量和生命的温度。这是一篇富有深度和感染力的佳作,值得一读再读。祝怀才老师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9 08:54:00
  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美评。青州一行,接触很多,尤其是石头,我特别感兴趣。我喜欢在外地带一块石头回家,哪怕那里的石头没有什么特色,也视作纪念吧。这次青州之行,我没有带,是想再去选。青州的历史很长,历史名人很多,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和青州石都有关系,或深或浅,这说明青州石的出名,也从一个角度看出,他们喜欢也不是简单地把玩,一定是把他们的思想感情寄予进去。这是对石头的最好态度。看到滴善斋老师的佳作,马上拜读。谨祝编创快乐!
3 楼        文友:砍脑壳的        2024-06-29 07:52:56
  青州系列,一块石头在老师的笔下也能开花,鲜艳极了,唯有学习∽∽
我自尽力而为,与世无争。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9 08:49:03
  谢谢砍老师的精彩留墨。写过几篇青州文章,还称不上青州系列,写着看吧,我尽量把我看到的青州写出来。肯定地说,自从认识了砍老师,也受到砍老师的诗歌的影响,例如对青州的红丝石分布在山坡和地块里,就以诗意的说法加以表达,尽管笨拙,但我已经在改变散文的质,希望精彩些,必须谢谢砍老师给我的创作的深刻影响。遥握,期待砍老师的佳作,谨祝在东篱创作收获更多的快乐!
4 楼        文友:枫桦        2024-06-29 10:18:42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读老师的文时!耳边便响起了这首歌!于建筑而言,材料的利用占有天时地利,当然多快好省了,山东地界盛产石料,古城为石头城也不见奇怪!走马观石是非常奇妙的息法,古城的每一块石头都经历了千年风雨的洗刷,已然形成别具品格的风骨!一城的风韵,从文字之中感受到了!好文拜读!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9 10:25:07
  谢谢枫桦老师的美评妙解。多少城市,都有石头,石头在几千年的风雨中,逐渐演化为城市的形象,尤其是那些石头和古人和文化都有着割不开的联系,所以不能错过对石头的关注和理解吧。在文章,我只能选那么几块具象的石头,写出石头的故事,还有很多,我只能算是走马观石,不是遗憾,也算一种特别的感悟石头的方式。非常期待枫桦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5 楼        文友:简柔        2024-06-29 12:58:30
  我觉得石头有踩踏之妙,我喜欢走在青石板的街上。石头更有赏玩之趣。石头有坚韧,质朴的个性,是有灵性的。怀才老师把青州石写得鲜活深刻。笔力似雕刀,雕出的不仅是青州是的肌理和归属,还有站在石头背后的欧阳修,苏轼,赵明诚对石头的情感。与欧阳修有关的那块青州石最令人感动,有价值和意义。怪石见苏轼特立独行的个性。红丝石让一个有眼力的青州老人缓缓走出。石因人传,人因石而变得动人。拜读学习老师大作,大赞。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9 14:27:20
  应该感觉,简柔老师肯定喜欢走江南水乡的青石板小巷,做一个飘香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于是太多的文学女子都把自己放进去,永远不愿出来。这就是文学的力量,人生的快感。踩踏之妙,铿锵平仄,一定是踩踏石路的人的诗歌。把玩一块石头,一定是从物象到意象的深入,才爱不释手,进入这样的境界,才是真正的赏石,我怀疑简柔老师是赏石的高手!的确,石头的纹络,就是一个城市的肌理,透过肌理,我们完全可以看到城市的血管和脉络。青州石记载了一个个名人,他们将性情和人格刻在石头里,我特别喜欢解读,有这个机会,不肯错过,生怕隔些日子忘记。外国的月亮没有我们的圆,外国的石头更不可能有我们的泻满了人文的符号,带着历史的温度。非常感谢简柔老师的美评,特别期待你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6 楼        文友:烟水一袖        2024-06-29 14:28:39
  怀才老师大作构思巧妙,剪裁独具匠心。写青州石没有泛泛去写,而是选取了欧阳修碑刻:苏轼醉道士石、红丝石砚进行叙述,突出了青州石对青州古城有灵魂价值这一主题。而后写赵明诚因石成名、灵通宝玉、蒲松龄《青石虚》等,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作品宕得出去,收得回来,突现了形散神聚的特点。普通的青州石,因为遇到了欧公就有了生命,有了感情,有了灵魂。读碑文,作者触景伤怀,读者潸然泪下。此石承载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孝子的丰碑,是后人学习孝道的好教材。写青石碑这一节情文并茂,感人至深。醉道士石这节,作者以丰富的文学知识对苏轼的经历、诗赋、审美做了深刻的解读,读之,受益颇丰。怀才老师的作品数量多,质量高,每篇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情的润泽,为老师点赞!顺祝安康!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9 14:44:06
  谢谢烟水一袖老师的精美点评!读我们社团的“蜀道人生”老师的诗歌,其中有这么个句子——世人看不上眼的石头、残砖、瓦片……不是我的眼力有多好、多尖/而是一种别样的偏爱与癖好,心中执念。我觉得诗人的诗歌揭示了一点,我喜欢石头,可能就来自一种执念吧。喜欢那种古朴的东西,石头带着文化的色彩,就熠熠发光了,所以为之记。我选了欧阳修碑刻,苏轼的醉道士石、红丝石砚,是想把这些石头作品的精髓写出。我还觉得,天空是青砖黛瓦,地上墙上,更有石头的身价,这一点我先放下,等我把玩一下我的印象写出。赵明诚因石成名,我始终认为是青州石这样的特产成就了他,可能有些武断,但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原因。灵通宝玉、蒲松龄《青石虚》,包括郑板桥的画竹画石,我是连在一起琢磨的,一定有着关系,未作推求,一己之见而已。是的,青州石是有着历史的温度,到今天我们还关注,一定有着生命。过去也读过,也喜欢过欧阳修的《泷冈阡表》,但没有这一次让我在青州所见深刻,所以不惜用笔。希望能够找一个合适的角度,开掘出青州的人文厚度,我知这是一种努力而已,青州的历史丰厚,我就像一个小学生,读一页,难说懂得。见笑了啊。遥握,问候夏祺,期待一袖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7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6-29 14:29:23
  情人眼里出西施。同样,在思想深邃的人的心中,世上万物都是活的,有见解,且不俗,石头为其一。若谓不信,苏轼、欧阳修、赵明诚、曹雪芹、蒲松龄、米芾、郑板桥等大家,都与他有过不解之缘,乃至顶礼膜拜。文章写到这个份上,只能用一个字形容:绝!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9 14:50:33
  谢谢南沙潮老师的美评鼓励,石头是怀才眼中的西施,更载着青州丰厚美好的历史人文,所以我非常喜欢,比读一本书有快感,我始终琢磨,我为何要这个感觉,可能是让我设身处地吧?参与进去,总有收获,不是翻几页书那么浮光掠影的。的确,最美的东西也必须是有着生命的,否则我们只能去看看,根本不能互动。我从未感觉一干人物会这么集中地出现,这是青州的骄傲,也是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人文财富。我们始终都是一个执笔的行者,愿南沙潮老师佳作频出,谨祝快乐!
8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6-29 16:03:16
  不知道这是老师第几篇写石头的文了。这篇角度不同,用“走马观石”,多方面写石头,以游记为线索,从古写到今,从欧阳修的身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有很多相似之处。老师和不少古文人一样,都喜欢石头,石头的情感是深藏的,是深沉的,是引人深思。老师的文章总是带着哲理带着寓意,当好好琢磨。美文佳作,点赞学习,祝福老师!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9 16:20:42
  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细读,怀才小文,就是见到那个阡表,感觉有着如此相似的身世,我之人生无法和名臣欧阳修的成就相比,但引起我的抒怀,这是真的。人生的力量往往来自最能触发情感的人物。遥握,期待红花草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9 楼        文友:淡墨花开        2024-06-29 17:21:20
  老师是一个藏石、爱石、赏石、解石、写石的专家,也不为过。只我拜读过的就有家乡的石头,内蒙古的石头,青州的石头,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寓意,篇篇精彩,字字珠玑。此篇更甚,几块小小的石头,牵出那么多人物,那么多故事,引出那么深刻的感悟,构思精巧,联想丰富,语言鲜活。点赞拜读,祝老师夏季安康愉快!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9 17:28:32
  藏石、爱石、赏石、解石、写石的专家……淡墨老师给怀才抱器这样的标签,大了,太亮了,也就是对石头有兴趣而已。我们的城市,从来都离不开石头,尤其的古人们更喜欢把文字和历史刻在石头上,我反而觉得去看一幅纸质的书画并不生动了,甚至价值也打折了,倒是觉得石头的价值很重了。写这些石头,从一个角度理解青州这座古城吧。谢谢淡墨老师的美评,期待你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10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4-06-29 17:43:51
  孟郊长安走马观花,主角不是“长安花”,而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诗人自己。怀才老师青州走马观石,是与一见钟情、“我欲见石兄久矣”的米芾的赏石情结。一篇镌刻在石头上的碑文,是“石语”也是“心声”,“耕读”与“孝道”穿越时空,今人和古人隔石密语。东坡在“怪石”上找到了自己去影子,怀才老师在“石文”中找到了自己的知音,而没有“中意”的青州石砚,是为眼前的“遗憾”找一个下次前往的理由。不起眼的石头竟然成就了无数艺术家和“石痴”米芾以及赵明诚这个因石而成名的“金石学家”。石头有根,文字有魂,相得益彰,妙笔生花。都写到这了,顺便提一下,黄山有一块名曰“梦笔生花”的怪石,据说是李白吟诗后拋下的毛笔化成的。如果去拜一拜,写文的人就会“妙笔生花”,可惜不在我们黄山行的日程之内,遗憾哪!不拘一格得深度好文,点赞、问候、再敬黄山毛峰清茶三杯!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9 17:56:53
  谢谢梅骨老师能以这么精彩的留墨和我交流。长安花,青州石,我把两者留在一起,完全的一种飞笔啊。见笑了啊。读青州石,很多古代的人物都随着石头的打开而出现了,所以就多了一些谢谢和揣测,完全的写实可能就没有意思了。我们能够和古人隔空对话,这是多么精彩的深刻,我非常喜欢这样的感觉。我非常理解苏东坡的情怀,一个不为很多为官之人接纳的人物,还活得那么通透,真的是大胸怀。其实,在青州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红丝石,也是一个幌子,也是一个真实,这几年练字不勤,辍笔几年,有朋友跟我索字,我都回避。我觉得这种情况,真不配青州的红丝石砚。我觉得古人所言的石是云之根的话,应该理解为一种思想的注入,不然何以被后人欣赏。梦笔生花”的怪石,故事一定精彩,希望梅骨老师演绎这段故事,写出你的精彩。何为“妙笔”?我觉得写心达意即是,写不出李白的辞彩,一样可以表达我们的精神。希望通过梅骨老师的黄山描写,读到更多的深层的黄山韵致来。遥握,期待梅骨老师的大作,谨祝编创快乐!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